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司匹林普通片长期吃各有什么副作用?
很多中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或者是已经发作过血栓或做过支架、搭桥等手术的,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都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在此提醒大家,如果要长期服用,还是建议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普通片长期服用,副作用更大。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普通片的区别以及副作用。
李药师谈健康,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更多用药科普知识与您分享!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普通片的区别阿司匹林是应该应用百年的老药,它的化学品叫对乙酰水杨酸,属于非甾抗炎药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之一,阿司匹林除了能够低剂量(75~100mg/天)长期服用预防血栓外,还可以在治疗剂量(一般成人剂量为0.3~0.6g)用于解热镇痛作用。
普通片是指正常压片做成的阿司匹林口服制剂,通常有平片、分散片等几种,这种药物通常会在胃内崩解吸收,通常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常用于解热镇痛的短期服用。
肠溶片是将阿司匹林片剂进行肠溶性包衣处理,使阿司匹林在肠道的弱碱性环境中溶解吸收,以减少其对胃黏膜刺激性的药物剂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建议使用肠溶片,以减少长期服用药物引发的胃黏膜刺激和内出血风险。
除了药物剂型的上的区别,这两个药物还有如下区别:
普通片可以掰开服用,肠溶片不可以;
普通片饭后服用,肠溶片空腹服用;
对于有胃溃疡或胃部疾病的朋友,即使用于解热镇痛,也要服用肠溶片,以减少阿司匹林的一过性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刚才说了两种片剂的区别,现在来谈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导致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再次强调一下,长期服用还是选择肠溶片更佳。虽然肠溶片对于胃黏膜的刺激性会减少,但也同样有导致消化道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应对胃肠道有问题的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干预。
如果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又确需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血小板的凝集,如做过支架的患者对于血栓的二级预防,可以考虑在服药的前六个月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如泮托拉唑等药物进行消化道内出血的预防措施;后六个月可改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或间隔服用PPI。在服药过程中也要注意又无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的出现。
如何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感谢邀请。
阿司匹林因其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近年来广泛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止中,其作用明确、安全性较高。虽然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使用中受益是远大于危害的,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建议如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超禁忌症应用
阿司匹林的使用应在医生综合评估病情、权衡利弊后使用,对以下人群应禁忌使用:①对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②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③出血体质,如血友病等;④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⑤避免与甲氨蝶呤合用;⑥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二、规范的选择和使用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建议大家选择肠溶型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为宜,最好不超过150mg,肠溶型由于有一层耐酸不耐碱的外壳,相对普通型阿司匹林来说,在胃内不分解,在肠道才分解,应在空腹服用,可很好的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出现,要避免餐后服用,餐后服用不仅不能减少副作用,反而会导致提前分解、减少疗效,增加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三、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
阿司匹林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出现,如胃肠道不适、出血(皮肤粘膜、鼻、牙龈、泌尿生殖道、脑等部位)、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等)和肾功能损害。一旦出现副作用,应积极就医,综合评估利弊后决定是否停药或更换。
四、必要时使用胃粘膜保护剂
对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等的人群,如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感谢阅读,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监测不良反应,正规使用下利远大于弊。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人需要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它——阿司匹林” ——John A Baron教授
不得不说,阿司匹林是一种神奇的万能药,无论是头疼脑热、祛痘止痒、心脑血管疾病还是癌症治疗,甚至到种花园艺的应用,都可以看到阿司匹林的“身影”。在与各种层出不穷的新药物的比拼中,阿司匹林一直处于不败地位,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阿司匹林数量达到了1000亿颗,即使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达到了人均每年服用17粒的数量,由此可见,阿司匹林的使用量是多么广泛而巨大。
阿司匹林在医药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阿司匹林的作用吧。
1.镇痛作用:阿司匹林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对疼痛的忍受能力,从而可以缓解一些低、中程度的疼痛。
2.清热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让皮肤更好得散热。
3.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形成的功能,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有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
4.消炎:阿司匹林中有相应的抑制类酶,可以减轻身体出现的炎症,达到消炎的作用。
5.治疗胆道蛔虫:阿司匹林被口服吸收后从胆中排泄,可以改善胆道坏境,蛔虫厌酸退出胆道。
6.降低耳毒性抗生素对听力的损害:实验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自由基的形成,减少抗生素对听力的损害。
那么什么人需要每天口服阿司匹林呢?
1.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容易患有糖尿病并发症,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2.心绞痛患者:无论是稳定性心绞痛还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是必须的,阿司匹林可以很好的预防发病。
3.急性心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心梗死死亡率。
4.冠状动脉重建术患者:可以预防血小板凝集而堵塞动脉。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依附、凝集。
6.有动脉斑块的部分患者:预防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是药三分毒,虽然阿司匹林应用广泛、作用强大,但仍有不少的使用禁忌,一下这几类人群,不能使用阿司匹林。
1.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
2.有水杨酸及其它相关药物哮喘历史的人。
3.急性胃肠道溃疡的人群。
4.易出血体质的人群。
5.肾功能、肝功能、心功能衰竭的人群。
6.孕妇。
最后请注意,阿司匹林虽然“百搭”,但千万不要滥用,要使用药物还得去医院进行正规检查,遵医嘱服药才行。
吃阿司匹林一年多时间了?
题主已经服用阿司匹林一年,那么一年之前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呢?如果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医生建议服用阿司匹林,那么就不能停,要坚持长期服用。如果只是听说吃阿司匹林可以保健而服用,经过医生确认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就可以停止服用阿司匹林。
一、预防心血管意外的“基石”阿司匹林最近这些年总被人提起,是因为服用它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人越来越多。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可以产生不可逆的功能抑制,防止血小板聚集。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生血栓。所有诊断为冠心病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50岁以上,10年内发生心血管意外可能性大于10%的人也应该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已经成为心血管事件一、二级预防的“基石”。
二、阿司匹林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对血小板进行不可逆的功能抑制,但人体的血小板每天都会更新10%~15%,当血液中新生成的血小板超过20%时,血小板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聚集功能。当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超过48小时后,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就消失了,所以需要每天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50mg),来抑制新生血小板的功能。
三、阿司匹林什么时候能停用阿司匹林需要长期服用,但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停用。
1、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时: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本身呈酸性,可以直接腐蚀胃黏膜。阿司匹林还会抑制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所以当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时,就要停用阿司匹林。
2、需要手术的患者:因为阿司匹会减弱人体的凝血功能,所以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应考虑提前一周停用阿司匹林。有高度血栓风险,需要持续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要由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停服与恢复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
3、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自身的凝血机能也会逐渐减弱。目前的研究成果表示 ,50~69岁的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最大;超过70岁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与引发出血的风险互相抵销;而高于80岁的患者则不推荐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四、阿司匹林需要长期服用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采用生活干预与药物治疗并不能逆转疾病的进程,只能控制疾病的进展。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法消除,只能依靠长期的坚持服药和健康生活来控制。所以阿司匹林需要长期服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意停服。
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大家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如何看待安徽省查获超千万元的假药阿司匹林?
“假药”本指假的药,其在实质成分上是存在缺陷的,服用假药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会对民生领域造成威胁。我国《刑法》及《药品管理法》关于“假药”规定,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真“假药”,即与真药对立的,成分存在缺陷的药品,这些所谓的药品没有真实意义上这些药品本身所应具有的药用价值或者功效,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假药”;其二是按“假药”论处的药品,乃形式意义上的“假药”,如对于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等一系列药品是按照“假药”论处,即
承认这一系列程序上存在瑕疵,或被污染、已变质等的药品为真药,但以“假药”论处,进行了法律拟制,在刑法上最终被认定为“假药”,而以销售假药罪定罪量刑,这一认定过程逐渐将“假药”的内涵扩大,实际上对其进行了扩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