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夏季养生,防四病是什么意思?
秋分的民俗文化与养生
一、秋分简述
(一)秋分的时与度
秋分的黄经度数
秋分度数信:以八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金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2017年9月23日04:01:44;每年9月22日至23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天地能量主运:金炁义德能量峰值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6颈椎(C6)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实为第19个
前后节气:白露,秋分,寒露
(二)秋分天气气候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斗指酉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时斗指酉,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因而地面散失的热量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更加典型,一场秋雨之后,就要加一件衣服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在东北地区个别降温较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在西北高原地区北部,日最低气温基本已降到0℃以下,有的高寒地区甚至已是雪花漫天飞舞。南方地区的气温也普遍降至22℃以下,也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二、秋分的民俗文化
(一)祭月
秋分时节是我国传统的“祭月节”,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仪礼,祭祀感恩“女和月母”常羲沐月调和阴阳的功德。现在的中秋节,实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据考证,最初的“祭月节”是固定在“秋分”节这一天的,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各不相同,并不是每年的秋分当天都会恰逢圆月,所以在中秋节的习俗兴起以后,后人逐渐将“祭月节”由“秋分”调整至八月十五,与中秋节合二为一。现在社会上,中秋节俨然成了传统的祭月节日,实际上,秋分当日的晚上才是正点正时的真正的祭月之时。
我们在讲中秋节时提到过,《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的“夕月之夕”,指出的正是在夜晚来祭祀月亮。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典礼,这四祭的祭祀场所分别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郑玄注:“夜明,月坛也。”北京西城区的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用来祭月的地方。这种祭月的风俗不仅为王公贵族们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而成为习俗。注重修身养生的人们要明白,实际上,现在民间的这种祭祀习俗也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还是在体内真正地祭祀感恩。
(二)竖蛋
每到一年一度的春分和秋分那一天,昼夜平分,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人都会去做“竖蛋”的试验。竖蛋起源于中国,这个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游戏,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成为了“世界游戏”。竖蛋游戏的玩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饶有趣味:取一个匀称光滑、刚生下不久的新鲜鸡蛋,大头朝下,轻轻地在光滑平整的桌面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游戏中虽然失败者很多,但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因此,秋分日和春分日一样,也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间点,与之相似的是,民间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三)吃秋菜
在我国岭南的部分地区,有一个饮食习俗,称之为“秋分吃秋菜”。“秋菜”就是一种野生的苋菜,也叫作“秋碧篙”。每逢秋分节当日,全村人都会出动,去田野中采摘秋菜。人们在田野里搜寻到的都是嫩绿细长的秋菜,约有15厘米长。采回来的秋菜做成“滚汤”,营养丰富,名曰“秋汤”。有顺口溜:“秋汤灌臓,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四)放风筝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丰收在望,此时也是人们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特别是孩子们,最是喜欢: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在秋分日这一天放风筝的习俗,甚至还会举办放风筝比赛,大大小小的各种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庆祝丰收的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五)送秋牛
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秋分时节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一般会在一张红纸或黄纸上,印上整整一年的农历节气情况,还要配上农夫耕田的各种图样,名曰“秋牛图”。而送秋牛图的人都是选择的民间巧言善唱者,主要编排一些关于秋天耕种和顺应季节农时的吉利话,走到人家中便巧舌如簧、即景生情,见啥说啥,直到说唱得主人喜而给钱为止。编排的言词虽是随口而出,但却是句句有韵生动。俗称“说秋”,而说秋人也被称之为“秋官”。
(六)粘雀子嘴
每到庄稼秋收时节,麻雀等鸟类也会铺天盖地地飞来,跟人们抢食物。以前,农民在秋分日这一天都会按习俗放假,然后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做汤圆吃,而且还会煮一些实心的汤圆,然后用细竹叉串着置放于田间地坎边,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麻雀、喜鹊等来破坏庄稼,影响秋收。农民们收完花生以后,还要赶紧再过滤一遍,否则喜鹊、乌鸦等一窝蜂地跟在后面,人还没有收拾完,它们就开始抢着吃了。
三、秋分节气的正善治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秋分作为昼夜时间均分的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人们在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能够保持住动态的“阴平阳秘”。饮食上应根据食物的性质和效用合理调配,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辨证用膳,可以避免机体早衰,保证机体正气旺盛。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养护正气,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
秋分以后主要是要防治秋燥,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类,下雨以后防凉燥,太阳高悬热的时候就要防温燥。秋分后主要是以凉燥为主,肺主皮毛,因燥而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鼻喉咽冒火,口舌生疮。脾土生肺金,脾主肉,开窍于唇,燥则反伤其母,出现口唇干燥或干裂,大便干结。在燥的症状上增加受凉的体征表现,例如畏寒怕冷,咳嗽、口干唇燥,舌苔白而干。所以,我们要注意防治秋燥症。防治秋燥症主要有三大类养生方法。
第一类,首推的是精神养生,即意识的“正善治”。要注意七情六欲的调节,少私而寡欲,同步适应秋季气运的收敛之性。秋对应肺,肺里藏魄,魄主悲,夏花渐渐凋零而秋气日趋肃杀,因境生情,因情伤悲,人们的情绪未免会有垂暮之感,自古就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之叹,所以应注重肺魄神志的安宁与稳定,注意剔除阴金能量的影响,消除阴金肃杀悲凉之气对人体情志和身心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外修内炼同步提纯和升华身国内阳金的能量,与金秋季节中的阳性能量相感通、相呼应。
第二类,要加强命体养生。通过命体身识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第三类,饮食养生。虽然饮食养生与前面两种方法比起来只能算是皮毛,但口识的“正善治”也的确是需要把握的。口识养生,重在管住自己的舌头。吃出来的病,说出来的祸,故治理的重点,一个在语言,一个在饮食。
(一)身识养生
金秋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来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动静皆相宜。
1.灵剑子导引法(同白露)
以两手拳,脚胫下十余遍,闭气用力为之。此能开胸膊膈气,去胁中气,治肺臓诸疾。行完,叩齿三十六通,以应之。
2.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秋分
秋分坐功图势
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左右反侧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两手掩耳,十指向后相对,上体向左侧倾,至极而止。再慢慢向右侧倾。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
主治:风湿积滞胁肋腰股,腹大水肿、膝膑肿痛、膺乳气冲、股伏兔héng外廉足跗诸痛、遗尿失气、奔响腹胀、髀(bì)不可转、腘以结、腨(shuàn)似裂,消谷善饮、胃寒喘满。
(二)口识养生
1.秋分宜食
在口识养生方面,要多饮水,补充维生素B与C,多吃苹果和蔬菜,增加滋阴润肺类食物或保健品。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饮食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易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可以温养脾气。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核桃、蜂蜜、乳品、雪梨、黑木耳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秋分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性食材,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如栗子粥、芝麻粥、大米百合粥、核桃仁粥、百合粥、菊花粥等。
寒凉食物如瓜类尽量少食,季节果蔬,如:荸荠[ bí qi ]、甘蔗、柑橘、山楂、苹果、葡萄、柿子等,可以适当多食用,这也正合“不时不食”的养生古训。可适当多食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少食辛辣煎炸热性食物,比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以及炸鸡腿等煎炸的食物。
秋分药膳要善用百合,如百合莲子羹、银耳百合羹等。秋分上佳时令菜品是黑木耳。
2.养生粥品
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甘蔗洗净榨汁,高粱米淘洗干净,将甘蔗汁与高粱米通入锅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补脾消食,清热生津,养阴润燥。适宜于热病恢复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症。
黄精粥:
原料:黄精15~30克(或鲜黄精30~60克),粳米50克。
做法:黄精切片,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即可食。每日1剂。
功效:滋阴润肺,平咳去痰。
禁忌:脾虚有湿,咳嗽痰多而稀白者,不可食用。
天门冬粥:
原料:天门冬20克,粳米100克。调料:冰糖。
做法:将天门冬捣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将粳米洗净,连同煎汁一起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煮约30分钟成粥,用糖调味即成。
功效:补中益气、益皮肤、悦颜色,润肺生津,养肾补亏。还可作为肺肾阴虚病人的食疗粥。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者,不可食用。
3.养生饮品
苹果柿子汁:
原料:苹果500克,柿子500克。
做法:将苹果、柿子去皮,去核。柿子、苹果切成片,剁成泥,用凉开水适量,浸泡3~5分钟。用白布绞取苹果、柿子汁液,将汁液放入杯中,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润肺,止渴。适用于热渴、咳嗽、吐血、口疮等症。生津止渴,降低血压,适宜高血压属肝肾阴虚患者饮用。
琼玉露:
原料:人参15克,生地60克,茯苓30克,蜜糖30克。
做法:生地洗净切成小粒,茯苓碎成小粒洗净,放进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煲1个小时,至汤约400毫升(约1碗半水量),用炖盅盛装,把人参洗净切片,放进炖盅内加盖,文火隔水炖3~4小时,取出待稍凉,溶入蜜糖则成。此量可供1~2人用,深秋时宜每周1~2次。
功效:温补肺气。
白果菊花雪梨饮:
原料:白果20克、白菊花3朵、雪梨3个、鲜牛奶或淡牛奶250~350毫升、蜜糖适量。
做法:白果去壳,用开水烫去衣、去心;白菊洗净,摘取花瓣;雪梨削皮去心,切成粒状。先把白果、雪梨放入开水锅里,水分不宜太多,文火煲至白果熟透,加入白菊、鲜牛奶或淡牛奶稍滚,熄火稍降温后,加入适量的蜜糖调成甜汤,此量可供2~3人用。
功效:美容,宜养秋日干燥肌肤。
4.养生菜品
全福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蘑菇(鲜蘑)50克,油菜心100克,香菇(鲜)30克,植物油、酱油、盐、淀粉(玉米)各适量。
做法:香菇(鲜)清洗去蒂。鲜蘑洗净去蒂。油菜心开水烫至碧绿,凉水冲凉。豆腐用刀切数片。玉米淀粉放碗内加水调成湿淀粉。炒锅上火,烧热,用油少许滑锅,舀入素油烧热。豆腐入锅煎至两面金黄,添酱油、精盐、清水一碗,放入香菇、鲜蘑、菜心,焖烧至汤汁浓稠,离火。取大圆盘一只,用筷子将菜心装入盘中铺底(根向外),豆腐放在菜心上,再将香菇摆在豆腐上,最后摆上鲜蘑,成绿、黄、黑、黄四层。炒锅继续上火,将汤汁用湿淀粉勾上芡,浇在全福豆腐上即成。
功效:营养不良调理,健脾开胃调理,补充营养,预防疾病。
蜜饯双仁:
原料:炒甜杏仁200克,炒核桃仁200克,麦芽糖(软)300克。
做法:将炒甜杏仁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再加核桃仁,收汁,将干时加麦芽糖,拌匀至沸即可。
功效:补肾益肺,止咳平喘,润燥。
四、秋分的天文内涵
(一)秋分的天文古籍
《汉书·天文志》属于阴阳门类学科的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意思是:“春分、秋分当天太阳分别运行到娄宿、角宿,距离天北极正中,太阳晷影长度中等;立八尺圭表,测得太阳影长七尺三寸六分。”
《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zī xī],为虎首,主葆旅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厕。厕下一星,曰天矢。矢黄则吉;青、白、黑,凶。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游。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下有四星曰弧,直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秋分斗柄方位图
“主葆旅事”,意为这些天象对应于旅途之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厕。厕下一星,曰天矢。矢黄则吉”,这与人一样,大便的色泽是黄灿灿的,人才会健康;观这颗星的时候要观到有黄光,地上的事才吉祥。如果发现星光是青、白、黑的,为凶。
“狼角变色”,狼星的角如果变色,那么人世间就会多出盗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社会治安好;“不见,兵起”,可能就是会兵祸,或者治安混乱;“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意为秋分的时候在南郊方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它。
这段内容,既包括秋分的天文度数,也有简略的人事对应,还提示了观星象时根据星色来判定吉凶的信息。
在修身实践领域,对秋分天时的天文内容也有论述记载。如《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问曰:何谓分至?答曰:子时象冬至,阴极而阳生;午时象夏至,阳极而阴生;卯时象春分,阳中含阴;酉时象秋分,阴中含阳。人身亦有分至。紫阳曰: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
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法天”,天象的变化如何将一年的周期律浓缩成为十二地支周期律,并移植到人体内来进行置换。“子时象冬至,阴极而阳生;午时象夏至,阳极而阴生。”用子和午来分别体内阴和阳的变化,也就是肝和肺里面能量的变化。
(二)秋分物候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观卦,六四。《周易·观卦》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巽伏震。震为雷,为鸣。今震伏,故曰收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古人观内察天,发现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于二月阳中发生,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八月阴中收声,故不再打雷,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观卦,九五。《周易·观卦》爻辞:“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巽为隐伏,故曰蛰虫。四五半艮,艮为门户,今半象,故曰坯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淘瓦之泥曰坯,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会修建穴与巢,正所谓蛰虫忙修屋,当起泥水工,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了。
三候水始涸:观卦,上九。《周易·观卦》爻辞:“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巽变为坎,坎为水。巽,坎象不成,故曰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此时水气不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空气会越来越干燥。
上述养生修身内容由德慧智及道德知音论坛整理,摘自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是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道医学家熊春锦先生所著的“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专著之一,分别为《四时之春》、《四时之夏》、《四时之秋》、《四时之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
本系列书籍从传统修身明德文化的角度,探寻节气文化的本源,校正被历史误解的修身养生治事时空坐标体系;将节气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这一系列书籍,每个季节均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农事、养生、民俗等等各项内容的背后,都有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背景,共同揭示出节气文化本身渊源及其对于人的最根本用途。读者若能始终不忘“修身”二字来阅读本系列书籍,自将可见中华文化实则是一部“幾学”“内文明”的生命文化。对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自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见识。
以下采撷部分亮点以飨读者。
1、揭示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之学的核心体系,并将二十四节气、脊柱、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五运六炁(气)、十二消息卦等全息对应融合。
2、本书的核心和关键,是以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和德道文化的思想学说为指导,追本溯源,运用幾学观,恢复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古代圣悊创立节气文化的初衷和本义,助力当代人顺天应人地进行修身养生治事。
3、在“文化篇”中,本书从寻根探源入手,通过对节气名称的咬文嚼字,以及天文和物候现象的介绍分析,来揭示节气的特征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养生、治事的影响。
4、在“修身篇”中,针对节气的不同特点,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每个节气的五运六炁(气)特点和修身的重点领域以及方法要领。
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在“修身篇”中针对把握天时法地法天修身实践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透彻解析,
6、“治事养生篇”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如每个节气中治事养生宜忌、顺天时采药制药等
7、“民俗篇”则汇集了节气中全国各地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本书除了介绍民俗活动的特点,还简要分析了一些根据节气来治人事天而形成的传统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8、亮点多多,不能一一明示。请读者用心去探寻、发现顺天应人、治人事天的奥秘,实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从而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希冀本书帮助现代人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传播道德正能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更多此书介绍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看完后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会越来越美!
当代著名国学家、教育家熊春锦先生创立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创立的易道文化、黄帝创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为理论基石,根据生命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确定教育体系;目前,德慧智国学教育已经向全社会推广了十几年,已超过百万人从中华传统根文化的教育中获益。更多理论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动,请关注本号相关置顶文章及爱活动版块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中国文化的千年弊病 并非读经之过 而是未读真经!
高考分数线公布,分数背后看考题,我们与孩子将来该怎么学?
美国哈佛教授盛赞中国文化,西方到底瞄准了中国文化中的什么内容?
道德是宇宙万物之母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误传了几千年!
免责声明: 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为秋冬健康打基础?
要想不老,阳气入多出少,方法是去除身体糟粕,归融精华入体而已 俗居寒青夜 8-9 00:58 要想不老,阳气入多出少,方法是去除身体糟粕,归融精华入体而已黄帝内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者,所以统御、指挥精神,令之守身。收束拘制魂魄,使之不散。让身体适应寒温,冷了穿衣,热了纳凉,得于适度。和于喜怒,不过其节者,皆志意之德也。 黄帝内经多次提到志意,并未有意志一词,其中奥秘大家自己理解。身为一个正常人,志肯定须有的,不可能完全回归儿童,再让爸爸妈妈抱着、照顾着。但这个志要定下来,不可摇摇摆摆再去耗费阳气。 所以,志坚意城才是修行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这个志意就是识神,就是这个身体的主人,就是我。 “独立守神”:我一个人独处清静环境、远离世俗宣嚣干扰,用志意守住体内精神。 道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 清:干干净净的志意,没有酒色财气、贪得无厌。 静:安安定定、不胡思乱想、乱动精气神。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不妄为。 《道德经》:“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入静、入定是让心意静下来、定下来,不去无妄的动用耗废精气神。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让大脑心意处于空白状态,那样就丢失了我。 我不在了,“六神无主”后,这个元神自己就开始到处跑了,当然魂也肯定跟着去**极乐世界、天堂,元神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并且是精气的消耗大户,如果又得了天地元阳,更是可以另起炉灶,独自自主了。所以有些元神大成的修士,肉身是不能够保持六爻皆阳的,身体一样会衰老枯死。 很多丹道大师、宗师看上去一把胡子,虽精神矍铄但终究是个老人,最后精气衰竭而死。 一千多年以来的道家经典绝大多数是主张修元神阳神,真正修行长生不老的少之又少,就算有也是只言片语 元神与识神同住一个肉体,即使独立出去了,也会有感应,到哪里去了、做了些什么,心意也会知道,有的心意感应元神完整全面,有的则不完整甚至是没有感应。 而“出元神法:此法要修得内炼法后,自我感觉有把握控制元神后,再练出神之法。...元神初出,与识神并不同步协调,难以控制也不必控制,以观为主,...逐步达到无境亦无台...。元神就越活,主观意识和元神之间的通道就越畅通,识神与元神之间就容易同步作功,出神之前先暗示元神...。元神初出时不可让其离身太远,...。出神后识神只意观元神,在身前不远处,但不要极力控制。元神外修法,功到之时可把元神调至体外。...即以识神指挥元神舞动,...,只可在极小范围内,渐至随心所欲,元神受控制后,元神范围可渐渐放宽,继且静观元神不加控制,顺其自然,让元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更可加速识神的同步。”。。。。。。这就是典型的“志意者,所以为精神”了。 《性命圭旨》: 既达返还九与七,此即木金三五一。 炁全神壮换胎时,照护婴儿休远出。 是谁照护婴儿,不让他远出,难道不是识神吗? 修阳神的人是空掉志意,完全成就元精元神。就是说让元精元神独立出去。 强调“识神死,元神生”。 我把修元神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生了孩子死了娘,一个孩子出生了,识神这个娘却死了,为这个孩子耗尽了所有气血,作为娘来说,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人生才对。我们看看平时谁在做这个身体的主就知道了,喊爸爸、叫妈妈是识神,看文章、学习是识神,天天打拳、练功、与老公同床生子的也是识神。 修行就要你自己明明白白的修。让识神这个娘放下柴米油盐酱醋茶,抛弃七情六欲、爱恨情仇,重新回到天真烂漫、清静无为、思想纯粹的少女时代。 虽然识神元神元精元气都在一个身体内,但识神是统御精气神的,让它们把肉体养好,不是喧宾夺主,带走所有家产出去另立门户。 再看看平时志意是如何御精神的? 识神浅意识主宰有意识的运动,上班、斗地主、找帅哥、说话唱歌等等。 元神潜意识主宰身体无意识的运动,心跳、排泄、呼吸等。识神具有统御,指挥作用,潜意识具有能动、结果的作用。 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学习劳动,想把一件事情做成,就得端坐自己的心意态度。当意识觉着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潜意识立马树倒猕猴散,人就晕倒瘫软,医生说,抱歉,刚才那是别人的病例,你立马精神抖擞了。 浅意识往错误的方向指挥,潜意识就往错误的方向前进。浅意识往正确的方向信心百倍时,潜意识立刻给全身都充满力量。拳击手练拳的时候,准头、力气、速度是浅意识起作用,潜意识就赶快给肌肉多输血,出出汗散热。你一口气喝下一碗肉汤,美味无比啊,潜意识才不管里面有没有蟑螂,但是有人给你说汤里有蟑螂,意识立刻指挥潜意识翻肠倒胃吐出来。 在修炼的时候,你有一个意念,潜意识就给你呈现一个图像出来,你天天想着美女,潜意识就让你看到美女,你害怕软体动物,潜意识就把一条蛇呈现给你,吓的人走火入魔。 心意正,气场正,心意邪,元神就是魔。 心意为什么不是外守呢?外守精气神就在体外,内守,精气神就在体内,阳气不外散。如何阳气日日有结余,而不是年年递减,首先要明白阳气从哪里减去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需要阳气来维持,所以静坐的时候要求闭眼,不听,调息、不言、不动,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就变的简单明了,躺着不动也可以做到关闭七窍,为什么一定要盘着腿呢?盘腿不但不利于腿部的气血远行,更让人心意难以清静,端坐岂不是更好。 所以睡功练好了,气血畅通涵养精神的效果最好。 虽然关闭七窍,毕竟精神内守不能十二时辰日日年年如此,即使身体达到最低功耗,还是不能保证持满,这就需要一些外在阳气的补充。所以,仅仅精神内守是不够的,还需要呼吸精气、感召天地真阳才行。 “意定则神住,神住则气住,气住则精住,精住则形固”。在呼吸精气的状态下精神内守,岂有不能形与神俱的道理。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徇于天地规律、长养万物,契于自然之理、从四时地利之和,服天气而通神明,积精累气守神以成真人。 故长生不老者,需心怀天地,合于自然的规律,把握四时万物生长的根本,吸收归融宇宙纯净阳气维持身体需求,以清静无为的志意统领五脏六腑身体发肤保持自身的六爻皆阳。 要想不老,阳气入多出少,日积月累,无有空时,怎会有死?修行方法不过是去除身体糟粕,归融精华入体而已。 千百年来,各门各派修行元神大成,阳神出窍,沉积下来的思想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且都喜欢玄妙难懂的东西,直白浅显并不认为珍贵,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秋不食瓜?
秋不食瓜:是指西瓜,西瓜是夏天的水果,立秋后大量吃西瓜容易伤脾,不适宜食用。最好吃些应季的酸味水果,如桃子、葡萄可护肝养血。同时立秋后不宜喝凉水,别再吃寒湿的食物,免得伤脾,脾湿则生痰湿,从而引起咳嗽。《黄帝内经》里有一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的也是同样道理。指立秋之时在盛夏三伏天,长夏季节湿气较盛,偏夹凉燥,若此时受到湿邪的严重的伤害,湿邪蓄积于体内,秋不咳嗽,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其实我们的身体随着季节的转换,己然悄悄地在变。所以饮食也要随之调整,减少凉菜,增加热菜。民间流行的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这就是为什么立秋要贴秋膘,北方人一般吃饺子,而南方人讲究煲肉汤。不管吃什么,就是增加饮食中蛋白质和油脂的摄入量,给人体补气补能量。
秋季防湿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我们平时可以用薏苡仁、莲子、冬瓜、连藕、山药等食补,也可适量的在膳食中适当放入一些茯苓、扁豆、人参、甘草、枸杞等具有健脾、温中作用的药物,如果同时放少许的姜片,效果会更好——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关于古人在没有空调wifi的情况下是如何应对高温的,我们做了一张比较直观的长图,来方便你的了解:
有靠神器的:
宋朝人习惯用一种叫做“竹夫人”的圆柱形竹制品纳凉,竹夫人的纳凉原理透露着宋朝人对科学的感性认知,材料上竹皮凉爽,贴肤使人感觉凉爽,造型上中空漏风,保证空气流动,降低温度。
有开始调整餐桌饮食的:
清朝的餐桌上,来自各地大暑吃食已经摆好
大热天的,吃喝讲究清淡可口。不同地方的人,在大暑都有自己的吃喝秘方。
珠三角的人,喜欢把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合在一起,炖一碗老冬瓜鲜荷叶汤。
山东人的大暑是要喝羊肉汤的,也叫喝暑羊。有营养学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
在广东,烧仙草则是降暑必备。
有吃下午冰品:
宋朝人的下午,樱桃甜点、冰镇水果都是少不了的
除了正餐的消暑美食,饭后吃上水果沙拉的幸福感不言自喻。在宋朝,他们会将樱桃装在碗里,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这就形成了他们的水果沙拉。
“冰盆浸果”是宋人夏日消暑的另一种方法,和现代人吃冰镇水果一样惬意。
冰块哪里来?
其实,对于古人来说,保存冰块并没我们想象中困难。他们很早以前就有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做法。周王的宫廷中,就有专人为王室提供冰块。不过在宋朝之前,那是皇家贵族才能享有的专利。宋朝以后,消暑的冰块已经成为寻常百姓也能享用的商品。
还有开水中派对的:
唐代,吃过下午茶的刘某要去水亭里开Party
古代其中一种“空调房”叫“自雨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子顶端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对于空调的迫切需求,让古人的创造力不断爆发。汉朝时,发展出了奢华的“清凉殿”,每当夏季来临,殿内石床上放置盛满冰块的玉晶盘,再由侍者对着扇扇子,多重降温,制冷效果极佳。
唐代弄出了“含凉殿”,方法是将房屋临水而建,或是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风扇转动,将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是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水流又沿着屋檐下淌,形成一个循环,让室内温度下降。
总结:是不是看起来比我们想象的要愉快很多?
古代看天地变化,成节气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看天地掌握的自然规律产物。在没有空调WIFI的古代,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百姓,在面对酷暑时,都在展示和迸发自己的创造力,从吃喝到纳凉神器,用智慧应对天地之自然变化。
内容:东家内容团队策划。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有什么推荐的绘本吗?
你好,我是果子姐姐,专业的儿童绘本阅读者和阅读推广人,资深幼儿教育工作者。读过很多儿童绘本,微信公众号“果子童学绘”,相信以下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家庭生活逐渐转向与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阶段,孩子正面临着分离焦虑与适应外界小社会的大挑战。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重点选择温馨亲情和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绘本。
一、温馨的亲情绘本。
有利于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知道爱有很多种,减少对妈妈的依恋,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非常爱他的,他可以大胆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这方面的优秀绘本有:
1.《猜猜我有多爱你》:非常温馨的表达自己对于妈妈的爱,而妈妈也总在不经意之间表达出比宝贝更多的爱。这本绘本多年来一直被喜爱,属于家喻户晓的亲子必读绘本!
2.《你们都是我的最爱》:这本书鼓励孩子:你就是你,是最特别的孩子,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这种爱的承诺在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最可贵的,特别是在二胎家庭中。它让孩子自信地在爱中成长,更加有安全感。
(以上这两本我发过有声绘本文章,欢迎收听!)
3.《点点点》: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互动的书,孩子爱不释手!这是一本超越ipad游戏的书,你可以用手指来读的绘本。按下那个小黄点,然后翻页……给一个指令,翻页即变,既虚拟又真实!《点点点》颠覆了传统的“互动”概念。
4.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这本绘本已经出版了50年,再版数百次,被译成30多种语言。绝对是Eric carle的经典爆款之一。这本书也绝对是娃娃们英语启蒙必入手的一本书!
5.《我爸爸》: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父亲的热爱和崇拜。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来描绘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感受美,发现爱,启迪智慧;给宝宝最好的成长。
6.《我妈妈》:妈妈是孩子的避风港,是情感的依托,不管妈妈是舞蹈家,还是个宇航员,也不管她是个电影明星,还是个大老板,她都是妈妈是最好的。我爱我妈妈,而且你知道吗?妈妈也爱我,而且会永远爱我。
二、生活习惯养成绘本。
我见过很多上幼儿园过渡期非常长的孩子,早上去幼儿园都要大哭大闹,有些甚至是持续了一整个学期,这样的孩子普遍都是自理能力差、对家人非常依赖的孩子!而阅读生活习惯方面绘本,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自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更好地准备好自己迈向小社会。
1.《阿立会穿裤子了》: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不是一件根本不足挂齿的小事?可是,学习独立吃饭穿衣,可是一件件了不起的大事。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生活。
2.《第一次自己睡觉》: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努力学习长大,勇敢尝试自己一个人睡觉的绘本。场景绘制也很温馨、清爽。作者描绘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家居环境,看起来特别亲切、真实,打动人心。
(这本我也发过有声绘本,欢迎收听哦!)
3.《吃掉你的豌豆》:挑食孩子的家长们必看!孩子偏食,尤其是拒食某种大人认为很有营养的食物,的确是令许多父母头疼不已的问题。为了使孩子乖乖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光,各种威胁利诱的手段纷纷出笼。每个人都有喜欢和讨厌的食物,为什么要强迫孩子非吃不可,还得为此赔上用餐气氛和亲子关系呢?
4.《魔法亲亲》:这是一本很温情的图画书,故事很适合第一次离开妈妈去上学的孩子。魔法亲吻能够缓解孩子心中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永远陪伴着他们。小浣熊好喜欢他的“魔法亲亲”,他知道,不管到哪里,妈妈的爱都会永远和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