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副作用,婴儿湿疹如何护理?
您好!
湿疹是宝宝的一种常见病,大多会在3个月左右发生,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增强而逐渐好转。宝宝患了湿疹如果忽视了护理,或者护理不当,会引起感染而导致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所以,在护理宝宝时除了积极的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很重要,必须了解一些禁忌知识,才有利于治疗,康复。
宝宝患了湿疹,预防和护理的方法:
1.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春天刮风时应少带宝宝外出,不要到花开的地方去,避免接触花粉。2.饮食上注意去除致敏源:因喝牛,羊奶引起的湿疹,宝宝就要忌喝牛,羊奶。如果鸡蛋清过敏,还是只吃鸡蛋黄为好。还有就是母乳喂养者,乳母饮食上要注意,忌吃鱼腥食物及刺激性食物。3.忌用肥皂水及热水洗湿疹患处:因为肥皂水含碱,碱和热水的刺激可加重湿疹的症状,可用棉花或石蜡油擦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4.湿疹期间,不要进行预防接种。
5.宝宝的衣物宜用纯棉制品,宽松,透气,保持皮肤干燥,不能给宝宝穿毛织物衣服。6.不能给宝宝乱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应到医院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以上仅果果妈个人经验总结,仅供参考。
如果您觉得我的建议对您有帮助,可以动动手指点个赞,关注果果妈育儿园,谢谢。
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说起痛风这个病,90%的人都认为是吃出来的,晚上下了班哥儿几个约着撸个串儿喝点儿冰啤再唠200块钱嗑,小风一吹简直悠哉!然后没多久就听说隔壁老刘痛风了。
的确,痛风与长期大量进食高嘌呤的饮食密切相关。可是您知道吗?痛风可不全都是吃出来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学武医生在门诊当中就能碰到平时嘴管得很严从来都不乱吃,可还是没能逃过痛风魔掌的患者。他们的痛风究竟是何因所致?这篇文章揭示了除了“吃”之外的五大原因。
从今天起子琳医学科普推出痛风系列,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位权威专家来和咱们聊聊痛风。
原因一:不运动
不运动为什么会造成痛风呢?张学武医生说,适量的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尿酸排泄。运动量少就容易造成血尿酸代谢不畅,引发高尿酸血症。
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也喜欢“盯上”不爱运动的人。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都是痛风的高危因素。
专家提示:
适量运动不仅血尿酸会适当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痛风的高危因素也会得到改善。
原因二:运动过量
张学武的门诊当中因为运动过量来就诊的痛风患者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运动员,我们不妨通过运动员的例子来说明过量运动为什么会造成痛风。
有关运动和尿酸之间关系曾有一项调查研究:一群20到24岁的大学生在运动前及10分钟激烈运动后,分别抽血检查血中尿酸值的平均值。
以运动前之血清尿酸值为基准,运动一小时后+93.6μmol/l,二小时+113.4μmol/l为最高,三小时+82.8μmol/l逐渐再下降,五小时+76.8μmol/l,七小时+53.4μmol/l渐渐恢复,二十四小时后为-10.8μmol/l,已恢复到运动前的正常值。
可见运动后,尿酸有一过性增高,在24小时之后即可恢复正常。但运动员每天都要做很多的训练,尿酸值还没等恢复到正常,又开始第二天的激烈训练,血尿酸一直处于增高状态。
而激烈运动还会造成乳酸堆积,乳酸堆积会使血里、尿里的状态偏酸。尿酸最容易排泄的PH值是6.5,剧烈运动后体内的尿酸PH值通常小于6.5。
再加上运动员为了维持高强度运动,他们的饮食当中蛋白质和糖类较多,易出现脂类和糖代谢异常,使发生痛风的危险因素增加。
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运动量不如原先那么大,所以造成了体重增长过快,加上吃的又多,关节在原先的运动当中有过损伤,所以运动员也是痛风的高危人群。
原因三:关节曾经受过伤
痛风关节炎的首发位置通常在第一跖趾关节(如上图)。而有一部分人的痛风关节炎首发却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膝关节、踝关节,甚至是手腕和肘关节。
因为痛风有个特点,有过损伤的关节,更容易发生或更早发生痛风。比如有肘关节炎症、骨折史,崴了脚等。足球运动员总用脚趾踢球,所以痛风好发于脚趾关节。这样的关节,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尿酸更容易往这样的关节上沉积,就像血管里有一些斑块之后就容易发生血栓。
正常男性的血尿酸值是428μmol/l,很多尿酸高的人可能在600μmol/l才开始发作痛风关节炎。而一旦有关节损伤,也许500μmol/l痛风关节炎就会发作。
专家提示:
除了崴脚之外,使劲揉、按摩关节、蒸桑拿,关节局部的尿酸盐就容易快速析出,痛风就容易发作。
如果您的尿酸高又有关节损伤,更应关注自己的血尿酸水平,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尿酸,并注意不要发生关节损伤。
原因四: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也会引起血尿酸增高进而造成痛风。如:阿司匹林、降血压的利尿剂、抗结核病的一些药物。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主要成分为水杨酸,而通过多年的临床调查发现,这个成分对尿酸的排泄会有一些影响。所以,阿司匹林应当在必要的情况下再服用,不能擅自服用,需要请医生进行评估。
利尿剂从名字上听是“利尿”的,但对尿酸排泄会产生一些阻碍作用。在此提醒患有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应遵医嘱服用利尿剂。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降血压的利尿剂、抗结核病的药物,要每半年检查血尿酸水平,有问题早发现早采取措施。
原因五:肾功能不全
肾脏主管代谢,每时每刻都在帮我们代谢身体里的废物。多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会造成肾功能不全,导致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就像下水道一旦堵塞,别说尿酸了,身体里的任何废物都排不出去。
子琳粉丝提问
1、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最适合痛风患者?
张学武:关节不负重的运动方式最适合痛风患者,痛风患者的运动原则是保护关节。应该选择关节不负重的运动方式,比如游泳、散步、跳舞、骑车。
2、痛风发作太疼了,我该怎么办?
痛风发作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先止疼、再降尿酸。痛风急性发作期千万别吃降尿酸药。吃了降尿酸药反而会更疼。
因为痛风突然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出现波动,服降尿酸药物会使波动加剧,导致肿痛时间延长。
另外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部分患者急性发作时血尿酸可能较平时下降,这是因为痛风的疼痛太剧烈,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内分泌腺就会迫使肾脏加速尿酸的排泄。
止疼的原则是吃消炎止疼药或涂抹外用止疼药。多休息,平躺并把脚抬高。同时多喝水。
3、得上痛风是不是就得长期服药了?
建议痛风患者确诊后,规律的遵医嘱吃一段时间的药进行调整。调整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减量,长期血尿酸正常患者可适当停用,根据定期检查的血尿酸值来决定是否继续吃药。
而不应该等到发作痛风关节疼了再吃药。如果不规律服药,即使您合理饮食合理运动,痛风关节炎也会出现反复,间隔越来越短。
一中医建议常煲土茯苓汤喝?
土茯苓,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主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一般临床应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失眠等症。土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药,还能渗湿水泻,针对脾虚。
尿酸高,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一个是嘌呤代谢合成增加,一个是尿酸排泄减少,而中医认为,内源性尿酸生成增多排泄减少,主要是由于平时进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而导致,主要原因为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有缺陷,所以湿浊内生,肾的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导致湿浊排泄障碍。因此,中医建议您常饮土茯苓汤也是合理的。
土茯苓,不仅可以健脾渗湿,还可利水消肿,清热止痛,还经常被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把土茯苓大剂量的运用到了痛风的治疗
土茯苓煲汤的搭配:
(1)冬瓜薏米土茯苓汤 冬瓜+土茯苓+薏米+车前子
(2)绿豆土茯苓煮水 绿豆+茯苓
(3)土茯苓炖鸡汤 土茯苓+生地+薏米+鸡肉
高尿酸除了常喝土茯苓汤之外,一定要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食蔬果。多喝水,禁酒,避免暴饮暴食,烹调方法要清淡,限制总能量摄入,保持适宜的体重,避免肥胖或超重。
手脚有什么症状?
人们对于尿酸的重视程度往往没有血压、血脂和血糖那么强烈,虽然高尿酸被称为“第四高”,但是比不上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这“三高”带给人们的影响力。但尿酸升高了,确实会对人体造成影响,而且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紧密相连,尿酸升高比较典型的就是可能造成的痛风。
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尿酸升高后的相关症状与危害并不十分了解,或者说医生所谈及的尿酸升高后的相关影响往往被当做危言耸听。主要分歧还在于人们对高尿酸的重视程度,就是医学普及、疾病常识与疾病诊疗等各方面的问题。
我是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痛风科医生刘良运,今天我就来回答尿酸升高了,手脚有什么症状的问题。我们按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痛风间歇期、痛风慢性期来分别阐述。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关节受损一般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是痛风的前期,该期患者除血尿酸水平升高外,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是指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绝经前>360μmol/L、绝经后>420μmol/L。一般而言,高尿酸血症是痛风重要的生化基础,也是痛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手足症状:处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的患者没有典型的症状。影像学表现:尽管此时患者并未表现出关节炎的症状,但是其关节、肌肉由于尿酸盐长时间沉积,部分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通过X线、肌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关节软骨存在“双轨征”关节积液、骨侵蚀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否需要长期降尿酸治疗,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来说风湿免疫界见解不一。
考虑到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对机体各器官、组织的损伤,通常是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根据血尿酸升高的程度及是否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给予分层管理:
一经确诊高尿酸血症,不管有无痛风发作都要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无痛风发作、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血尿酸≥540μmol/L,采用生活指导联合药物治疗;无痛风发作、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420μmol/L<血尿酸≤540μmol/L,采用生活指导3~6个月,如果血尿酸依然>420μmol/L,就需要降尿酸药物治疗;无痛风发作、但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血尿酸≥480μmol/L,采用生活指导联合药物治疗;无痛风发作、但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420μmol/L<血尿酸≤480μmol/L,采用生活指导3~6个月无效后药物治疗;无痛风发作,但关节超声、双能CT或X先发现尿酸钠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即亚临床痛风,采用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发病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是从关节滑膜或某些病例的软骨上脱落游离的尿酸盐晶体或新鲜沉积的尿酸盐晶体,被认为可以触发体液和细胞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局部急性滑膜炎及全身反应。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中年人多见,40~50岁为发病高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临床以男性患者多见,女性约占5%。通常在无任何先兆的夜晚或者凌晨关节剧痛,在24~48小时内疼痛就会达到最高峰,首发的关节炎多于7~10天自行缓解,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其长短差异很大,从第一次发作到第二次发作一般要间隔1~2年。
手足症状:关节疼痛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呈暗红色,明显肿胀,局部发热,疼痛剧烈难忍。局部活动受限。60%~70%的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大多数初次发病仅侵犯单个关节;在反复发作的过程中,距小腿关节、膝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是三个最常受累的关节。根据发作的频率,其他容易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足、踝、足跟、膝、腕和肘关节。大关节受累时可伴有关节腔积液、低热及高热,症状反复发作可累及多个关节。影像学表现:痛风早期的X线表现可以仅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而无骨质异常;随着尿酸盐沉积,可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急性痛风发作期表现为突发性关节旁弥漫性或局限性软组织肿胀,多见于跖趾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旁和肘关节鹰嘴两侧。关节肿胀呈弥漫性,为软组织水肿所致,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增厚,皮下及肌间脂肪内可见网格状和斑片状软组织密度,肌肉密度减低,CT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痛风早期发作时仅有滑膜轻度增厚,增厚的滑膜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病变邻近骨髓可有水肿信号,邻近骨皮质可出现轻度压迫或骨质缺损,关节腔积液时也可出现液体信号。由于急性期大量炎性因子产生和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肾代谢尿酸排泄增加,使该期患者血尿酸水平比平时低60~100μmol/L,约30%的患者血尿酸可处于正常水平。该期的治疗主要以镇痛为主:
消炎镇痛:这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的主要治疗措施,强调足量、足疗程,其中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为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为二线药物。上述三类药物通常需遵医嘱服用,请勿自行服用。碱化尿液:这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的必要治疗措施,因为痛风急性期,大量尿酸甚至尿酸盐结晶从肾排泄,对肾造成损伤。碱化尿液可提高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促进尿酸盐结晶的溶解,减轻对肾的损伤。但应密切注意电解质、血压和心肾功能情况。高钠血症、重度高血压或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降尿酸治疗:建议痛风急性期禁止使用降尿酸药物,降尿酸药物需镇痛治疗14天后再使用。如果在急性期之前已经开始进行降尿酸治疗,不建议停用降尿酸药物。痛风间歇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称为痛风间歇期。高尿酸血症为该期主要临床特点,患者一般无痛风临床表现。该期患者与高尿酸血症期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有患者均为痛风患者。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
手足症状:急性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患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受累关节:受累关节逐渐增多,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痛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与高尿酸血症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
降尿酸治疗是该期核心治疗,应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为预防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反复发作,应长期使用小剂量消炎镇痛药物;同时兼顾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痛风慢性期,形成皮下痛风石和关节畸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多关节受累,并从急性期的关节局部肿胀发展为慢性期的关节畸形、骨质破坏、痛风石等表现。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的肌腱、腱鞘及皮肤结缔组织,容易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
反复发作及受累关节多为本病的特点。关节炎的发病次数、频度及每次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受累关节是否破坏、急性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发作时间很长,频率较高,且每次发作症状均较严重,又未能及时治疗,多次反复发作易造成关节破坏与畸形。
未经过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其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逐渐进展为慢性关节炎期。此期关节炎的发作越来越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逐渐加剧,甚至在发作之后不能完全缓解。
手足症状: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未获满意控制,体内尿酸池明显扩大,大量单钠尿酸盐( MSU)晶体沉积于尤其手足在内的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形成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影像学表现: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特征性的X线表现出现在中晚期。关节和邻近关节骨质出现异常,软组织痛风石进一步增大,多见于手足小关节。主要表现为:①痛风石:表现为受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呈偏心性、结节状肿胀,其间密度不均匀,结节的中心和骨质破坏区的中心基本相符。②骨质破坏:位于邻近关节骨端的一侧,大小在1-3cm,呈圆形、长轴与骨干相一致的卵圆形、囊状、穿凿状或虫噬状骨质破坏,边缘锐利,可伴有硬化边。骨质破坏区相邻的骨皮质可轻度膨胀或出现局限性缺损,边缘可翘起。翘起的骨皮质薄如蛋壳,为骨内痛风石的典型表现,称为“边缘悬空征”。CT值在179Hu左右,边界清楚,并逐渐增多,受累关节骨性关节面边缘或关节面下可出现圆形、卵圆形囊状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缘锐利清楚、多有硬化缘,骨质破坏呈现高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MRI检查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缘锐利的骨侵蚀、悬挂边缘的骨破坏及滑膜增厚,痛风石在T1WI通常呈低信号,在T2WI信号强度不定,其中低至中等混杂信号最常见。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痛风多反复发作,累及多个关节,甚至没有间歇期,治疗上应在消炎镇痛的基础上,即系给予降尿酸治疗,而不应该待炎症缓解后再加药。
降尿酸:降尿酸治疗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根本,对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该把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而血尿酸水平的持续达标是治疗的关键,血尿酸持续达标可以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促进痛风石的溶解、减慢肾功能不全的进展。降尿酸在药物使用上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可以同时采用免疫吸附疗法对血液内的尿酸盐晶体进行清除。预防性药物治疗:降尿酸的同时应给与预防急性发作的药物,有利于帮助患者实现血尿酸水平达标。预防性药物可选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持续时间推荐治好3~6个月的时间。手术治疗:当手、足软组织多发痛风石、痛风石导致关节功能出现损伤、关节畸形等,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针刀镜、关节镜等手术清除痛风石和关节周围大量尿酸盐晶体和关节内游离体,对于关节软骨破坏者同时进行局部病灶清除。碱化尿液:碱性药物建议采用中小剂量、长疗程治疗方案。无论选择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还是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降尿酸过程中,都将有大量尿酸盐甚至尿酸盐晶体从肾排出,碱性药物通过碱化尿液,抑制尿酸盐晶体的形成,促进肾尿酸盐晶体的溶解,减轻尿酸盐晶体对肾的损伤,促进肾尿酸的排泄。避免急性发作的诱因:应避免高嘌呤饮食、饮酒、高果糖食物、劳累、压力大、外伤等诱发急性发作的诱因,同时避免应用诱发发作的药物如利尿药、阿司匹林等。尿酸升高了,务必要引起重视,要注意预防或减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同时要延缓或阻止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发展,让尿酸盐晶体以一定速率溶解而不促发急性痛风发作。
口服中成药时能喝茶水吗?
茶叶是著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现今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俗,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茶中含有近400种大多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具有营养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茶虽好,饮用也需有度祖国医学认为,茶叶味苦、甘,绿茶性凉,红茶性温,具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下气、利尿、止泻的功效。饮茶虽有很多好处,但也应限量,因过量饮用,可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便秘等症状。
关于茶的禁忌我们都知道喝茶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空腹不宜饮茶,空腹饮茶能冲淡胃酸,影响对蛋白质等营养的吸收;失眠不宜饮茶,茶叶含咖啡因及茶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服药时忌饮茶:因茶中有大量鞣酸,鞣酸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容易与药物中的蛋白质、含铁化合物(如补血药物)等发生化学作用而影响药效;茶叶中的咖啡碱,还会对所服药物产生一定副作用,例如:服镇静、安神类药物忌茶,因茶碱有兴奋作用,会抵消药物的镇静作用;服用潘生丁时也应忌茶,因潘生丁的扩管作用会因茶碱、咖啡因的作用而失效。
茶与药物针对服药是忌饮茶水,虽然是泛泛一说,更多的是针对化药,因为化药的成分大多是明确的,而茶叶的成分有很多,所以除了部分成分见相互作用已知外,大多数还是未知的。为了避免有毒副作用或降低药效的情况发生,不用是最安全的。
而对于中成药,其实茶叶本身在古代也作为一味中药来用的,有些医书明确记载了茶叶的用途,有的需要用茶水调服、有的指明大量服用茶水等等,因为在古代都是遵循十八反、十九畏以及性味归经和病人体性来择药,例如:明确指出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古代方中有威灵仙、土茯苓者皆有注:忌茶);《纲目》:“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等等,
所以,我觉得对于中成药而言,不是千篇一律的忌茶水,只是我们今天的中成药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为了安全起见,不用最为安全。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不管怎么说,安全第一位,健康最重要。对于安全性不清楚、不明确的,保守起见:不饮为好!
我是宋药师,关注用药科普,期待您的评论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