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知识,冬至节气的文化含义和养生意义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别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与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多,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当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大家好,我是咕咚健康咨询师,头条关注咕咚健康,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和运动饮食干货!。私信回复:"食谱" 。即可免费领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寒冬季节如何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藏”是冬季养生的主题,所谓“冬藏”,就是指人们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1.早睡晚起
冬季作息时间宜早睡晚起,因为早睡可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晚起可养人体阴气,躲避严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也可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
晚起也有个限度,如果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那就太懒了。
2.减咸增苦
冬季饮食要遵循“养阴潜阳”的原则,宜多吃些温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等,既滋补又抗寒;少吃生冷、油炸及寒性食物,以免损伤阳气或阴液;同时要减咸增苦,以养肾、护心。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如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等。
3.养肾为要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储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例如,狗肉、羊肉、鸽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4.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人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5.耐寒锻炼
人的耐寒能力虽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质不同的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但通过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耐寒锻炼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从而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病等的发生。同时耐寒能使人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耐寒还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尤应提倡。
冬季养生,要预防六种类型的疾病发作。
1.呼吸道感染
寒冷刺激可使鼻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并导致气管、支气管痉挛,为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包括感冒在内的鼻炎、咽炎、气管与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成为冬季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
注意保暖,多饮水,避免烟雾、粉尘等对呼吸道的刺激,调节好居室微小气候。同时,要积极治疗感冒,以防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
2.心脑血管病
寒冷的天气能引起心脑动脉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成为此类疾病死亡的高峰。
要加强御寒,特别是气温骤降时,要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休息,防止过劳,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不良情绪干扰,患者坚持服药,备好急救药品。
3.胃病加重
人体感受风寒尤其是胃部受凉后,胃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及适应性随之降低,兼之冬季人的食欲较好,食量增加,胃的负担加重,很容易导致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进食要定时、定量,食温、食速要适中,少食油腻,忌食生冷辛辣,勿暴饮暴食,忌烟戒酒。
4.风湿类关节病
冬季多风以及在一些相对潮湿的环境,可加重寒冷刺激,以致血液瘀滞、经脉痹阻,使得“老寒腿”等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肢体酸麻胀困、屈伸不利、疼痛加重。
要注意避风和避免潮湿,选择吃一些优质蛋白和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食物,动静结合,劳逸适度,适当锻炼,注意患肢保暖,切忌使用冷水,必要时可做一些理疗。
5.季节性皮肤损害
既干又冷且有风的天气可引起人体皮肤及皮下毛细血管收缩以及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皮肤粗糙或发生皱裂并出现皮肤瘙痒症、口角炎等损害。耳、鼻、手、足等血液供应相对较差的部位,受到寒冷刺激,可致皮肤冻疮,甚至发生大面积冻伤。
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不要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完后搽些护肤品加以保护。预防冻疮,要多活动和注意肢体锻炼,鞋袜要宽松,外出时戴好手套、帽子、口罩和耳罩,并适当对这些裸露部位进行按摩。
6.季节性情感失调
冬季日照明显减少,大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开始增多,从而使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浑身懒散。这种冬季情感失调又称“冬季抑郁症”。
注意调整情绪,有机会的话多晒晒太阳。
冬天泡温泉的十大好处?
冬季来临,温度越来越低,不少人都喜欢利用周末时间去泡泡温泉,放松一下身心。其实温泉养生功效良好,不但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温泉水中天然的矿物质等还对肌肤还有舒缓的作用。一起来看一下冬季泡温泉有什么养生功效吧。
首先,温泉水比体温要高,泡温泉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更多的氧气、营养成分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温泉水中自然的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肌肤、神经酸痛等有舒缓的作用,泡温泉肌肤更健康。
那没能打疫苗的这个冬天要怎么预防病毒呢?
那没能打疫苗的,这个冬天要怎么预防病毒呢?继续做好各种个人疫情防控措施。
一. 这个冬天,还会发生一定范围的疫情。冬天已经到来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开始转冷,国内今冬疫情态势将会怎样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钟南山院士早就有过答复: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还可能继续存在或者发展。
(下图:钟南山院士)
11月12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也再次提醒大家: 我国面临的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
(下图:11月12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二. 这个冬天,新冠肺炎疫苗还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仍处在临床三期实验阶段,即使近期实验成功和面市,也会面临生产供给和疫苗接种需求的的矛盾。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之前介绍:国内大多数人进行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预计要等到春节之后了。
(下图: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
三. 做好各种个人疫情防控措施,仍然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办法。1.戴口罩出行,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是疫情时期个人防范病毒感染的“三大件”,继续做好这些,有效防范新冠病毒的同时,也可以预防感冒病毒的感染。
(下图:戴口罩出行是个人疫情防护基本措施)
2.增强身体免疫力。
免疫力增强了,相当于我们的身体拥有了预防病毒感染的“盾牌”。怎么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呢?加强平时的身体锻炼,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合理搭配,保证足够的睡眠等。
(下图:坚持锻炼,可以让我们增强身体免疫力)
结束语:做好各种的个人防护之外,我们还应保持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养生最佳时?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冬季自此开始。
在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
立冬将至,都有哪些习俗呢?
1、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2、祭祖祭天
古时候,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
农民伯伯也会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3、吃饺子
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立冬将至,养生最佳时,补充3物,做好4事,预防5寒补充3物:
一、补充温性食物
①羊肉
羊肉性温,能够御风寒补身体,冬季吃羊肉能够让我们寒冷的身体暖和起来。
可以做羊肉萝卜汤,可均衡营养,也是很好吃的一道美食,很适合冬季食用。
②鸡肉
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在农村很多家里都会在冬季来临的时候,会存储一下鸡肉,吃鸡肉不仅可抵抗寒冷,也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
二、补充“黑白”食物
①黑豆
中医讲黑色的食物可直接入肾脏,冬季可适当的在饭中加入一些黑豆,可缓解压力,身体的疲劳等症状。
黑豆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等物质,对于女性来讲,黑豆有很好的美容,保护皮肤的效果。
②白萝卜
人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季吃萝卜有赛人参之说,白萝卜中含有芥辣素,可消炎,清热,如果冬季爱感冒的人,可以多吃点白萝卜。
萝卜对老年人也有很好的降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防止冻疮等问题的出现。
三、补充养生茶饮
①谷谷丁番麦须茶
取适量的番麦须,谷谷丁,玉竹,玫瑰花制成代茶饮,日常饮此茶可以利尿驱寒。
谷谷丁具护肝补肾、清热解毒功效,是促进肝肾活动的一味良药。
而现代研究也发现,蒲公英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和谷谷丁素等,能促进肝和肾的活动。
番麦须就是日常见到玉米的须子,入肝、肾、膀胱经,具有利尿、降压、利胆、降糖等作用。
可辅助治疗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高血压、慢性胆囊炎、糖尿病等病。
玉竹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大明本草》里面记载:玉竹“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玫瑰花中和调节之用。
②红茶
红茶属于温热性质的,温补不伤胃,能帮助女性暖胃驱寒。
长期泡水饮用,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消除脸部色斑沉着,特别是女性雀斑,有很好的淡化作用。
具有理气解郁,化湿和中,活血散瘀之功效。
做好4事:
1、保持乐观的情绪
入冬后,也近新年,人们的压力都很大,所以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的缓解自己不良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这对身体健康才有积极的作用。
如长期的处于抑郁的状态下,会使身体抗病力下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2、护住阳气
冬季天气寒冷,护住阳气才是尤为的重要,即使天气渐渐的变冷,但是也要经常的出去晒晒太阳,多晒太阳是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式。
多后背的督脉,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
所以,晒晒后背,对于补阳气,十分有益。
3、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建议每天最迟不超过12点入睡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充足的睡眠,可保证阴阳平衡,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给人体充足的修复的时间。
4、适当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适当的运动,可预防感冒,增加体质,提升身体的阳气,但是不建议在冬季剧烈的运动,否则适得其反。
人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张开,导致寒邪入体,诱发感冒,风寒等。
所以冬季要避免皮肤外露,或是冬游等运动。
做好5防:
1、防中风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气温的下降,血管会异常的收缩,对于血压高的人来说,会引起血压异常,诱发中风等风险。
数据显示,在冬季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远远的高于夏季,因此一些中老年人平时要做好预防措施。
2、防流感
随着气温的下降,再加上室内外温差比较大,流感成为冬季最常见的疾病。
而一旦出现感冒,鼻炎,肺炎,哮喘等疾病也随之而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增加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趁虚而入。
3、防受寒
虽然天气变冷了,但是很多年轻人的还是穿的很少,经常露肚子,露脚脖等,这些行为很容易招惹寒邪入体,引起关节,风湿疾病等。
对于女生来讲,也会引起痛经,腹胀,月经紊乱等问题的出现。
4、鼻炎
冬季鼻炎以冷空气过敏性鼻炎患者居多。
在冬季,要想预防鼻炎,要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以及防止空气干燥等。
学会正确的擤鼻方法也是保持鼻腔清洁的关键。可先用,轻轻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侧,在擤另一侧,切勿用力过猛。
5、防肾脏损伤
中医认为,冬季是养肾的最佳时节,中医理论认为,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
在冬季也要多出去晒太阳,补充阳气,同时提升肾脏的功能,平时也要多吃一些有养肾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