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纪传体断代史,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众多的地理信息,竭石山,作为书中提及的一处特殊地点,其确切位置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和争议,对竭石山所在之地的探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的地理风貌,还能让我们从地理角度深入挖掘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国志》中的竭石山记载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关于曹操北征乌桓后途经之地的记载:“(建安十二年)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大破之,斩单于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右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桓,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公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大飨六军,冬十月,军自柳城过碣石,东临沧海。”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北征乌桓取得胜利后,于冬季十月从柳城回军途中经过了竭石山,并在此“东临沧海”,曹操的这一行为,还留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站在竭石山上所见到的大海壮丽景象,也让竭石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
竭石山位置的传统观点
(一)河北昌黎说
长期以来,河北昌黎的碣石山被许多人认为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竭石山,昌黎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主峰仙台顶海拔 695 米,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名山。
从地理环境来看,昌黎碣石山面临渤海,符合曹操“东临沧海”的描述,在古代,这里也是交通要道附近,曹操北征乌桓回军时有可能经过此地,昌黎碣石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秦始皇、汉武帝时期,就有帝王在此留下活动踪迹,秦始皇东巡曾登临碣石山,刻石纪功;汉武帝也曾东巡至碣石山,这些历史记载都为昌黎碣石山作为《三国志》中竭石山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昌黎当地的一些传说和民间文化也与碣石山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它作为古竭石山的地位,从地貌上看,昌黎碣石山山势雄伟,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广阔的大海,与曹操诗中所描绘的观海场景相契合。
(二)辽宁绥中说
辽宁绥中说也是关于竭石山位置的一种重要观点,绥中县万家镇的“姜女石”遗址,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的碣石所在。
“姜女石”实际上是一组海蚀柱,由几块高大的石柱组成,矗立在海中,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姜女石”附近有大规模的秦汉时期建筑遗址,如石碑地遗址等,这些遗址的规模和规格显示出这里在古代可能是帝王行幸之地,与碣石山在历史上作为帝王观海、祭祀等活动场所的功能相符。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绥中“姜女石”所在区域靠近曹操北征乌桓的路线,曹操从柳城回军时,有可能沿海岸线经过此地,从“姜女石”所处的海域环境来看,也能够满足曹操“东临沧海”的描述,站在岸边或附近高处可以欣赏到大海的波澜壮阔。
对竭石山位置的新探讨
(一)地理变迁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环境会发生诸多变化,这对确定竭石山的位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古代,海岸线的位置与现代可能存在差异,由于泥沙淤积、海平面升降等因素,沿海地区的地貌会发生改变。
如果从地理变迁的角度考虑,昌黎碣石山和绥中“姜女石”在曹操所处的三国时期,其与大海的相对位置可能和现代有所不同,有可能在当时,某些现在距离大海较远的地方,在古代是靠近海岸的,或者某些现在看似孤立的海中石柱,在古代与陆地的连接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仅仅依据现代的地理地貌来简单判断竭石山的位置,需要结合历史地理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对古代的地理环境进行更深入的复原和分析。
(二)文献考证的新发现
除了《三国志》之外,其他一些古代文献也对碣石山有所记载,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合考证,或许能为确定竭石山的位置提供新线索。
在一些古代地理著作中,对碣石山的方位、周边地理特征等有更详细的描述,有的文献提到碣石山附近有特定的河流、山脉等地理标识,通过对这些标识的研究和与现代地理环境的对比,可以进一步缩小竭石山的可能范围,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游记等作品中也可能蕴含着关于碣石山的信息,这些文学作品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碣石山的认知和印象。
(三)考古发现的启示
近年来,在河北、辽宁沿海地区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考古发现为探寻竭石山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一些沿海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与三国时期或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物,如建筑构件、货币、兵器等,这些文物的分布和出土情况,能够反映出当时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重点区域,如果在某一地区发现了大量与曹操北征乌桓时期相关的文物遗迹,且该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文献中对竭石山的描述相符,那么就有可能是古竭石山的所在之地。
一些海洋考古发现也值得关注,对沿海海底地形的探测以及对沉船等水下遗迹的研究,或许能揭示古代海岸线的变迁情况,从而为确定竭石山的准确位置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三国志》中竭石山的位置至今尚未有确凿无疑的定论,河北昌黎说和辽宁绥中说各有其依据和支持者,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由于地理变迁、文献记载的局限性以及考古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严谨的态度来继续探寻竭石山的所在之地,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古代文献记载,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研究成果,或许在未来能够揭开竭石山位置之谜。
无论最终确定竭石山位于何处,它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行动和豪情壮志,也与秦汉以来帝王的活动紧密相连,对竭石山位置的探寻,不仅是对一个地理坐标的追寻,更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