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养生之道,养生茶到底怎么样?
养生茶到底怎么样?
答;提起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巨人集团史玉柱,凭借“脑白金”翻身的一个广告;“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使史玉柱赚钱赚得盆满钵满。其真正的脑白金的效果怎么样,如今人们心照不宣。原来如此“骗”。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的真实写照;那个年代的人对比现在的人来说,对金钱的追求没有这么要钱不要脸。
据记载我国茶的原产地为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其中包括有乌龙茶、普洱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等。我国的第一步药典专著《神农本草经》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写,至西汉年间完成;其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简单地说就是以毒攻毒;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大唐帝国时代开始盛行,成为有钱人们生活中的高档奢侈品,于是广泛流传“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今天上午我刚刚写了一篇悟空问答,内容大概是骗子是这样利用人们想要长生不老的心情来套路广大消费者的。不乏在这里提醒广大消费者;养生茶的确不错,但是资本市场是相当残酷无情的,许多有资本的饮料企业、制药企业看到来钱时候,都是不遗余力、慷慨解囊,纷纷涉足养生、保健之类产品;简单地说,如今的养生茶里面鱼龙混杂,而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不够,谁敢保证其养生茶的安全性?
再者说,养生茶也不是万能的,它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决定的,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例如;噪热体质的人需要喝凉性类茶;肠胃虚寒者应喝中性茶或温性茶;自身免疫力不好者或久病初愈的人,最好喝灵芝类的养生茶;老年人适合饮用普洱茶或红茶之类的。
养生茶属于植物类中提取的物质,与中医理论相吻合,它不能够保证你长生不老。想健康养生,最好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经常运动、知足常乐才是王道。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提问者参考。
知足常乐2019.2.16日于上海
黄帝内经里是怎么讲养生的?
如今的养生理念盛行,大众的健康意识提高,很多人都很关注养生这一块,其实在《黄帝内经》中总结了很多这样的知识哦!具体去下所述: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总结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简单来说就是尊重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结合,按时作息。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要求平时注意避免外邪侵袭,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保持真气充盛。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总结为要求顺应四时阴阳调神养生,做到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藏,如果违背四时阴阳,则内伤相应的脏腑,并可能在下一季节发生疾病。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总结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养生,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如今我们发展为冬病夏治,夏病冬养,尤其是三伏贴和三九贴是非常火爆的哦。
总之,《内经》中还有很多养生观点,喜欢就关注我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分享更多的经典中养生观点哦!
春季有哪些常发的疾病?
你好,我是一名中医临床执业医师,对于你的问题,我从中医养生角度为你解答。
首先,春季来临,会常发七种病
1、呼吸道疾病春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个时期由于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稍有诱因即可发病。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2、花粉过敏对于花粉过敏的人来说,春暖花开时美丽的花朵就像带刺的玫瑰,因为春季各种花粉传播很广,人们出去游玩不经意间就会被花粉袭中,花粉过敏者就会出现眼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泪等症状,春天最多见的季节性鼻炎就大多与花粉有关。
3、春困看着窗外明媚的景色,关在办公室里的人们似乎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春困”了。“春困”主要与天气、工作、饮食、睡眠、运动不和谐有关,有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亚健康的表现。
4、哮喘在春天最容易发生的就是花粉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花粉作为一种刺激物,会使过敏性哮喘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病复发,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5、脑梗塞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塞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因此脑梗塞又进入高发时期。
6、红眼病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春夏冬最流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发病后双眼会突然发红、多眼屎、刺痛、怕光、经常出现流泪现象、早上起床睁不开眼睛。
7、骨关节病冬春交替时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也比较大,因此一定要防范骨关节疾病。
那么,我们在春季该如何养生呢?
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就是说,春时三个月,可以称做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间充满了生气,万物因而动育滋荣。当此之时宜晚睡早起,神气漫行于天庭之中,披发松静而缓形至虚,使肾志生而神明自显。生育它而不是毁杀它,给予它而不是掠夺它,奖赏它而不是责罚它。这便是人与春气相应,从而调养生气的方法。违反这一法则就会损伤肝气,夏时可能发生寒变病,适应长气的能力就会减少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季的特点,使机体与外界相统一,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山药怎么吃?
冬天了,朋友们,一定要记得多添衣哟!前段时间是光早晚比较冷,现在一整天下来都很冷,多注意保暖就可以呀!天冷之后,也到了开始吃山药的季节了,在家做饭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山药确实是个好东西。
山药做起来又非常多样化。可以荤炒、素炒,凉拌和煲汤等,口感清爽美味。如果是炒菜呢,在翻炒的时候要注意经常用铲子翻锅,山药容易粘锅,防止山药粘锅。而且同时要经常加点水,不但能防止粘锅,而且还能让山药吃起来口感清脆。当然也不能炒的时间太长,会把山药炒软了。但如果是煲粥的话,就可以多煮一会,把山药煮软,这样做出来的粥才更加的粘稠浓厚。
考虑到大家平常吃山药,但一种方法常吃下去肯定会腻的,因此瑛子特地整编了3种山药的别样家常吃法,有炒的、炸的、煮的等,香甜美味,简单易学,3分钟就能出锅,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山药的营养价值,话不多说,现在就把做法分享给你们。
山药鸡蛋饼
【所需食材】
山药 1根、鸡蛋 3个、葱 3克、盐 适量、小苏打 适量
【烹饪步骤】
第一步:山药去皮,用蒸锅蒸7分钟左右,这会儿的山药还有完全熟透,微硬的样子,但表面已经没有了黏液,晾凉后很干爽。
第二步:把晾好的山药擦成丝状,用擦丝工具来操作。
第三步:打入3个鸡蛋,放入切碎的葱花,先大略搅拌均匀。再放入面粉和小苏打。
第四步:最后加点水搅拌成糊状,不要太稀,但也不能太稠。
第五步:平底锅或我这样的六连盘平锅,刷上油,放入山药鸡蛋面糊,不要太厚,半厘米的高度就可以,中火加热。
第六步:在翻动看到小饼鼓起,两面金黄样子就好了。
这样好吃的山药鸡蛋饼就制作完成,看着是不是特别有食欲!
胡萝卜玉米山药汤
【所需食材】
胡萝卜1根 、玉米1根 、铁棍山药半根
材料简单粗暴,就这三样,不加任何调味料,盐都不加。
【烹饪步骤】
第一步:材料的块头大小,我一般看烹饪时间。 赶时间,就把胡萝卜山药切薄片、玉米一开四,水煲开后再滚15分钟就可以。 我今天有空,就切大块点,煲时间长些汤会更浓郁好喝些。山药切筒,不容易煲烂,汤会清爽些。不过山药煲烂了汤也好喝
第二步:加清水。不要加任何调味料,盐也不加。
第三步:水开后调小火,煲50分钟左右。最后稍开盖大火滚5分钟,让汤浓郁些。
这道全素汤,特别适合老人喝,简单又营养。
山药炒肉
【所需食材】
山药1根、葱 1根、蒜 2瓣、小米椒 3个、生抽 2勺、盐 适量、料酒 1勺
【烹饪步骤】
第一步:猪肉切好,放入料酒、淀粉、生抽香油,腌10分钟。
第二步:山药洗净切好,蒜、辣椒、葱花切好。
第三步:油锅下小米椒和蒜,炒香,然后倒入腌好的肉,炒至7成熟。
第四步:倒入山药翻炒,炒熟后加入盐、耗油。
最后,你就能得到一道美味爽口的山药炒肉啦!
山药又分为面山药和脆山药,面山药适合煲汤,而脆山药适合炒菜。在购买山药的时候,要注意,面山药的表面麻点比较的多,而且毛须比较多。脆山药的外表就比较光滑,毛须较少。要根据自己的山药做法来选购山药哦!
【结语】
山药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食材,很多老年人都喜欢吃山药,天冷的时候用山药煮粥喝,营养又美味。老年人吃山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天冷的时候少生病。而且山药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吃山药还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对于老年人的肠胃是比较好的。
如果你在阅读本文教程的过程中,有看不明白的步骤,请在本文下方的留言区给瑛子留言,我看到后会马上为你解答的,如果你有更好的做法,或者更好的建议,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
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谢谢邀请,为往圣继绝学,弘扬传统文化,晚生土鳖君永远在路上。敬请关注“阵阵有詞”。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来自于道家思想和《黄帝内经》。如果想了解“天人合一”,需先了解一下“道”与内经中的无上智慧。土鳖君不才,以自己的浅薄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上古的自然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这部传统医学的法典。《黄帝内经》真不是黄帝写的。据考证,这套典籍启笔于东周早期,后经战汉,定稿于东汉时期。作者也不是一个人,是由无数的道、儒、医等诸子百家的先贤,根据自己对自然、天地、生灵、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地打补丁式的修改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跨越了上下百年,凝集诸子智慧,历经千锤百炼而得来的自然思想典籍,也是一部以道入医,以道救人的自然理论。由于内涵过于深邃,成书者不敢独占奇功,就以上古圣王的名讳冠名了这套典籍。为了通俗易懂,广而告之,书中还假以天师伯岐与黄帝的对话,以对话录的方式阐述医的道理。在先贤眼中,“人身即天下、天下即人身”,最后集大成者以黄帝之名冠之,也暗喻了从医者,乃执天命之业、尊圣人之言、操帝王之术的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乃行大慈悲、积大功德。《内经》共70万字,分《素问》、《灵枢》两部,其中《素问》九卷,八十一篇。主要讲解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等内容,《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除了对《素问》的补充和论证之外,又加上了腧(shu)穴、针具、刺法、诊疗原则等内容(后世流传两部皆二十四卷本,为唐、宋以后修订版本)。《素》、《灵》两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医学哲学系统,《素》为世界观、指导思想,为内涵,而《灵》为方法论、手段,为外延。
既然是一套哲学系统,那我们就需要顺着哲学的思维去探索《内经》。《内经》来源于上古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炁(气)是物质的本源,这里的炁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得物质,而是构筑我们物理世界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解释,炁就是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这一类的基本粒子。炁(太极)一分为二则为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生克萌发万物。万物是炁的不同形态。(天地万物即是一炁所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
由于 炁 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通过摸索天体、时令、地理、方物的规律去掌握炁的规律。慢慢的就发现了一种普适于一切事物的约束性法则,古人就把它称之为道。( 古人对道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描述,将道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就了《道德经》。 )由于道的普适性,它既可以放大到至大的宇宙空间中,也可以缩小到至小的精微空间中,(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没有显微、解剖技术的古代,圣人们就把道推理到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内经》。
这种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的医学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与炁的运行规律一致的(气运),与阴阳、五行、四时、干支、星宿甚至风水等自然事物运行规律相同的。(所以说:国有国运,人有人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不无道理的。)
道统领阴阳、四时。尊道而行,人体机能则会运行的更持久,逆道而行,人体机能则运行的则会短一些。古人基于对道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构架和气运的观察,总结出一个朴素的诊疗观点——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