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事网,铁血刀锋拍摄哪年?
电视剧铁血刀锋拍摄于2012年,于2013年播出。《铁血刀锋》是由北京华影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李强执导,邵玉清编剧,于滨、刘佩琦、李雯雯等主演。该剧围绕着由国民党军特种营营长汤敬武打响的“破腹”行动展开一系列故事。并已于2013年4月16日在湖南经视台首播。
对德军的堡垒计划造成多大影响?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是造成东线德军发起的“堡垒行动”最终被迫中止的直接原因,虽然说这一登陆作战在军事上对东线战场的影响实在是或许遥远,但是它触动了希特勒早已紧绷的神经,让他最终对这场东线最后一次的战略进攻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当时库尔斯克会战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北翼德军阻止住了苏军对奥廖尔突出部的反击并重创苏军,南翼德军同样顶住了苏军坦克预备队的反扑并重创之,就在德军马上再度恢复进攻的态势时,希特勒召回了这场会战的两位指挥官,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希特勒开门见山的说道了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消息,他指出盟军的一下步将是登陆意大利或者是巴尔干,这将威胁到整个欧洲的南翼,他必须要马上加强这两个地方的防御,所以必须从东线抽调兵力,“堡垒行动”必须暂停。
就这样“堡垒行动”被终止了,希特勒显然对于盟军的登陆做出了过激的反应,因为意大利军队在西西里岛并没有进行顽强的抵抗,盟军的损失微乎其微,希特勒就此判断盟军会很快发起对意大利或者巴尔干的登陆,所以急匆匆的中止了东线的进攻。实际情况是盟军对于意大利本土的进攻直到2个多月后才发起,而只要再给东线德军半个月的时间就基本能打完这场会战,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至少德军存在胜利的可能,而中止行动就是彻底的失败。
要知道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距离西西里岛达2000多英里远,将是最后到达战场的力量,他们调离东线需要数周的时间,如果真如希特勒所说盟军会趁势立刻发起登陆意大利本土的行动,这些东线的德军也不可能赶在盟军登陆前就能赶到意大利,肯定是来不及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果断坚持打下去东线的决战,赢得那里的胜利,再去处理意大利的问题,因为在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后德军就可以节省大量的防御兵力,这些兵力可以派往意大利或者巴尔干,而且东线德军的防御也不至于被大大削弱。
只能说希特勒对于盟军的大规模登陆行动完全没有预料到,时间会这么快,规模会这么大,这完全让他慌了神,做出了不切实际的错误判断,既葬送了东线,也没能挽回意大利(南线)的局势。
德军为什么对进攻波兰而感到信心不足?
二战爆发前,德国方面没有人说过对进攻波兰信心不足,所谓德国感到“信心不足”,那纯粹是局外人的臆测。
如果真要说德国对进攻波兰感到信心不足的话,那是德军对自己的闪电战术信心不足,对短时间内拿下波兰心里没谱。伟人说过,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希特勒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对这个道理不会陌生。
表面上看,希特勒是个冒险家,很多战役赢得有点侥幸,但是因此说他是个赌徒,那就不符合事实了。
事实上,希特勒的每次冒险,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冒险,不是盲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军事家都有谨小慎微的一面,对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有一种预案。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换到军事上,应该说人有远虑、必有近忧。也就是说眼光放得越远,越会谨慎。
波兰军队在二战爆发前,有军队100万,听起来很吓人,但一看装备就没有办法不轻视他了。首先一百万军队中有五分之一,即20万人,是骑兵部队,在阵地战中骑兵就是案板上的肉。
其次装备太落后,只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空军只有407架飞机。
德国入侵波兰,投入兵力44个师(兵力100万),其中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投入坦克2750辆、火炮9000门,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非常轻松拿下了波兰。
无论是兵力还是准备,德军都是占完全优势,不知道德国对于战胜波兰军队的顾虑从何而来?但是在进攻波兰之前,德军上层的确是有顾虑的。说没有顾虑也不符合事实,只不过这种顾虑不是针对波兰,而是顾虑其英法。
德军前期在欧洲的军事行动(占领捷克和苏台德地区)在英法承受的范围内,所以英法对此是默许的。
如果进攻波兰,那就暴露了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英法就不能在保持沉默,也不会袖手旁观。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波兰跟英法是盟国,波兰受到德国攻击,英法没有理由不做出激烈反应。
虽然英国和法国后来在波兰遭遇入侵的时候,只是口头抗议,向德国宣战,并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德国;但开战之前,德国对英法即将做出多大程度的反应心里没谱,所以必须从最坏的方面考虑。
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并不顾虑波兰能不能拿下,因为波兰军队装备落后,对德军就是小菜一碟。
德国高层顾虑的是,一旦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出兵了德国怎么办?因为当时德国只有98个师,为了进攻波兰要投入一半兵力(44个师),这就意味着德军西线兵力必须减少;可是如果德军跟波兰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在西线发起进攻,那么德国两面受敌,胜算几乎没有。所以对于德军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可是为了称霸欧洲,完成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波兰必须拿下,这也是德国侵略本性决定了的。
这就要求德军在波兰速战速决,在英法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打败波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英法动手的时候,全力以赴将兵力部署到西线,防范或者打退英法联军的进攻。
当时德国的闪电战术,只是纸上谈兵,还没有实际应用。德军装甲部队应用起来,实际效果如何,德军高级将领们心里没谱。波兰军队装备再落后,也是100万军队不是木偶,所以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不能不慎之又慎。
当时德国虽然有将近100个师,其中现役师只有53个,有42个投入到了对波作战,空军的大部分也投入到了波兰前线。
西线的46个师,只有11个现役师,其余的35个师是新组建的,没来得及进行系统的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西线的法国军队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拥有108个师,其中有57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1个装甲师和45个预备役师,其中预备役师也都是训练有素,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的装备也非常先进。
特别是法国陆军,在欧洲首屈一指;这就是说,一旦开战,法军突破德军的防御阵地易如反掌。
实事求是地说,西线德军兵力不足,战斗力也有点弱,根本不是法军的对手。
如果法军在波兰战争爆发后迅速反应,主动进攻,德军就会身处险境,凶多吉少。
所以说德军进攻波兰,是一招险棋,风险不小;可以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因此德军只能把宝压在波兰之战能速战速决、同时法军反应迟钝,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进攻波兰之前,德军高层心里打鼓,硬着头皮发动了战争。
在波兰战役大局已定但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大量的德军部队就已经从东线调回部署在西线,以加强那里的防御,可见德军应该多么担心。
但是法军动员太慢,在跟时间的赛跑上败给德国,不得不咽下失败苦果,让德军得以继续猖狂。
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铁血的事件?
撒切尔夫人号称“铁娘子”,手段一贯强硬,在英阿马岛冲突中最为明显,为了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不惜不远万里绕地球半圈去和阿根廷大打出手,完全没有外交谈判的想法,要知道当时的英国已经日薄西山,海军实力大不如从前,能不能取胜真是个未知数,没有想到阿根廷是个弱鸡,除了空军的战绩可圈可点,陆军简直一触即溃,马岛的胜利真让英国在国际上嘚瑟了一把。
撒切尔夫人对爱尔兰共和军也不心慈手软,爱尔兰共和军对她的恐怖威胁她丝毫不放在心上,以暴制暴,打击的爱尔兰共和军灰头土脸。
她的国内政策也很强硬,撒切尔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重振经济她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面对英国工人的罢工,她没有丝毫退让。为了削减教育开支,她决定取消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结果,被媒体戏称为“玛牛奶掠夺者”。在她的强力领导下,英国经济好转,国家地位有所提升。
文人出身的曾国藩是如何打造铁血湘军的?
曾国藩看透了绿营兵的恶习,就是败不相救,兵和兵不熟悉,将和将不和睦,打起仗来一旦兵败,各营自顾自掉头便跑,按曾国藩的话来说即便岳飞再世,孔孟再生也难改这种军队牢不可破的劣习。用如此腐败的军队去剿灭太平天国,不被对手完全剿灭已经是万幸的了。
士兵是军队的细胞,细胞之间相互由于各种关系而存在的纽带是军队的组织框架,打造一支有血性的军队,一定得先从它的细胞和组织框架入手。
凡招募的兵丁,城市里混过日子的游民不要,谈吐面相油滑的不收,只收老实本分的农民和普通手工业者。这种身份的士兵本来几乎是一张白纸,经过教化和训练后,在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同时比较容易接受曾国藩那些和太平天国截然不同的儒家理念。
建立起和统帅曾国藩趋同的价值观后,士兵才可能有责任感,而不像是绿营兵纯粹靠的是长官意志,一旦各级长官的人格崩塌,战时的精神溃散将直接导致兵败山倒不可收拾。
另外由于曾国藩在本省招募团练,上下级或同伍相互之间大多数都是父子师生或亲戚桑梓,这也是湘军的一大特点。绿营打仗时各管各,甚至隔岸观火,而湘军各什长,营哨头领有着裙带或血缘关系,一方有险,其它部队会拼死相救。这很正常,如果当儿子的部队被围,当爹的哪有不想救的道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军队统帅的气质直接影响部队的气势,曾国藩能带出扭转乾坤的湘军,也在于他本人虽然是白面书生,但他的杀罚决断一点都不手软。
在湖南办团练初期,曾国藩就乱世重典,自立公堂,肆意滥杀,抛开司法机关办事,捉拿起义农民直接正法,不然他也不会有“曾剃头”的外号。当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守卫的安庆时,嗜杀的曾国荃屠城滥杀无辜,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忍,而曾国藩却不以为然,还教训他老弟,带兵打仗不是慈善事业,多杀几个何必纠结,他还嫌杀得不够呢。
湘军有这种统帅,士兵日常又灌输曾国藩的礼伦纲常,加上特殊的带有宗法制度的组织结构,这部血性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就从头到尾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