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大便不成形真的是湿气在作怪吗?
大便不成形,是很多朋友比较苦恼的事,在表象上是属于湿气在作怪,但在根本上是由于脾虚或者脾肾阳虚惹的祸,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一、渊源:大便不成形在中医上属于泄泻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有“鹜溏”、“飨泄”、“注下”,等病名。
我们先看一下历代文献记载: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湿盛则濡泄”。
《素问·脏器法时论》中指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大便不成形,引起泄泻的病因与寒邪有关,也与湿邪(外湿或内湿)有关,同时也指出了,病位在脾,脾虚可以引起大便不成形。病机在于脾虚内生湿气,或者过食寒凉,湿邪内入,引起大便不成形,或发为泄泻。
二、常见病因病机:
1、感受寒湿暑热之邪:湿邪最容易导致大便不成形,湿邪易困脾,脾虚不能升清,则发为泄泻。寒邪与暑邪从皮毛而入,从表入里,或兼夹湿邪,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大便不成形,或为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洁食物;或嗜食辛辣,湿热内蕴;或吃寒凉,都可以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3、情志致病:忧郁或者暴怒,精神紧张,易肝气郁结,横犯脾胃,脾失运化,肝木乘土,大便不成形,或者泄泻。
4、久病体虚:久病虚衰,累及脾胃,日久脾虚,运化失职,湿滞内生,大便不成形,或泄泻。
5、先天不足:禀赋薄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食物,易致大便不成形,或为泄泻。
三、大便不成形临床常见病证:
(一):脾虚湿盛:
主症:大便不成形,时溏时泄,反复发作,进油腻食物或辛辣、寒凉之品,大便次数增多,面黄无光,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启脾丸、健胃消食片、理中丸、补中益气丸。(二)、脾肾阳虚:脾虚日久,累计肾阳虚衰,出现脾肾两虚症状。
主症:大便不成形,时有完谷不化,五更(黎明前)泄泻,腰膝酸软,腰腹发凉,受凉后腹泻加重,形寒肢冷,舌淡苔白,尺脉沉弱。 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中成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健脾益肾颗粒、脾肾双补丸。四、大便不成形的养生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少吃生冷辛辣以及不洁食物,少饮酒,少吃肥甘油腻之品。
2、注意保暖:尽量腹部少受凉,特别是夏天到了,使用空调及电扇要盖住腹部,以免受凉发为泄泻。
3、多运动:运动升阳,温补脾阳,四肢强壮,脾阳旺盛,大便不成形会改善。春夏养阳,在不中暑的情况下,尽量多参加户外活动,补充阳气。
4、健脾祛湿粥:莲子、薏苡仁、山药、芡实、红豆等(任选几样)适量煲粥喝,健脾祛湿,改善脾虚引起的大便不成形。
以上对于大便不成形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以及治疗与养生,与大家作以浅谈,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 祝朋友们,脾胃杠杠好,吃嘛嘛嘛香!(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欢迎转发帮助更多的朋友!)
中医和中药能分开吗?
#中医与中药#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中医理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秦、汉时期,二、晋、隋、唐时期,三、宋、金、元时期,四、明清时期,五、近代和现代。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如同祖国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药材资源。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记载,已达3000种以上,大多有长期的应用历史。几千年来,被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药物中,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故而我国人民把它称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中医主要体现为诊,而中药则表现在治,中医和中药有机地的统一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祖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中医和中药有各自独立的体系,但又是密不可分的。
大家有什么好的清肺化痰的方法吗?
老烟民咳嗽、咳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也困扰着很多人。可是,就像题目中所说的吸烟者一样,大多数长期吸烟的人,明明已经因为吸烟觉得很不舒服了,但就是戒不掉,宁愿遭这个罪也不戒烟。
大家有什么好的清肺化痰的方法吗?少抽是没用的,因为你的呼吸道已经被伤害了,这时候哪怕只是二手烟也会引起咳嗽、咳痰,除非是彻底远离烟草,然后呼吸道屏障慢慢恢复,才能让咳嗽、咳痰的症状好转。至于清肺化痰的方法,在传统医学里,清肺并非真的就能清理肺部,它只能缓解一定的呼吸道症状,永远没办法断根。
清肺化痰不能做的事情!想要少点咳嗽、咳痰,先得注意一些生活细节,远离任何有可能伤害呼吸系统的风险因素,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不适症状的发生。
1、远离油烟、粉尘等有害气体:除了尽早戒烟外,厨房油烟、二手烟、粉尘、工业废气等刺激性、有害的气体,这些也都会伤害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咳痰,对于老烟民来说,平时一定要注意,远离有害气体。
2、远离刺激性的食物:像是辣椒、胡椒、麻辣烫、火锅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咳嗽、咳痰的症状,另外还有一些寒凉、油腻的食物、酒精等,这些一定要少碰。
清肺化痰要注意这些事情!1、注意生活细节:少生气,少熬夜,多运动,增强免疫力,注意保暖,出门戴好口罩,预防感冒等,这些都是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咳嗽、咳痰的好方法。
2、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些润肺化痰的食物,比如百合、雪梨、川贝、银耳、枇杷、罗汉果、荸荠、白萝卜等,这些食物对于缓解呼吸道症状有一定的好处。
3、多喝水,适当喝些茶:老烟民一定要多喝水,尤其是睡前和晨起时,最好都喝一杯水,另外可以喝些保护嗓子的茶水,比如胖大海、金银花、薄荷茶、 桑叶茶、菊花茶、蜂蜜柚子茶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能帮助祛痰止咳。
4、化痰小诀窍:中医认为,按摩、针灸相关穴位也能帮助化痰,包括丰隆穴、支正穴,还有小腿及脚部的脾经,常按摩有助化痰祛湿,另外常按鼻翼两侧、喉骨,早晚注意清洁鼻孔,必要时用洗鼻器洗鼻,这些都有助减少鼻痰。
5、必要的药物治疗:若咳痰、咳嗽的症状确实很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可以遵医嘱服用相关的止咳化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具体要遵医嘱。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小便浑浊是什么原因?
尿液浑浊可以是生理因素引起,也可以引起一些病理性的因素引起,对于尿液浑浊,不要盲目的猜疑,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
先来为大家说一下正常尿液的颜色: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者透明,在大量饮水之后,尿液颜色可以变淡,而在1大量剧烈的运动之后,尿液被浓缩,从而导致颜色的加深。
先来为大家说一下生理性的尿液浑浊有哪些因素导致:
1、长时间的憋尿,导致尿道未进行有效的冲刷,使得我们在刚刚排尿的时候,会有尿液浑浊的表现。
2、服用一些药物之后,有些药物在服用后容易造成尿液的结晶,使得尿液变的浑浊,如磺胺类药物,别嘌醇,丙磺舒等药物服药后应该增加饮水量,防止尿液的沉积和结晶。
3、剧烈的运动和活动之后且饮水量较少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尿液的浑浊,因为剧烈的运动后人体对水分的需求增加,使得尿液浓缩加强,从而出现尿液的浑浊,除了尿液浑浊的表现,剧烈运动后尿液颜色会加深,呈现比平常要深的黄色。
再来为大家说一下病理性的尿液浑浊有哪些因素导致:
1、泌尿系统的炎症、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炎症性疾病也会导致尿液的浑浊,但是此类的尿液浑浊多有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是血尿的表现。
2、乳糜尿:主要见于丝虫病和过度的摄入高脂肪食物所导致,其浑浊表现为尿液的乳白色,有时可以凝结为块状。
3、肾脏疾病:当肾脏出现疾病时,也会有尿液浑浊的临床表现。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老年人如何解决咳痰的问题?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咳痰”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咳痰是指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排出体外,是肺病常见症状之一,大致属于中医“咳嗽”范畴,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对咳痰一症的描述,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评热病论》云: “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膈痰风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篇》云: “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
《内经》十三方中记载的半夏汤、半夏秫米汤、生铁落饮等,均有化痰之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至今治痰常用的药物,如半夏、皂荚、牡蛎、杏仁,及茯苓、白附子、贝母等。
《名医别录》中记载了朴硝、茯苓、细辛、柴胡等 20种药物,有治疗“痰冷”、“痰热”、“痰满”等病变的功效。其云朴硝主“停痰痞满”;茯苓治“膈中痰水”,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细辛“破痰”;柴胡主除“诸痰热结实”;黄芩“主治痰热”;前胡“主治痞满”、“去痰实”;厚朴“消痰”;淡竹叶“主治胸中痰热”;枳实“主除胁痰癖”;松萝“主治痰热”;槟榔“除痰癖”;生姜“去痰”;芫花“主治痰饮咳嗽”;半夏“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盐“吐胸中痰癖”。这是隋朝以前较多论及痰病证治的代表文献。
金元时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除人所熟知的刘、李、朱、张四大家外,江苏常熟王珪(1271~1361年)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也给当代及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王珪在“痰形”、“痰味”两节中也有独到论述。其论“痰形”曰: “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个个奇异,方书有云痰清而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稠结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甫及咯吐尽为稠黄者,乃因久湿热郁拂,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黄稠浊结,甚至带血,血败成黑痰,横于肺胃之间者,为关格异证,人所不识。及为上壅头目、齿颊、喉舌诸病,轻则鼻准赤烂,两窍生疮,颐颌结硬,风壅心烦,鼻塞声重,涕唾稠黏。”
宋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强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饮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在治疗上主张“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南宋医家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1266年)中提出“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三生饮佐之以木香无有不效”。
朱丹溪认为,痰郁其火,于咳难治。对于痰病的治疗,朱丹溪总结了诸如吐、下、燥湿、理气、消导、清热、软坚散结、温阳、补土等法。在这些治法中,他认为: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丹溪心法》)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土,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丹溪治痰,多以燥湿健脾为主。他推崇将二陈汤用作基本方,曾曰: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之属,中气不升用升麻,在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朱丹溪还强调,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顾护中气,不可孟浪。此外,他还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有实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强调“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的原则。在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枳壳、木香、枳实等。湿痰与苍术、白术相配,热痰与青黛、黄连、黄芩为伍,风痰与天南星为伴,食积痰与神曲、山楂、麦芽同用,老痰与海浮石、半夏、瓜蒌并行。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理人体气机,纠正七情之偏。
【病因病机】
咳痰一症总因外感风、寒、暑、火、燥邪,内舍于肺,影响肺之气化宣肃,水津停蓄不布,加之外感湿邪殃及中焦,困遏脾阳,影响水液运化,水湿停留,聚而成痰;若肺气虚馁,失去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就会影响到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从而停蓄为痰;或脾气亏虚,运化输布失司,水湿潴留,聚而成痰;若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泛溢成痰。
【类证鉴别】
咳痰辨治,当辨痰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黏者属阴虚,属燥;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
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痰味甜者属痰湿;痰味咸者属肾虚。
【临证经验】
一、痰热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胸中痞满,胀痛,口苦,舌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祛痰。
(1)热者清之,当分虚实:里实热之证当苦寒清热化其痰,虚热之证当甘寒滋阴清热为法,以祛其痰,药用竹茹、麦冬、沙参、天花粉、生地之属。
(2)据痰识证,治有偏重:痰黄而少,热重于痰者,应清肺重于除痰。火热内扰,煎熬津液而成痰,若不清泻火热,则津液代谢失其常,虽治其痰而痰终不能尽除,治痰只是治标,清热泻火方为治本,邪热清而痰自除,药用黄芩、栀子、知母、开金锁、桑白皮、瓜蒌、浙贝母、麦冬、化橘红、茯苓、桔梗。痰黄而多,痰重于热者,应除痰重于清肺,痰湿不化,壅积日久而化热,则痰热难消,药用化橘红、法半夏、茯苓、紫苏子、黄芩、瓜蒌皮、胆南星、冬瓜子。脓痰腥臭是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治宜排毒化瘀,常酌加鱼腥草、开金锁、蚤休等。如兼见咯血者,可用鹿衔草、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凉血、止血之品。
(3)中病即止,顾护胃气:肺系疾病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病程较长。肺病日久,可影响及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脾气虚。清热解毒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并且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临证中十分推崇朱丹溪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注意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如对病程较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或年老体弱的阴虚患者应中病即止,并注意顾护胃气,充分体现了《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学术思想。常用芦根、茅根、天花粉、南北沙参等甘寒之品,清热而不伤胃,滋阴而不碍脾。
二、表邪束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咳嗽痰滞;或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微数;甚则咳喘咳痰,胸闷鼻塞,下肢浮肿等。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炎初期等。
治则:宣肺排痰。
临床根据感邪不同,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前者选三拗汤加味,后者选桑菊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石菖蒲、鹅管石、川芎、黄荆子、桑叶、菊花等,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来看,这一类中药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痰易于咳出。临证中也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常配合桑白皮。其性味甘、寒,《本草纲目》云有“泻肺,降气”之功,开泻结合,使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互协调,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痰饮自消,咳喘自止。
上述治痰两法,多用于呼吸道急性发作的病症。
三、痰湿阻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痰。
《素问·经脉别论》言: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脾关系密切。脾转输精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病理上,肺脾二脏也相互影响,若脾失健运,肺不布精,则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痰犯上焦,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咳嗽吐痰等症,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亦云: “涎者脾之液也,脾胃一和,痰涎自散。”先生认为治肺之痰,妙在健脾行气,脾肺双治,但以治脾为本,以杜绝生痰之源,则咳嗽、吐痰自消矣。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亦正体现出重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代表方为自拟协定处方“平咳化痰合剂”,其组成为陈皮、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甘草等,由二陈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可达到健脾燥湿化痰之效。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对此类患者,先生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最关键。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祛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而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升清功能减弱。况且湿为阴邪,有其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的气化功能,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临证中善用苍术和厚朴,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祛邪扶正。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胃二经。辛则能发,温则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诸症。《药性解》云: “厚朴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丹溪曰: “厚朴属土而有火,平胃散用之以佐苍术,正谓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以致和而已。”二药相配化湿浊、健脾胃之力倍增,升脾气,降胃气,相得益彰。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多配以莱菔子、桔梗;胃脘痞满、胸闷者,常加川朴、半夏、瓜蒌;兼湿阻膀胱者,则加车前草、泽泻等,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纳呆、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多为积湿黏腻与积食阻滞于肠,必用推化痰湿法,常选加神曲、莱菔子、大黄等消食导滞。有腹痛可酌加当归、木香,以和血行气,即可止痛。
四、肝气郁结证
证候:咳嗽咽干,咳引胁痛胀满,咳痰黄稠甚或咯血,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治则:疏肝导痰。
对于痰证的论治,先生宗朱丹溪、戴原礼之说,也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尤其在反复发作性肺病的痰证治疗中更应注意肝气郁结的情况。
(1)肝肺生理功能相互协调: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2)肝肺病理相互影响: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行,灼肺伤津,炼液为痰,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咳痰黄稠,甚或咯血等。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3) 痰与肝的关系:张子和曰痰饮: “有𪱥郁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陈无择亦曰: “内有七情阻乱,腑气不行,郁而生痰。” 故情志失伸,可使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郁结生痰。中医认为:肝藏血并主疏泄,是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使人体水液的运化输布保持畅通顺达,行于全身,滋润五脏六腑。一旦失常,则凝聚为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整体协调作用。如果肝的气、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肝的疏泄失常,而致津液输布不畅,浊阴聚而凝阻,化生为痰。
(4) 疏木运土、疏肝化痰:肝气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常出现太息不乐、善虑多疑、寡言沉默、胸胁苦满、纳呆便溏、泛恶痰多,亦有咽中如有炙脔、咯吐不利,甚至影响肺气肃降而喘闷气急,舌正常或淡青,苔白腻,脉濡弦等。病久中焦遂窒塞难通,肝气随脾胃升降失常之加重,更难疏泄条达,导致土壅木郁,痰证亦更显著。此时当急疏木运土,复肝气伸发之权,可促进中土运化之职而食滞渐消,痰浊遂默化于无形,焉能聚而作祟!如对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先生临证中常用自拟方——柴胡清肺合剂(柴胡、前胡、赤芍、白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治疗。方中柴胡主升,散发外邪,疏肝止咳;前胡主降,下气化痰,互通互用;赤芍活血,白芍敛肝行气,气血同用,而一味白芍酸收凉柔,可调诸药之燥,且肝以酸为补也;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以清肺,合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以化痰。本方对素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有殊效。若土壅木郁致脾虚较甚者,亦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既杜生痰之源,又可决壅消滞;痰浊过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消食,利气通肠。成梅核气者,则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厚朴、茯苓等降逆化痰,紫苏、生姜舒肝行气散结。若加制香附、枳壳、佛手、香橼等,能够增强疏肝理气、开郁化痰之功。疏肝导痰实乃“气能行津”理论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五、痰瘀胶结证
证候:适用于顽痰、老痰为患诸证。
治则:软坚消痰。
痰饮内伏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宿疾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所以要用软坚消结法。经验方三海汤由海浮石、海蛤壳、海藻三味药组成。方中海浮石、海蛤壳辛味咸平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 “消积块,化老痰。”朱震亨: “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与海藻合用可加强清化老痰作用,其还含有丰富的碘质,吸收进入血液及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三味药物均有软坚散结之功,海浮石质重而力宏;海蛤壳质轻而力薄,还具润下作用;海藻兼有利水之功。三味药同中有异,味简而效验。
化老痰有一个过程,用药宜渐消缓化,如果猛剂急攻,则痰未清而正气伤,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宜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加用玄参、功劳叶补益一身之气,可使邪去而不伤正。治痰治瘀以治气为主,气顺痰易消,气行血亦活,从而达到痰瘀消散的目的。处方中常加入郁金,此药真如缪仲醇论云: “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诸血证者,正谓血之行,皆属内热之类,此药能降气解郁,使血行之时兼能化瘀,且禀性纯良,极少副作用,故缪氏推为圣药,使软坚消痰效果更显。
六、痰热互结证
证候: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则噎塞烦闷,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通腑逐痰。
本法适用于因为脏腑气机阻滞,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症状,致使腑气不通,浊邪上犯,实热老痰,内蕴于肺,表现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兼见舌苔黄腻,脉弦滑。肺与大肠相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主气,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果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不降,因而导致便秘。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上蒙清窍,则发为癲狂昏迷;扰动心神,则发为怔忡惊悸,梦寐奇怪之状;内蕴于肺,则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等。凡此种种病症,见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均可泻火逐痰,俾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组方以泻下通腑合清热逐痰之品配伍,如礞石滚痰丸。吴谦等: “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礞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上焦之火消成痰之源,大黄泻肠胃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石之剽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沉降下行为诸药开导,加强坠痰之功。二黄得礞石,配沉香则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但本方药力较猛,非实热老痰,以及虚人、孕妇等均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故虞抟云: “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素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
【小结】
咳痰有虚有实,有虚实夹杂,病程亦长短不一,疗程亦相应不同,如循上法辨证施治,则效验症除。但如调摄不当,咳痰常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