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的症状,目前的医学技术能医治吗?
有的小宝宝生了一双大大的眼睛,特别是黑眼珠特别大,水灵灵的,甚是可爱,宝宝却经常哭闹不休、眼睛发红、流泪、怕光,经过儿童眼病专家的详细检查,才发现孩子得了先天性青光眼。
目前,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一,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增长,患该病的人数势必将跟着增加。因为该病的表现并不典型,家长往往就忽视了,等到就医时,已经较为严重,延误了医治时机。
什么是先天性青光眼?
人的眼球是有一定压力(硬度)的,当眼压高出正常值,就会对视神经造成压迫,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走向失明。先天性青光眼又称发育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时期眼球发育障碍,眼球的前房角结构先天发育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眼内房水循环机制发育不正常造成眼内压升高的一种眼病。先天性青光眼可分为三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和合并其他先天异常的青光眼。
30岁前发病或是先天性青光眼
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一般指3岁内发病的青光眼。有些婴儿出生时就存在先天青光眼的症状,说明在胚胎时期即存在房角的异常,房水不能排出而致眼压高,才因此出现了眼部改变。
眼压高如同气球内的气体一样,随着压力的增高,使眼球壁扩张,因而发生眼球的扩张。眼球的病理性扩张会出现相应症状,包括角膜扩张,后弹力层受到破坏,患儿的角膜变大。
青少年型青光眼是指3岁以后甚至成人早期发病的先天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也是因为房角的发育异常,但因为发病晚,眼球组织基本发育成熟,故无眼球的扩张。所以,此类青光眼与原发开角型青光眼一样具有隐匿性,临床表现相似,难以区分。在我国青光眼的分类中,将30岁之前发病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均归入青少年型青光眼。
青光眼不可逆,孩子眼睛过分黑亮要注意
青光眼的损伤是神经的损伤,神经好比是特殊的电线,断了就是断了,再也接不上了。也就是说,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神经损伤性疾病,是不可逆的。一旦患病并发生视神经损伤,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使病情逆转。
由于胚胎时期的发育障碍,使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阻塞了房水排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及整个眼球不断增大,也就是常称的“水牛眼”,与真正的大眼睛相比,这种水眼会表现出畏光、流泪和眼睑痉挛等现象。由于这种类型的青光眼从胎儿期就已经开始,发病很隐蔽,而且对视神经的损害又相当严重,所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先天性青光眼多有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症状
临床上有很多先天性青光眼的孩子5岁以后才来看病,导致病情延误。其实,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还是很典型的。
首先,许多患儿会因为眼压对眼球造成的损害而出现流泪、怕光、眼睑痉挛等症状。部分患儿在一般光线下即出现怕光的症状,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不睁眼等,或者稍微见光就会流泪。因而,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被称为先天性青光眼的三联征。在婴幼儿期及儿童期出现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就应高度怀疑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
眼球的扩大也是先天性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之一。眼球的扩大表现为大角膜、蓝巩膜和角膜浑浊等。这是因为婴幼儿的眼球壁硬度还不足以抵抗眼压升高,眼球壁的扩张使眼球扩大。眼球壁的扩张包括角膜的扩张和巩膜的扩张。角膜的扩张,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眼仁儿”不断扩大。由于角膜扩张使后弹力层破裂,角膜由正常的透明变得浑浊,临床表现为患儿的黑眼仁发灰,浑浊或变白。巩膜的扩张主要表现为白眼仁的颜色改变,巩膜的扩张会导致其变薄,因而可以透见其下色素膜的颜色而使巩膜呈淡蓝色。
另外,一些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患者同时具有近视性屈光不正,若遇到一些不明原因的近视度数持续加深或者无法矫正的近视,需要进行青光眼方面的检查。
眼压不是诊断唯一指标
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首先要测量眼压。对于婴幼儿存在无法睁眼配合检查的问题,较小的婴儿可以采用“推迟喂奶法”,推迟1小时给患儿喂奶,便于在喂奶时检查患儿眼部。大一点的婴儿可以采取口服水合氯醛,或肌肉注射镇静麻醉剂,在全麻下检查。
全麻下眼压升高可高度怀疑先天性青光眼。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或降低的眼压不是排除青光眼的唯一指标,因为全麻对眼压会产生一定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眼压测量本身,角膜水肿、角膜表面变形和不规则、角膜弯曲度及眼球的硬度影响,这些因素在先天性青光眼患儿身上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单靠眼压并不能准确诊断先天性青光眼。
黑眼仁直径的测量在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中极其关键。正常新生儿黑眼仁直径为10毫米至10.5毫米,在1岁以内增长0.5毫米至1毫米,直径大于12毫米可认为是眼压升高的体征。黑眼仁发灰也是诊断先天性青光眼的重要体征。
治疗方式首选手术
药物降眼压并非人人有效。从临床来看,大多数患儿眼压单纯用药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降下来,因此首选的治疗办法还是手术。
致先天性青光眼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相关外,也跟一些疾病或感染有关,有数据显示,60%的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胎儿时就已经患病了。目前,对于该病也没有什么预防方式,只能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本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本文编自网络,不代表三甲医院网观点,其中若有文字或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想要了解更多的看病攻略,欢迎关注“就医搜”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有实用的文章推送给您!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疾,主要是因为眼压过高压迫致使视神经的损伤而导致的视力受损的眼底疾病。青光眼分两种类型:急性青光眼与慢性青光眼,但是相比起来慢性青光眼让人感到更加恐惧。
慢性青光眼发病时它的前中期并没有任何病症,但病人的视神经会被逐步破坏,视野会逐步缺损从周围向中间缩减。这是一个隐匿、无形的过程患者往往毫无防备,就像温水煮青蛙。可是到了后期中心视野开始出现缺损时,视神经已经被破坏殆尽,失去的视力将无法挽回。所以慢性青光眼被称为“视力小偷”将你的视线一点一点地偷走。
这种让人难以发现的慢性青光眼比急性青光眼更加让人感到可怕。
青光眼这么可怕,那该如何治疗呢?青光眼的治疗理念是通过控制眼压,阻止视神经受到损伤。目前青光眼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目的是控制房水与眼压,如果药物治疗起不到明显效果,则可以依据医生的诊断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在角膜缘建立一条新的眼外引流通道,将房水由前房引流至球结膜下由周围组织吸收。巩膜瓣覆盖引流口,限制房水过多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低眼压浅前房以及伴随而来的并发症。
透过青光眼引流手术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来达到将病人眼压降至安全水平的目的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的风险,现采用改良版小梁切除术-分步手术来治疗青光眼。采用分步手术的方法是在手术缝合巩膜瓣时先将缝线拉紧,术后4-7日后再采用激光的方法拆除缝线,这种分步手术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眼压过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因眼压过度降低而损伤视力的风险。
在特殊眼睛接触镜(左)的帮助下,即使是结膜下的缝线(右)依然清晰可见,无需切开结膜,使用激光即可达到拆线的目的。青光眼特别是慢性青光眼在人体眼睛表现得极为隐匿,很多人视神经已经出现损伤,视力开始慢慢从四周向中心衰减而他们却浑然不知,所以建议青光眼高危人群定期前往眼科医院进行检查,越早发现医生就能采取措施,通过治疗,控制眼压阻止视神经的进一步损伤,这样一来慢性青光眼就能得以压制。
为啥青光眼偏爱高度近视眼?
很多高度近视患者会发生青光眼
这是眼内的压力增高引起的眼病
症状是瞳孔放大,角膜水肿,呈灰绿色
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急剧减退
也叫绿内障
青光眼是目前排在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
表现为眼压高、视力进行性下降
视野会缩小
先天性青光眼怎么办?
得了先天性青光眼,会表现出畏光、流泪和脸部痉挛的现象。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具体情况治疗,否则会致盲。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降低眼压,让房水排出。在一岁以前治疗的效果会比较好。由于青光眼会受环境、压力、睡眠等因素影响,所以平时应该保持心情愉悦,不要有太大压力。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中药治疗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先天性青光眼怎么确诊?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致盲性疾病。是由于眼压升高,超过视神经所能耐受的程度,从而引起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而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前房角发育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导致房水排出障碍,眼压升高,眼球不断增大,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一般婴幼儿或青少年发病的青光眼,都属于先天性青光眼范畴。
先天性青光眼的预防1、孕妇应注意孕期卫生保健,防止病毒感染;2、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要留心观察宝宝,如果宝宝的黑眼珠比同龄人大很多、或角膜混浊,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检查;3、对于较大儿童,主诉视物不清,诊断为屈光不正但视力矫正不佳者,除考虑弱视外,应进一步排除青光眼可能。先天性青光眼的预后与治疗婴幼儿型先天性青光眼发病早,对视神经损害严重,而视神经损害早期一般可逆,晚期不可逆转。婴幼儿期发病的青光眼治疗方式往往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为了平稳、持久地降低眼压,不让病理性高眼压继续对视神经造成伤害,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种、病情及病程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患儿在术后务必要定期复诊,眼压再次升高将有需要再次进行手术的可能,术后将面临弱视、屈光不正等问题,需矫正视力及改善视功能训练等问题。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青光眼专科主任叶长华强调:青光眼引发的视功能损伤不可逆,孩子的青光眼越早被发现,越早进行治疗干预,视功能的损伤就越小,只有及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发生。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长沙爱尔眼科医院 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