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余炭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治什么病,糜烂性胃炎吃什么好?
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糜烂性胃炎吃什么好?糜烂性胃炎有哪些饮食禁忌?接着读下去,让小康在这篇文章里面告诉你答案吧!
1、木瓜米醋汤
木瓜500克,生姜30克,米醋50克。上述食物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煮成汤。每2天服1剂,每剂分三次服完,可常服食。
2、胃糜愈安汤
由白芍、甘草、车前草、赤石脂、旱莲草、血余炭等十几味苗岭天然野生药材融合而成,能很好的镇痛止血、消炎杀菌、生肌濡胃、标本兼治,适用于糜烂性胃炎患者。
3、土豆粥
新鲜土豆250克(不去皮),蜂蜜适量。将土豆洗净、切碎,用水煮至土豆成粥状即可。服用时加蜂蜜。每日清晨空腹食用,连服15日。缓急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不适等症。
4、仙人掌猪肚汤
仙人掌30-60克,猪肚1个。将仙人掌装入猪肚内,人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炖至热烂。饮汤,食猪肚。功效行气活血,健脾益胃。适用于气滞血瘀,胃痛年久不愈等症。
糜烂性胃炎有哪些饮食禁忌?1、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2、避免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热的症状,就应避免这些食物。
3、增加纤维素的摄取、食用寓含纤维的食物
纤维被认为是抗癌成分,食用高纤维饮食同样可以减少十二指肠溃疡发生机会。纤维被认为能促进粘蛋白分泌,粘蛋白可以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4、控制饮水
胃酸缺乏者,忌冲淡胃液。饮食中宜加入醋、柠檬汁、酸性调味晶,少吃难消化、易胀气的食物,饭前及饭后尽量少喝水。
5、少喝牛奶
长期以来,牛奶一直被视为极佳的胃酸缓冲剂,但它虽可暂时缓冲胃酸,但稍后,牛奶里的钙和蛋白质会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使胃更不舒服。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是要调节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要早睡早起,经常运动调节自己的身体,都说胃病三分靠吃药,七分靠调解,多运动锻炼身体把抵抗力调上去。
想了解更多健康资讯,请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按钮关注我们!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健康的知识,让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资讯,走出用药误区!
如果喜欢,欢迎点赞、评论或转发!
榧木的特征有哪些?
榧木(Torrcya grandis Fort exlindl)又名香榧,乃千年成材之名木,红豆杉科。榧木,产於浙江会稽山脉和中国云南四川之横断山脉及日韩,其材质坚实牢固,纹理细密通直,色泽金黄悦目,气味芳香怡人,实为制作各种高档工艺品之珍稀良材。
榧木就是香榧的木头。香榧又名榧树、玉榧、野杉子,为红豆杉科,榧属常绿乔木。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香榧树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苏、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其中以浙江的枫桥香榧、安徽的太平香榧和江西的玉山香榧(果)等最负盛名。香榧作为干果中的珍品,向来被作为宴席上的上乘佳果之一。早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将其加工成椒盐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等,并被列为朝廷贡品。香榧果食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香榧除了加工成干果作为美味食品外,还是名贵的中药材。香榧子性味甘平,入药具有杀虫、消积、润燥的功效。现代医学临床证实,香榧对驱除蛲虫效果显著,对治疗痔疮、小儿遗尿症也有一定的裨益。
香榧树干高大,挺拔直立,侧枝发达,树姿优美,枝叶葱绿,四季常青,细叶婆娑,对烟尘的抗性较强,又很少被病虫害侵染,非常富有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园林和庭院绿化树种。此外,香榧的树皮可提制工业用的栲胶。香榧木材纹理直,硬度适中,为造船、建筑、枕木、家具及工艺雕刻等良材。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25m,树干端直,树冠卵形,干皮褐色光滑,老时浅纵裂,冬芽褐绿色常3个集生于枝端,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叶条形,长1.2-2.5cm,宽2-4mm,螺旋状着生,在小枝上呈两列展开,叶端具刺状尖头,基部聚缩成短叶柄,叶表深绿光亮,微凹而中脉不显,叶背中脉两侧有两条与中脉等宽的黄色气孔带,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对生于叶腋,种子大形,核果状,长2-4cm,为假种皮所包被,假种皮淡紫红色,被白粉,种皮革质,淡褐色,具不规则浅槽,花期5月,果熟翌年9月。
生长环境
为亚热带树种,喜光也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
的酸性土壤,不耐积水涝洼和干旱瘠薄。较耐寒,寿命长达数百年。
分布范围
为中国原产树种。主产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
安徽、湖南、贵州等地,以浙江诸暨、东阳分布最多
主要价值
枝繁叶茂,形体美丽,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和背景树种,又是著名的干果树种,浙江诸暨一带的香榧种子闻名世界,种仁、枝叶可入药。
繁育方式
种子繁育,播前需要混沙层积催芽,待种壳裂开时播种,作
为果树栽培,应选择优良品种嫁接。
榧子种子
【别名】香榧、玉山果、被赤果。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人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杀虫消积,润肺化痰,滑肠消痔,健脾补气,去瘀生新。主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肺燥咳嗽,便秘,痔疮,体虚脚弱,小儿遗尿等病症。
【注意事项】含有一种生物碱,消积堕胎,孕妇不可食用。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4克,蛋白质10克,脂肪44.1克,碳水化合物29.8克,粗纤维6.8克,灰分2.9克,另含钙71毫克,磷275毫克,铁3.6毫克。榧子所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脂、淄醇。此外,榧子中还含有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食疗作用
1.驱除肠道寄生虫榧中所含的大量榧子油,能有效地驱除肠道中绦虫、钩虫、烧虫、蛔虫、姜片虫等各种寄生虫。并且具有杀虫而不伤人体正气的特点,是有效的天然驱虫食品。
2.治疗丝虫病 临床研究证明榧子对微丝蚴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将本品与血余炭制蜜丸服用,可使微丝蚴转阴率达45%。
3.增强食欲,消积化谷榧子中所含脂肪油气味微香略甜,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改善胃肠道功能状态,起到增进食欲,健脾益气,消积化谷的作用。
4.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榧于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补充人体的必需营养物质。同时,榧子中大量的脂肪油具有润肺止咳祛疾,润肠通便的作用,有利于排除体内的致病毒素,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5.消积堕胎香榧子含有一种生物碱,能消症化积,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常用以堕胎。
保健食谱
1,椒盐香榧香榧生坯2千克,食盐100克。将榧子去除杂质,按颗粒大小分成二、三档,以便分别炒制。先放白砂于锅内炒热,然后倒人香榧预炒,至半熟时,离锅筛去砂子,倒人冷水中浸泡片刻;捞出沥干后重新倒人锅中,以猛火炒至熟,筛去砂粒放人盐水中浸渍片刻,再挤出沥干,人锅内复炒至干燥即成。每日食20O克左右。炒香榧具有杀虫强体的功效,可治疗钩虫病,经常食之,以大便中虫卵消失为度,效果良好。
2.榧子饮生榧子20克。将榧子切碎,加适量水煎,去渣,空腹饮汁,每日服1次,连服2~3天。此饮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对蛲虫、肛痒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3.炒榧仁榧仁500克,薄荷霜50克,冰糖IOO克。将榧仁刮去黑皮;炒锅烧热,加入冰糖、薄荷霜熬成浓汁,倒人去皮榧仁拌炒收汁,起锅晾凉即可。本品具有清肺火,健脾气,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咳嗽,脾虚生痰等病症。
4.榧子素羹榧仁50克,大米100克。榧子去皮壳取仁,大米洗净;锅中加入清水,与榧仁、大米一同以大火煮沸,然后改小火熬成浓羹。此羹味道甜美,入口绵软;具有健脾益气,养胃补虚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久病气虚,体倦肢软,食欲不佳者食之。
中药煎煮时间越长越好?
煎药方法不同,中药药效不同。中医对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那么,中药怎么煎才是正确的呢?
其实,煎药是不能图省事的,煎药器具,加水量及煎煮时间都是有讲究的。多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加水量,则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如果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时适当减少。煎煮前先加水搅拌后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
不同的药煎法大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于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这类药物性轻扬发散,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长时间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挥发殆尽。所以煎药时间要短,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对于滋补调理药,烹煎时间则需延长,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头煎从汤沸后再熬30-60分钟,滤出药汤;二煎则在沸后再煮20-30分钟。文火慢熬,能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汤汁之中,可使药效达到最佳。
实际上,煎中药是中药里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会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其次,过分浓缩的药汁又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服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有些药物需要特殊的煎煮方法,在药方中医生都会注明,如先煎、包煎、后下药、溶化(烊化),其它还有另煎、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的用法,在服药前一定要问清医生或药师,相信如果能够正确煎煮及服用方法,就能真正发挥
这5类中药不能长时间煎煮
1、阿胶类
阿胶、龟板胶等大多是高分子物质,若与其他药物共煎,既易粘锅,又易糊,所以这类药最好是先烊化,再溶入煎好的药汤中服用。
2、芳香类
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芳香类药物,其有效成分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一旦被煎煮,药效会大打折扣,故不宜久煎。
3、消食类
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类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不耐高温,久煎会使其活性大大降低而影响疗效。所以,这些药物宜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冲服为佳。
4、驱虫类
雷丸是驱虫药,其驱虫的主要成分是雷丸素,当加热至70℃时,雷丸素便会失去活性,因此,用雷丸驱虫时必须冲服。
5、滋补类
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等滋补类中药,均含皂苷、蛋白质、脂肪、激素等有效成分,由于皂苷化学结构比较复杂,蛋白质不稳定等因素,煎煮常因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影响疗效。为保存其有效成分,所以应冲服。
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
1、文火加热时应避免药物溢出及过快熬干,其热度以药液似沸非沸为佳。
2、煎药时不可频频打开锅盖,煎好后也不可迅速将药液倒出,以免药气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耗散。
3、每次服药应将药液加温,切不可服用冷药,除特殊情况外。
4、附子等药物需要先煎至少一小时,除去毒性。
浓过头的药,不仅药效不会更好,还可能伤身。
为了让汤药更浓,有的人多加药,可能超量,引起不良反应。还有人认为煎煮时间越长,浓度就越高,但煎得过久可能引起很多问题。首先,容易煎糊,严重时还会把药锅弄坏。其次,中药汤剂在煎到一定程度时,有效成分达到浓度平衡。此时再煎,有效成分不会再溶出,非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还会不断溶出,虽然好像更“浓”了,但并没有增大药效,反而会加重苦味并影响口感,有人喝了还会恶心呕吐。最后,煎得过久,高温会破坏已经煎出的药液成分,影响药效。
正确煎药可达到保证效果和安全性的较好浓度。煎药时,一般浸泡药物的水面超过药物2~5厘米即可,如果有花草类等质地疏松的药物,建议煎煮时再多加一点水。大多数中药都是武火烧开以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
除了滋补药煎煮时间稍长,多数中药不需要浓煎。特别是解表、清热、芳香类药物,煎煮的时间还要更短一些,如麻黄、桂枝等解表药,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砂仁、沉香等芳香类药物。风寒感冒者多需要解表散寒,药物煎煮的时间就不宜过长;调理气虚者,补益药就需要浓煎。具体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请中医根据病情确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煎药时间。
本草纲目盛赞的三七?
三七又称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以云南文山产的最为地道。立秋前后三七结耔前采挖的叫“春三七”,根饱满,质量最好。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是止血,一是散瘀消肿而定痛。三七有补益作用,主要得益于其所含的皂苷。
三七的化学成分分为两大类: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等;无机化学成分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钴、钼、铯等微量元素。
三七含有70余种皂苷成分,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17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
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三七皂苷有活血作用,抑制血栓的形成,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在滋补强壮、补血养血等方面与人参有相似的功效,只是作用强度有别。
《本草纲目》认为,三七“气温,味甘微苦,颇似人参之味,能治一切血病”。是因为三七所含的物质,可促进肝、肾、睾丸及血清中的蛋白质合成,对各器官组织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正因为三七既能补气,又有促进血液循坏的作用,所以可用于对气血亏虚的调理。
单味应用三七时,将其研末调服即可。配合其他药物同用,则更能增强止血之力。治疗吐血、咳血常与白芨、藕节同用;治疗衄血可配山栀子、血余炭;治疗尿血可配小蓟炭、白茅根;治疗便血配地榆炭、槐花炭;治疗崩漏配当归、阿胶、棕榈炭等;可与花蕊石、血余炭配伍,用于上述各种出血。跌打外伤出血,可用三七粉掺敷伤口,兼有内伤,则宜同时配合乳香、没药、血竭等内服。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其他各种疼痛,如胸痛、胁肋刺痛、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于药剂中加用三七,散瘀止痛之效最显著。治疗痈疮肿痛,则既可内服,又可磨汁或以粉剂外敷。用于血虚体弱,则以三七与母鸡煮食;也可用肉汤冲服熟三七粉。无瘀者匆用,孕妇慎用。
网页该不该屏蔽一些野生动物的入药信息?
哈喽大家好,我是人类的好朋友—拼命奔跑的傻子,很高兴受到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专家认为,“吃什么补什么”的进补理念和用野生动物入药的中医传统是动物濒临灭绝的一大祸害。这不禁让人纳闷:一边是保护野生动物,一边是将野生动物入药治病救人,到底应该站哪边?
面对这些呼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大前提是对的,但是在没有找到野生动物入药的替代品之前,我们要兼顾保护和利用,要“兽道”,也要“人道”,还是应考虑适度允许入药。张伯礼强调说,“但是不应该用濒危稀缺中药材做保健品、化妆品,只能用于治疗药品。”
“动物入药是中医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要认真研究,有选择地继承,简单否定、取消并不合适,毕竟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也不同意把动物入药“一棍子打死”。
张伯礼介绍,在中医药中,动物入药相对常见的有十几种,包括犀牛角、牛黄、麝香、熊胆等,涉及的范围并不是特别广。而对于这些中药引起的动物保护争议,张伯礼和陈凯先都认为,科技手段或许是平衡“人道”与“兽道”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