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粉骗局的套路,你如何评价从事保健品行业的人员?
绝大多数从事保健品行业的人都有个圈子。在这个行业计生活,每年3.15都是大家提心吊胆的一年,去年曾经在3.15之后立即召开了项目讨论会,2018年还算一切安稳。但是进入下半年市场状况急转直下,接连不断的几件事故引发了监管部门的严厉不满,尤其是权健事件更是火上浇油,2019年1月8日则让整个保健品行业被严重质疑,行业信任进入冰点。
国家监管机构、媒体、社会百姓对保健品总结出了一个公式:
保健品+开会(送鸡蛋、健康讲座、免费体检)+销售=诈骗。
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找出路。但是,这个过程略微显得有些盲目。
盲目一:对政策理解的不完整不透彻
监管的重点不是行业,而是模式。是因为会销和外呼是保健品最常用的销售手段,所以我们大部分人把监管部门对模式的监管理解为行业的监管,似乎做保健品的都是骗子了。按照这种理解,汤臣倍健,安利,21金维他,甚至脑白金都应该是最被监管和查处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企业一直采用某种模式销售某类产品,政策不让用这种方式,就好像给他自废了武功,一时间好像什么都不会了,积累的资源也没用了。
大公司由于用户多,员工多,市场多,被查出问题的可能性要比小公司多的多。即便没有什么问题,他们依然担心善于一刀切的监管部门处罚的严重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于是,有的公司把积累多年的,以前视为比命还金贵的数据都销毁了,彻底放弃;大型外呼平台每年只靠简单维护就能卖出几千万销量的业务嘎然而止,只允许打进咨询,不允许打出维护,这几千万,不要了;更有甚者,彻底转行,保健品永不再碰,进入民品市场。
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多么的坚韧和有能力,正在望闻问切的时候突然来到大街上卖其他东西,照样把传统干的稀里哗啦。
所以,大公司对未来不确定的极度焦虑,他们要的不是转型,而是转行。转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90%以上都会死。毕竟成功的这几个,只代表了少数。
盲目二:小公司不要盲目跟着大公司走,而是要看自己的资源储备适合走转型还是转行。
转行,是换一个行业;转型,是换一种干法。
活的不错的小公司,他们的安全感要比大公司高的多。他们可选择的机会要比大公司多,因为他们既可以转型,也可以跟着大公司转行。开会的这种模式,保健品行业不让开,教育行业让开吧,旅游行业让开吧,饮食行业让开吧,卖鞋的可以开吧,禁止保健品企业开会,但不是禁止开会。不让企业开会,学校可以开会吧,老年学会可以开会吧,各种康复协会可以开会吧。所以,谁来组织开会,比怎么开会还重要。
小公司如果资源足够好,技术足够高,换个行业或者换个做法都相对容易,但不要自己给自己增加焦虑感,要深度思考,理性决策,不要跟随,人云亦云,陷入集体无意识的决策模型中。
认清自己的独有优势,把这个独有优势持续发挥。
从会销中走出来的销售人员和素养,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营销优势,记住这不是所谓会销模式的优势,而是团队依据会销惯例形成的多年“服务优势”。
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中的服务人员都不会像会销公司的服务人员能把客户当亲人服务,甚至让客户感到比亲人还亲。该叫阿姨的叫阿姨,该叫妈妈的叫妈妈,该跪下服务的跪下服务,甚至帮你洗脚,这种服务意识几乎通杀各种行业。
光服务强还不行,还是用户的咨询专家。
懂产品道理,会销服务人员为了销售产品必须通晓各种产品机理,产品疗效,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比用户更多的产品知识才会成为用户的咨询老师,用户才会接受你的服务。你见过哪个行业的销售人员会把自己的产品讲的这么有道理?
所以,保健品不让用会销模式做,那就把保健品放到该放的地方去;或者用自己的服务优势去和其他行业结合,保健品客户爱买不买,价格也能彻底实惠下来,让利给自己的用户。
武装到牙齿的会销队伍有能力改革很多行业。问题在于找到核心优势,实行环环相扣的战略,发现着力点,运用杠杆原理,像撬动地球一样撬动老人的另一个需求,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如何才能带领团队和员工走出行业困境呢?
我只能告诉您:会销人天生的暴利基因,很难接受传统行业低利润的撞击,十个转型,九个最终会铩羽而归!!
保健品和药品哪个对疾病预防有帮助?
谢谢邀请!
我是一个在保健品会销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健康管理师,06年转型离开了保健品行业,我的离开不是因为保健品本身,而是行业病苟太多!!
这是我说的保健品指的是经国家批准的有“蓝帽子”保健食品,不包括什么理疗床啊,鞋垫啊,床垫啊之类的!!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保健食品是解决亚健康和预防慢性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最便捷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个人认为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一、保健品营销员不懂“保健”!保健食品类似于医生处方里的“药”,有“一药多治”但绝对不存在“包治百病”。保健食品同样如此,但现实中很多保健品公司一个阶段只卖一两种产品,只要有“准客户”,便都适合,即便“不对症”也会通过“术”让顾客开心购买!
二、重术轻道!近几年保健品会销疯狂到有专业讲师培训机构,本来只有少数害群之马,发展到批量“生产”害群之马,并出现什么“四大家族”“几大帮派”讲师卖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通过“苦口”“佛口”等卖“同情”,卖“善心”…在“卖货就是王道”的理念下把整个行业带去万众唾弃的境地!!
三、消费者缺乏理性!早期顾客购买保健品是为了“治病”,造成商家“扩大宣传”,近几年顾客买保健品以不是“治病强身”为主了,而是“利益”当头,送的“礼品”、回报的“利益”成为顾客消费的主要动机,这当然也是行业“重模式”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大棚营销(在电影院等天天发礼品,短信一周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三个月)”,但前两年的“311”,再到近两个都“旅游营销”,本木倒置,让正规的企业生存维艰,要么退市,要么同流合污!!
最后真心呼吁:保健食品是解决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科学造成的普遍亚健康、慢性病高发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希望广大老百姓插亮双眼,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有的放矢”,也希望相关部门,严惩“假和尚”,让“真经”传承,造福更多百姓!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我并留言发表不同意见,也欢迎有亚健康慢病人群和热爱健康人士关注我,共同探讨大健康产业
怎么才能推翻国珍松花粉变相传销?
谢谢邀请😜
做这个就和赌博一样,脑子已经短裤,整天就只想着把身边的谁谁谁给拉拢过来,做一些什么事情让他们相信我。我才能把我的产品全部推给他,这个好比金字塔模式,只有初期打地基的时候的人最实惠,越往后底下的人越多,把最开始那批干活的人给推上去了。下面的人被整天踩着,能好受吗??
要脱离这个塔,唯一的办法就是😄断绝他的一切来往,一切经济支出。狠是狠了点,带他出去穷游去,去趟西藏,青藏。饿几天!让他的心能重新换一次血液!!回归自己!
真的是传销吗?
想当年哥被够亲的人拉入传销组织,有发言权,还好我心如明镜,权当参考,那时会上网了,会百度啊,总结两点:一,查直销法律条法条,直销买的是产品,第46条规规定,产品是可以退还的,不能超过三层,而传销卖的是“信仰,拉人头提成模式,还有人性欲望,吹牛B,亲情”,和产品扯不止任何关系,想当年有哥们吹成:发财了,买航空母航去钓鱼,你信吗?传销里边你可以学到那些东西呢?拉人头也是技巧的,术的层面吧,前期,想拉人家过来分为三个步骤:打击和消极他的心态,然后吸引,最后发出邀讲,这是术的层面和道义却遥远了,害得自己还有亲朋好友特惨,记住了,骗子永远也是骗子,做了业障的事情遭报应只是总晚的事情,送你一句精绝智语,一姓“邓zb的铁哥们曾调侃我的”:雷哥,你一高智商的人,怎么会去做一件低智商的事情呢?其实我此时此刻我也发现一个平凡无奇的老朋友原来是何等的“大智大慧”,我更想说的谢谢他们一直在我身边默默地关注,各位网友如果你有同感的话记得分享心得呗?
松花粉是传销?
有产品算直销,因为不是纯骗,好歹有个瓶瓶罐罐让你拿回家。传销纯粹是局,什么都见不到只剩下口号。就算直销其实也是骗局,且不说产品真假好坏,价格虚高是一定的,没有虚高的价格哪儿来的层层分润。
举个例子,安利的金锅凭什么值几千块,金锅原型是种叫塔吉锅的,因为高盖不是特别大量的蒸汽上升遇到冰冷的锅盖就会凝结成水回流到锅里,所以安利那些傻逼演示这个锅的时候都是用最小火,一顿饭要煮几个小时,手摸锅盖都不会觉得烫。
再说白点,会去做直销的就两种人,一种智商情商都比较高巧舌能簧,有本事骗到人的。还有一种就是傻子被忽悠的当成终身事业来做的。
做直销的傻逼不服来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