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应该注意些什么,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三伏天,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一般是小暑到处暑之间,大约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这个时间并不固定,怎么计算呢,这个非常的复杂,跟传统文化里面的支干算法,也就是十大天支干跟12地相组成的60组不同的日期来进行的。
三伏天也叫做邪伏,头伏为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末伏一般都是十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头伏呢,是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的末伏,这个时间一般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中旬之间,持续大约在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属于闷热潮湿,让人特别难受,甚至容易出现一些高温导致的意外,所以避暑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注重的,今年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头伏为十天到7月20日,中伏为20天,从21日到8月9日,末伏是8月10日到19日结束。
入伏需要注意什么,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避暑,这个是重中之重,怎么避暑呢,比如说游泳,比如说多喝白开水,比如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比如说多喝茶,还有就是注意饮食补充营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温最好用水跟风扇,尽量少开空调降温解暑。
因为空调环境的低温容易造成一些反常的身体特性,所以尽量少开空调多开风扇,还有流汗特别严重特别热的时候,不应该洗冷水澡,同时出门的时候需要做好防晒方面的措施,夏天注意的是防止溺水,第二就是防止中暑,第三就是防止晒伤,三伏天其实也是一样的,饮食清淡但是要有足够的营养才能达到身体消耗所需。
想要健康喝3茶吃3物?
明天就是立秋了。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到来,但不意味着气候有了秋天的感觉,因为常有秋老虎相伴,夏季的炎热也还没有过去,而我们即将要面对换季,因此养生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立秋后如何养生?
明日立秋,记住“喝3茶,吃3物,做好4事”,为秋天打好基础!
喝3茶
1、白鼓丁薏仁茶
白鼓丁薏仁茶可以祛湿降火,如今还是三伏天,喝起来最好。
取白鼓丁根0.7g、白鼓丁叶0.2g、薏苡仁0.7g、赤小豆1.7g、芡实0.3、山楂0.1g、玉米须0.1g、淡竹叶0.1g、五方草0.1g为一袋制成,每日1袋,冲泡2次。
白鼓丁,擅长祛湿热,可泻火、利尿、除湿,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等症。
马齿苋,归肝、心、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作用。
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薏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芡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
淡竹叶以渗湿泄热见长。
2、尾参茶
我们都知道:“秋养肺”,因此,秋季是最适合养肺的时候,而尾参对肺有很好的作用。
《中药大辞典》记载现代临床应用尾参强调其:“滋阴润肺,生津止渴,养胃之功”。尾参具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效。有滋养镇静神经和强心的作用,对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舌燥和温热病后期,或因高烧耗伤津液而出现的津少口渴,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具有效。
3、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青茶汤色金黄,内质馥郁,其味爽口回甘。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温热适中,常饮能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秋天健康有好处。
吃3物
1、秋藕
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在秋天,莲藕是很健康的一种食材。
立秋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需要注意的是,莲藕尽量不要选择纯白色的,因为可能是被处理过的;最好选择米黄色的莲藕食用。
2、秋梨
秋天吃梨如肺,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可清热解毒,润肺生津,缓解秋燥,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
3、红烧肉
老北京有贴秋膘吃肉食的习惯,大多选择炖食,比如红烧肉。需要注意的是,红烧肉不宜吃的过多,吃多了不但会引起肠胃不适,有“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对病情也是相当不利的,减肥的人也要少吃,否则体重可能会反弹。
做好4件事
1、贴秋膘
很多人都知道,立秋要“贴秋膘”,于是很多人,一到了立秋,便开始随意“进补”。
但是,这样,很可能会损伤自己的脾胃。突然进食过量、过大、过于油腻的食物时,反而会导致身体营养过剩,造成发胖、反弹的现象。
贴秋膘,并不一定非要吃油腻大的食物,吃点营养丰富但热量低的食物更为健康!如:红小豆、竹笋、豆腐等。
2、防秋老虎
俗话说,“有一种热,叫做回笼热;有一种虎,叫做秋老虎。”
明天立秋,但是三伏天还在,所以,即使是秋天了,也要注意“秋老虎”的热天气。一定要注意防范!
预防“秋老虎”,需要做的事要正确穿薄衣,在早晚时节,以免早晚温差大,导致身体受凉或者受热。
3、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4、晒太阳
晒太阳,是补阳气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立秋晒太阳,最合适的位置是后背的督脉,因为,督脉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
所以,晒后背,让督脉有比较高的温度,对养护阳气都是有帮助的。
晒后背,可以选择,上午9点至10点,这一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偏低,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
也可以选择,在傍晚夕阳快落山之前,此时,阳光温和,并不是十分炎热,最适合晒晒后背。
晒后背的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为宜,出少量汗、微微困倦效果最佳。
晒太阳时,要让自己安静、定神,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静静地晒,或者听些典雅的音乐。
夏练三伏指的是练什么呢?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 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老话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是一年中的重要养生时刻。
三伏天养生要牢记“三大纪律”。
避免冷风直吹,长时间吹 ,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吹空调的时候要注意,不可对着颈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直接进入寒冷的空调房,否则会引发疾病;空调温度要适当,建议在26摄氏度左右;吹空调时,要经常开窗,确保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换气通风。
自主活动,多出出汗 ,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待在屋里不想出门。其实,欲祛湿排寒,归根结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阳气,阳气旺,自然寒不侵体。所以伏天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但是夏季锻炼讲究轻缓,不可剧烈运动,不然阳气随着出汗就排泄了,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特别是身体虚弱者不耐暑气,可在晨昏之时,适当外出活动。
饮食注意少寒凉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喝冰饮、吃凉食,相当于雪上加霜。如果身体比较虚寒的朋友,在三伏天坚持不吃冷饮,那么身体寒气将会驱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护好咽喉、后心两个部位 ,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最后,祝大家都科学健康的渡过三伏!
三伏天养生话术?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人体健康的保养和调养。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话术,供参考:
1. 注意保持室内清凉:三伏天气温高,容易出汗,建议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电扇调节温度,以保持室内清凉舒适。
2. 饮食调理:三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出现口渴和食欲不振等情况。适当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炖汤等,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食物。
3. 适量运动:三伏天气炎热,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户外运动,但适量的室内运动是有益的,如散步、瑜伽、太极等,可以提升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4. 注意防晒:三伏天太阳强烈,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涂抹防晒霜、戴太阳帽和太阳镜,减少皮肤受到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5.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生的基础,尽量避免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增强。
6. 补充水分:三伏天容易流失较多的水分,要适时补充,尽量选择白开水、茶水、果汁等饮品,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
7.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愉快、舒缓心态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音乐、阅读、休闲活动等来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保持平静、稳定的情绪。
以上是一些关于三伏天养生的话术,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简短语句?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简短的语句:三伏天要防寒。
看看夏天表面温度高,地底下打出来的井水却是凉的,人体亦是一样,外表是热的,内在却是寒的,所以一防外寒,少吹人造邪风(空调);二防内寒,少吃冷饮,建议多喝喝热茶,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