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的副作用有哪些,吃了附子理中丸为什么会总出汗?
附子理中丸用于调理脾胃虚寒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温补的中成药,服用不当有可能伤阴而引起出汗。所以吃附子理中丸时出汗要及时停药,停药后建议及时去咨询医生。在有服用这种药物期间是禁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是因为它是温补的药物,具有热性,所以要多喝水。
附子理中丸吃了大便反而不成形?
考虑是肠炎导致的,可以吃一些药物进行调理,这个可不能马虎,可以多喝一些粥,容易消化的食物,对肠炎会有一定的好处,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改善生活方式,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减压,心情是最重要的。
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么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理中丸可谓是千古名方,出自医学家张仲景之手,书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指人体的脾胃,在《伤寒杂病论》中一共还记录了两条关于理中丸的辨证使用,分别是病后脾虚喜唾,口水过多和霍乱因受寒引起的上吐下泻。这里顺便提一句,理中丸集补脾与温中于一身,针对的是中焦虚寒证引起的脾胃失调的问题,例如呕吐腹泻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肠炎症,如果因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者感受外界的寒邪引起的吐泻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它,如果吐泻因胃热或者其他原因就不适合使用,中医是以辨证为主,脾胃虚寒引起的脾胃症状可以参考理中丸,同样,脾胃虚寒引起的其他全身症状亦可参考使用,但是无法从疾病的病名诊断来判断是否适合理中类。更不要说理中丸适合治疗什么病了。至宋代,官方的药物学指导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增加了附子,更名为附子理中丸,就有了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这个中成药了。
脾土居中,故曰理中——清•汪昂《医方集解》
★中焦虚寒与附子理中脾胃的位置在脏腑的中部,以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分类,脾胃属于中焦,它的作用是不断的消化饮食水谷,胃的经脉称为阳明经脉,阳明的意思是热量特别高,因为不断的消化吃的饭菜,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中医也讲脾胃称之为“阳明气血之海”。受到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的刺激下,脾胃的热量降低,运化食物水液的能力下降,导致人体的气血来源缺乏,整体的热量亦随之减弱,出现胃部冷痛,腹胀,便溏,手足不温,乏力心悸,胸痛,舌淡脉沉弱等表现,此时,说明脾胃虚弱,无法运转饮食,脾胃的阳气不足,造成阳气的温煦推动能力减弱,整体就会出现形寒肢冷的症状。急性的受寒或者生冷食物过多食用损伤脾胃,将会导致短时间的脾胃升降失调,出现呕吐,腹泻的表现,一般与现代医学的胃肠感冒,急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相似。当发生了脾虚和寒凝两方面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补益脾气和温中散寒,《内经》说“五味入口,甘先入脾”,甘甜的药物可补益脾气,增强脾的生理功能。寒邪过重,以辛辣的药性来驱散寒邪,元代医学家成无己在注解理中丸时曾提到“寒邪所胜,平以辛热”,辛辣性热的干姜具有助热散寒的作用。附子是乌头类植物的侧根,大辛大热之品,像是一枚助燃剂,瞬间点燃脾胃的阳气,走而不守,通达速度最快,入中焦温脾胃,续将断之阳气。中焦虚寒,以失燮理之功,为制甘辛温补,扶住脾胃之阳之温方也——《伤寒论类方汇参》
★总结附子理中是比较常用的驱散脾胃寒邪的中成药,使用时应当注意到中焦虚寒的病证表现,符合则考虑使用,当然了,中焦虚寒并非专指脾胃病,临床上,其他脏腑失调亦可因脾胃虚寒所导致,具体情况应当请中医师为您分析指导。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桂附理中丸的作用和副作用是什么?
桂附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理中丸加肉桂、附子。由肉桂、制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组成,细末蜜炼为丸。功能: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温通经脉。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畏寒肢冷等症的治疗。一次1丸,一日2一3次。凡感冒发热、阴虚火旺、胃火旺者忌用。孕妇、过敏体质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糖尿病、肾病、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副作用较少,偶见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口唇发麻、口干等现象,可减量或停服。欲知更多药物知识,欢迎关注。
附子理中丸什么人不能吃?
孕妇是不能够吃,如果对这种药物过敏的人,也是不能够进行使用的,如果患有一些慢性的疾病,也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的,在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也要到医院去做一个相关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在使用时要严格的按照医生所给出的药量进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