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神阙的准确位置图,为什么艾灸完会拉肚子?
为什么艾灸完会拉肚子?
1、艾灸后腹泻是因为人体阳气提升,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寒邪化开,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腹泻一般肠胃有异,会以腹泻的方式出来。
2、艾灸后拉稀说明肠胃有问题,在艾灸之后肠胃里的脏东西通过拉稀拉出来,这样是好的,把身体里的脏东西排出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所以不必担心,为了防止拉稀脱水要多喝水,但是注意拉稀的次数,一般不多就不需要多注意,一旦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防止发生危险。
1、艾灸有很强的温通作用,气血通畅以后可能会有寒热相搏然后腹泻的情况,个人觉得很正常。 很多人艾灸腹部以后会觉得翻江倒海,也是这个道理。
您可以继续艾灸神阙,然后加上中脘,足三里来调理脾胃功能就比较好了。
2、因为艾灸之后,人体阳气提升,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被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3、艾灸后腹泻处理方法: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
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如果是脱水的话,就要喝点糖盐水,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精盐、白糖。
虽然艾灸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艾灸之后的处理以及注意事项,却很少有人知道或者了解。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因为自身处理不当,而在艾灸之后出现了各种不舒服的情况,所以在下次艾灸之前,最好要对艾灸的注意事项以及禁忌进行了解。
中医三人行所发回答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积极健康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涉及治疗需要,请联系中医师诊治指导。
如何驱赶体内的胃寒呢?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胃病的含义笼统浮泛,按照现代医学的疾病分类来看,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都可统称为胃病,所谓十个胃病九个寒是指多数人的胃部疾病症状符合中医学“胃寒证”的病理表现。例如前几天我接诊的一位慢性胃炎的女性患者,她的胃炎症状就是胃部怕冷,吃一点凉东西或者胃部被冷风吹到就会出现胃痛,反复发作,伴有打嗝干呕,上腹部鼓包,用暖宝温暖一下腹部,疼痛就会得到缓解,她的胃镜检查诊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就是胃寒证引发的胃部疾病。★胃寒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表现脾胃位于脏腑中部,中医讲脾胃定为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消化饮食和运化水液代谢,《内经》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因为胃负责受纳饮食,参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为五脏六腑提供能量,食物在胃内弥漫的状态类似江海,所以叫脏腑之海,气血之源。胃内具有相当高的热量,没有热量怎么能消化饮食呢,实际上,胃肠内的热量都比较高,在人体测温时,肛肠的温度是高于腋温的,胃内的热量中医成为“胃阳”,胃的阳气充足消化力就会变强,由于胃是六腑之一,也被传统的中医称为“阳明胃腑”,阳明是阳光热量极为强大的意思。感受寒邪,出现胃的阳气受损热量不足可直接引起胃寒的表现,胃寒发生后多引起胃部冷痛胀满。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无论是上焦的心肺或者是中焦脾胃,以及下焦肝肾等脏腑引起的疼痛表现,多数是由寒邪引发,因为寒性收引可导致胃肠肌肉痉挛,凝滞气血可导致气血不通引起疼痛。《景岳全书》中说到“盖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因饮食生冷或者外部受寒,寒冷的气损伤到胃的阳气,形成寒邪客胃的病理改变,发生胃实寒证,所谓“实寒”就是突发的胃部受寒引起的症状,例如有的人胃部受凉突发的胃痉挛,表现为平时身体健康,突然受凉后出现剧烈胃痛胃冷,遇热缓解,伴有呕吐,面色苍白,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可以诊断为胃痉挛症,这就是胃实寒的病证。正如《内经•举痛论》中所提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与之相对的是胃虚寒证。和实寒不同的是虚寒是寒从内生,主要是胃的阳气不足,温暖的热量减退,使得胃的机能下降,发生寒性症状。多见于长期的饮食不节,反复的寒冷刺激,或者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自身的阳气不足,出现的胃部虚寒证。表现为反复的胃痛胃胀,喜欢揉按,口水较多,便溏腹泻,遇冷加重,得到温暖就会缓解,整体伴有乏力气短,没有精神等虚弱性表现。★胃寒证的中医调护既然我们明确了胃寒的发生机理,调治方面就要注意实寒和虚寒的区别对待,实寒以排除寒邪为主,例如胃部突发的受凉疼痛,腹胀,很多人温暖一下腹部(如暖宝,喝点热水,艾灸)打嗝排气后多可缓解,严重的胃寒痉挛应寻求正规就医,加以治疗。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到“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宜参,姜”。崇阳补火的意思是利用温热药物来改善虚寒,虚寒是胃的阳气不足,应当以提升胃的阳气和热量为主要解决方法。中医理论中多遵循“辛甘化阳法”,用辛辣药物振奋胃部阳气,提升热量,用甘甜补益药物强壮胃气,以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例如理中类,建中类。运动可以增加全身的热能,也可以改善胃寒的状态,规律适当的慢跑运动,可强壮体质改善虚寒表现。给上腹部增加一份保暖的腹带未尝不是养护脾胃的好方法。饮食方面应当选择清淡柔软的食物,不可过食生冷的食品,包括冷饮,凉啤,冷饭冷菜等。总结胃病多寒的说法确实符合临床实际,防寒保暖是非常关键的调护原则,慢性胃部虚寒常反复发作,应当去医院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以免延误病情。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常下腹部发胀?
其实这种感觉在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里急后重”。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里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后重”形容大便至肛门,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肛门、直肠及髓尾部坠胀,总有“排便不尽感”。造成“里急后重”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细菌性肠炎正常肠道是存在细菌的,它们参与到食物的分解过程中,和肠道和平共处,相互依托。当肠道受到坏的细菌侵袭时,比如:细菌性痢疾、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非伤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嗜盐杆菌性食物中毒等就会引发腹泻和下腹部坠胀感。
原虫性肠炎这是一类由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腹泻,由于饮食卫生的提高这种肠炎现在比较少见了,但是在个别边远的地区或者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还是比较常见。比如:阿米巴痢疾、蠕虫性腹泻、肠道小袋纤毛虫病等。
非感染性肠炎肠道炎症反应并非都是感染因素引起的,有一些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也会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或者腹腔占位性病变当肠道出现或者腹腔出现包块是,包块会压迫肠道的正常蠕动,也会产生“里急后重”的感觉,比较常见的占位性病变有:结直肠癌、子宫肌瘤、盆腔炎等。
注:医学扫地僧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九宫格揉腹顺序和手法?
第一步:由右→上→左→下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 21 次。
第二步:1、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向下顺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脐下耻骨处为止,循环,共21次。
第三步: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步: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五步: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按摩21次。
第六步: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按摩21次。
第七步: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大腿根处,连续按 21 次。
第八步: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大腿根处,连续按 21 次。
第九步:盘坐势,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
这是什么情况呢?
这种情况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是由于暴饮暴食,过辛冷刺激性的食物引起的,建议您多喝温开水可以口服四磨汤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遵医嘱的局部热敷,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及不按揉足三里穴,有很好的改善胃肠道的功效。避免抽烟喝酒,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