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冬至养生?
一纲 冬至养生,宜静不宜动 中医认为四季特点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冬至就适合人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冬季气温低,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进行户外活动,即便运动也不要做得“汗流浃背”。 冬至后的运动,最好做到全身发热、微微发汗为宜,建议可以做一些舒缓动作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二穴 按揉涌泉穴、太溪穴 1、涌泉穴 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肾经的起始穴,在脚前方的凹陷处。 功效:按揉涌泉穴可以益精补肾、滋养脏腑。 按法:临睡前两个小时,温水泡脚,泡完后擦干净,盘坐于床上。将双手搓热后,左手心按揉右脚涌泉穴,右手心按揉左脚涌泉穴,直到双脚搓热。 2、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为肾经上的原穴,属于“回阳九穴之一”,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凹陷处。 功效:按揉太溪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按法:按摩取腿正坐位,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脚太溪穴,先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20次,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20次,然后再用右手拇指指腹以相同手法按揉左脚太溪穴。 三粥 推荐三款养生药膳粥 1、山药羊肉粥 原料:鲜山药500克,羊肉250克、糯米250克。 做法: 1、羊肉去除筋膜以后洗干净,切碎,煮至烂熟; 2、下糯米和山药,一同煮,直到熟透以后即可食用。 功效:适合肾阳虚患者食用。 2、枸杞子粥 原料:枸杞子20克,糯米100克。 做法:先将枸杞子和糯米一起清洗干净后,放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再转小火,直到小米开花,汤汁黏稠后再焖盖5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合肾阴虚者食用。 3、黄酒核桃泥 原料:核桃仁5个,白砂糖50克,黄酒50毫升。 做法:先将核桃仁、白砂糖放入碗中研成末,然后放入锅中,加黄酒小火煎煮1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适合肾阳虚患者食用。 以上就是给大家推荐的冬至保健法,养生长寿,补肾壮阳,不妨试试看~
按哪个位置可以快速恢复元气?
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位于肚脐的正后方。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在命门穴两侧。
泡完脚后按摩效果更佳。
脚和脸出现这4种迹象?
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重要的脏器,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并排泄废物,同时重吸收有用物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调节酸碱平衡。另外,还可分泌一些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同时也是甲状旁腺素、胰岛素等激素的灭活场所,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促进新陈代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旦脚和脸出现这4种迹象,十有八九肾已损伤!1、足小趾细短
我们脚部的足小趾,是与足少阴经相通的,所以说,小脚趾的健康,可以反映出肾脏的健康。
如果自己的足小趾粗大且厚实,说明你自身肾气充足,肾功能很好,但如果你的小脚趾单薄且细小,证明你的肾气出现了亏损,肾脏出现了问题。
肾脏如果出现了问题,会对身体伤害很大,不仅会造成肾炎,肾衰竭,还会导致尿毒症,所以,肾不好的人,平时除了按规律服药,保持运动以外,还要坚持饮食疗法!
2、脚踝浮肿
肾脏是身体排出水分的主要器官,当肾脏患病时,致使水分不能排出体外,潴留在体内时,称为肾性浮肿。
如果是在早起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浮肿,特别是脚踝的部位,这时候很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了,要及时检查。
3、耳廓发黑
我们人体的耳朵与肾脏有很大关系。如果耳朵变黑,则是肾气衰败的现象,这类人群多半还有怕冷、阳痿。
《黄帝内经》中认为“黑属肾”,“肾色黑”。凡是鼻头变黑、眼圈变黑、耳朵变黑都是肾不好的表现。
4、清晨眼睑水肿
清晨起床,发现眼睑有点轻微水肿,可能是没有睡好,可能是睡前喝了太多水,但更可能的是,你的肾不那么好了。
这种眼睑水肿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大多会在午后自行消退。
肾有“六怕”,一个不沾最好!一:怕“喝水少”
体需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新陈代谢,每天至少要排出400ml的尿液,如果喝水少,就很难有充足的尿液,来带走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进入到人体的外来毒素,长此以往,肾脏不出问题才怪呢!
二:怕“憋尿”
憋尿这种行为,违背的是一种生理自然规律,此外,经常憋尿,还导致尿液长时间滞留膀胱里,容易滋生细菌,使细菌逆行造成肾脏感染。
特别是老年女性、肾结石及糖尿病患者,容易引发和加重泌尿系统的感染,而长期的肾脏感染,容易形成肾脏疤痕,导致肾功能的下降。
三:怕“熬夜”
肾病在劳累时,往往面临复发或是急性发作的危险。
同时,熬夜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睡眠不足的问题,同时那段时间还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而大家都应该清楚的是,免疫力下降常常会导致肾病的复发。
四:怕“咸”
饮食中的盐分大约95%是由肾脏代谢的,吃得过咸,会增加肾脏排泄负担。
加上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使人体的水分不易排出,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促使肾脏功能的减退。
同时,饮食过咸会导致身体部分水肿和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
五:怕“纵欲”
“夫精者,生之本也”,纵欲太过,除伤肾精,对其他脏腑也会有所危害。
中国古代共有200多位君王,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9岁,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纵欲所致。
六:怕“乱用药”
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混合性的止痛药,人体的血流速度会被迫降低,因此将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药引起的肾衰竭患者也比较容易发生膀胱癌。
不管服用哪种止痛药,都只适合偶尔服用,绝对不能长期服用,如果长期需要依赖止痛药,就必须就医做彻底检查。
养肾,坚持做好“三步曲”,肾会越来越好第一步:促肾排毒
1、常喝茶
每天,饮用充足的水分,是养肾最简单的方式。
因为,一旦饮水过少,很可能引起浊毒的滞留,加重肾脏负担。
经常喝茶水,不仅可冲淡尿液,预防结石等肾脏疾病,还有助于肾脏排毒。
花楸桑果茶,泡水喝,可益肾精,抗衰老,保护肾脏,更健康。
用黑果花楸、黑果枸杞、桑葚果、洛神花,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可益肾、益精、黑发明目、利尿排结石。
中医讲,黑色入肾,黑果花楸,对于肾脏健康有益,其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多酚等,抗氧化极强,可延缓衰老,促进细胞新陈代谢。
洛神花,泡水喝,有助于排结石,减少肾脏内结石的形成,保护肾脏健康。
桑葚果入药,始载于 《唐本草 》,其味甘,入肾经,益肾滋阴、黑发明目、祛斑延年。
黑果枸杞,是一种独特的药食两用植物,具有补肾益精、生津止渴、 补脑、抗衰老和活络通经作用。
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补肾益精,延缓衰老,保护肾脏健康,十分有益。
2、揉足心
涌泉穴,在人体的足心,相当于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
并且,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敲打足心,按揉涌泉穴,排毒效果尤佳,尤其是促进肾脏排毒。
按揉足心,以边按边揉为佳,持续5分钟左右即可。
第二步:温补肾阳
1、热水泡脚
肾经起始于足底,经常用热水泡脚,可驱寒,温补肾阳。
脚底部位,有肾经上的要穴,泡脚,可舒筋活络、刺激穴位,有益肾脏健康。
泡脚水温度,38℃-40℃左右为宜,以15-30分钟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泡脚水中,加点生姜水、或者肉桂水,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效果更佳。
2、晒晒太阳
晒太阳,是补阳气,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所以,经常晒太阳,有助于温补肾阳。
尤其是,晒晒后背和腰部,还可补充肾气。
寒冷的冬季,也要注意晒晒太阳哦。
第三步:强健肾气
1、搓一搓
搓腰部
腰为肾之府,经常搓腰部,有助于强健肾气。
尤其是,腰部的腰眼穴,经常搓一搓,不仅可强健肾气,还可温煦肾阳。
闲来无事,将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上下来回揉搓,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
搓耳朵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人体的耳朵,也被称为“肾开关”。
经常搓搓耳朵,可通经活络,补肾养肝,有助于强健肾气。
2、抖一抖
“每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
抖动,由自身发动的浑身颤抖,可浑身肌肉被调动起来,刺激末梢神经,增强抵抗力,达到养生之效。
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以脚跟和膝盖为轴,进行抖动。
拳背轻贴,肾俞穴,利用抖动,顺便按摩穴位,能激发肾气。
血压高按哪个穴位?
什么是高血压,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有那些?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以安静状态下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
连续三次安静状态测量血压大于140/90mmHg以上往往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临床症状:高血压早期大约半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时伴有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随着血压明显而持续性升高,可出现心、脑、肾、眼底等益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症状。
中医往往把高血压纳入到眩晕症来辩证辨证施治。
高血压的病因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肝阳上亢、内伤虚损、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变与肝、肾关足密切,主要病机是肾阴亏虚、肝阳上亢、阴阳失调。
内生痰、瘀、风、火扰乱清窍,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属于本虚标实症。
生活中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厚味的食物,建立科学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生活中按揉那些穴位对高血压有好处?1、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部,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经常按揉太冲穴可以平肝潜阳、疏肝理气。
2、合谷穴
经常按揉合谷穴有助于清泻阳明经之火,降压理气。
合谷穴位于在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
3、三阴交穴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可疏肝、健脾、益肾,配伍应用治其本。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4、风池穴
经常按揉风池穴,可以平肝潜阳、疏理头部气机。
风池穴位于项部,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5、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经常按揉或拍打百会可以清泻诸阳之气,疏通头部气机。
百会穴位于在头部巅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6、曲池穴
经常按揉曲池穴,可以理气调压,清泻阳明之火。
曲池穴位于肘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取穴。
以上是主要按揉穴位,如伴有其它症状也可以配合其它穴位。
1、肝火亢盛 可以配 行间穴、侠溪穴
2、肾虚阳亢 可以配 肾俞穴、肝俞穴
3、痰湿壅盛 可以配 丰隆穴、中院穴
4、气虚血瘀 可以配 足三里、膈俞穴
5、阴阳两虚 可以配 关元穴、肾俞穴。
6、头晕头疼 可以配 太阳穴、头维穴。
7、心悸失眠 可以配 内关穴、神门穴。
总结: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群也越来越高,希望大家科学用药、建立科学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经常按揉以上穴位,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本内容仅为家庭健康知识参考,不做为治疗依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并进行科学治疗。
本文图片仅为帮助大家便于找寻穴位位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个穴位需要灸多长时间啊?
其实,我们日常所了解到“艾灸”并不完全正确,疗效也不是最好的!!
目前,市面上为了个人保健的方便,艾灸都是直接点燃艾条,在需要保健的地方做悬灸,时间也一般在15~30分钟。
其实,想要艾灸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真正的做法是:
灸时将艾绒用指搓紧,成适应之大小(或指节或豆大小),隔姜片(或蒜片或其他介质)放置穴上,以火燃之,至艾火将尽而摄去之,换置一枚,再灸之至应灸之壮数为止(每灸一枚即名一壮)。此艾灸法,所用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壮数、选穴多少而定,而壮数则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列举一下常见情况供参考:
强身健体老年人,只要身体不是常上火者,或者长期虚弱者,可以在膏肓穴做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力,强壮身体。
膏肓穴: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艾炷:壮数一般在7、9、11、13壮,甚至更长,具体因人而异;艾条: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脾胃虚寒者:穴位:神阙穴、关元穴、天枢穴、足三里穴;
艾炷:壮数一般在7、9、11壮,具体轻重而异
艾条: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益脑小孩,在7岁前可以灸天柱穴和大椎穴,可以醒脑益智,提高记忆力。
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
大椎穴: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颈部最高骨头处。但是,因为小孩阳气盛,艾灸一周不可灸多于两次;艾灸每次最多15分钟,艾炷每次最多3壮。
小孩艾灸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发烧、咽喉炎等病症。
愈合伤口促进伤口愈合,有一些伤口因为长期被炎症组织浸润而久久不能收口,此时就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在伤口的附近灸一段时间,减少分泌物的产生;加上艾灸的活血功效,伤口很久就会收口。
据我了解,有些所谓的养生馆,为了噱头,把艾条弄得非常大,或者整条督脉都铺满艾绒在灸。
这些在我看来,都太过了,轻则艾灸过度,重则烫伤皮肤,都已经完全失去了艾灸保健原的意义。
我是病人眼中又帅又高冷的传统中医师華灝。以“从简去繁”的行医之道打造健康简约的生活体验。
原创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花一丢丢时间,转发、订阅和关注一下下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