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生活小常识,什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这个问题我不时也有所思考,挺有意思的,在此浅谈一二。
我是专精汤药的师承类型中医,不是科班出身,平时接触的很多中医知识都属于秘传范畴,日常圈子交际中,难免会触碰到秘传是否外传的问题,渐渐的,我也略有些总结。
在汤药领域通常绝不轻传的有:
1、药材的独特效果认知。例如某些药材治疗腰颈椎间盘突出非常强效,增生的骨质都能迅速收缩回去,类似这种药物的认知掌握经验,是绝对不会轻易外传的。
2、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同样的药材,不同的剂量,效果差异有时候是非常大的,例如大黄这味药,用6g、30g、60g、500g分别是什么效果?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剂量?诸如此类,有些剂量的运用是用命换来的,所以这类经验是有一个内在心理分量的,没有第1条保密那么严格,有时候圈子之间交流会告知他人,但基本也限于一个比较窄的圈子。
3、配方。配方的保密层次实际上不算高,尤其是内科,患者就诊时,中医当场开方对方通常都能看到,这个时候自然是不保密的。不过其他时间场合,贸然问一个中医要方子,大部分时候人家是会拒绝的。曾经有个小伙伴根据武术中点穴解穴的资料,整理了一套药引的运用技巧,我很眼馋但不好意思不劳而获,一直不好开口讨要。后来小伙伴在某次交流的时候分享给了我,当时我也是分享了一套自己的对等技巧经验给他,算是投桃报李。在此不得不说一下市面上很令人憎恶的一种自以为是观念,很多人表面关心着中医发展发扬,指指点点的抨击中医不肯公开自己的秘方,不负责任的乱带帽子说中医狭隘落后。拜托,知识有价的基本道理懂不懂?对知识的基本尊重都没有,还想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无私分享中医知识的人固然高尚,但不代表不愿意分享的人就卑劣吧?哪怕我自身,想要别人的中医知识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等价交换,有些人感情分享的是别人的秘方所以就站着说话不腰疼,到底是谁狭隘卑劣?大家心里应该都是看得清的吧。
4、配方思路。配方思路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层级,狭义的通常保密程度偏低,广义的保密程度极高,差不多两个不同极端。例如感冒这个病症,主要病因就是肺气失宣,治疗思路即是宣肺清热解表。这种就是狭义的配方思路,基本上不会有人刻意保密。而广义性的配方思路则触及到了一定程度的哲学,再以感冒为例,感冒可以分成五种类型,但实质上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即风寒风热感冒的治疗方子也可以是一样的,这种操作对普通中医知识是具有颠覆性的,违背了一直以来的中医常识。不过存在即是合理,这种配方简化糅合涉及到很多高深的中医思维认知,算是中医传承中最核心精髓的部分,是真正的不传之秘。
综上,大致就是这些,最基础(第1条)和最高级的知识点保密级别最高,中间的知识点开放性根据具体中医个体的性情差别不一,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开的。
中医可靠吗?
不确定。对于中医疗效而言,古人多深信不疑,今人多深疑不信!请看拙文:
查而知之谓之明!
——中医三诊、四诊、五诊
金栋按: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三诊合参之说,如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此是望、切、问三诊,少闻诊。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此是色、脉、形三诊,实乃二诊即望(如望色、望形体)与切诊。那么如何决死生?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盛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此是形、气、脉三诊合参,实亦二诊。
明确提出中医四诊者是扁鹊学派的医典《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时至今日中医临床,亦当与时俱进。以诊断而言,参以西说(现代医学、科技之工具),方为明智之举,可谓“查而知之谓之明”矣。明,不愚、不惑也!实则今日中医临床,早已奉行施行之!即借助现代科技之仪器检查,以明确疾病之诊断,可谓“中西合参,赛过神仙!”此乃中医五诊之说,即望、闻、问、切、查。
“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手段;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现代中医倡导“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患者的需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就这样,中医是否被西化了?!这叫中医西化吗?
是如何记忆下来的?
学中医死记硬背药性、汤头、脉诀等(19岁前记性好最好背得滚瓜烂熟,一辈子都不会忘),给今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也是基本功(当然背与不背在于自己,各有各的学习方法)。初学时,在背诵的过程中不理解很正常,等陆续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科,中医经典著作等后,在临床诊治患者实践中就会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就慢慢融会贯通了。背药性首选《药性四百味白话解》,每味中药十六个字,可以知道每味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味道、主要功效,如:“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药性赋》每味中药只提主要功效,一句话比较简练。背诵脉诀可选李时珍《濒湖脉学》,里边有四言诀和七言诀,如“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等,从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到二十七种脉形态特点、所主病证等都描述很形象很清楚也好记忆。背汤头可首选《汤头歌诀白话解》,每个方子将组成、功效编成歌诀便于记忆,都是历代中医名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秘方,趁着年轻记性好,只要背熟,会受益终生且不会忘记,如:“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自己不背熟汤头,以后在临床辨证论治中,不能迅速开出处方,若自己组方也可,但肯定没有汤头方效果好;若年纪稍大记不住,在清楚功效的基础上可背《趣记汤头歌诀》,如治湿热痢的芍药汤“秦香莲当兵,大勺炒肉(黄芩、木香、黄连、当归、槟榔,大黄、白芍、甘草、肉桂)”。只要热爱中医,“日日行不怕千里远,天天学不怕千万难”,有持之以恒精神,就一定能学会它,“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学好中医既可以为群众防病治病,又可以为自己和亲朋养生保健,也是人生中最大幸事。
把中医药列入小学课本?
将中医药列入小学课本值得商榷。如果某一个或者某一些学校试点无可厚非,不过全省或者全国推而广之,就有百害而无一利。理由如下:
1,教材由谁来编写,内容应该做什么取舍。众所周知,中医药包罗万象,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什么是重点。汤头歌还是经络学,黄帝内经还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医案或是验方?
2,谁来教?教材有了,师资哪里去找?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等等。教不教,谁来教?
3,让孩子多保留一点天性吧!中国的孩子恐怕是世界上最累的群体。除了正常上学完成学业以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提高班,兴趣班,好不容易小学快毕业了,还有"衔接班",又要学中医药! 完全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其实,中国的孩子应该多到大自然,博物馆去看看,少在教室里待着。可怜现在的孩子,除了玩"电游",就不会玩其他游戏了。
中医药知识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继承,提倡,发扬光大。让孩子掌握基本逃生自救知识,识别一两种中药材,如"七叶一枝花"(止血),红糖姜汤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饮食平衡不挑食足矣。
中药熬成膏放冰箱可以保存多久?
膏方,又称为膏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和临床表现确立不同处方,经以复方中药煎熬,去渣滤清,取汁浓缩后,以胶或蜜等赋形剂调制而成的膏状内服制剂。
膏滋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明确的补益类药物,由于其口味较佳,也是很多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病,或者养生保健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粗略的了解一下膏方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 膏方的储存一般来说,熬制好的膏滋最好放入冰箱的冷藏处,如果是熬制量大又或者可能比较长时间不服用的情况也可以放入冷冻室存储。从原则上而言,膏滋并没有严格的有效期,一般在不出现发霉变质都可以服用,但需要在严格的低温储存的条件下。
一旦发现膏滋出现霉点,最好选择丢弃膏滋,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者造成食物中毒。
在制备完成膏滋后,还需等待其彻底凉透才可进行存储,而膏滋药凉透短则需要数小时,长则需要过夜放置。
为避免膏方在放凉的过程中发生污染,需采用洁净的纱布遮盖存储膏滋药的容器口,并将存储容器置于相对洁净和独立的空间进行凉膏。膏滋药完全凉透后,需将其贮存于阴凉干燥处,最好就将膏滋冷藏于冰箱内。
在储存容器上,最好保存于玻璃、搪瓷、陶瓷罐及不锈钢材质等有盖的容器中。为减少细菌对药物的污染,在倒入膏滋之前,需对存储容器进行清洁、消毒和烘干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膏方变质,对其服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 膏滋的服用注意事项如果我们服用膏滋时,在舀取膏滋前,需对汤匙进行洗净、消毒和干燥,不可将水汽带入;舀取完毕后,需将其置于容器中,以避免造成污染。
服用膏滋药时,需严格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即根据服药者年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女性膏方用量应低于男子、老年人用量应低于青壮年、儿童用药剂量减半、4 周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不可服用该药物。
为了促进服药者脾胃更好地适应该药物或提升其脾胃运化功能,还需按照循序递增的原则逐步增加其自身膏方的服用剂量,早晨和晚上睡前是服用膏滋药最佳的时间。
另外,还需根据膏方类型的不同进行合理服药,如冬令进补的膏方,最佳服用时间应为冬至前一周到来年立春;
治疗慢性咽炎的膏方,为促进药物疗效得到充分的发挥,需含在口内,使药物慢慢溶化吸收;
对于滋补类的膏方,最佳服用时间应选择早晨空腹状态,此时胃肠空虚、吸收力较强,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服用膏滋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且不宜饮用可乐、咖啡、浓茶等醒脑提神的饮料。
若服用的膏方中含有何首乌、人参等药材,还需忌食萝卜、绿豆等食物,原因是绿豆能辛凉解毒,降低人参的补气功效,萝卜具有耗气伤阴的作用。
更多中医药知识,请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