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三大作用,大椎穴什么时间搓好?
大椎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
大椎穴!又名阎王夺命锁,是人体的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椎的不通,会堵塞七条经络。1、督脉;2、膀胱经;3、大肠;4、小肠;5、三焦经;6、胆经;7、胃经。大椎凸起,意味着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也会出现。
大椎穴位于颈根后,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简单的说,将头稍微往前垂下,不动肩膀只动头颈部,会发现有的突起会动,有的突起不动,会动的突起数为颈椎,取穴时只要找会动突起的最下方即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将黑暗无边,万物不生。人也一样,人如果没有了阳气,就会羸弱不堪,甚至不能存活。由此可见,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这样一个养护阳气的穴位——大椎穴,只要用艾灸点亮它,就能让自身这个“小太阳”发光发热,红日当头,滋生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大椎穴。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大椎穴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大椎穴,传统中医称它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穴位配伍治疗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
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
配曲池穴预防流脑;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
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大椎穴、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
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
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大椎穴妙用
按摩患者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秒。然后沿穴位作旋转式按揉,力度由轻渐重,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防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多用于补虚)。
穴位按摩治颈椎病
第一招: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对侧颈肌3~5分钟。
第二招:用双拇指侧缘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颈后部2~3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揉按风池穴1分钟。
第三招:用两手食、中指按压颈椎棘突两侧,同时配合头部的前屈后伸动作,约5分钟。
第四招:用食中二指按揉大椎穴、肩井穴,再点按曲池、合谷、内关等穴,每穴1分钟。
大椎穴最显著的作用是泻热,发烧、内热引起的痤疮可以通过大椎穴来调理。对于成年人来说,采用大椎穴放血的方法,对于泻热的治疗效果很好,可几乎可以立竿见影。具体方法是:用左手的食指与拇指将大椎穴的皮肤稍稍提起,然后用消好毒的三棱针(或者血糖针)在提起的皮肤(消毒)上迅速刺几针(1~2针即可),同时用手挤出2~4滴血即可。当然对于孩子,建议用按摩的手法才操作。
如果怕冷,尤其是后背经常感觉冷,那么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大椎穴是阳气很足的穴位,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我是刘阁大夫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敷后背可以提高阳气吗?
热敷后背可以提高阳气吗
热敷后背能使背部的温度短暂升高,但其对提高阳气的作用并不明显。
后背热敷能提高局部的温度,对后背的穴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其稳定更多的停留在浅表,无法到达深层,所以其治疗作用并不明显。建议阳虚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阳的药物,如肾气丸、右归丸等;也可选择关元、气海、肾俞、命门等穴位上进行艾灸治疗。
另外,在热敷时,需要注意确保治疗环境温暖,避免患者受风。其次,热敷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反应,控制好热敷的温度,否则会对表皮皮肤产生刺激,引起局部烫伤。患者在热敷后,应该注意个人的保暖。
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本内容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中医内科 主任医师 邹丽红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给宝宝下捏脊起什么作用?
感谢您的邀请:
脊背犹如生命的树干,支撑着人体各个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动,捏脊是中医治病的一种方法。
在我宝宝8个月大时,因肠胃疾病在广州儿童医院医生采用了捏脊的治疗方法,效果非常的好,并且医生教会了我基本的捏脊方法。现在孩子10岁了,有时他积滞、厌食、腹部不适、睡眠不安时我都会用到捏脊这个方法。所以说,通过捏脊的方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下面把捏脊的基本方法介绍一下(仅供于参考)
首先您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用力及速度要均等。再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其次捏脊的站在宝宝的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cm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这样捏脊一次完成。第二、三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脊三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下而上揉按脊柱两侧3-5次。注:每次捏脊以3-5分钟为宜。
艾灸治风寒感冒?
1,风寒感冒艾灸大椎穴效果较好,功效:疏风解表,尤其适合外感风寒感冒、鼻塞、咳嗽。2,风寒感冒艾灸合谷穴效果较好,功效: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烧发热、咳嗽哮喘、流鼻涕、鼻塞等不适症状。艾灸的时候要注意,如果是左边鼻塞则艾灸右手合谷穴,如果是右边鼻塞,则艾灸左手。3,风寒感冒艾灸风府穴效果较好,功效:风府穴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部病症。感冒灸之可解表散寒,缓解感冒。
肺部的经络在人体上哪个位置?
我是北京体育大学导引养生功中心主任,在体育养生方面有些经验。
肺。经典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肺为华盖、曰娇脏,与外界相通,为人体五脏之藩篱。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参与宗气的生成。百脉(全身经脉)由肺贯通并汇聚于此,通过呼吸作用进行清浊气交换,再输送到全身各处,所以称肺朝百脉,助心主持血液循行。同时,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肺辅助心行血的作用,既说明了心肺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联,又反映了气和血的依存关系。又有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诸功能有序协作并进。
如果肺不好,有几个原因:
1、正气不足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要重视壮中气、补元气,更要注重畅通肺经,改善肺的功能,调理宗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又因为中医有“任脉总领六阴经,督脉总督六阳经;任督相通百脉皆通”的理论,因此,疏通任督二脉,也是培育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2、肾气虚衰
也就是说,要补益肾气,达到育真补元的目的。中医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从五行相生的原理出发,肾(水)为肺(金)之子;因此,在此时,我们不仅要通过畅通肺经来培育正气,还应该加强调理肾气,以防“子(肾)盗母(肺)气”。
3、脾失运化
也就是说,要调理脾胃之气,达到壮中补元的目的。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物质的;从五行相生的原理出发,脾(土)为肺(金)之母;同理,在此时,我们不仅要通过畅通肺经来培育正气,还应该加强调理脾胃,以防“母(脾)病及子(肺)”。
4、避除侵害
也就是说,要遵循“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例如这次新型肺炎,要尽量远离疫区和有关人员,也要尽量避开人群扎堆和通风不畅之地,还要设法避开野生动物居所,总之要尽最大限与病毒隔绝。其次,要避风、寒、湿邪,因为这些因素会使人体易犯感冒,而反复感冒是造成体质下降,滋生各种肺炎的祸首。
送你一套养肺的功法: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有云:“……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懂得,导引和药物协同作用,能够防治一系列疑难杂症(包括肿瘤,当然也包括不明原因的病毒),这为我们有效地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抵抗不明病毒奠定了基础。
功前准备:心落丹田预备式:并步站立。
第一动:随吸气,两掌摆至于体前,与肩同高同宽。
第二动:随呼气,沉肘合掌于面前,与鼻同高,成拜佛状,两眼垂帘。
继而默想:
万事皆放淡卧莲;心静似潭身如燕;
明月凌空行任督;蓬莱无梦任飞翔。
结束后两掌下按,还原成并步站立式。
要点:身体中正安舒、呼吸自然、意在丹田。
作用:放松身心,为后续练功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放下冗务,进入虔诚之至的境界。
第一式:雄狮昂首选自胡晓飞《乾隆养生术》
预备式:并步站立。
第一动:随吸气,向左开步,同时,两掌卷指握拳上提至肩前,商商相接,眼视前方。
第二动:随呼气,两拳变掌,两掌交叉前撑;同时,头向左转,眼视左前方。
第三动:随吸气,两臂下落,继而,两掌卷指握拳上提至肩前,商商相接,眼视前方。
第四动:随呼气,两拳变掌,两掌交叉前撑;同时,头向右转,眼视右前方。
第五动:随吸气,两臂下落,继而,两掌卷指握拳上提至肩前,商商相接,眼视前方。
第六动:随呼气,两掌交叉下撑;同时,向下低头,眼视下方。
第七动:随吸气,两臂上提,两掌卷指握拳上提至肩前,商商相接,眼视前方;不停,两掌交叉上撑,同时,抬头观天,眼视后上方。
第八动:随呼气,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两臂体侧下落置于腿侧,成并步站立式。
右侧动作同左侧,唯方向相反;做1-2个八拍,结束时,成并步站立式。
要点:转颈撑臂幅度宜大、速度宜缓,用意不用力,松紧结合、动静相间;意在大椎穴。
作用:有效刺激大椎穴、疏泄肝气和畅通三焦经,达到:“益气通阳、退热之虐、宣肺平喘、宁神豁痰”的功效,实现培养正气,预防感冒的目标。
注意事项:循序渐进,严重高血压或颈椎病患者慎练。
第二式:双龙戏水选自胡晓飞《乾隆养生术》
预备式:并步站立。
第一动:随吸气,向左开一大步,同时,两臂内旋外分与肩平,眼视左掌。
第二动:随呼气,马步下蹲,两掌依次捲指、切腕、屈肘,继而腋下插掌,摩运至臀部,眼视前方。
第三动:随吸气,重心右移,继而左脚收回并步,同时,两臂体前上摆与胸前,接捲指屈腕、屈肘使两合谷置于胸前,眼视前方。
第四动:随呼气,身体直起,同时,两掌胸前下插摩运,还原成并步站立式,眼视前方。
五至八动同一至四动,唯开步方向相反,做1-2个八拍。
要点:旋臂缠腕幅度宜大、速度宜缓,屈伸两肘松紧结合,用力充分;意在尺泽穴。
作用:有效刺激手太阴肺经,达到自我针灸肺经、心经、心包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经验效穴的目的,提高心肺功能(“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黄帝内经》)。
注意事项:下蹲高度注意量力而行。
第三式:黄龙迎祥选自胡晓飞《太极五行养生功》
预备式:并步站立,两掌握拳抱于腰间,商商相接;
第一动:随吸气,身体右转,同时,左拳捏指变掌向右前方穿出,眼视左掌。
第二动:向左开步,接马步下蹲,同时,右拳捏指变掌上架于头侧上方,左掌回收下按于左胯旁,眼视左前方。
第三动:随吸气,重心右移,同时,两臂平摆收至胸前,眼视前方。
第四动:随呼气,左脚收回起身,同时,两掌依次捲指握拳收于腰间,眼视前方。
五至八动同一至四动,唯开步方向相反;做1-2个八拍,结束时成并步站立式。
要点:转体、下蹲幅度宜大、速度宜缓;上撑下按要形成立圆,恰似阴阳双鱼,悬于庭前,意在丹田。
作用:有效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须单举”八段锦歌诀),刺激任督二脉(督脉贯脊属肾),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
注意事项:下蹲高度可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第四式:猛虎出洞选自胡晓飞《功前热身》
预备式:并步站立。
第一动:随吸气,依次挺膝、挺髋、挺腹、展肩挺胸;继而,身体直起,两臂上举于头上,眼视前方。
第二动:随呼气,左虚步;同时,身体腰前俯,两掌相叠按于左脚,眼视前方。
第三动:随吸气,重心不动,身体直起;同时,两掌体前上托外分,撑于体侧,眼视前方。
第四动:随呼气,左脚收回起身,开步站立;同时,两掌下落收回体侧,眼视前方。
五至八动同一至四动,唯出脚相反;做1-2个八拍;做完后成并步站立式。
要点:幅度宜大、速度宜缓,俯身时前腿要伸直,并强调重心后移和两臂前伸的对拔拉长,意在命门。
作用:有效刺激肾经、膀胱经、任督二脉、锻炼腰腿,达到补益肾气的目的(足为肾之根、督脉贯脊属肾、膀胱与肾相表里、腰为肾俯),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
注意事项:年老体弱者,蠕动后仰幅度要小;不能摸到脚者,可两掌相叠按于膝盖。
第五式:大鹏展翅选自《健身气功·五禽戏 | 鸟飞》
预备式:并步站立,两掌抱于腹前。
第一动:随吸气,左脚提起;同时,两掌体侧摆至头侧(掌形成鸟翅),眼视前方。
第二动:随呼气,左脚下落,脚尖着地;同时,两掌下落抱于腹前,眼视前方。
第三动:随吸气,左脚提起;同时,两掌体侧摆至头顶侧上方(掌形成鸟翅),眼视前方。
第四动:随呼气,左脚下落,并步直立;同时,两掌下落再抱于腹前,眼视前方。
五至八拍同一至四拍,做1-2个八拍;做完后,两掌相叠于丹田,男性左手在下,女性右手在下。
要点:幅度宜大、速度宜缓,动作协调,意在引气丹田。
作用:可有效的畅通肺经和心经、心包经,加大胸腔容积,促进胸腔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
注意事项:年老体弱者可不做提踵独立步动作。
功后整理叩齿36次、鼓漱36次、咽津3次。
最后,两掌垂于体侧,成并步站立式。
做完整套动作或出门前,可用拇指背,分别捻揉迎香穴前后各六次。
北方天寒地冻之地,出门前还可将大鱼际快速互相对搓18-36次,继而分别置于迎香穴上,通过鼻子吸气将大鱼际的热量吸入鼻腔。如此可达到温润鼻腔、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风邪、寒邪、毒邪入肺而引起的感冒。
这5个动作什么来头?就来自以下四大防病原则。跟着练下来,增强体质、固肾壮腰、和胃健脾,免受病毒侵害。
原则一:主抓要害,隔绝病毒
强调“避害”,远离病毒。总体来说,防病要遵循“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所以尽量远离疫区和有关人员,避开人群扎堆和通风不畅之地,以及野生动物居所,尽最大限度断绝病毒来源。
原则二:增强体质,培育正气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要重视壮中气、补元气,更要注重畅通肺经,调理宗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又因为中医有“任脉总领六阴经,督脉总督六阳经”“任督相通百脉皆通”的理论,因此疏通任督二脉,也是培育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则三:固肾壮腰,补益先天
除了培育正气,我们还需补益肾气,达到育真补元的目的。
中医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从五行相生的原理出发,肾(水)为肺(金)之子。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畅通肺经来培育正气,还应该加强调理肾气,以防“子(肾)盗母(肺)气”。
原则四:和胃健脾,调理后天
肾气调理好了,还要调理脾胃之气,达到壮中补元的目的。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物质的。从五行相生的原理出发,脾(土)为肺(金)之母;同理,在此时,我们不仅要通过畅通肺经来培育正气,还应该加强调理脾胃,以防“母(脾)病及子(肺)”。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