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的配伍及用量,四君子汤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战国有四君子,花中有四君子,药中亦有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了中正平和的健脾补气方四君子汤。参、草、苓、朮药性都比较平和,如同谦谦君子,因此得“四君子”一名。四君子汤是健脾补气的基础方,很多补气的方剂都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就像给瘪了的轮胎充气,它充的非常稳定而且持久。如果气充多了就会胀,很多气虚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可以加一味陈皮,一方面可以疏通气机,加强补气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又可以开胃,增加食欲,通过外界物质,补充人体的营养;此外,还可以防治一时间补了太多气,产生腹胀、胸闷的情况。四君子汤加了陈皮就是五味异功散。
有些病人痰湿比较重,单用一味陈皮化湿的力量比较小,于是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方——六君子汤。从道理上讲,半夏可不是什么“君子”,它非常的霸道,一言不合,就“削”你。陈皮、半夏就是“二陈”,加上茯苓、甘草,其实凑齐了二陈汤,二陈汤是化痰的基础方,其实六君子汤就是二陈汤和四君子汤的组合方,可以健脾祛湿,化痰理气,降逆止呕,针对很对脾胃气虚的消化性问题。
如果还不过瘾,还可以继续添加药物。六君子汤加上砂仁、木香,就是香砂六君子汤。相比于六君子汤,患者虽然有一定的脾虚,但是这个时候更明显的表现是痰多、呕吐、腹胀,这里的行气药有三种,加上半夏这种不是专攻行气,但行气作用也很强的药物,使得整个方子都在疏通气的问题上做文章,加上人参只是推动了它们的行气作用。
除了加药以外,同样可以减药,从四君子到香砂六君子是加,那么从香砂六君子汤到四君子汤就是减,除了加减还可以变化,四君子汤中的茯苓变为干姜就是理中丸,理中丸减去人参、白术就是甘草干姜汤;理中汤把人参去掉,换上茯苓就是肾著汤;肾著汤去掉干姜,换上桂枝就是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去掉甘草,加上泽泻、猪苓就是五苓散……
一味药物的变化,就可以导致整个方剂作用的变化,中医的精髓不在固守成法,而是在于灵活变化,只有真正掌握了药物的药性,在组合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而不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茯苓有什么功效?
茯苓是一味中药材,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去湿,开胃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适用于脾虚,便溏,腹泄,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人使用。
常吃茯苓还可以健脾开胃,养颜润肤哦。我国清朝的慈禧太后晚年依旧容颜娇好,皮肤白晳光滑是因为慈禧得到一位长寿的老和尚的指点,常食茯苓饼。从此后,慈禧每天都要食用茯苓饼,并且晚上使用鸡蛋清作面膜敷脸,内外保养,又怎能不容颜娇好呢。下面与大家分享这道美容养颜,健脾开胃的茯苓饼做法。
材料:糯米粉,茯苓粉,薏米粉,花生碎,冰糖。
做法:1,将三种粉放一起拌匀。
2,把冰糖放锅里加适量水,烧开煮至糖容化。
3,将热糖水一点一点加入粉中,一边搅拌一边加糖水,出现絮状就停止加糖水,和成团。
4,再把花生碎倒入面团中,同时把花生碎揉进去面团中,揉均。
5,分成大少均匀的小坯。
6,把小坯塞进事先撒上一层薄薄的干糯米粉的模具中,用手压平压实。
7,把模具反过来用力磕出饼,整齐摆放在烤盘上。
8,烤箱预热,把烤盘放进烤箱,上下火160度烤制三十分钟。(没有烤箱也可以放锅上,小火烘烤,记得时不时翻面防焦)
香酥美味,健脾开胃的茯苓饼就做好了,你学会了吗?喜欢的朋友们,多多点赞与关注,谢谢阅读!
是准确观察事物的经验总结?
先说我个人认为的答案吧:不是中医不用,而是中医“还”没用。
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基本上在说这么几个观点:
1、否定双盲法(全称是大规模双盲对照实验):这点有点像美国否定戴口罩的作用一样,因为自己物质不足(没有太多口罩),只好从理论下手了,开始宣扬口罩无用论,通过建立否定戴口罩的理论合理性,来说不需要戴口罩——用到这个问题上就是,通过否定双盲法的正确性,来表示中医不用双盲法。
这种说法的最大问题是,如果这个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双盲法根本不靠谱),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医学体系为什么会用它——当然你可以以此推论否定整个现代医学的合理性,反正今天这个世界上这么干的人也不是少数,但因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否定范围是不是太大了,全世界建立的现代医院和医疗体系,难道都整个是一个伪科学体系?而全世界的国家,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伪科学的医疗体系呢?
就为了和中医作斗争,亡我中医之心不死?
似乎有些过了吧。
2、双盲法有局限性:这种说法没有完全否定双盲法,而是说双盲法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副作用,比如很久之后会发现有问题等等,这种说法相对比较现实,因为双盲对照实验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拥趸较多。
不过这种说法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双盲法有局限性,只能说明“双盲法测试通过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可能是有问题的,并非完全没问题”,但不能说明“双盲法测试不通过的药物/治疗方法是没问题的”。
这意味着,按照这种说法,双盲法实际上是一个更宽泛的筛子:被双盲法筛选过去的治疗方法有可能有问题,也有可能没问题,但没有被双盲法筛过去的治疗方法,大概率都是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如果确信中医是绝对没问题的,禁得起考验的,那就更应该通过一下双盲法了,因为如果中医绝对没问题,那么双盲法肯定能筛过去,干嘛以这个理由来不让中医进行双盲法呢?
3、人的影响因素: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几乎是上个说法的进化版。这个说法的逻辑是,双盲法杜绝了人的影响因素,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人的情绪,状态也是治疗的因素之一,中医也讲究人的因素,所以双盲法不适合中医。
这个说法应该是非常先进的理由了,因为你不得不承认,医疗手段,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有效,而安慰剂效应很多时候也有用,实际上,大规模双盲对照实验要排除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安慰剂效应。
所以乍一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坦白地说,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也非常大。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认为人的影响因素非常大,而中医的重点是引入人的因素治疗,并且中医更高明,那么人类的治疗方法应该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a、不以任何人的因素为转移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双盲法筛选出来的)
b、纯安慰剂效应
c、可以影响的人的因素(这是中医更擅长的部分)
这意味着,c点,是中医对人类医学的贡献,所以中医更应该在双盲对照实验的基础上,协助现代医学区分出c类,让人类的治疗手段更加精进一步。
而不是闭着门说一句“你们的方法不靠谱”,然后自己玩自己的——这与其说是不承认对方,自己在玩自己的,不如说是闭关锁国,开历史的倒车,谁这么做,谁就是医学体系里的李鸿章,慈禧太后,慈禧因为闭关而亡国,这种说法因为自闭而亡医。
对于这种意见,我的建议是,觉得双盲对照不好,中医更好的话,不要意气用事的缩起来自己玩自己的,有本事,就真刀真枪的体现优势,这是对人类医学的贡献,争意气高低,是非常幼稚的做法。
4、中医自成体系:这个……这种说法我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基本逻辑是中医自己是一套体系,双盲对照实验不适用中医这个体系。
如果说前面的理由还是有客观依据的话,这个说法就有些耍流氓了。
不论中医是否自成体系,归根结底,中医也是一种治病手段(而不是比赛谁更高明的嘴炮),既然是一套治病手段,那么用另外一套已经用的检测治病手段好坏的方法来检测一次,又有什么不好呢?
这就好比,你是用A方法训练打乒乓球,我是用B方法训练打乒乓球,我们都是自己的训练体系,但是这不妨碍咱们一起在乒乓球赛场上比赛吧?(我知道有人会杠乒乓球不是医学,领会精神就好。)
所以,不要在评论区里再科普中医体系有多么的博大精深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用双盲法检验一下,又如何?
5、中医已经经过几千年的中国人检验了,不需要双盲法:这是最常见的说法了。
我也不再说几千年的中国人检验和双盲法的区别,我知道不认同的人也听不进去,实际上这种说法的逻辑和前面的一样,最大问题是:既然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检验了,这意味着“粗糙的”双盲法一定可以检验通过,那就检验一下又怎样呢?
当然,理由还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但是当你把这些所有的理由列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基本上等同于一句话:
我就是认为中医不应该做双盲法,不管你怎么说,我都能找到理由解释我这个观点。
大家看明白了么?
不是中医不能做双盲法,而是民意不允许中医做双盲法。
有那么一些人(实际上还不少),要么基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要么基于自己内心里的那些骄傲,要么基于自己固有的想法,坚持认为“中医如果用了现代医学的东西,就不是中医了”,这是中医今天与现代医学融合,磨合,互相切磋的社会障碍。
我一直觉得,中医的发展,已经被一些中医粉给绑架了。
实际上,中医体系内部的人,也在逐渐的现代医学化,我曾经举过的例子,我之前去北京的中医医院看拉肚子,人家医院的医生也让我化验血之类的——这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同时,我之前搜索关于中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阴阳五行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的时候,也发现中医学校的毕业论文里,已经在探讨传统的中医理论与中医今天发展的问题了。
所以我一直说,我不是中医黑,也不是中医粉,我只是希望民众能够放过中医,让中医回归到一个它本身应该有的位置——治病救人的学科,仅此而已。
让中医不要因为民意而固步自封,不要因为民意而担心自己“融入现代医学之后而不是自己”,不要被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桎梏绑架而无法前进。
当然我也比较乐观,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这代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反对中医融入现代医学的声音会少一些,支持中医大踏步前进的声音会多一些,中医也从自己体系内发现了能够为现代医学贡献的地方。
到那时,我相信中医会用上双盲法,不仅会用上双盲法,而且那时候不仅仅中医用上双盲法,甚至现代医学还用上了中医的某些方法。
关起门来说对方不好自己最好,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你只看隔壁朝鲜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既承认对手的强大,又有着超越对手的雄心。
新中国建国70年,我们一直走的都是这条最难的路,当然,我们的收获也很大,我们的GDP很低的时候,我们尊重前面的任何一个对手,一点一滴,真刀真枪的努力,我们来到了世界第二,让第一名不得不重视我们。
中医,我相信也会走这条路。
可能不是今天,不是明天,但我相信总有一天。
到那天,不会再有酸不拉几的揶揄“西医这不好那不好”,然后躲起来在自己的体系里玩谁也不理,任何人质疑就开始讲理论讲借口,而是胸怀坦荡的站在世界,告诉全世界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并且不仅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自己的优秀,还用对方的方法证明自己的优秀。
这一天虽然遥远,但我认为,会来的。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人怎么才能排除体内湿气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体内湿气重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湿气的反复。
湿气重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情况
一、外湿外湿是指外部环境影响体内水平衡,如气候潮湿、久居湿气重的地方、淋雨、长期水中作业等,这些因素导致外部水汽入侵人体,脚脏运转不适容易发展成为内湿,水汽渐渐在局部淤积造成病痛。
解决方案:保持室内干爽,不穿没有干透的衣服,洗完头发以后要及时吹干等。天气好转,湿气减少时,应该及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
二、内湿中医认为人体内水液代谢主要是靠脾脏进行,脾喜燥恶湿,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
内湿产生原因:
1、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尽量不吃生冷寒凉之物,少喝冰冻的饮料和啤酒,减少反季节蔬菜和瓜果,避免人体阳气的损伤。人到中年后,都喜爱用保温杯的原因,可能年轻时身体的阳气充足,不知道珍惜,当身体有问题的时候,才真正的明白生病后的痛苦,当生病的时候,阳光都不是明媚的。自己不改正坏习惯,身体会让你自己改正不良习惯。
2、长期食用烘、烤、煎、炸、辛辣等性偏温热高热量的油腻食物,造成脾胃负担过重,不能运化。
解决方法:饮食要保持清淡,减少油腻食物摄入,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调节膳食结构。给我们的脾胃休整的时间,否则脾胃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脾胃会有罢工的时候。
3、工作、生活、学习、生意紧张,吃饭饥饱不匀,或暴饮暴食,伤脾伤胃,形成湿气。
解决方法:要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吃饭,合适的时间睡眠,做到合理的安排每天的生活,做到有规律生活。要想马跑就要定时给马吃草,也不要一次撑死。
4、现代人缺少运动,以车代步,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
引起脾运胃纳功能失常,体内的水湿不能正常代谢,造成湿滞肠胃,逐步形成湿气。
解决方法: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运动出汗,在排汗的同时,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脾主四肢通过四肢的运动,提高脾的运化能力。
三、理疗方法1、药食同源的原理,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
白扁豆、薏米、红豆、玉米须叶、山药、辣椒、绿豆芽、黄花菜、大头菜、马齿苋、苦瓜、香菇等食物。
2、物理疗法,通过按摩、推拿、艾灸、拔罐、刮痧及针灸等中医疗法来祛湿(具体穴位可以参看我的其他问答)。
3、通过中医开药方来调理身体。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分为化湿、燥湿、利湿、渗湿和胜湿的药方来解决湿气重的问题(内容太多,在这不做详细介绍)。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给本文点赞并转发一下,非常感谢您对本文的亲睐!
茯苓可以一起服用吗?
可以的,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茯苓能促进水湿,健脾安神。两者结合具有健脾祛湿、益气广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湿浊壅塞、嗳气反酸、食不果腹、大便稀散等症。也可用于治疗痰湿郁结、肺失宣引起的咳嗽、痰浊、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可与半夏、甘草配伍使用。例如,二陈汤是治疗痰湿的基本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