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误用风热药,如果风寒感冒患者误用风热感冒药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风寒感冒患者误用风热感冒药会出现什么情况?
要想知道结果,就得知道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就是身体感受了风邪和寒邪,风寒二邪侵袭肌表,造成皮毛闭塞不通,体内阳气不能散发,而出现的闭塞,流涕,发烧,头痛、恶寒、浑身肌肉关节疼痛,无汗或有汗等一些列症状的一种疾病。
风热感冒,就是身体感受了风邪和热邪,风热二邪侵袭肌表,和体内散发出来的阳气结合,出现恶风,恶热,口渴口干,咽喉肿痛,高烧,昏睡,机体困重酸痛,自汗出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中医的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因此,治疗风寒感冒就要用辛温解表的药,治疗风热感冒就要用辛谅解表的药,这是正确治疗方法。
假如题主说的,治疗风寒感冒时用了治疗风热感冒的药,也就使用了辛谅解表的药,就是我们经常在药店买的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按照中医的治疗原则,风寒感冒是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的,是不能用清热解毒类药的,这是犯了中医的治疗原则的大忌,是决不允许的,说重了这就是医疗事故!老百姓俗话说就是:药吃反了!
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首先会加重病情,是病邪传经,进入下一经。比如说,你感冒症状减轻了,你咳嗽加重了,不明状况的人会说:我感冒好了,就是有一点小咳嗽。其实你的疾病是由表证传入了里证,也就是有太阳表证传入了太阴里证,是加重了。病邪入里,可以得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慢阻肺、肺气肿、肺大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肾炎、脑膜炎、胆囊炎、肝炎等等很多,可以说感冒是万病之源。
从中医上说,太阳表证可以传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五个经脉的任何一个。其中少阴病最重,是要命的,比如病毒性心肌炎就是要命的病,死亡率很高。其次是厥阴和阳明,最后是太阴和少阳。
我曾在头条多次提醒大家,可位卑言轻,无人相信。现在的医院为什么这么多患者?每到冬天,流感造成的感冒后遗症,是医院人头攒动,一号难求,一床难求。为什么?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把感冒治坏了,病邪传里了,加重了,不加重,谁上医院去?追根求源就是因为吃清热药吃出来的。没办法,唤不醒的人们!但愿我的言语能唤醒沉睡的人们!
感冒风寒和风热感冒传染吗?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一种普通的病毒性感冒,是身体吹风受凉,天气变化等等引起的感冒症状,是不会引起传染性的发生的,平时注意根据病人身体的临床表现及时对症治疗身体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症状,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进行增减衣服,避免身体吹风受凉引起感冒症状发生。
中医感冒为什么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为了写这个回答,特意又去看了下西医里面对感冒的认识
答完这个题也顺便解开了一点点自己多年的疑惑,比如之前有老师说风寒感冒抗生素效果差,对于风热感冒阿莫西林/头孢类效果不错。顺便为中西汇通事业添了块砖头。
简单答一下 抛玉引砖 大家指正(..›ᴗ‹..)
通常我们判断风寒风热就是观察下舌苔和鼻涕痰液
中医里长说的清稀白痰 清鼻涕 舌苔白 怕冷 属于典型风寒感冒特征。
黄浓痰,稠鼻涕,苔黄,或者会描述舌红苔黄,脉浮数,典型风热特征。
我们从痰和鼻涕来对照一下 发现和现代医学对应的还是比较好的。
现代医学认为从发病率上讲
一般认为清涕、稀薄痰是属于病毒感染
黄绿鼻涕多属于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区别
所以个人认为所谓风寒风热基本上指的就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所以再提到之前的抗生素使用经验,的确,风寒感冒(病毒感染)整抗生素肯定不好使
比如风寒入里化热,白痰变黄痰,现代医学描述则是 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这一块儿个人稍作思考,病毒感染后期合并细菌感染有的给出的原因一般是免疫力降低。个人感觉这是一方面因素而已,此外或许还和上呼吸道的微环境变化有关,比如温度的升高之类达到了更适合某某细菌繁殖的条件。必要时或许可以通过改变这个局部生长环境的温度才更重要。(比如,清热解毒类中药或许可能就是在这个环节发挥了作用(纯粹猜想 未验证))
当然现代医学区分两者还有更多方法比如血象变化差异 比如扁桃体变化(脓点-细菌感染,疱疹/滤泡-病毒感染)
但从发热角度看又有少许差别 待日后修正吧
为何每冻感冒后必须用治风热感冒药才管用?
终于等到这样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我反复强调的:“所有的医学教科书必须重新编写,绝大多数医学理论需要改写和完善”,的理由所在了。今天听讲座,张泽英院士说,中国700多篇,全世界共3000多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SCI的论文里的内容都是假的,因为心肌细胞没有干细胞。天大的笑话。医学发展到现在了,处于这样的水平,更何况古代?!
不论中医与西医,还有其他医学,治疗方法都来源于实践(经验),有了经验后才编的理论。那么理论就有三种可能性:1、错了。2、部分错了。3、对了。
大多数人也知道,医起源于巫,所以古代医字的写法是: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巫占主导地位。医占主导地位的年限是非常短的。现代西医的迅速发展,使得巫的地位低下,生存空间变小。说生存空间变小是正确的,不能说没有了生存之地。因为在很多地方,在有些情况下,还是得“巫术”才能解决问题。对于精神方面的病症,不论中医药和西医药,很多情况下也是无能为力的。也许,巫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依然存在的。
回来接着说,中医。
中医方面最受推崇的是《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病论》。假设,这些书籍里的内容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很多时候都不灵呢?为什么几乎被现代西医挤得生存空间如此之狭小呢?
什么样的解释都站不住脚,只有一条:那些理论和经验没有多少内容是正确的。
即使现代西医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破解基因及密码等,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就连最常见,最简单的白发的问题都没有搞明白,更何况精神领域的东西。
古中医书籍,都是人编写的,都是经验的总结,有的总结对了,有的总结错了,有的总结的有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中医不迅速赶上西医的步伐,仍然抱着《黄帝内经》等几部所谓的经典不放,不不断进取的话,被抛弃的命运随时会跟着。
但是,变则通。中医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也要不断地造新字,造新词,来满足对医学和病症的新的认知和要求。古人对病症、人体和自然界等认知是非常肤浅的。
怎么进步呢,完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功效,紧密结合西医,达到对病症和人体的全面认知。看看我总结的中西医巧妙结合的一项内容。以“风”字开始。联系后面的‘中风、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等相关的名词,明确其逻辑关系。
古人对病症的认知是非常肤浅的,用的名词也是粗范的。感冒一词就是典型的例证。感冒一词,从《黄帝内经》时的:感邪、冒风,到:感冒风邪、感冒寒邪。那时候哪里知道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啊!感冒寒邪,在张仲景那里,用“伤寒”来表述,写出来《伤寒论》,其实《伤寒论》里的很多内容是和现在相同的,就是表述的方式和文字不同而已。比如伤寒,是“被寒所伤”的意思,现在说受寒,或说冻着了。其实内涵基本相同,只是表述的文字不同。后来叶天士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内容很多不正确,很多和事实不相符,就又写了著名的《温病论》。我认为,他们两个很多时候是写的同一现象的不同阶段而已。比如,张仲景写的是肺感染的早期和诱发因素,叶天士写的是肺感染的中期、后期,抛开了原因和诱因。
到明末清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受西医思想的影响。楞把动词感冒换成了名词。看中医书多了后,就会发现:把“感冒风寒”与“风寒感冒”等同,把“感冒风热”与“风热感冒”等同。看明代和清代的医学书籍里是“四时感冒和时行感冒”,现在人们最常说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西医的内容翻译过来的。
人们张嘴闭嘴说感冒,其实都不知道什么是感冒,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但都自认为知道。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感冒的定义都不相同。所以,将来必须废弃名词“感冒”。详细内容看我头条号里的文章:废弃感冒用伤微,把名词感冒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废弃所有的感冒药,所有的感冒药组方都不合理!当然也包括中药的治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感冒药。
因为中药里,治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感冒药不是分别只有一种,而是各自有很多种。至于你吃的是哪种,我不知道,但是我会知道,假设你下次吃另外一种治疗“风热感冒”的感冒药可能就无效了,也可能有一定效果。因为组成成分不同了。
其实,你说,吃治疗“风热感冒”的感冒药有效,假设,你下次发病时,什么药也不吃,也可能1周至半个月症状也会消失了。当然我说的是可能性,也可能不消失,一直持续,甚至会加重。
如果改用西药,也许吃阿莫西林,或青霉素,或头孢类都会有效。
当然可能服用这些药中,有的是无效的。因为你鼻腔内居住的是什么菌,对什么药耐药等我是不知道的,其他医生也不会知道的,你也不会知道的。所以多数情况下的用药都是试治。也因此把治病症的水平分为五个层次,见下图。
最后给你个建议。下次,或以后不同次,不论吃治疗风热感冒的药,还是服用西药的抗菌素,不是西药的感冒药,只要有效后,不要马上停药,要等症状消失后继续巩固10天以上,就可能痊愈了(当然也可能不痊愈,以后还会复发),即使下次受冻了,也可能就打几个喷嚏就好了,或到家熬一碗姜汤,或冲个热水澡就好了。或吃一袋感冒药就好了,因为不吃也会好的。如果是感染性病症,伴随着发烧等,千万不要用冲热水澡法,那样会加重病情的。详细内容去看我头条号里的文章:为什么受寒后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
不知道明白了没有。如果不明白,仔细研究下面的示意简图吧,也许会突然顿悟了。
感冒怕冷是风寒还是风热?
通常怕冷的症状大多属于风热,风热感冒会比较严重一些,会导致体重发热,头痛,咳嗽,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怕冷现象,时多喝一些温开水,避免病毒感染引起发烧,建议最好测测体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不是可以吃一些抗病毒的感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