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用泡酒配制秘方,钓鲫鱼中药酒正确配方?
丁香甘草药酒制作这款药酒我们需要准备的原材料有:30克丁香、30克甘草、500克曲酒(大曲),外加一个可以密封的容器,首先把丁香跟甘草捣碎,跟着把它们跟曲酒加入容器中,密封放置30天左右即可取出使用,不管是用来配置饵料还是自制窝料,钓鱼的效果都很不错。
2.
山奈蜂蜜酒制作这款药酒我们需要准备的原材料有:20克山奈、30克蜂蜜、500毫升曲酒,外加一个可以密封的容器。跟着就是把山奈捣碎,然后把刚才准备的三种材料一起放入容器中,放到阴凉通风且干燥的地方存放30天左右即可取出使用。
3.
丁香乌梅药酒制作这款药酒我们需要准备的原材料有
高梁酒的酿酒配方?
1.浸泡:水温85-90℃,浸泡的水要淹过高粱15-20厘米,浸泡时间16-18小时。浸泡过程要翻动2-3次,让高粱充分浸泡,浸泡时间到后,放掉泡粮水。
2.蒸煮:在酒甑低放一层粗糠,均匀撒上高粱,开大火进行蒸煮,蒸煮时间1-2小时,蒸煮达到内无生心,外微开花,保证高粱完全熟透。
3.打量水:就是给蒸煮过的高粱补充水分,水温在80℃以上,越高越好,一般要用开水,加水量做到高粱吃水透彻,不外流为准。
4.堆积:打量水后,在地板上堆积20-30分钟,目的让高粱充分吸水,保证水分充足,便于糖化。
5.降温:堆积时间到后,开始降温,可以用鼓风机、风扇进行降温,要做到温度均匀,温度一般在2℃以下。温度降到30-35℃(夏天越低越好),加曲。
6.加曲:加曲量0.86.—1.2%不同的小曲用曲量不一样,要以说明书为准),加曲量冬季适当多夏季适当少。加曲药温度均匀,搅拌均匀。加曲开要看看使用的是什么曲?目前传统小曲要进行培菌工序,一般在培菌床上培菌24-36小时。非传统小曲不需要培菌过程。
7.加曲,搅拌均匀后,可以入缸(池子、窖池、桶等)密封发酵,发酵温度28-38℃,最高不能超过40℃。发酵过程要检查温度,温度过低要采取保温措施;温度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发酵过程不能打开,避免空气进入,杂菌污染。发酵期25-30天。
钓鱼的药酒怎么配制?
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丁香、山椅、红糖和一瓶白酒。用电子秤称出丁香约1克,称出山椅约10克,再称出红糖约30克,然后把这些材料全装入空瓶中,大块的山椅可以掰开放入红糖可用于净纸做漏斗倒入,再把白酒倒入量杯中,如没有量杯也无所谓,称出的量为250克左右即可,随后把量杯的白酒再倒进瓶子,盖好盖后充分摇匀,这款药酒就制作完成了
水酒如何与中药同酿?
在我国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来治疗疾病。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其气剽悍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去寒湿等功效。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就称酒为“百药之长”。上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古时“醫”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对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这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它进一步丰富了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药使用的方法。较早的药酒配方中,所用的药物的味数是比较少的,多是一酒一药。随着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药酒认识的不断积累,药酒中配入药料的味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时也出现了对药酒的文字记载。
药酒属于配制酒,是加入中药的酒,它是酒与中草药结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澄明液体。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鬯”,据班固注解:“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药制酒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30多首内服或外用治疗疾病的酒药方,用以治疗痈疽、蛇伤、疥疮瘙痒等病。
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专述药酒疗法的“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剂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如“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疾在胃肠,酒醪之所及”等。《内经》中提到的酒剂有“醪药”、“醪酒”、“鸡矢醴”、“左角发酒”等,这里所说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药酒制剂。其中醪醴是谷物与中药经过酿制而成的酒渣混合饮料,相当于现在的酒糟。《内经》将酒醴与汤药放在一起论述,可见酒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药酒的制作和应用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汉代名医淳于意诊治疾病的25个医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药酒治愈病人的。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在应用汤药治病时,也常根据疾病的需要,在方剂中加入适量的酒,如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和治疗妇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胶艾汤都是加酒同蒸饮服;治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和治疗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伤寒杂病论》中还记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栝楼薤白白酒汤等方剂,有的是以药制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药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药物,借酒力以加强药效,达到治病目的。
晋唐之后,药酒发展更为成熟,几乎所有的方剂书、本草书籍以及医类丛书,都有药酒专篇,收载各种用以疗疾防病的药酒,以及制作药曲、药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专节论述药酒,全书收载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妇科、补益等各方面。孙思邈还提出:“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这些论述与今天的许多科学认识都是十分吻合的。宋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书籍《太平圣惠方》中对药酒的专篇论述就有6个篇章。元代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食疗专著,该书从食疗的角度记录了10余首具有较好滋补保健作用的药酒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共收载了200余首治疗各种疾病的药酒方。如屠苏酒由大黄、桂枝、拔契、桔梗、防风、蜀椒、乌头、赤小豆等药物所制成,据传此酒为汉代华佗所创制,至今在我国和日本的民间都有正月初一饮此酒用来防瘟疫,祛病邪的民俗。又如薏苡仁酒,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米酿酒,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健脾胃的作用。其它还有菊花酒、地黄酒、枸杞子酒、黄精酒等等,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些药酒对于治疗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种药酒至今仍在被人们广泛应用。
药酒除了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外,其滋补强身的作用也不断被认识。补益药酒在明清时期大量涌现,尤其在宫廷中更加盛行,如人参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长春酒、健步酒、红颜酒、扶衰仙凤酒、延寿瓮头春,以及《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和《清太医院配方》中记载的参茸药酒、松龄太平春酒、神仙药酒丸等等。如明代宫廷著名的“满殿香”酒由白术、白檀香、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药物与白面、糯米粉共同酿制而成;清代乾隆皇帝常饮的“松龄太平春”酒由熟地、当归、红花、枸杞、茯苓、桂圆肉、松子仁、陈皮、红曲、荔枝蜜等药制成。这些补益药酒对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是中药品种极为丰富,不仅许多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等可以入药,还有一部分动物和矿物也作为中药材入药,而且绝大多数药物可以作为药酒的配料。近年来,研制开发药酒新产品成为热点,新型药酒产品不断涌现,如琼浆补液(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淮牛膝、雀脑等)、参杞酒(人参、党参、枸杞、熟地、当归、山药、山茱萸等)、杞圆酒(枸杞、桂圆肉等)、木瓜酒(木瓜、牛膝、当归、狗脊、桑枝等)、蛤蚧大补酒(蛤蚧、鹿茸、黄芪、党参、锁阳等)、鹿寿酒(鹿寿草、黄精、五加皮等),以及龟鳖酒、苁蓉酒、清宫大补酒、当归童鸡酒、鹿龟酒等等。
药酒,这一古老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从远古采集经济时期产生,延绵数千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酒也不断得到发展。
泡酒的定义?
泡酒是连滓带汁的水酒即发酵酒。
泡酒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是中医保健很重要的一环。泡酒和药酒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佤族饮料 ,将发酵的小红米倒进酒桶,注入泉水,用笋叶封盖,浸泡片刻,便可饮用。
主人用插入桶底的导酒管将酒引入竹筒杯中,并先尝一口,再依次敬献客人。是节日、待客的佳品,也用以馈赠。又称"莿藜酒"。苗族饮料。把晒干的莿藜果放入小布袋中,置入装有糯米酒的酒坛中浸泡,封口,下窖三月,取出莿藜袋,即可饮用。是节日、待客的佳品。贵州苗族的泡酒,又称"刺梨酒"。与一般配制酒不同的是,泡酒所用酒基不是蒸馏酒,而是连滓带汁的水酒即发酵酒。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糯米酿成糯米酒,再将刺梨果晒干盛入布袋,放在酒坛内固封浸泡。下窖3个月后,取出刺梨渣,即成。泡酒色泽呈琥珀色,味美醇香,有助消化、健胃、活血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