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徐文兵大夫的国医堂黄帝内经解读系列节目?
当然值得一听再听!将黄帝内经讲活的人不多,但徐文兵绝对算一个。中国的医,与舞和易,来源于巫,徐大夫解释灵时也是煞费工夫,从字面入手,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说得是天花乱坠,当得起天花乱坠,因为中国文化有如此内涵与底蕴。如果用英语来讲,只有四个字:一脸懵逼!中医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药,中医理论强调了人体必须趋同大自然的协调与平衡,中医药是从自然中获取人体趋同自然协调与平衡的切入点,然后重塑人体之和谐。西医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不行就锯掉,只有去腐朽,没有重塑人体协调与平衡之观念。孰优孰劣,立判高下。有一个美国佬,叫克洛菲勒.杂毛,立誓抹掉中医,而徐老师,为中医而正名!其实,徐老师所说振聋发聩,但竟然也是一种悲哀!世代耳濡目染阴阳消长与和谐的中医理论,轻松地被西方思想卸下铠甲,徐老师振臂高呼,诣在重塑中医金身,为中医传承沤呕心沥血……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答应吗?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
五谷,它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黄帝内经》也中提出“五谷为养”,之所以如此重要,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其有生命力,另一个,是它是最养我们的脾胃的食物。
先来看生命力五谷杂粮本质其实都是植物的种子,而种子埋在土里,不管是一颗再小的种子,它都是可以冲破泥土,生根发芽的,说明种子里有旺盛的生命力,浓缩了植物所有的精华。
种子它是植物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生长,经历了生长收藏,最后结出的精华所在,中医里讲种子完备了四季之气, 升降浮沉四气均平,气平以养生,因此我们祖先很有智慧,把它定位主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这个生命力指的是什么呢?从营养学,或化学角度可能我们难以理解,打个比方,我制造除一片营养片,它和一粒麦子的营养成分完全相同,把它埋到土里,浇水施肥,你觉的它会发芽么?不会对不会,可是从化学成分上来说,他和麦子一模一样,为什么不会发芽?因为没有生命力,那么这个生命力,看不见也摸不着,它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他是大自然的一种无形之力,也可以称之为中医里的阳气。那么也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在,他们吃食物会把生命力考虑进来,正遵循了《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理论,这样的话,我们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营养物质,还吃了粮食的“阳气”。
再来看它养脾特点脾胃是养生之本,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皇帝内经(中医)里,脾胃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负责消化水谷精微,并转输到身体各个脏器部位,我们机体生命运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且它还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被授予后天之本的殊荣,甚至有一种说法,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脾胃功能虚弱,那么会影响到心肝,肺肾其他四脏的功能,五脏俱衰,各种疾病找上们来,中医在开药方的时候,细心的话你会发现,不管什么疾病,大多数里面都一定会有健脾胃的药。所以,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
我们常说“春天要养肝,夏天要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那么脾胃什么时候养护呢?答案是一年四季都要养脾胃,足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脾胃的重视。
那么,五谷跟脾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五谷只要撒在土地里就能生长发芽,而脾在五行中属土,在脾胃里播下种子,人才能生生不息。
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黄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
性平:
意思是性质不会太寒也不会太热,人体每天食用都是及其安全平和的,更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并保护胃粘膜。
味甘:
甘味在这里并不是指甜味,指的是没有酸苦辣咸等其他味道的食物都属于甘味,而甘味入脾,最容易消化,对补益脾胃是最为有利。
色黄:
谷类中大部分以黄色居多,黄色是土地的颜色,黄色入脾,黄色的谷粮利于养护脾胃,那么其他颜色的谷粮,是不是就不养脾胃了呢?非也,不管什么颜色的谷物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健脾,比如红色的五谷,在健脾的基础上,利于养护心。
所以“五谷为养”,说的一点没错!怎么做好一日三餐?
我是烧烤小雷,很高兴能够回答你你这个问题,其实按照我的认知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①早餐,首先早餐一定要吃,现在很多人喜欢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对身体的损害非常大,特别是肠胃,时间长了容易得肠胃炎,胆结石,低血糖等。至于早餐怎么搭配,下面听我细说,早餐可以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有条件的可以加点蔬菜类的,另外早餐最好有主食,比如,包子,饺子,面条等,好消化易吸收的食物,要到达营养均衡,膳食结构不能太单一,合理搭配才行,早餐一定要吃饱。
②午餐,因为在我们传统中,午餐可以说是正餐,午餐搭配可以更加丰富点,比如可以鸡,鸭,鱼,肉,蛋,蔬菜,海产品等合理搭配,均衡营养,但是不要吃太饱,但是要吃好。
③晚餐,其实晚餐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因为晚餐吃的太饱,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对身体也不好,晚餐可以吃一些粥,汤面等,搭配蔬菜等,可以适当吃些水果,晚饭吃七分饱就可以了,因为晚饭吃完,基本上就不怎么运动了,吃太多容易肥胖,而且你睡觉的时候,你身体里的肠胃器官还在工作,长此以往比较容易得肠胃疾病,所以晚饭七分饱,吃完饭最好走一走,运动一下,切记不要剧烈运动。
有句老话说得好: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所以以上几点就是我给你的建议,希望对你能够有帮助!
饭后有三宜四不急?
有人说,想长寿,吃饭有讲究,饭后有“三宜”“四不急”,具体指哪些?你做对了吗?
长寿的人,往往有着平和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家都想从中得到经验,可以长命百岁。
长寿的人有18个特征,不妨来看一看,你占了几个?
1、少生气、心态好
2、长痣多
3、耳聪目明
4、牙齿坚固
5、声音洪亮
6、记忆力强
7、伤口愈合快
8、勤运动、不懒惰
9、二便通畅
10、脉象和缓
11、屁股大
12、精神旺盛
13、大腿粗
14、须发润泽
15、指甲红润无棱
16、夜起少,睡眠好
17、形体壮实
18、腰腿灵便
除了这些之外,一日三餐与长寿有着怎样的联系呢?饭后,如果做了不正确的事,可能会发生危险;
相反,利用好这段时间做有益养生的事,对健康可谓事半功倍。
随餐2原则原则1,多菜、少肉、八分饱
《黄帝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如果摄入的食物过多,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产生腹胀、腹泻等不适。
长期如此,负荷过重的肠胃就会像老化的机器一样受到损伤,影响健康。谨记:多菜、少肉、八分饱。
原则2,丰富、清淡、α-亚麻酸
饮食要多样化,补充多元化的营养,同时要注意“病从口入”,若饮食上习惯高盐、高脂、高热量,长期以往,会增加血管疾病的发生,诱发血栓形成。保证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少糖,同时注意α-亚麻酸的摄入,α-亚麻酸可以代谢为EPA,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帮助代谢体内多余的垃圾油脂。
日常富含α-亚麻酸的油主要有:紫苏仁油、棕亚麻子油等,能补充更多脂肪酸,还有利于调节脂质,保护血管。
紫苏仁油和棕亚麻子油,是一种天然植物油,富含不饱和α-亚麻酸,紫苏仁油含α-亚麻酸约67%左右,棕亚麻子油含α-亚麻酸约55%左右。
研究发现,α-亚麻酸可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有利于身体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节脂质代谢,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α-亚麻酸还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饭后,有“三宜”一宜: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
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有助延年益寿。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饭后拍打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利长寿。
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却可以让你越来越健康哦!何乐而不为?
二宜:午饭后伸腰、踮脚尖、深呼吸、打个盹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专家指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伸伸腰、踮踮脚尖、做做深呼吸,都能提神醒脑。
午饭后半小时是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中老年朋友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个盹。中午打盹可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即使只有十几分钟,效果也立竿见影。
三宜:晚餐后拍打经络
利用这段时间拍打经络,主要针对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间的部位,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此,吃完饭从上到下轻轻拍打20分钟,可以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饭后养生,还有“四不急”一:不急于抽烟
饭后胃肠蠕动加快,血液的循环也加快,如果这时吸烟,肺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比平时大得多,对于人体健康更为不利。
二:不急于睡觉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饭后至少休息20分钟再睡觉,哪怕是午休也如此。
三:不急于洗澡
饭后洗澡,体表血流量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便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
四:不急于松裤带
饭后放松裤带,会使腹腔内压下降,对消化道支持作用减弱,容易引起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疾病。
饭后做哪些事情,有益身体健康呢?1、饭后漱口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可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
2、饭后半小时,一杯养生茶
男养肾:
鸡头参茶:具有补气养阴和益肾的功效,尤其对于精血不足,和腰膝酸软等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认为,鸡头参,性味甘平,主归脾、肾两脏,为气阴双补之品,是平补脾、肾气阴的良药。男人日常饮用,对延缓衰老,改善脾、肾不足,有一定疗效。
女养颜:
刺玫菊茶:刺玫菊,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花,性温,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轮回。
还能够温养人的心肝血脉,舒发体内郁气,起到镇静、安抚、抗抑郁的作用,对缓和情绪,美容养颜有帮助。
3、饭后闭目养神
古人言"养生贵在养神",经常排除杂念、静养心神、闭目休息,是一种调养精神的简便方法。闭目养神能养阴去燥,特别是饭后闭目20分钟,可护肝消食。
饭后闭目静坐20分钟,能使血液更多地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和营养成分。
4、饭后半小时,摩腹消百病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
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脐部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圈,但要等饭后半小时再揉腹。
5、饭后20分钟,缓步行
《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也说的是食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但不可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散步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散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饭后不宜散步,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药补不如食补运动?
药补不如食补运动这是黄帝内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