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学习中医需要哪些课程?
学习中医需要涉及多个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等。
2、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材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等。
3、方剂学:学习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了解不同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4、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掌握辨别疾病症候的能力。
5、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穴位与疗法,掌握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技术。
6、中医推拿与按摩学:学习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按摩、穴位按摩等。
7、中医养生保健: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医药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作用。
除了以上主要课程,还可能包括中医临床实习、中医文献阅读与研究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专业设置的课程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以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为准。
如何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我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
当然,这也不是我自己随便瞎说的,我也是听医院好多老主任这么说!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具体分析如下!
一、管住嘴!随着现在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糖果、甜点、海鲜、油炸食品、网红小吃等等琳琅满目!这些食物一般都是高糖高盐高脂高热量,长时间这么吃,而且有人经常当作宵夜吃,慢慢的最明显的就是体重上去了。而肥胖是好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等!而且过度肥胖也会增加我们心脏的压力,所以新闻报道三四百斤的人为了活命去切胃,其实他们也没办法!
所以说,我们要管住嘴,七分饱就很好!当然也得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
二、迈开腿!坚持规律和适度的运动可以明显改善新陈代谢和提升基础代谢率,可以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高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馒头、蛋糕、糖果等进入人体后需要胰岛素来帮助消化代谢,而胰岛的功能是一定的,当你过度压榨它的潜能时,难免会出现问题引发糖尿病。而运动可以让肌肉组织利用和储存多余的碳水化合物,还可以减少体脂减弱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的压力,从而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我个人推荐的运动是游泳,因为它不会损伤我们的关节,当然关节没有问题的也可以选择跑步、打太极等等!我们推荐“三五七”原则,也就是每次至少运动30分钟,一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运动后心率至少达到170次/分!
三、多喝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他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的“废物”!比如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建议每天至少和2—3升水,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尿酸,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纯属手打,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若觉得写的还可以,请点赞关注一下!保健酒什么度数更适合喝?
谢谢邀请。每次看到“酒”一类话题的时候,最先想要说的就是“无论是多少度的,都不推荐喝”。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人可能难免会饮用一些酒水,特别是那些“被赋予了养生作用的保健酒、药酒”。对待饮酒要公正、理性,如果您和我说是为了开心喝酒,为了和亲朋聚会饮酒,我可以理解;如果您是为了获得养生作用去饮用保健酒等酒水,我只能说您是“异想天开”了。
抛开“酒精危害言论”不谈,如果喝保健酒,选择什么度数的?这个问题很简单,在保证酒水质量的前提下,建议大家选择“度数更低的酒水”,也就是说,有38度的白酒,绝不建议您喝42度的,更不建议您选择53度、60度以及更高酒精度数的酒水。
选择度数更低的酒水,同等饮酒量的前提下,就会摄入更少的酒精,这样就能减轻对于机体的危害,减轻对胃肠粘膜、肝脏的损伤程度。
所谓的保健酒、药酒对身体并不存在“好处”:“药酒”被很多人称之为“传统补品”,但它对身体的养生补充作用并不具体、科学。
酒水当溶剂,药材等一些所谓的补品当溶质,酒水的添加的确可以溶解出中草药当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功效物质),然而“溶出的量”非常有限,而且溶出的这些营养物质也不是“生活中不曾见过的神奇营养素”,只是生活中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最基础营养物质而已,并无区别。
而且,大家杜撰出的“喝保健酒、药酒给身体带来的神奇作用”并不存在任何的科学机理,也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并不可信。
盲目饮用保健酒,甚至会给身体带来威胁: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用中草药等一些物质去泡酒,本身还存在一些“损伤身体的风险”。中草药物质中的成分非常复杂,很多药酒在配制的过程中,安全性、卫生程度以及有效性根本无法保证;更何况“是药三分毒”,我们并不能保证泡在白酒中的中草药是否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总之,无论所谓的药酒和保健酒是用哪种物质冲泡而成的,其基底物质都是“酒精”,而酒精则是世界公认的“一类致癌物”,只要摄入就会对身体的多个部位造成危害,饮用越多,伤害越大;一切关于“酒精”的饮品,都不建议饮用,更不会有神奇的养生作用。
反复强调,“饮酒的态度”是关键:无论是哪种酒,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饮用,这种万不得已所指的是亲朋聚会、同事聚餐等一些人情世故方面的饮酒。酒精摄入全是害,危害程度与饮酒量呈“正比”关系。
实在想喝酒,几点原则需要遵循:其一:选择酒水的原则要“聪明”,上面所说的“饮酒要选低度酒”请记在心里。
其二,但凡决定要开始饮酒,请在心中反复提醒自己要“限量”;饮用越少,伤害越小。男性单日摄入的酒精不建议超过25克,女性单日摄入酒精的量则不建议超过15克。
其三,喝酒,耍点“窍门”有助于健康。饮酒之前,喝点酸奶、吃碗面、喝点粥;饮酒过程中,多吃新鲜食物,多吃菜肴,放慢饮酒速度。
其四,喝酒只喝一种,拒绝“多种酒水或饮料掺着喝”,减缓醉酒速度。
最后,科学解酒的方法是“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加速排尿、出汗,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代谢出更多的酒精。
无论是保健酒还是普通白酒,不喝是“不伤身的原则”,如果要喝请选择“度数更低的酒水”,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关注“饮酒细节”,用理性和健康法则去喝酒,勿过量,更安全。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养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养生了。其实养生的基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心态、饮食、起居、运动、生活环境等。
《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关于养生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里面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和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里面谈到了很多的养生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具体谈到了哪些养生的知识。
《上古天真论》记载:“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首先提出问题,为何上古之人可以非常长寿,而当时的人却身体不如前人。
后解答原因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提出懂得养生的人,会根据外界气候和时节的变化,来调节自身,并且起居有规律,劳动但不能太劳累,且能经常静心养神,所以身体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经常喝酒,不懂得控制欲望,喝醉后行房事,只管目前的快乐,起居无规律,经常熬夜,会导致精气神的耗散,所以体质较差。
后又补充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心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的所愿。古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提出懂得养生的人,对于一些容易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懂得及时防护,没有过多的欲望,懂得静心养神,内心平和,适当劳动但不过于劳累,能够很好适应当地的风俗,对于比自己条件好的人也不羡慕,不受外界的诱惑的影响,所以能够健康长寿。
其实养生的方法并不复杂,但现代人很多面对太多的诱惑,也有很多的生活压力,所以明知该如何养生,却很难真的去实行这些养生的方法,其实养生去泡一些养生茶或吃一些保健品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做到上面说的才是养生的根本。
《四气调神大论》主要介绍的是如何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来养生的方法。
①春季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提出春季万物复苏,此时需要气的发散和顺畅,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古人强调养生需要和太阳同步,太阳出来就起床,太阳落山就需要休息了,这样才能保证体内阴阳和自然界保持平衡,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熬夜,只是因为春天太阳落山相对晚一些,所以睡觉可以适当晚一些,但也需要晚上10点之前睡觉,可以在环境好的地方散散步,有助于体内气的发散和通畅,情志方面也需要保持舒畅,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也会导致伤肝,因为肝主疏泄,不按上法养生就会导致肝疏泻失常,夏季的时候容易出现体寒的疾病。
②夏季养生的方法:“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提出夏季花草树木都开花结果,由于夏季太阳落山也较晚,也可以适当晚睡,但时间也不应晚于10点,还是需要早起,且不能厌恶太阳,还是需要适当的晒太阳,夏季需要使气排泄通畅,适当出汗,所以夏季虽然需要预防中暑,但也不能过度的吹空调、电扇和过食寒凉之品,不然容易导致阳气郁闭于内而导致疾病的出现,如果不按照上面的养生方法会导致心脏的受伤,秋天容易患疟疾等疾病,冬季也容易患重病。
③秋季养生的方法:“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提出秋季是花草树木和农作物成熟的季节,需要早睡早起,当鸡叫时就需要起床,保持内心的安宁,静心宁神,这样肺气的宣降就比较平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导致肺气受伤,冬季容易出现腹泻。
④冬季养生的方法:“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提出冬季是万物潜伏闭藏的季节,很多动物此时也开始冬眠,花草树木也凋谢以保存能量以待来年生长,此时外界非常寒冷,需要保护阳气,因为冬天太阳落山早出来晚,所以需要早睡晚起,最好等出太阳在起床,静心宁神,注意保暖,冬季不建议做大汗的运动,这个是冬季养生的方法,若反其道而行之,则容易伤肾,春季容易患四肢萎弱无力的疾病。
文章最后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的理论,防病比治病更重要,等疾病出现了再去治疗就比较晚了。
《黄帝内经》这两篇所说的养生的方法,是养生最重要的精髓,如果能做到对于养生保健有很大的意义。
中医师承考试必考课程?
中医师承出师考试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实践技能考试
一、基本操作
中医四诊、拔罐、针灸、推拿、常见急症针灸技术应用等中医临床技术。
二、临床答辩
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有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对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掌握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综合笔试考试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经典著作等相关内容;
二、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三、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四、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针灸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等知识;
五、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