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的饮食和养生的原则,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谢谢邀请,为往圣继绝学,弘扬传统文化,晚生土鳖君永远在路上。敬请关注“阵阵有詞”。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来自于道家思想和《黄帝内经》。如果想了解“天人合一”,需先了解一下“道”与内经中的无上智慧。土鳖君不才,以自己的浅薄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上古的自然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这部传统医学的法典。《黄帝内经》真不是黄帝写的。据考证,这套典籍启笔于东周早期,后经战汉,定稿于东汉时期。作者也不是一个人,是由无数的道、儒、医等诸子百家的先贤,根据自己对自然、天地、生灵、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地打补丁式的修改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跨越了上下百年,凝集诸子智慧,历经千锤百炼而得来的自然思想典籍,也是一部以道入医,以道救人的自然理论。由于内涵过于深邃,成书者不敢独占奇功,就以上古圣王的名讳冠名了这套典籍。为了通俗易懂,广而告之,书中还假以天师伯岐与黄帝的对话,以对话录的方式阐述医的道理。在先贤眼中,“人身即天下、天下即人身”,最后集大成者以黄帝之名冠之,也暗喻了从医者,乃执天命之业、尊圣人之言、操帝王之术的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乃行大慈悲、积大功德。《内经》共70万字,分《素问》、《灵枢》两部,其中《素问》九卷,八十一篇。主要讲解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等内容,《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除了对《素问》的补充和论证之外,又加上了腧(shu)穴、针具、刺法、诊疗原则等内容(后世流传两部皆二十四卷本,为唐、宋以后修订版本)。《素》、《灵》两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医学哲学系统,《素》为世界观、指导思想,为内涵,而《灵》为方法论、手段,为外延。
既然是一套哲学系统,那我们就需要顺着哲学的思维去探索《内经》。《内经》来源于上古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炁(气)是物质的本源,这里的炁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得物质,而是构筑我们物理世界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解释,炁就是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这一类的基本粒子。炁(太极)一分为二则为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生克萌发万物。万物是炁的不同形态。(天地万物即是一炁所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
由于 炁 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通过摸索天体、时令、地理、方物的规律去掌握炁的规律。慢慢的就发现了一种普适于一切事物的约束性法则,古人就把它称之为道。( 古人对道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描述,将道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就了《道德经》。 )由于道的普适性,它既可以放大到至大的宇宙空间中,也可以缩小到至小的精微空间中,(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没有显微、解剖技术的古代,圣人们就把道推理到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内经》。
这种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的医学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与炁的运行规律一致的(气运),与阴阳、五行、四时、干支、星宿甚至风水等自然事物运行规律相同的。(所以说:国有国运,人有人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不无道理的。)
道统领阴阳、四时。尊道而行,人体机能则会运行的更持久,逆道而行,人体机能则运行的则会短一些。古人基于对道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构架和气运的观察,总结出一个朴素的诊疗观点——天人合一。
给秋冬进补打基础?
末伏,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
此时,一个养生重点,就是要调养好你的脾胃。
如此一来,在秋冬到来之际,给身体进补,才能事半功倍。
末伏过后,重在调养脾胃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末伏,还处于「长夏」,此时,要养护好脾胃,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一旦此时伤了脾胃,那么,不但会影响秋冬进补,更会诱发疾病,损害健康。
末伏过后,调养脾胃,少碰三物,谨记五句话,为秋冬进补打好基础
养脾胃,少碰三物
一:生冷食物
脾胃,喜欢温热的食物,最怕生冷食物。
未彻底煮熟的虾、蟹等海鲜,凉菜、未洗干净的水果等,都会损害胃肠。
所以,末伏过后,食物最好煮熟了温热着吃,不仅可杀菌,还可软化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养护脾胃,十分有益。
二:凉性瓜果
进入末伏,凉性的瓜果要少吃,这也是“秋瓜坏肚”的原因。
冰镇的西瓜、香瓜等,就要注意尽量少吃,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末伏后,吃水果,尽量选择温性水果,或者是将水果蒸煮后再食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冷饮酒水
末伏时节,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是冷饮就要尽量避免了。
冷饮最伤脾胃,不但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会诱发急性胃肠炎等。
末伏饮品,要尽量喝温开水、温热的茶水,减少冷饮的摄入。
此外,酒水也要尽量少碰,酒精入胃,会直接损害胃部健康。
如果是喝冰镇的酒水,对于脾胃损害更大,这一点一定要知晓。
养脾胃,谨记“五句话”
第一句:晨起床,喝温水,吃早餐
调养脾胃,要从清晨开始。
起床后,先喝一杯温热的白开水,35-40摄氏度左右为宜。
如此一来,不但可稀释血液,还可温胃养胃,有助于脾胃健康。
胃在夜间,也与人同眠,除非特别饿,早起一般都有些食欲不振。
喝点温开水,可以把胃唤醒,调整胃部机能,让它做好进食消化的准备。
早餐,对于脾胃来说,尤为重要,不可缺少。
一顿营养的早餐,可以唤醒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已证实,吃均衡早餐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体重。
早餐以牛奶、鸡蛋、面条为佳,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一份营养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
第二句:两餐间,饮茶水,选花草
白天,养护脾胃,在两餐之间,泡点花草茶,是不错的选择。
茶水,在调理脾胃方面,温和持久,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花草茶。
刺玫菊茶,泡水代茶饮,暖胃驱寒,缓解胃痛,十分有益。
刺玫菊,是一种野生小玫瑰,性质温和,香气浓郁,对胃部健康有益。
《纲目拾遗》曾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治肝胃气痛。
经常用其泡水,可健脾降火,能治腹中冷痛,胃烷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轮回,能活血化瘀,可缓和情绪。
红苏子叶茶,泡水代茶饮,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可暖胃,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
经常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是养护胃部不错的选择。
第三句:多食粥,健脾胃,促消化
粥与肠胃相得,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
所以,在末伏时节,多吃点粥,对于调养脾胃,十分有益。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痛。山药粥,温和滋补,健脾养胃。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适当吃点山楂,有助于健脾和胃,帮助秋补打好基础。
第四句:三餐定时,七八分饱
饮食,是调养脾胃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三餐定时,切莫饥一顿饱一顿。
规律的饮食,对于脾胃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慈爱,三餐要定量,早餐不能少,并且,要吃得有营养。
午餐要吃好,约占全天食物量的1/3,尽量每种食物都吃一些,营养均衡。
晚餐要适中,不要吃得过饱,尽量吃清淡、易消化食物,晚上八点前吃完。
此外,少吃尝滋味,多吃伤脾胃,不要贪嘴吃太撑。
吃得过饱,会直接危害胃肠道,增加其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一旦胃长期处于饱胀状态,会分泌大量胃液,破坏胃黏膜,诱发胃病。
养护脾胃,饭吃七八分饱正相宜,不可吃得过饱,还要细嚼慢咽,小口慢吃。
第五句:好睡眠,早休息,不赖床
睡眠,对于调养脾胃,十分重要。
充足的睡眠,是修复胃的一剂天然的良药。
人在睡眠过程中,生理的功能会慢慢恢复,无论是消化的功能,还是内分泌,都可以从这个过程里面得到休整。
所以,想要调养好脾胃,一定要早点休息,不要熬夜,以免损害胃部。
此外,除了不要熬夜,好不可赖床不起。
如果,经常赖床不起,容易打乱胃部生物钟。
长此以往,胃肠黏膜将遭损害,易诱发胃炎、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因此,早上千万不要赖床不起哦。
最后,小动作,也能健脾胃
1、早餐后,揉足三里
早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使胃经通畅。
然后,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利长寿。
2、晚餐后,拍任脉
晚饭后,半小时左右,可拍拍任脉,也就是小腹以上正中的部位。
这里有很多重要穴位,从上到下,轻轻拍打,可帮助消化、强身健体。
3、闲来无事,常揉腹
闲来无事,揉揉腹,促消化,有益胃部健康。
腹部,是胃所在部位,经常按揉,可增强脾胃功能,达到养胃健体之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做好四件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明天,也就是8月23日,将迎来了“处暑”节气。
“处”,含有终止之意,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处暑节气后,正式进入秋天了,此时,太阳公转到黄经150°,秋意正浓。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那么,处暑时节,有啥习俗,你知道吗?
处暑习俗1、采菱角
处暑时节,采菱,是少女们呼朋引伴,轻歌嬉闹的好时机。
采菱姑娘,一边手法娴熟地翻摘着菱角,一边亮起嗓子唱起歌谣:“欲采红菱趁晚风,塘西采遍又塘东。满船载得雁来红,不爱深红爱浅红。”
2、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3、出游迎秋
处暑,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处暑时节,多食二宝,常饮三茶,做好四件事,安度秋冬,保健康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
此时,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期,做好养生工作,可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使得身体少生病,更健康。
处暑时节,多食二宝第一宝: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莲藕,自古就被视为祛淤生津之佳品。
藕含丰富的维他命C及矿物质,有益于心脏,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粗糙。
此外,莲藕能消除疲劳,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具延年益寿之功。
处暑时节,不妨吃点莲藕,滋补更健康。
第二宝:鸭肉
《名医别录》中称,鸭肉为“妙药”和滋补上品。民间认为,老鸭汤,是“补虚劳的圣药”。
中医认为,鸭肉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健脾的功效。
老鸭汤富含骨胶原蛋白、钙、磷、铁等成分,处暑时节,吃点鸭肉,对于进补十分有益。
处暑时节,常饮三茶处暑后,进入秋季,燥主秋令,人体易被燥邪侵害。此时,多饮茶水,可以润燥,对抗秋燥,还对身体有诸多好处。
经常饮茶,能祛顽疾、强体魄、安心神、润喉肠、降脂减肥、益寿延年。
1、饮暖胃茶
处暑时节,寒暑交替,昼夜温差大,冷暖多变,需胃肠疾病高发期。
此时,一旦受寒,胃病极易复发,喝点暖胃茶水,十分有必要。
用黄谷丁,搭配茉莉花,做成黄谷丁茉莉花茶,泡水喝,可暖胃止痛。
黄谷丁,入胃经,可清胃热、消胃炎,治胃痛,对幽门螺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谷丁,对胃溃疡,及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茉莉花,芳香浓郁,性质温和,可中和黄谷丁寒性,并且,可温脾胃,理气和中,常用于脾胃湿浊不化、少食脘闷、腹泻和下痢腹痛等。
这两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养胃暖胃,消炎止痛,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饮润燥茶
处暑过后,燥邪容易侵袭身体,损害健康。
此时,喝点润燥茶水,多抗秋燥,大有益处。
尾参茶,泡水喝,可滋阴润燥,对抗秋燥之症。
尾参,是生津润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增强免疫力之效。
尾参,含有的维生素A,对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有不错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对抗秋燥不适。
3、养心茶
处暑过后,天气渐冷,是心血管病高发期。
此时,要做好保护心脏的工作,喝一杯养心茶,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可以用人参、百合、苦荞,搭配泡水代茶饮,可养心安神。
人参,能强心气、补肺气。百合,养心安神,养阴润肺,增强抵抗力。
苦荞,可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脏舒张,搭配在一起泡水,可养心安神。
处暑时节,做好四件事,安度秋冬,保健康
第一件:预防上火
处暑过后,白天天气依然高温炎热,此时,要注意防上火。
首先,要注意防“外火”。
避免避免长时间日晒,外出时,要戴好遮阳帽,涂抹防晒霜。
此外,还要保持室内安静、卫生,注意通风降温。
其次,还要注意防“内火”。
处暑时节,白天温度高,同时,气候开始干燥。
此时,稍加不注意,就会引起上火,出现心悸、烦躁、失眠、反复口腔溃疡、口干等。
所以,一定要注意当心“内火”危害健康。
第二件:当心“热伤风”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巨大,一冷一热,很容易导致“热伤风”。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处暑节气中特别容易“热伤风”。
多因体内有热,又贪凉,而引起,轻则低热,头痛,怕风,重则高热不退,并伴有呕吐腹泻,倦怠等全身不适的反应。
此时,一定要当心预防。
第三件:防“秋乏”,早睡早起
处暑后,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所谓的“秋乏”。
此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保证充分睡眠,早睡早起,睡一份午觉。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第四件:养护胃肠健康
处暑过后,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大、气温冷暖多变,脾胃功能较弱,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
胃病者,受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都较弱,此时,胃病极易复发!
因此,出伏后,要注意养护胃肠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11月8日立冬?
11月8日,是“立冬”节气。
立冬过后,逐渐进入寒冬,气温将会越来越冷,此时,养胃是关键。
每年的冬季,都是胃病复发的高发期。很多人,天气一冷,便容易犯胃痛,胃胀。
此外,冬季,脾胃阳气易受损,胃寒者易出现胃脘痛,得温后痛感减轻。
因此,立冬后,一定要格外注意养护胃,为冬季进补,做好基础。
胃不好的人,少食二果1、少食柿子
柿子,可清热润肺,祛痰镇咳,是秋冬交替之时,不错的水果选择。
但是,胃不好的人,尤其是胃酸多的人,不宜食用。
柿子含有较多鞣酸及果胶,胃酸多,容易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容易导致消化道梗阻,不利于胃部健康。因此,胃不好的人,要注意少吃一点。
2、少食山楂
山楂,十分常见,营养丰富,有一定的开胃之效。
但是,脾胃不好的人,要尽量少吃一些。
山楂中,果胶和单宁酸含量高,大量食用,容易形成胃结石,甚至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壁坏死和穿孔。因此,胃不好的人,养护胃部,尽量少吃山楂。
冬季养胃,常饮三水胃怕寒凉,喜温热,多喝下面三种水,对于胃部健康,大有益处。
1、红苏子叶茶水,暖胃驱寒
立冬后,气温寒冷,容易容易胃病,导致胃痛、胃胀等。
此时,用红苏子叶,泡水喝,可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可暖胃,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立冬后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2、山刺玫花水,暖胃止痛
山刺玫花,是一种野生小玫瑰,性质温和,药用价值高,对胃部健康有益。
《纲目拾遗》曾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治肝胃气痛。
经常用其泡水喝,可健脾降火,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轮回,能活血化瘀,可缓和情绪。
所以,立冬后,经常泡上一杯,暖胃驱寒,还可疏肝理气,改善心情。
3、山药红枣汤水,补脾养胃
用山药、红枣一起煮汤饮,可补脾养胃,有益胃部健康。
山药,性平,温和滋补,可健脾养胃。
山药中含有特有的黏蛋白物质,能够滋润胃黏膜,起到保护胃的作用,对治疗胃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做好四件事,胃会越来越好第一件:防寒,护腹部
立冬后,养护胃部,首先要防寒驱寒。尤其是腹部防寒,一旦此处受寒,不但胃病易复发,还容易诱发新胃病。
特别是有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
夜晚睡觉应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秋冬交替,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早起晨练时,应多带件外衣防寒。
第二件:早睡,不熬夜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立冬后,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此时,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尤其是,不能熬夜。
良好充足的睡眠,是开胃的补药,更是修复胃的一剂天然的良药。
通过睡眠,胃部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进行自我修复。
而长期睡眠不足,是引发胃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养护胃,一定要注意,保持一份良好的睡眠,尤为重要。
第三件:健脾胃,作“引补”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后,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要注意,防虚不受补。
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虚实,从而制定如何进补。其中一个原则很关键,就是健益脾胃,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作为“引补”。
粥与肠胃相得,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痛之功效。
山药粥,温和、滋补,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对治疗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适当吃点山楂,有助于健脾和胃,帮助冬季打好基础。
第四件:常按揉,健脾和胃
经常按揉适当的部位,对于胃部健康,也是大有益处。
经常揉腹,可促消化,有益胃部健康。
腹部,是胃所在部位,腹部肚脐上方,大约4个手指的位置,便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肠胃疾病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揉,增强脾胃的功能,达到养胃健体之效。
按揉天枢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仰卧,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天枢穴。
经常按揉中脘穴,有助于理气止痛,和胃止呕,用点揉的方式即可。
在腹部肚脐上方,大约4个手指的位置,便是中脘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就是立冬节气了?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明日,11月8日,就是2019年的立冬节气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立冬的习俗,你知道吗?1、天子迎冬,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2、民间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3、北方饺子,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4、冬泳,现代北方哈尔滨等地,立冬时,有了冬泳的民间习俗。
立冬将至,吃三菜1、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立冬,是吃萝卜的好时节。
青萝卜和白萝卜,都可以。
如果,体内有火,则不利于阳气的内敛和收藏,所以,冬季宜用滋阴降火通气的办法。
萝卜有降火顺气的功效,并且,是青萝卜和白萝卜效果最佳!
古人评价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
可见,古人对萝卜,赞赏有加。
萝卜,可调理肠胃,消食化痰,通腑气,消胀满,除燥生津,增强机体免疫力。
所以,立冬时节,吃点萝卜,是不错的选择。
2、白菜
白菜,也是冬令蔬菜,立冬后,吃一点,十分有好处。
立冬过后,天气开始寒冷、干燥,寒风会使得不少人的皮肤,开始出现干燥的情况。
而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之效。
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还可以刺激肠胃蠕动,促进大便排泄,帮助消化的功能。
3、大葱
大葱,家家都有,甚至每天都要吃的,
在立冬后,寒冷的天气,适当吃些益气通阳的食物,有助于预防风寒感冒,或者有助于辅助治疗风寒感冒。
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含量高得多,但是,从通阳和食疗的角度来看,葱白的效用更大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大葱,但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
立冬将至,食三肉1、羊肉
性温,可温胃御寒,立冬后食用,具有进补和防寒,双重效果。
2、鱼肉
营养丰富、脂肪含量极低的鱼肉,其蛋白质含量为猪肉的两倍,且属于优质蛋白,人体吸收率高。
3、鸽肉
俗语说“一鸽胜九鸡”。
鸽子肉,有壮体补肾、健脑补神、降低血压、调整血糖、养颜美容等功效,且易于消化,适合立冬后食用。
立冬将至,饮三茶立冬之后,天气总体干燥,应多喝水,常饮茶,有助于去火润燥,下面这几种茶饮,是不错的选择。
1、红苏子叶茶,养胃驱寒
立冬后,气温寒冷,容易容易胃病,导致胃痛、胃胀等。
此时,用红苏子叶,泡水喝,可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可暖胃,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立冬后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
2、白古丁根红茶,去火消炎
冬季,燥邪严重,容易引起上火的情况,尤其是嗓子疼、发炎等。
此时,将白古丁根发酵后,炒制成茶,泡水喝,可降低寒性,去火去燥,消炎解毒,效果尤佳。
白古丁,是“药食两用”的小植物,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有广谱杀菌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去火、消炎。经常用其泡水喝,对抗燥邪,消炎下火,清热解毒,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刺玫菊茶,疏肝解郁
立冬后,进入冬季,情绪调节很重要。
一旦情绪不佳,十分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花茶,味道芳香,有助于疏解情绪,改善心情。
刺玫菊是一种野生小玫瑰,性质温和,泡水喝,可疏肝解郁,理气化瘀。
此外,经常用其泡水,还可滋养心肝血脉,助力健康长寿。
立冬将至,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早睡晚起,以养阳气
《素问》指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立冬后,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养生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气者,烦劳则张”。
因此,立冬后,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但是,要注意,晚起,并不是要“赖床不起”,而是,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
第二件:要注重——“热”
水,要温热着喝
立冬后,天气转冷,此时,喝水,要喝温热的水,35-40℃为宜。
此温度,对于肠胃,最为适合,可暖胃御寒,减少胃肠疾病的复发。
热水泡脚
立冬后,人的手脚易凉,后背易冷,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
每天,热水泡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是不错的选择。
用38~45℃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左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第三件:肺部防寒,莫忽视
立冬后,干燥、寒冷的空气,对于肺部,是一大的“考验”。
肺,是人体的“气体交换站”,吐故纳新,却怕寒怕燥。
因此,立冬后,要注意保护肺部,以防寒燥伤肺,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立冬后,喝热茶,不妨,先用鼻子从杯口缓缓深吸水蒸气,5-10分钟左右,然后再饮茶水,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一天之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早上7点至9点。
此时,不妨做做深呼吸,来增强肺功能,提高对抗病毒的能力。
找一处空气清新之地,练习深呼吸,可吐故纳新、调养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