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图解大全食窦穴,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大家好,我是文西,我来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娶嫂,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这是一个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的问题,敢杀兄弟不敢杀父亲,娶了兄弟的妻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李世民有如此一系列的蜜汁操作呢?
1、李世民杀兄:为了登上王位,必须清除竞争对手!这里所说的李世民杀兄弟,是指的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长安城的玄武门附近射杀了当朝太子李建成,及其追随者齐王李元吉,随后李世民还将他两从宗室中除名。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杀掉兄弟呢?
原来,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是隋朝比较显赫的几大贵族之一。
所以,在晋阳起兵之前,不能说李渊满足于自己“唐王”的成就,至少在他的心里,起兵造反的胆子是没有的。
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帮助李渊下决心的人,李世民便粉墨登场。李世民力劝父亲起兵造反,推翻隋朝。而李渊也答应,事成之后,封李世民为太子。
为此,李世民领兵南征北战,通过浅水原之战、并汾之战、虎牢之战等战役,一举为唐朝平定了陇西、并汾地区、河南等地,为唐帝国根除了来自西方、北方、中原的割据势力威胁。
李渊自天下平定后,李渊并没有遵照晋阳起兵之初对李世民的约定,而是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就使得战功卓著的李世民有所不满。
而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这边,因为战功不如李世民,便希望借用非常手段除掉李世民。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过李世民,没有成功。
随后,李建成又欲借出征突厥时,一举控制李世民的兵马,并希望在长安昆明池附近设伏兵除掉李世民本人。
此消息被李世民知道后,他先发制人,于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附近射杀了前去宫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
3天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下太子诏命:此后凡军国大小事务,先由太子处决,然后再奏请高祖皇帝李渊批阅。
李渊 剧照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架空李渊手中的皇权。2个月后,李渊退位,禅位李世民,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所以,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主要是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功劳不如李世民,自然内心底气也不足,所以他们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来稳固东宫的地位。
但因为李世民实在功劳太高,手下贤臣猛将如云,便一举封杀了太子集团。
2、李世民娶嫂: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巩固皇权题主这里所说的李世民娶嫂,应该是指李世民娶了李元吉的妻子巢王妃杨氏,而杨氏曾一度还有机会被封后,因魏征的谏言后停止了,她为李世民生下了第十四子李明。
为什么要娶哥哥的妻子杨氏呢?这就得从杨氏的出身说起。
杨氏是隋观王杨雄侄孙女,而隋观王杨雄,是隋朝宗室将领,父亲是北周大将军杨绍。杨雄曾经历北周武帝、宣帝时期,隋朝的文帝、炀帝时期,是四朝重臣,也是北周和隋朝的皇亲国戚。
隋炀帝时期,官至太子太傅和京兆尹,在73岁时,依然领兵攻打吐谷浑和高句丽,卒于军中,是隋朝的大忠臣,在隋朝的贵族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李世民娶了杨雄的侄孙女,应该是为了加深与杨雄为首前朝贵族之间的联系,为新政权建立稳定的政治基础,巩固皇权。
那么李世民只娶了李元吉的老婆吗?其实,在李世民的众多嫔妃中,有很多都是基于政治联姻的考量的,比如韦贵妃(韦珪),是隋朝开府仪同三司韦圆成之女。
在隋朝时期,韦珪先是嫁给了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后来又改嫁给李世民,被封为贵妃,为四妃之首。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提到的“李武韦杨”联姻政治集团,其中就包括了韦家、杨家,都是隋唐之际的著名士族。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不顾长幼尊卑,娶了杨氏和韦氏,为的是与这些世家大族建立姻亲关系,使得这些贵族成为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的核心力量,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3、尊父为太上皇:以身作则,维护统治集团的治国思想李渊当皇帝的第九年,玄武门之变之后第三天,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随后传位李世民,自己则退居大安宫,称太上皇。
次年,李世民改元贞观。在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葬于献陵。也就是说,李世民继位后,李渊还是做了9年的太上皇的。
那为什么李世民不杀了李渊呢?我以为有一下几点:
(1)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清除了皇位竞争者,可以说在李渊在另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只能册封秦王李世民;
(2)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做了名义上为太上皇,已经对李世民的皇权不构成任何威胁了;况且,如果因为皇位弑父,那也给李世民自己的政治生命留下污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喜欢,记得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对我的回答有疑问,欢迎留言讨论。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体察百姓疾苦,轻徭薄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文帝是古代有名的仁德圣君,向来对汉朝皇帝评价不高司马迁,也非常肯定汉文帝,评价其为“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宋代大臣邱濬认为:“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
明代谢肇淛认为:“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刘恒虽然贤德,但是在刘邦的六个儿子中,存在感最弱的,可能就是他了,这其实是人们的刻板印象,除了刘盈、刘如意、刘肥、刘恒这四个儿子,能说出刘邦其他儿子的人都少,而且刘邦进行封王,也没有厚此薄彼,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来的,但是刘恒能成为一代圣君,跟老爹的关系其实不大,主要是因为他母亲薄姬。
刘邦的不重视,薄姬的不争宠,换得了母子二人的平安在汉文帝刘恒的成长过程中,其母薄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薄姬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女人,有些人与之交往,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有好东西,总想与他分享,起不了争执之心,薄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薄姬曾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败亡后,薄姬被刘邦纳入后宫,她入宫一年多,都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但是她年少的玩伴管夫人、赵子儿,得到刘邦的宠幸后,在刘邦面前提到了薄姬,薄姬因此得到了刘邦的宠幸,就有了身孕,同年就生下了刘恒。
自从薄姬生下刘恒之后,就很少见到刘邦了,但是她也不争不抢,并不与别人争夺刘邦的宠爱,而是静下心来,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刘恒,养成了刘恒谨慎沉静的性格,为后来坐稳帝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为汉惠帝,以皇太后身份的吕雉开始掌控朝廷内外的大权,刘邦生前宠爱的妃子,都受到了吕雉的记恨,一个个都被吕雉清算,最得宠的戚夫人甚至被做成了人彘。
而刘邦的儿子如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甚至是燕王刘建,都先后被吕雉直接或者间接杀死,唯有被吕雉养大的淮南王刘长没有被杀。
相比于刘邦其他姬妾和儿子的遭遇,多年蛰伏的薄姬母子就非常幸运了,身为代王的刘恒,躲过了吕雉的屠刀,而薄姬也同样获得吕雉的同情,准许其前往代国,与自己的儿子团聚。
这是因为薄姬这样的性格,培养了刘恒与人为善的性格,刘恒在历史上就是以仁善、德行著称,薄姬的教育对于刘恒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边地藩国的治理经验,使刘恒拥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刘恒就藩的代国,绝不是一块风水宝地,可以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在刘恒之前上一任代王,是他的二伯刘仲,但是因为韩王信的反叛,匈奴的入侵,刘仲无力抵抗,从代国逃到了洛阳,被刘邦革除了代王之位。
大汉历史上最大的耻辱“白登之围”,就发生在代国,与匈奴达成议和后,代国又发生了陈豨叛乱,代国可谓是一个多事之地,从刘恒就任代王前,代国就没有太平过,连年战乱。
刘恒就任代王,可谓是一个从战乱中,重新建设的过程,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刘恒就任代王的十六年间,代国的治理结果,但是这十余年间,虽然汉匈议和了,但是匈奴也不是什么善茬,劫掠边境是家常便饭,刘恒就任后没有再出现匈奴大举入侵的情况,成绩还是不错的。
代国可以算是整个汉朝环境最复杂的藩国了,刘恒在代国十多年间,自然是没少与匈奴等各方势力打交道,这样也培养了他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如何安抚受难百姓,就行战后重建、休养生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仁德与腹黑并存,成就了汉文帝的圣君之名其实对汉文帝的评价,唐朝及以前,基本都是仁善、柔德为主,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基本上成为了“三代以下,第一贤君、圣君”了,这其实也是我国古代价值观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隋唐及之前的时期,评价君主,既要看重个人的德行,也很注重在位时期的政绩和武功,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儒家公羊派的余荫彻底消散在了历史中,懦弱、保守的左丘明派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对皇帝的评价就抛开了武功,核心成为了仁善、宽厚了,听话、不折腾、不好战。
在这种价值体系下,三代以下的圣君典范,就成为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其实除了汉文帝在文治武功上,有所作为之外。
其他两位,在位期间国力衰退,政治保守,不论是锐意进取,还是破陈出新,改变国家困局的魄力和决心,都远比不上后来继位的宋神宗和明武宗。
汉朝发展到刘恒继位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太平光景,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刘盈、吕后执政时期,一直都采取的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刘恒继位以后,只要不折腾,延续其父、其兄的政策,他肯定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其实在这一点上,刘恒已经站在了历史上大部分帝王的前面了。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期,虽然主张的是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是在儒家的包容上,也是非常高的,汉朝著名的大才子贾谊,年轻有为,见解独到,非常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是因为贾谊的很多主张,不适合在他的时期实行,所以处于对贾谊的保护,汉文帝把他派往藩国,担任诸侯王的太傅,汉文帝这种包容、宽厚,能够接受不同思想的做法,为其在历史上加分不少。
同时汉文帝在对待穷苦百姓的政策上,是非常的仁善的,罢天下田租,让百姓可以解决温饱,改革刑法,废除肉刑、连坐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弛山泽之禁,让勤劳的百姓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汉文帝是施政策略,基本上就是历代仁政的巅峰,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如果因为这些,就觉得汉文帝是政治小白,那就大错特错了,可能汉初的那些平定诸吕的功臣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汉文帝继位之后,迅速采取手段,拉拢掌握重权的功臣,巩固自己的皇位。
汉文帝通过手段掌握军队,巩固皇权之后,首先对拥立他的功臣们进行开刀了,采取的措施非常高明,我们现在叫“捧杀”,汉文帝先是越来越礼遇以周勃为首的功臣,然后招致群臣不满,大家都劝谏汉文帝,他就顺坡下驴,颁布列侯返回封国,节省百姓开支的诏令,把一众功臣赶出了长安。
接下来就是对日益骄纵的诸侯王进行打压,虽然汉文帝没有采取贾谊的《治安策》,但是贾谊的话汉文帝挺进心里了,一有机会就拆分诸侯,齐王刘则死后,文帝趁机将齐国一分为六。
他的七弟刘长不满刘恒继位,在淮南国准备叛乱,文帝用软刀子将其平定,削去王位,发配蜀地,刘长自杀后,再次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经过汉文帝的一番操作,到其子汉景帝继位的时候,汉朝的诸侯国大部分都只有一郡之地,很难再跟朝廷抗衡了。
所以说,汉文帝能够被称为圣君,绝不是仅仅依靠宽厚仁德就能够做到的,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是他能够稳定内部局势,使汉朝国力稳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慢性鼻炎和鼻窦炎哪个更严重?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千人回答有前个答案😄
对于你要区分这个两个疾病的严重程度,那么我们就需要首先大致的了解及认识鼻腔鼻甲及鼻窦我们人体大致会有三个鼻甲,也就是上中下三个,部分人还会有最上鼻甲而鼻窦有四组,分别为上图的上颌窦,筛窦,额窦以及蝶窦从上面这个鼻窦ct影像学检查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其实鼻窦就是骨质中间的一个洞,也可以比喻为沙漠中的一个湖泊对于鼻炎,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基本上大部分都会反反复复被它折磨,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鼻炎
鼻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且不说不停流鼻涕会导致各种尴尬境地,因为鼻炎还会引发头疼,记忆力下降更是给患者带来无穷的烦恼。其实鼻炎分为好多种 1,急性鼻炎: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2,慢性鼻炎: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 3,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对吸入空气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但一日内可多次发作;不发作时,则完全正常,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时与季节密切相关。 4,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从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5,干燥性鼻炎: 6,萎缩性鼻炎: 7,干酪性鼻炎: 8,药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慢性鼻炎,其致病原因就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缩滴鼻剂引起的鼻炎。
相应的鼻窦炎,我们目前主要考虑的就两种,1.急性鼻窦炎主要 来源于急性鼻炎2.慢性鼻窦炎主要是反复的急性鼻窦炎发作不能治愈导致
结合病史所以他们之间没有那个严重一说,都是不能大意或者自己拖延,出现症状就要积极的予以治疗,而且早期予以口服药物-鼻喷药物-鼻腔冲洗等治疗都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欢迎关注耳鼻喉付医生,为你分享更多健康咨询
李世民杀兄逼父取得皇位?
引语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之一,毛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雪》中把唐宗列在秦皇汉武之后,这也反映了在功绩方面,唐太宗李世民足以媲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过李世民也的确杀兄逼父取得皇位,不免有些违背人伦,但这并不影响李世民成为后人所称道的明君典范之一,因为他所取得的功绩足够辉煌。
何为明君?明君就是指英明的君主。我国历史上不乏明君,例如李世民之前有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和帝、晋明帝、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等,他们的功绩有大有小,都是英明之君,但要知道明君之中也是有高下之分,李世民不仅是明君,而且是明君中的雄主。那么李世民到底有哪些功绩呢?
一、政治方面完善制度。在中央延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的地方,在地方上,重新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同时为加强地方控制,李世民将全国分为十道,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选贤任能。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这些人无一不是名臣、能臣,此外还有李勣、李靖、侯君集等名将,可谓是人才济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记载:“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见李世民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虚怀纳谏。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便是大名鼎鼎的魏征,李世民曾经问他:“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对此十分赞同,李世民从谏如流的故事有很多,例如他曾经想修建洛阳乾元殿,又想得到西域名马,但都因臣下劝谏而止。注重法制。李世民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对此,他更是以身作则,维护法制,因此贞观年间执法严明公允,史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二、经济方面李世民即位之初,社会经济依然凋敝不堪,名不聊生,他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还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此外李世民本人也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使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整个天下在李世民手里呈现出“治世”之象。
三、军事方面1.对内征战四方,扫平天下。
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军向西击败薛仁杲,薛仁杲被迫出城投降,西北平定;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击败宋金刚,河东巩固;七月打败王世充,武德四年二月,在虎牢击败并活捉窦建德,同时,王世充献城投降,中原、河北平定;武德五年,在洺水击败刘黑闼。李世民虽不是唐朝开国之祖,但大唐的天下,有一半都是他亲自带兵拿下的,武功之盛,历代帝王有几人能与之比肩。
2.对外开疆拓土,威服四方。
贞观三年,唐朝统治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快速增长,李世民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薛万彻等为行军总管,开始讨伐突厥。贞观四年,李靖大败突厥,俘获突厥颉利可汗并进献至长安,东突厥灭亡。同年,西北各族为李世民上尊号为“天可汗”。
贞观八年,吐谷浑侵犯凉州,李世民命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段志玄、樊兴等为行军总管讨伐吐谷浑,贞观九年,攻灭吐谷浑,吐谷浑被平定。贞观十三年,命侯君集率军讨伐高昌,次年,高昌灭亡。贞观十五年,命李世勣、李大亮等讨伐薛延陀,唐军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贞观二十年,又命李世勣、李道宗讨伐薛延陀,最终攻灭薛延陀。除此之外,回纥、焉耆、龟兹也被平定,虽说李世民在位时期没有攻灭高句丽,但高句丽已经被重创,这也为后来高宗时期能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除以上三个方面外,李世民在外交、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多有功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结语李世民虽有杀兄逼父取得皇位的污点,但他在即位后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功绩,却令人为之叹服和称颂,其文治武功堪称完美,所以能被称为明君,为后世所效仿。
李世民为何要亲手杀死哥哥弟弟承担历史罪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无论从为人还是功绩上来说他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批皇帝之一,从毛主席那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来看毛主席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十分之高,都说英雄惜英雄,能入得了毛主席法眼的注定不会是普通人,说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当初隋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李世民“怂恿”父亲李渊起兵造反,条件是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所谓“犬父虎子”,虽说李唐起义,李渊坐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世民居功至伟也是毫无争议,正是他四处招兵买马,才将日后的“凌渊阁二十四功臣”收入囊中,为李唐王朝打下锦绣江山,不客气的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天下!
然而登上皇位的李渊却没有履行契约,而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一来是嫡长子继承源于祖制,李渊不想破坏规矩,二来李建成也非泛泛之辈,文韬武略,由他继承大位,也一样可以胜任。
为了安抚李世民,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是实打实的第三把交椅,李世民可以囤私兵、铸造钱币、大权在握,然而李世民并不满足,毕竟是李渊毁约在先,同时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都手握重兵,并且互相看不顺眼。
其实错就错在李渊太过仁慈,他如果想要拥立太子李建成登基就应当将李世民和李元吉手上的权力剥夺干净,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让兄弟三人三足鼎立。虽说日后的唐太宗励精图治、满腹诗书,可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可是刚刚经历开国的战火与血腥,他不杀哥哥弟弟,哥哥弟弟也不会放过他,权力斗争从没有骨肉亲情,所谓:赌场无父子!权力场的诱惑比赌场大百倍千倍。前朝废太子杨勇和隋炀帝杨广就是个例子,见多识广的李世民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再说了,就是他愿意隐忍不发,他手下那些开国大臣们也不会甘心,如此一来,玄武门之变就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初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喝酒,结果回来之后吐血三升,李世民就向李渊告状,讲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杀他,并且还透露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与李渊的宠妃有染的事情,听到消息的李渊如遭雷劈,失望至极的他命令李建成与李元吉次日来见他,他要好好问一问这件事。
第二天,李建成与李元吉等人一进入宫中就发现不妥,才想调转马头,早已埋伏在此的李世民等人纷纷站出来,此时李元吉第一个出手,他弯弓搭箭向着李世民连射三箭,箭箭落空,李世民惊出一身冷汗,立即弯弓搭箭一发射杀李建成,之后尉迟恭也将李元吉击毙。至此,李建成与李元吉纷纷授首,李世民也在之后将李渊劝退,自己登基称帝。
虽说过程是很狼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李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很多人都说李世民心狠手辣,篡改史书,我却认为不是这样,倘若真的如此,后人就不会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惨烈与李世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至于为什么要亲自动手,实则是不得已为之,要知道古人虽然崇尚刀剑弓马,具体到王公贵族子弟多半是绣花枕头,所谓弓马娴熟,不过是演武场上的作秀罢了。
但李世民三兄弟不同其他,一则他们出身鲜卑贵族(其先祖李虎出自北魏六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实打实的武将),尚武之风浓烈,二则李世民带兵征战多年,上阵杀敌,刀口舔血,这种场面见的多了,纵然亲自上阵,也是轻车熟路,三则他们三兄弟是入宫面圣,闲杂人等很难随时护驾左右,只能亲自出手。
好在李世民砍人基本功扎实,关键时刻不手软,以一敌二,在尉迟恭的帮助下,斩杀李建成李元吉,建立不世伟业!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根本不是李世民杀的,而是手下喽啰们一拥而上,将他们两个伏击杀死,李世民登基后,为了美化自身形象,将功劳据为己有,群殴变单挑,还是后发制人,既好看又好听,何乐而不为。
至于杀兄诛弟这事,的确不太好听,借刀杀人可能要好听一些,但要知道,李世民当时考虑最多的是眼前利益,他不仅要剥夺哥哥弟弟的继承权,还要趁机逼迫老爹退位,如果没有血腥的杀戮震慑群臣,后续工作难以推进,大家都是刚刚从天下大乱中打出来的,如果刀口不沾血,一个个讲道理,的等到猴年马月才能上位,干脆一了百了,杀一儆百,亲兄弟都杀了,还有谁敢不服?
况且他们争夺的是龙椅,哪有刀可以借,有谁能有屠龙宝刀!
至于后世的名声,那是以后要考虑的事情了,李世民出身鲜卑,对这些事情本就不是太在意,毕竟现世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