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按摩治百病,怎么快速有效除身体湿气?
现在“湿气重”已经成为口头禅了,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湿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形成的?与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一.湿气是什么?
湿气是“万恶之邪”,极为难缠而不易除去。在中医上,湿气是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之一,人体最怕湿邪。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主要来源,人以肉食为主,会伤害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形成湿气,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是最容易渗透的,还容易与体外邪气里应外合,遇寒成为寒湿,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等,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二.湿气有哪些危害?
湿气是人体代谢的液态垃圾,应从小便排出去,但现代人爱喝酒、吃肉等,导致湿气加重,加之脾虚,导致水湿运化不利,积聚日久还会形成黏黏的痰湿。积聚在体表,则皮肤出油、起痘、瘙痒。积聚在关节,易引起风湿关节疾病。积聚体内,肢体困重,人体肥胖。积聚在五脏和血管,易引发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如常年不除,遇寒而淤堵,还易引发结节、肿瘤等重大疾病。
三.湿气表现
1.脸上出油、长斑长痘。
湿气积聚在体表,会使人体油脂溢出皮肤,造成脸上油腻,而油的粘性阻滞了火的发泄,导致热气堆积从而引起斑点、痘痘。
2.头发油腻、耳蜗黏腻。
湿气占据人体,会使人体精华溢出体外,体现在头部和耳蜗就是油脂分泌旺盛,导致头发油腻、耳蜗黏腻。
3.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是脾虚湿盛导致水湿运化不利,致使水液堆积于肺部,形成痰湿。
4.头晕乏力,精神不济。
湿邪侵袭头部时,会导致气血上升供应不足,表现是头部昏昏沉沉,像裹着一块湿布,晕眩乏力、困重而提不起精神。
5.腰酸、关节疼痛。
湿气无孔不入,流窜于身体各处,侵蚀到关节,会导致关节处气血运行不畅,引发酸痛等症,如遇寒邪成为湿寒,则会形成更严重的关节疾病。
6.女性阴部潮湿、男性阴囊潮湿。
女性阴部潮湿、男性阴囊潮湿是体内湿气过重趋于下行而引发的症状。
7.虚胖和浮肿。
湿气占据人体组织,容易导致人体虚胖和浮肿,长期下去变成痰湿,则更难去除。
8.睡觉流口水。
湿邪困扰脾脏,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化能力,水湿运化不利则会加重体内湿气堆积,就容易产生睡觉流口水的症状。
四.湿气怎么快速缓解?
1.传统艾灸
具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对祛除体内湿气效果很好。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10~15分钟,具有补中气、行气活血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另外,丰隆穴、曲池穴也具有较好的祛湿作用,平时可以时常进行艾灸。
2.拔罐
拔罐对祛除体内湿气同样具有较好的作用,拔罐时主要以脾俞穴、中脘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为主,这些穴位都在胃经和脾经上,只有疏通了胃经和脾经,才能运化水湿,达到祛除体内湿邪的作用。
3.泡脚
很多人都知道冬天用温水泡脚有利于健康,但其实,夏天用温水泡脚对养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脾胃功能不好,就容易被湿邪侵犯,这时就可以用藿香煎汁泡脚,能够有效祛除湿气、消解暑热。
4.多多运动
体内湿气越重的人,就越应该运动。运动出汗是很好的祛湿方法,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湿气重的人可以尝试跑步、健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另外,对于不爱运动的人,很多养生项目也可以帮助出汗,如汗蒸、桑拿等,不仅能促进身体内的湿气排出,还能排出身体内的毒素。
祝您早日快速祛湿,回复健康体魄!
我想要自学中医用于以后日常生活的调理有没有推荐的书籍?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本人自学中医快十年了,把一些经验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到你。学中医是有次第的,主要是蒙学、辩证、临床三个阶段。但收获最大的是读经典。必学经典:
1.张仲景《伤寒论》,内科经典,大部分都是相当好的方子,还有诊断和治疗还有组方的思路。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和《温病条辨》,和伤寒论一样,它同样是对组方思路的指导。
2.《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3.药的方面要掌握:《神农本草经》《中药学》《方剂学》
4.其它辅助书籍可以看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学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黄元御,郑钦安,彭子益有代表的书和病案。
学中医是一个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学的内容很多,思路必须清晰,多思考多辩证,医者,仁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之心。
真正的中医以德为道,医乃神圣之业,不可传,不可偷,唯有心中有德,心中有道方可修成。
治疗体寒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认为,三伏天养生应顺应时节,以热制热,才能健康消暑。
多喝温水
我们都说夏天补阳,其实更重要的是补脾阳。如果吃了冰西瓜、冰饮,甚至是凉拌菜后,会出现拉肚子腹泻,这些就是脾胃阳气虚弱的表现。
所以,天气虽热,但还是建议放下手中的网红冰饮,多喝喝温水。
洗热水澡
三伏天内炎热酷暑,人体出汗多,皮肤毛孔扩张,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热伤风”,尤其是在洗澡的时候,大汗淋漓之后切记不可用冷水洗澡,避免寒邪入体,夏季温度虽高,但洗澡宜用温水,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更有利于机体排热。
吹对空调
空调是夏季寒邪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正确吹空调能有效抵御寒邪的侵袭。第一,空调温度不易过低,保持在26-27℃左右最好;第二,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白天尽量不开空调,晚上开空调后在起床前1小时关闭空调,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室外温度;第三,晚上睡觉开空调,也要注意保暖,保护好脖子上的天突穴和肚子上的神阙穴。
睡好子午觉
人在夏季是相对比较容易失眠的,到了夏季就不怎么睡了,凌晨两三点还在打游戏、看剧、扎啤撸串。
长期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易醒等等会损耗阴精。而睡好午睡也是夏季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午时阳气最旺盛,阴气衰弱,适当午觉可以起到养阳养心的效果。
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而且脚上有诸多穴位,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等作用。
适当运动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多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同时可以排出体内的寒气和痰湿水饮,在阳气充足的三伏天运动,排寒湿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建议在早上或傍晚进行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因为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大汗淋漓而伤气血。
注意饮食
三伏天,特别是本身脾胃虚寒或体质虚寒的女性真的要尽量少吃冰镇西瓜、雪糕、冷饮等生冷寒凉的食物。另外,也不要喝太多消暑清热的凉茶或汤水,如苦瓜汤、冬瓜汤、紫菜汤……不建议天天喝。
中国古代养生的方法包括哪几个?
古人求生欲挺强的,养生观念上想法很多,讲究的也蛮多。一起来学习古代最流行的九大养生法吧!
1、经络养生:经络遍布于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能控制血气运行,保证每个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治百病等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经通络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重要穴位。
2、饮食养生:合理的饮食既能调养身体,也可防止防病益寿。多重视五味调和,即多吃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说明饮食上不能挑食,才能避免营养不良或五脏六腑失调。
3、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的营养精华,也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体的每个器官都需要精血的供养,才能保证正常运行。所以要懂得养精蓄血,只有精血充沛才能长命百岁。
4、顺时养生: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养生也一样。要顺应季节变化和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5、排毒养生:人的喜怒哀乐会影响阴阳平衡,要注意调理饮食及生活作息,以免积累过多毒素,而导致生命早衰。
6、精神养生:静养在传统的养生学中地位很高。古人认为,精神主宰人体健康。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有利于保养元气,并有助于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固有怒伤肝等说法,长期的不良情绪也是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7、修身养生:古人提倡修身养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养成良好的品行,利人惠己。做个心胸豁达的人,有益身心健康。
8、调气养生:满满的元气不仅能养身抗病,还能增强脏腑功能。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均衡、劳逸结合、心情愉悦,才能保持时刻能量满格,并拥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9、进补养生:传统医学特别推崇食用滋补品来调理身体。适当进补可以调理阴阳、补气养血、强身防病。滋补品的食疗效果十分好,适量食用可提高免疫力。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点击「在线药师」为您解答各种健康问题!
按摩哪个穴位能保健身体?
谢邀!寒乃百病之源,体寒之人可按揉或艾灸以下穴位进行保健: 命门、八髎、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太溪。 另外,用权健秘方进行大周天火疗,能达到祛寒除湿的疗效。特别提示暑天来临,切不可贪一时之凉爽,以免把寒气带入体内,避免冷饮和冰冻食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