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排寒湿,伏天晒背的好处和坏处?
有利有弊。好处是有助于促进湿气的排出。三伏天晒背的时候,由于体温升高,人体会出现出大汗的情况,但不完全是在排湿气。随之,血液流动加强,新陈代谢速度变快,对于湿气排出具有促进作用。不好处是三伏天太阳暴晒,有可能会损伤皮肤。
体内湿气怎么去除?
一年四季,总有人在祛湿这件事上努力着。湿气就像是个难缠的人,不请自来,想请她走,绝非易事。
湿气有两大来源:
一是外部: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湿邪可从外侵袭人体;二是内部:体内脏腑功能不调,也可导致湿邪内生。
其中,又以饮食不当导致的脾胃功能失常最为常见。
“2果1瓜”助长湿气,劝你尽量少吃
芒果
芒果口感鲜美,并且营养价值也很丰富,所以深得大家的喜爱。
身体健康的人吃了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身体中湿气比较重的话,吃芒果可能会让湿气越来越重。
芒果属于湿热的水果,其中的糖分也是很高的,如果湿气比较重的人吃了,不但不利于祛湿,还会让身体中积聚大量的水分和糖分,并且芒果吃多了会容易引起湿气阻滞中焦,影响脾胃的运作。
火龙果
火龙果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并且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所以很多人都喜爱吃火龙果。
但是其实火龙果也是属于寒性水果,如果身体中湿气比较重的话,可能会让身体中湿气没有办法排出。
并且,食用过多的火龙果容易刺激肠胃,导致肠胃的蠕动减慢,那么就无法吸收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导致身体中的湿气会越来越重。
西瓜
天气越来越热,夏天也在慢慢靠近,夏天的时候吃上一些西瓜,清热解暑又解渴,简直是夏天必备的水果。
但是,如果身体中湿气重的话,经常吃西瓜,可能会让湿气越来越重。
这是因为一般身体中湿气比较重的人,身体中脾胃的运化功能都比较弱,很容易造成吸收障碍,而经常吃西瓜可能会容易造成体内湿气淤积,加重湿热的症状。
湿气重不重,张开嘴巴就知道,舌头的五个表现,说明湿气缠身了
1、舌大
舌头会慢慢变宽,而且舌头很容易撞到牙齿,长期容易产生裙边,就像平时一个东西在水中泡久了之后,体积通常会因为水变得大了起来。
舌头也是如此,当舌头变大舌边齿痕重的话,说明舌头里面水分多,这也就从侧面表明了这个人体内有很多湿邪湿气没有排出来。
2、舌胖
舌头变厚,会慢慢增厚,严重的舌头四周红圈的地方会凸起,中间的地方会凹进去。
3、舌嫩
就是舌头细嫩,光滑,舌头的表面像水欲滴;湿气说到底,就是身体里多出来没用的但是又排不出去的水分,排不出去自然会在人的身体上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舌面像水流出来一样湿湿的,滑滑的的,那就说明体内湿气蛮重的了。
4、舌苔白腻
正常人的舌头应该光红舌薄白腻,舌头的感觉很舒服很健康,但是如果上方的舌头上方是白色的腻,这意味体内水分不少。
如果舌头上有一层白色的、油腻的、黄色的舌苔腻,那就说明湿气和热气还混在一起;
如果白色中有黑色,或者白色很亮,就可以判断是湿气和寒气混合了。
5、舌苔厚重
舌苔白腻是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舌苔上面看不到舌苔本来的颜色(舌头本来的颜色称为“舌质”),而是舌质被厚重的舌苔掩盖。
这种情况比舌苔白腻还要严重一点,说明体内湿气很盛,是湿邪长久导致的表现。
体内湿气怎么去除?
1、热水泡脚,有益处
湿气盛,热水泡脚,祛除暑湿,大有益处。
泡脚能刺激经络,还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因此,即使天气炎热,睡前也要坚持热水泡脚,逼出体内湿气。
泡脚水温度,以38~43度为宜,水量摸过脚踝。泡脚时间,最好不要低于20分钟,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
在泡脚水中,加点花椒、生姜、艾叶等,祛寒气、除湿除燥,效果更佳。
2、逼出湿毒,饮热茶
华花郎薏仁茶:取黄须、薏苡仁、华花郎、赤小豆、山楂、芡实、淡竹叶、马齿苋等草药植物。
黄须,可利水消肿、平肝利胆,能帮助湿气从尿液中排出,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薏苡仁,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补肺清热、可袪风寒,排湿毒等功效 。
华花郎,可清热解毒、去火消炎,促进湿气的代谢。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祛湿,避免湿气的侵蚀,增加湿气的代谢,减少体内毒素的堆积。
赤小豆,是我们常用的祛湿的食物,有健脾益胃、利尿消肿,和薏苡仁搭配效果更佳。山楂、芡实、淡竹叶,即有助于脾胃的功能,有可促进湿气的代谢。
3、注意作息,不熬夜
许多人在工作中都喜欢加班加点地熬夜,特别是现代生活压力大,年轻人熬夜通宵的应酬已经成为了常态。
但是长期熬夜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湿气乘虚而入,引发很多的问题。所以大家生活中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
4、锻炼身体,多运动
运动是我们身体加强新陈代谢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进行运动,帮助身体增强代谢水平,促进水分和其他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动作幅度较小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既满足了身体的需求有照顾了身体的素质条件。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坐月子赶上三伏天炎热天气要注意哪些细节?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很多孕妇会在这期间生产,也是非常的辛苦,三伏天坐月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细节才不会留下月子病呢?作为过来人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先说说我的生产经历:38周的晚上,肚子开始阵痛,伴有胎动,38➕1去检查,医生说我还没开指,宝宝入盆了(我是头胎),让我回家等。结果当天晚上的11点,阵痛加重,越来越痛,平均5分钟痛一次。但是我老公照顾我,好几天没有睡觉。我就一直忍,知道早上7点,我实在受不了,就叫醒他和我去了医院。
去医院医生检查,已经开了一指。开两指就可以打无痛,这里无痛才700块,我开两指后,果断打了无痛。
其中有个小插曲,麻醉师一直在帮别人做无痛人流,我是撑到开3指才等到麻醉师来。结果上了无痛,我还是痛,对于我来说,没什么用。大概过了4个钟,我还是3指。医生说太慢了,结果人工破水,不到半个钟,开了7指,再过半个钟,十指全开。我一天一夜没吃没睡,生了3个小时,小孩头太大(97双顶径),实在生不下来。后来医生帮我侧切3刀,加产嵌,宝宝才出得来。最后6.4斤男宝宝,头发腿短。缝了10几针,一切都觉得值得了。我生完还发了高烧。下面附上症状。
1测试胎动唐筛结果为男孩,准。
2肚型圆圆,是谁都说是女孩,不准。整个孕期长胎不长肉,种了15斤,没有妊辰纹,中间那线偏左至双乳。
3前三个月一饿就吐,后三个月一吃就吐。我们这边说吐的厉害的是女孩,也不准。
4胎梦准。梦到大黑狗,掉牙。甚至还梦到我顺产生了男孩6.2斤,结果我宝宝真的就是6.4斤顺产。
5b超不准,四维b超都说照不到小鸡鸡,结果生下来是个带把的。
6早期喜欢吃辣,中期很能吃酸,晚期吃麻麻香。特别爱喝汤。十月怀胎,宝宝的重量使得妈妈的骨盆变大,这就是从少女变成大妈的重要一步,进而分娩时耻骨分离,使得整个骨盆变形,髋关节移位,形成“大屁股”的骨架,大妈的形态显露无遗。所以产后恢复要做的就是配合适量的运动进行骨盆的恢复,把“大妈”的屁股给拉回来。
其实利用生产的机会来调整体型, 或者改善身体上的一些症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机,所以很多人会在这段期间用束缚,套装,达到调整体型的目的! 产后收腹对女性特别重要,怀孕时候肚子那么大,生过肚子一下子就空了,如果不勒着点的话,那有大肚腩多难看啊,而且还很容易得妇科病的,我自己用的是产后月子里开始穿的收腹的,就是一件背心和一件短裤的那种,我之前买的束缚带,结果用了一天就勒的受不了。
还是我朋友推荐给我买了这个套装,穿着我第一感觉就是不勒,不勒我就能坚持,而且穿上把大肚子都收起来了,产后的大肚子经常收的话,慢慢就会变小,皮肤变紧致,把我多余的肉肉收起来了,重在坚持穿!它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会卷,以前我肚子肉这么多,坐在那里肚子不会一节一节的站那里什么样坐那里就什么样,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现在坚持穿了一 段时间后肚子几乎平了,减重15斤,身材恢复的跟以前差不多了!
三伏天产妇如何坐月子?
健康饮食
三伏天坐月子,新妈妈们应根据自身情况,多吃点清淡利口、生津解暑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黄瓜等,多喝开水,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利于妈妈的身体健康,对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放松。
讲究卫生
三伏天的气温会逼得人汗水不断,同时也利于各种细菌的滋生。新妈妈在伏天坐月子,身体情况允许后,应开始洗澡,用淋浴不用盆浴,保持自身汗腺通畅,清洁皮肤,讲究卫生,预防乳腺炎和子宫内膜炎。
抵制寒气
三伏天坐月子,开窗通风是必要的,但是产后妈妈应避免吹穿堂风。如果家里开空调,温度也应在26℃左右,且风口不应对吹新妈妈和婴儿。新妈妈洗澡时,不能用冷水,水温应适度,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总之,不能让新妈妈吸了湿寒等邪气。
预防中暑
三伏天坐月子,温度是最大的考验。夏季高温,新妈妈们虽然无需头裹毛巾,重重包装,但也需穿宽松凉爽的长衣长裤,穿袜子,防寒气。这本身已经比正常人穿的稍微多了点,此时,应注意家中通风,避免新妈妈处于高温、闷热的环境中,预防中暑。
日常护理
坐月子期间,刷牙、洗头、洗澡一样也不能少。洗澡要用淋浴,而且是坚持每天淋浴,这样才能保持身体清洁。淋浴时注意外阴的清洁,不要盥洗阴部或盆浴,这样容易引起感染。淋浴后要把水擦干,以免着凉。月子里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牙齿,餐后要漱口,睡前刷牙。洗头后不要用吹风机,应该自然风干。如果觉得身体虚弱,也可擦浴。
保证睡眠
睡眠对于三伏天坐月子的新妈妈是很重要的,月子里应该保证每天8-10个小时的睡眠。即使夜里因为宝宝吃奶或哭闹无法睡好,也应该在白天趁宝宝睡觉的时候抓紧时间休息。若是太热无法入睡,可用草席,但不要用麻将席。
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今天,是三伏最后一天,明天就出伏了。
终于熬过了“炎热”的40天,将迎来比较凉爽的秋季。
不过,出伏后,夏秋交替,气温变化大,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时期。
出伏后,早晚凉爽,午后燥热难耐。
此时,处于节气过渡阶段,冷热交替,易出现健康问题。
一冷一热,交替折腾,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因此,出伏后,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做好防护,助力身体健康,少生病。
明日出伏,食一粥,吃二果,饮三水,做四防,身体健康,少生病
出伏后,食一粥出伏后,多吃粥,好处多多。
一方面,粥,可健脾和胃,补虚损,为秋冬进补打基础。
另一方面,吃点健脾祛湿的粥,还有助于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芡实薏仁茯苓粥,每天吃一点,健脾祛湿,助力身体健康。
薏仁,健脾益胃。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利水渗湿。
芡实,入脾肾二经,健脾祛湿、防燥不腻,一起煮粥,对健康有益。
出伏后,吃二果出伏后,是“吃果”的好时节,尤其是“鲜果”和“坚果”。
1、鲜果
出伏”之后,向秋季过渡,气侯逐渐干燥。
而燥邪最伤肺,耗人津液,导致口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
多吃点酸味的葡萄,可刺激人体内分泌津液,达到减燥润肺的目的。
吃点秋梨,润肺良心、消痰降火、润肺生津、缓解秋燥。
秋梨,可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桃子,性温,补气养血、养阴生津。
并且,桃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等营养,有助于缓解便秘。
所以,出伏后,吃点桃子,也是很好的选择。
2、坚果
出伏后,吃点坚果,也有益健康。
花生,有“长寿果”之称,醒脾和胃、清咽止咳。
出伏后,多吃点花生,对于秋冬进补,调理脾胃,大有益处。
此外,核桃,也是不错的选择。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保护心血管,出伏后吃点,十分有益。
核桃仁表面,有层褐色的皮,它的抗氧化物质,几乎都在这层薄皮里,吃的时候虽然有点涩,但最好不要去掉。
出伏后,饮三水1、蒲谷丁根水
出伏后,天气干燥,易引起上火。
此时,用蒲谷丁根茶,泡水代茶饮,可清热去火。
蒲谷丁,俗称婆婆丁,随处可见,有着“天然下火草”之称。
此时,还被称为“天然抗生素”,消炎杀菌、清热解毒,效果尤佳。
用其泡水,清热下火,改善咽喉疼痛,可很好的预防改善上火的情况。
2、红苏子叶水
出伏后,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感冒。
此时,用红苏子叶茶,泡水代茶饮,发汗散寒,可预防改善感冒。
红苏子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发汗解表、散寒、理气,驱逐邪气。
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可用红苏子叶泡水。
此外,红苏子叶,还可解暑防暑,健脾开胃,祛湿解乏,出伏后,用其泡水,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3、玉竹桔梗水
出伏后,气候越来越干燥,容易伤肺,出现咳嗽等。
此时,用玉竹桔梗泡水,润燥生津、止咳,大有益处。
玉竹,养阴生津,滋阴润燥,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
桔梗,入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有益肺部健康。
出伏后,经常用二者搭配泡水,对健康大有益处。
出伏后,做四防一防“燥”,饮食“润”一点出伏后,气候日渐干燥,此时,一定要注意“防燥”。
秋燥伤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情况。
此时,要重视饮食,吃得“润”一点,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梨,肥嫩多汁,润肺生津,多吃点秋梨,用来煮水、蒸梨皆可。
此外,还可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有助于滋润身体,对抗秋燥。
二防“寒”,“秋冻”有度
出伏后,很多人会“秋冻”养生。
此时,要注意,,这“秋冻”也是有“原则”的。
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易刺激血管,诱发疾病。
此外,一定要做好防寒工作,尤其是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
这些部位是血管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很多。
此外,还要记得通风开窗,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毯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三防“乏”,早睡一小时
出伏后,人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所谓的“秋乏”。
出伏后,季节交替,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此时,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若不调整起居,易出现“秋乏”。
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要调整起居,保证充分睡眠,可比夏天早睡1小时。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再加上一份午睡,也有利于减少“秋乏”的出现。
四防“中风”,早发现
出伏后,由热转凉,节气更迭。
一天之中,气温跨度非常大,或能达到10多度。
一冷一热,血压波动大,容易诱发中风,一定要警惕。
中风,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一旦突发,非死即残。
所以,出伏后要警惕中风的发生,了解身体给出的“信号”,早发现,早送医。
识别中风的“前兆信号”。
「1」脸部不对称,嘴巴歪。
「2」看东西旋转、走路不稳。
「3」间断出现瘫痪或口不能言。
「4」单侧手臂无力,活动不灵活。
「5」昏睡,不能唤醒,或呼之不应。
「6」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有问题。
「7」出现剧烈呕吐、抽搐、大小便失禁。
「8」阵发性的头痛和头晕,并越来越剧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产妇要重点保护2个部位?
谢谢邀请答题。
三伏天坐月子,产妇要重点保护的两个部位,个人认为是子宫和腰部。不管是不是三伏天,任何季节坐月子,都需要保护这两个部位。
子宫的重要性一、子宫恢复不到位,易引发的不良症状
子宫是女人在怀孕、分娩期间体内变化最大的器官,它可以从原来的50克左右慢慢的增长到妊娠足月时的1000克左右。在胎儿出生,胎盘排出之后,子宫会迅速收缩。
产后月子期间不能提重物,就是为了预防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容易引起尿失禁、便秘、月经紊乱、卵巢功能异常、出血、恶露不断、局部感染、不孕不育或孕后极易流产等不良症状,因此产后子宫保护很重要。
二、子宫恢复注意事项
1、绝对不要提重物或搬移重物,用力过度容易引起子宫下垂。
2、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调整睡觉姿势,侧卧或是平躺交替进行,避免长时间单侧睡引起子宫侧移。
3、饮食清淡,不吃刺激辛辣食物。
腰部的重要性一、腰部保护不到位,易引发的不良症状:
1、产后腰部也要重点保护,尤其腰部腹部要注意保暖,一旦腰部着凉,容易产生湿气进入人体,会引起腰痛。
2、搬重物也会容易引起腰部损伤。
3、喂养姿势不当、久站久坐都会容易引起腰痛。
二、如何保护腰部
1、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要注意保暖,可以用束缚带,既起到束腰的作用又可以保暖。
2、适当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腰部恢复操。不要久坐久站,使腰部过于劳累。
3、不要提重物或搬重物。
4、饮食上营养均衡,可以多吃一些补钙食物,预防腰肌劳损。控制体重,不要过于肥胖导致腰部负担过重。
我身边很多宝妈包括我自己,月子期间没有好好保护腰部,导致现在容易腰酸腰痛,经常弯腰洗头或者拖地板之后,要缓很久才能直腰行走,落下“腰痛”月子病。
月子期间还要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护。头部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见风,年纪大的话很容易神经性头痛。我是仔仔妈咪,愿和你一起分享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感触,或者有帮助,欢迎点赞后转发、评论,记得关注我哦,谢谢!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