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有什么禁忌吗,同一穴位隔着三伏贴可以再艾灸吗?
我的主业是中医,科室每年都开展穴位敷贴。不同医院,穴位敷贴选用的药物不一样,一般主要药物有白芥子,细辛,川芎,延胡索,麝香,冰片等,不同病情,需要再配合不同药物。
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哮喘的贴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
艾灸可以配合穴位敷贴,前提情况是有医生处方,明确穴位敷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是否需要配合使用。
穴位敷贴对好多种疾病调理都有帮助:呼吸科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妇科的宫寒,月经不调,痛经;疼痛科的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儿科的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消化科的胃炎,肠炎;穴位敷贴都有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艾灸分为:艾卷灸,艾柱灸,温针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雷火神针灸,太乙神针灸,长蛇灸,核桃灸……种种不同。
穴位敷贴,配合艾灸,有医生开药处方建议使用,是可以同时使用的。但切记万万不能自己擅自使用!
难道整体医学就不需要研究微观和局部吗?
整体就是从大处着手。比如说一株植物快旱死了,叶子黄,枝干曲,耷拉着枝叶,农民都知道赶快浇水就行,难道要摘片叶子研究研究,锯段树枝研究研究,还是挖开跟给他做手术?
阴天东西发霉,不就是放到通风处即可,难道要把菌丝陆续培养还是防腐剂处理?
这不都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人大致就是那么几种致病因素控制好即可,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七情六欲和自然界的六淫,以及禀四气五味食物,仅此而已。微观研究,一般情况无用。就像新冠,你研究出了个什么,看见它像冠状又怎样?疫苗出来又怎样?全民都打又怎样?不还是依靠百姓依靠群众社会治理吗?医生出了多大力?出了多大理论支持?
微观只能管微观的层面,病毒天天换马甲,不都是一类病毒吗?
微观研究的意义有,但对于治疗疾病诊断疾病意义不大,从西医治不了常见疾病就能看的清清楚楚的。
感冒,中暑,高血压,心脏病在西医眼里都是治不好的。
狗皮膏药的作用是什么?
狗皮膏药的作用是什么?
现在狗皮膏药都成了假货的代名词,或者用来形容一种死缠烂打的赖皮人物。而真正的狗皮膏药是一种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很好的产品,我们现在很多外用的贴膏都是古代的狗皮膏药的传承和发展。
狗皮膏药的由来:关于狗皮膏药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但大多跟八仙中的人物铁拐李有关,说是他要去点拨一个民间游医,就装成一个腿上长疮的乞丐,那位游医用自己的草药敷在铁拐李腿上的疮上,外面用布裹,可是敷了两天,铁拐李回去找游医换药时,游医解开布一看,发现疮比以前更严重了,丝毫没有好转。铁拐李大呼游医的草药是假药,就把游医准备再次给他换的草药丢进游医正在煮的狗肉中,煮成黑糊状后敷在疮上,顺手用墙上的狗皮包在草药外面。然后当着游医的面把膏药撕下来,发现居然好了,正当游医惊讶时,发现乞丐突然消失了。从此游医便学铁拐李的方法做狗皮膏药给病人治病。
所以有人把铁拐李称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或说是祖师爷。
可是后来历代都有人制作狗皮膏药在市场上叫卖,有些是确实有效果的,也有很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狗皮膏药也慢慢变的是一种假药的代名词。
狗皮膏药的作用:狗皮膏药早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名医在行医过程中,都有用到类似的方法。膏皮膏药就是运用一些可以祛寒、化湿、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通过外用的方法来达到祛风化湿、行气止痛、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主要用于关节疼痛,铁打损伤、蚊虫叮咬等。
我们现在很流行的三伏贴也是狗皮膏药的一种传承。包括现在市面上很多卖的止痛活血的贴膏也是。
现在的透皮给药也是和中医外治法的原理一样。通过直接运用于患处或者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进入身体内。
这种给药技术的好处是使用简单方便,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没有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相对安全。
现在以往狗皮膏药已经很多升级为国药准字类的外用产品,总体的质量会比以前更好。
可是最近出现啦一种贴敷?
感谢诚邀,宝宝生病,确实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打针,吃药的时候。这种通病困扰着很多爸妈,其实除了打针、吃药、输液,还有其它用药途径,就是通过我们的经脉穴位,它和我们熟悉的针灸、按摩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药物刺激穴位,并借助药物的药性从皮肤表面进入体内,沿着经络传导。
这段时间出现用于儿科治疗的敷贴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预防贴,例如:三伏贴,它就是以预防某种疾病为主,遵循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另一种是治疗贴,例如:宝宝感冒发热>38.5℃,可以用退热贴。肚子不舒服,受寒着凉,拉肚子等可以用肚脐贴。
敷贴虽然是外用药但也要考虑不同的人和病,用不同的药和穴位,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宝宝患病,一定也要经过医师指导用药,选用药字许可证的。
是药三分毒,即使是外用敷贴也一样,宝宝患病,一定要多引水,多饮水再多引水,不行就去医院,用正规药品治疗,听从医生指导,不可私自盲目用药。
我是Sherry果妈,想了解更多亲子育儿资讯,请关注我。
人最容易犯什么病?
每年夏季一入伏,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就频繁出现,酷暑难耐。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中暑、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三伏天最容易“招惹”哪些疾病呢?三伏贴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三伏——40天!
初伏
2019年7月12日——7月21日 庚戌日
中伏
2019年7月22日——8月10日 庚申日
末伏
2019年8月11日——8月20日 庚辰日
三伏天最容易招惹以下疾病
1中暑
起因:天气湿热、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人员密度大且空间较封闭。
症状:轻者口渴、头痛、疲乏、虚弱、多汗、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重者如热射病,会使人大汗淋漓、心动过速、高热、意识模糊,甚至昏厥、休克。
应对/预防方法:脱离热环境、选择凉快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料;昏厥者按休克处理。平常不在室外长时间停留,注意室内温度调节及通风,可预防中暑。
注意:高温中暑用藿香正气水,反而会“火上浇油”,藿香正气水药性偏温,还含有40%-50%的酒精,会加重脱水,增加高温损害的易感性。
2心脑血管疾病
起因: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气压偏低、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心内科医生提示,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一定要警惕。
症状:心悸、气短、胸闷、眩晕、四肢无力。
应对/预防方法:保持良好的作息、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体育锻炼、不可长时间户外活动、高血压患者平时要监测血压。
3血糖波动
起因:高温闷热的天气,导致能量消耗较大,新陈代谢旺盛,而热量的消耗主要来自于体内的血糖。
症状:血糖忽高忽低,易引起并发症。
应对/预防方法:及时补充水分,饮水量一般每天1500~2500毫升,平均2000毫升为宜,但不能猛灌冰水;不要贪嘴吃太多水果;运动避开最热的时间,如果去晨练,要先吃点食物;做好防晒等。
4颈肩腰腿痛
起因:由于现在气温逐年上升,空调也是越开越足。出汗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寒之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损伤阳气。
应对/预防方法:在空调房里穿衣服,要过肩过肘,不露腰,不露颈椎,不露膝。睡觉最好不用竹类凉席,可选用亚麻、真丝等凉爽的织物类作为床品。
5肠胃病
起因:夏季容易出汗,让人体感觉黏腻不爽,有时候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吃下去难以消化,这是为湿邪所困的原因;而且夏天人们吃东西“贪凉”胃肠道血管因冷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减少,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腹痛等。
症状: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发热,里急后重,严重者出现脱水。
应对/预防方法:饮食有节有洁,忌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注意保暖,避免胃肠受凉。勤洗手,也可服用一些增值肠道有益菌群的制剂,并及时补充淡盐水,家中常备止泻药物。
6皮炎湿疹等皮肤病
起因:夏季湿气较重,皮炎湿疹的发病率也会逐步上升。
症状:皮肤上出现粟粒红色丘疹,水疱,或伴有糜烂,渗液,结痂,瘙痒。
应对/预防方法:忌搔抓;忌热水烫洗及肥皂水洗;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勿食海鲜,牛羊肉等生发之物;穿纯棉衣服;坚持局部用药。
三伏贴有讲究
三伏天的到来,也意味着“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的来到,在三伏天贴三伏贴受很多市民的追捧,三伏贴疗法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达气血,达到祛除宿疾,治病防病的目的。
在中医看来,一年中的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人体的阳气最为旺盛,肌肤腠理开泄,气血趋于肌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经络气血流注最为旺盛,通过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此时药物最易从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有助于药物的渗透及邪气的外驱,以提高免疫抗病能力、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
“三伏贴”治疗的范围非常广,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具体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痛。
3.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4.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5.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6.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三伏贴你适用吗?
“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此外,儿童长水痘、出疹子期间,孕妇及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炎性疾病发热者,对药物过敏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不宜贴药。
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有趣的医学科普、体验智能在线问诊服务,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医学健康大全,体验小程序:智能健康管理,让我们一起乐享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