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钙的原因,生活中的化学平衡和化学方程式?
活中的化学平衡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一--怎样吃菠菜
动画片《大力水手》中,每当大力水手吃下一罐菠菜后就会变得力大无穷。菠菜有这样大的作用,这是影片的夸张手法,但菠菜的确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铁质等。然而,大力水手大量地吃菠菜是错误的。因为过量食用菠菜,会造成人体缺钙。这个道理要从食用菠菜中存在的电离平衡说起。
菠菜中含有一种叫草酸的物质,其学名是乙二酸,结构简式为HOOC-COOH,味苦涩,溶于水,是二元弱酸:
HOOC-COOH=HOOC-COO-+ H+
HOOC-COO- =-OOC-COO-+ H+
草酸进入人体后,在胃酸作用下,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草酸,从药理上看,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过量的草酸会腐蚀胃黏膜,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另外,草酸会跟人体内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摄入的钙质不易被利用,造成人体缺钙。那怎样才能吸收菠菜中的营养,又不被草酸伤害呢?
一种方法是除去草酸,即在油炒前,先将菠菜用热水烫一烫,草酸溶于水而除去,且这样炒的菠菜没有苦涩味。
另一种方法是把草酸转化为沉淀,这就是“菠菜烧豆腐”的方法。每100 g菠菜中含300 mg草酸,每100 g豆腐约含240 mg钙,因此,每70 g豆腐中的Ca2+,可以结合100 g菠菜中的草酸(不含菠菜自身的钙),当大部分草酸跟钙结合,可使涩味大大降低,菜肴更加美味可口。草酸钙进入人体,部分被胃酸溶解,溶解后形成的Ca2+仍能被人体吸收,未溶解的部分则排出体外。因此,食物中的Ca2+正好是草酸的解毒剂,豆腐中损失的钙可以由其他食物补充。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二--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
在公路上,常能见到交警拦下可疑车辆检查,请司机向一仪器中吹一口气,如果测定仪中橙红色的物质变为绿色,司机就要受到处罚,因为他饮酒后驾车,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酒精仪中的橙红色物质是重铬酸钾,人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增多,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乙醇的蒸气,遇到测定仪中的重铬酸钾,便发生如下的反应:
Cr2O72-+ 3C2H5OH + 8H+2Cr3++3CH3CHO + 7H2O
橙红色 绿色
橙红色的Cr2O72-转化为绿色的Cr3+,便能测出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乙醇成分。
然而酒精测定仪中还要加入硫酸,一方面上述反应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同时要防止Cr2O72-转化为CrO42-,
即:2CrO42- + 2H+Cr2O72- + H2O 。这就是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三--洗涤剂的有效利用
我们知道,油性污垢中的油脂成分因不溶于水而很难洗去。油脂的化学组成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如果能水解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那就很容易洗去。
油脂水解的方程式是:(RCOO)3C3H5 + 3H2O3RCOOH + C3H5(OH)3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日常生活中以洗衣粉(或纯碱)作洗涤剂,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高级脂肪酸作用,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高级脂肪酸转化为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因此油污容易被水洗去。在日常生活中,洗衣粉等洗涤剂易溶于温水(特别是加酶洗衣粉)是由于温度升高,洗衣粉溶解度增大,即:浓度较大。温水有利于酶催化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水解,同时蛋白质的水解、油脂的水解都是吸热反应,适当提高水温,会使洗涤效果更佳,但也应该注意,一味追求高水温会降低酶的催化能力,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降低洗涤效果。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四--自来水消毒
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消毒自来水时,还加入少量液氨,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要明确液氯作自来水消毒剂的原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其中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杀灭水中细菌,其化学方程式为:Cl2+H2O = HCl +HClO。
但是,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或见光发生分解:2HClO = 2HCl + O2↑,使得消毒时间缩短,从而降低消毒的效果。
当向氯水中加入液氨时,液氨与氯水中的次氯酸有如下反应:
NH3+HClOH2O+NH2Cl,而NH2Cl较HClO稳定。
体系中的次氯酸同时满足两个平衡,其消毒杀菌后,由于浓度逐渐减小,使平衡向生成次氯酸的方向进行,当次氯酸浓度较高时,平衡向生成NH2Cl的方向移动,相当于暂时“贮存”,避免其分解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就延长了液氯的消毒时间。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五--大气臭氧层中的化学平衡
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覆盖,离地面12 km以上的高空有一臭氧层(实际上是臭氧的浓度高些),但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屏障。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对生命危害极大的是紫外线。当太阳辐射通过臭氧层时,被吸收了约90%的紫外线,或者说把这些紫外辐射的能量转变为热量,使地面生命免受伤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臭氧层里存在着以下动态平衡的缘故:
O2 + OO3
现在来分析臭氧层中这一平衡是怎样建立的,又怎样把紫外辐射能转变为热能。首先,太阳辐射把高空的氧分子分裂为2个氧原子,性质异常活泼的氧原子跟氧分子结合成为臭氧。
O2 O+O, O2+ O →O3
然后,在紫外线作用下,臭氧转化为氧气,并放出热量:
2O3 3O2 + Q
这一反应被看作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即从能量角度看,相当于把紫外辐射能转变为热能。
臭氧分解生成的氧气,又会被太阳辐射作用生成氧原子,氧原子又会和氧分子结合成为臭氧,臭氧又吸收紫外线分解成为氧气…… 所以在臭氧层中,O3、O2和O处于动态平衡,构成了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杀伤的天然屏障。
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之六--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人体血液的pH是一个稳定的数值,正常值是7.4±0.05。这一数值保证了在血液中进行的各种生化反应。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但血液的pH仍会保持稳定,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血液中有两对电离平衡,一对是HCO3-(碱性)和H2CO3(酸性)的平衡,另一对是HPO42-(碱性)和H2PO42-(酸性)的平衡。下面以HCO3-和H2CO3的电离为例说明血液pH稳定的原因。
人体血液中H2CO3和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1∶20,维持血液的pH为7.4。平衡如下:
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电离平衡向生成碳酸的方向进行,过多的碳酸由肺部加重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减少的HCO3-由肾脏调节补充,使血液中HCO3-与H2CO3仍维持正常的比值,使pH保持稳定。当有碱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跟H2CO3作用,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过多的HCO3-由肾脏吸收,同时肺部呼吸变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血液的pH仍保持稳定。
然而,当发生肾功能障碍、肺功能衰退或腹泻、高烧等疾病时,血液中的HCO3-和H2CO3比例失调,就会造成酸中毒或碱中毒。临床指标:血液pH>7.35,为碱中毒;血液pH<7.35,为酸中毒。
骨质疏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骨质疏松:“静悄悄的流行病”
中国目前至少有7000万名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经超过2亿
骨质疏松,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骨质疏松患者总数已超过2亿,由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每年有130万~160万人次。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
中国至少有7000万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由于患病人数众多,它已成为世界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中国,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视。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迅猛,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和药物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正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中国目前至少有7000万名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和低骨量人群已经超过2亿。
虽然一提到骨质疏松,大家都不觉得陌生,但能够真正关注并积极预防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发病隐匿、治疗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及低骨量人群众多的主要原因。
骨质疏松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不会感到疼痛难受,往往都是出现骨折后才能引起注意。而且,骨质疏松需要长期治疗,但它的治疗效果不像止疼药、降压药、降糖药那样明显可见,很多人服药一两年以后感觉不到任何变化,只要没出现骨折就认为不需要继续服药了。
因此从骨质疏松的防治来讲,早发现和坚持治疗存在很大问题。
国外统计显示,能够长期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不足一半,而中国虽然没有相关数据,但结合临床经验判断,中国这一比例不足20%。
髋关节骨折致死率高
虽然骨质疏松患者众多,但早期患者不会有任何感觉,因此它又被人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然而,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疏松、易碎,则极有可能出现骨折,而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致残率甚至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骨质疏松也被医生视作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来自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从35岁起,人体的骨量就开始慢慢流失,这个过程往往相当隐匿,没有明显症状和预警信号。只有当人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后,病人偶然摔倒、跌倒、弯腰捡东西,导致腕部、髋部和脊椎骨折发生时去看医生才得以诊断。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袁林指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约有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其中髋关节骨折发生几率最高。
很多人会认为,得了骨质疏松甚至出现骨折都算不上要命的大病,其实骨质疏松带来的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来自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分会的数据显示,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1年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另外,由于骨质疏松需要在治疗和护理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一疾病的经济负担也格外沉重。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每年会发生超过200万次的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年医疗花费超过190亿美元,疾病负担高于心梗、卒中和乳腺癌。另外,美国20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还会带来高达100亿美元的直接疾病支出,这一数字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费用接近。
2010年中国大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233万例次,为此产生的医疗支出高达94.5亿美元。如果按现在的发展趋势测算,2030年中国大陆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和医疗支出都会成倍增加,且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也会显著增加。
哪些人属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防范?
骨质疏松往往会在中老年人、绝经妇女和一些慢病患者身上发生。
总体而言,骨质疏松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在更年期后身体雌激素明显下降,此时骨钙流失比例会明显提高。而男性往往是在到了一定年纪以后才更容易出现。
除了性别和年龄这两大风险因素外,有肾脏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都很有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将身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提高。
此外,女性绝经过早、具有家族遗传史、体型瘦小、钙质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饮料或浓茶也都是出现骨质疏松的一些危险因素。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袁林特别强调,骨质疏松会引发骨折,骨折和长期卧床本身也会导致骨质疏松,“卧床一周所流失的骨量相当于正常人一年生理性流失的骨量,所以也有一部分骨质疏松是因为骨折或者卧床所导致的骨量快速流失。”
可防可治
虽然骨质疏松症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但它却是可防可治的。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低,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是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对象。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在这个时期补充足量的钙、强健骨骼,不但可以应对生长发育需要,更可以获得最佳峰值骨量。
而骨质疏松二级预防的对象则针对有相应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35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有意识地防止骨质疏松发生,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如果从饮食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大部分女性都会在绝经后开始骨量流失。
他表示,成年人首先要远离各种有可能对骨骼造成损害的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做到饮食健康,每天摄入足量蛋白质、钙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不能过度减肥,不要强调以瘦为美;其次要坚持规律适量的运动并增加日照时间。
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对蛋和奶的摄入较少,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应摄入1000毫克钙,孕妇则要达到1200毫克,而实际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的钙摄入量只有400毫克。
如果不能从日常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那么就要考虑钙剂的补充。夏维波表示,补钙绝不是“老生常谈”,骨质疏松虽然可怕,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却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
他同时强调,在补钙的同时还要增加日晒时间,阳光可以帮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内钙的吸收,有助于维持适当的血清钙浓度。
至于钙剂的选择,建议选择同时含有维生素D、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从而帮助人体获得并吸收足量的钙。
关节响是怎么回事?
一般弹响分为生理性弹响和病理性弹响两种,和缺钙的关系不大。生理性弹响,我们不需要给予太特殊的重视,不要因为弹响而焦虑,看了下面的文章您就会明白生理性弹响没啥可怕的。而如果是弹响伴有疼痛,我们称之为病理性弹响,需要给予重视。生理性弹响的原因具体还不是很明确
弹响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关节,弯曲或旋转我们的脚踝、握拳或扭动脖子等一些常见的动作都会诱发弹响。虽然生理性弹响并不会导致人们出现任何的疼痛,但是会使一部分人感觉到无比的焦虑与恐惧感。
对于生理性弹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学说。
第一种理论,气泡破裂。这种理论认为生理性反弹通常都发生在有滑液的关节,比如膝关节、肩关节和手指关节。
在滑液内内会有一少量的气体。当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气体会从滑液当中游离出来,随着关节的运动被挤压破裂,随之出现响声。这种原理类似于我们用针刺向一个空气中的气泡。
第二种理论,认为可能是肌腱与骨骼之间的摩擦导致的。这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关节周围会有肌腱走行,当某一些肌腱张力比较高的时候,关节做屈伸旋转动作的时候,肌腱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会与周围的骨骼发生比较剧烈的摩擦,导致弹响发生。这种情况在踝关节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比如认为颈椎的弹响是由于关节活动的时候小关节之间出现了摩擦导致的弹响。
有一些人都传说,弹响会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很多人会信誓旦旦的拿掰手指说事儿,用各种传说试图证明掰手指会导致手部关节炎的发生,但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其实这种说法不止在我们中国有,在美国也有,然而有一位美国的医学博士,叫唐纳德·昂格尔,他用自己的双手做对比实验,每天掰手指掰50年。昂格尔的左手已经掰了至少36500次。 但无论是肉眼观察,还是给手指拍X光片,都看不出两只手有异常。也就是说,昂格尔掰了50年的左手并没有患上关节炎。
这老爷子还写了一篇名为《掰手指会导致手指关节炎吗?》(Does knucklecracking lead to arthritis of the fingers?)的论文……(这你必须要给老爷子点个赞)。老爷子还因为这篇论文得到了当年(2009)的搞笑诺贝尔奖。
虽然从学术角度上来讲,老爷子一个人样本量太小了,是无法证明白手指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呢,但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随后又有人在老爷子研究的基础上在2011年,开展了一项研究对215位实验者进行掰手指与手骨关节炎的相关性实验, 结果证明,掰手指和各关节的手骨关节炎并没有显示相关性。
之所以写关于掰手指的趣闻,是为了告诉那些因存在明显生理性弹响而感到焦虑的朋友们一个小知识,不要因为某些传闻,而害怕自己会因为弹响而得什么各种各样的疾病。
弹响不疼,咱就该吃吃该喝喝,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如果关节存在弹响,并且伴有关节的疼痛、肿胀以及不适,那么就要给予重视!导致病理性弹响多数发生在一些大关节,膝关节居多,究其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会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半月板撕裂。我们膝关节内有两块非常重要的软骨,因为形状像月牙,所以称之为半月板。半月板其实就是两块比较大的软骨,在关节的屈伸活动当中,它的形态是动态变化的,会有厚薄的变化以及宽窄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缓冲关节在运动当中承受的压力,匹配关节的形状,使关节能够做正常的屈伸运动。
但是当半月板发生了撕裂以后,半月板的形态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在受到膝关节屈伸挤压的时候,某一些动作会使半月板发生卡别,随着关节区或深角度的加大,卡住的半月板会快速的恢复形态,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弹响。比如像下图这样的撕裂就比较容易出现病理性弹响。
如果患者是因为半月板的撕裂发生的疼痛和弹响,建议要做膝关节的核磁明确诊断,之后需要进行关节镜的手术治疗,将破裂的部分切除掉,尽量恢复半月板的月牙状的形态,将会改变患者的症状。
第二,关节游离体带来的弹响。如果患者的关节内软骨因为某些疾病或者是外伤的原因发生了脱落,离开了其原有的位置,有一些脱落的软骨会自行吸收,但是有一些会有钙沉积,最终形成游离体。由于游离体的位置在关节当中是随着关节屈伸运动不停改变的,所以医生们形象地将关节内游离体称为关节鼠。
有的时候,游离体会跑到关节屈伸位置的负重区,导致游离体卡在关节间隙内诱发患者出现疼痛,并会导致弹响。
对于关节内的游离体,完全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关节x线检查明确诊断。如果发现确实存在关键链的游离体,而且导致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关节疼痛与弹响,那么可以进行关节镜的微创手术治疗,将游离体取出来,患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盘状半月板撕裂。前面已经说过,在我们的关节内半月板的形状是像月牙一样的,所以称之为半月板。但是在亚洲人有3%左右的几率,外侧的半月板会是满月,也就是说是像圆盘一样的,我们称之为盘状半月板。
正是由于盘状半月板的形态异常,所以导致盘装半月板非常容易撕裂。一旦撕裂以后,就会诱发病理性弹响。对于盘状半月板确诊需要进行膝关节的核磁检查,可以明确半月板的具体形态是否为盘状?是否撕裂?
确诊为盘状半月板撕裂,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关节镜的手术治疗,将盘状半月板尽量修复为正常的半月板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术后患者的症状也就会随之消失。
第四,软骨损伤带来的弹响。这种弹响往往是最麻烦的,因为一旦软骨出现磨损,带来了疼痛和弹响,说明软骨磨损的情况比较重,而软骨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结构,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在我们的关节内存在着一层保护关节,非常重要的结构叫做关节软骨,软骨的摩擦系数非常的低,能达到0.001。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关节在屈伸过程当中不会产生过度的摩擦,但是由于疾病、老化、先天力线异常、过度使用以及外伤会导致关节内的软骨也会发生明显的磨损,这种磨损会使软骨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与关节内的滑膜或者是皱壁发生挤压,导致弹响和和疼痛。
明确是否存在膝关节的软骨损伤,也需要进行膝关节的核磁检查,通过核磁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软骨是否存在问题,也可以判断软骨下方的骨质是否受到了累及。
而软骨损伤治疗起来是特别麻烦的,早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进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或者是PRP,来增加软骨的弹性,如果到了晚期可能需要软骨移植或者是关节置换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
总结对于生理性弹响前面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生理性弹响是正常的,并不会影响我们关节的功能。
导致病理性弹响的原因特别的多,比如滑膜皱襞综合症、韧带损伤、先天性关节不稳定,受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给大家一一解释了。对于病理性弹响的治疗,最关键的是要与医生沟通,通过查体和相应的检查,明确患者到底是有哪一种问题导致的病,理性反响,可以通过保守或者是手术的治疗给予患者解决问题。
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惑可以私信我,或者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只要有时间我都会一一尽量回复。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的关节存在着弹响,或者是您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也请您帮忙转发给需要的他和她吧,谢谢了!腿疼是什么原因?
多种原因。建议老年走步每天不超6000步。加强营养,牛奶,豆制品,芝麻,猪脚要常吃。补钙,强身,腿有劲。
高血压是什么原因?
您好,感谢您的问题邀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很多,以下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成因:
1、高钠、低钾的膳食模式
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根据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钠盐的摄入量不得超过6克。
2、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千克/米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BMI≥24千克/米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同时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
3、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有研究表明,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
4、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环境下,会导致人们精神紧张,也会引起血压的上升。
5、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身体活动等
面对形式严峻的高血压现状。居民当从高血压的几个关键危险因素入手,通过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缓解心理压力等几个方面综合预防和减缓血压的升高。
另外,为了让您更好的了解高血压,我给您找了几张图片。
什么是高血压?
有多少人不知道自己高血压?
有多少高血压患者控制住了血压?
高血压的基本症状有哪些?
两种高血压的区别是什么?
高血压能治愈吗?
高血压的确诊有哪些特例?
人的血压变化有规律吗?
血压随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
一天中正常血压变化是什么样的?
哪些类型的血压变化是不正常的?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哪个重要?
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高血压控制得好,可以减药吗?
高血压患者平时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