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14条经络走向口诀,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怎样定穴位?
谢谢邀请,人体经络穴位有十二正经及腧穴和奇经八脉及经外奇穴,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分布定位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在此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经脉篇详细描述了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以及所主病证,关于腧穴定位,我觉得近代针灸泰斗杨甲三教授的“三边三间”理论很经典,杨甲三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规律可以遵循: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纵向定位: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横向定位: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杨甲三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依据这一规律,杨甲三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沟中、纹头、筋边。”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体位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杨甲三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特点:
二易:首先易于得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易于驱邪: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少:首先为组织损伤少。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肩背痛,5,8零点标。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吐泻急,肘臂挛痛征,点 8,1.2,直刺补泻兴,点刺出血可,膝部效能生。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肿痛及,热病无汗专,痔血臂挛痛,直刺寸半间,过敏哮喘愈,针刺又戒烟。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窩齿痛愈,外感头痛专,颈项咳嗽喘,咽喉肿痛连,刺时斜向上,点 5下点 3。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无脉证,腕臂痛亦先,直刺避动脉。点 5至点 3。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咽喉痛,5,8零点标,用针常直刺,配穴效更高。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或鼻衄,指肿麻木撩,浅刺点 1、2,点刺中风着。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与热病,昏迷喘咳兼,浅刺点 1、2,点刺效一般。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饮不下,少商配酌焉,目齿咽喉肿,手背肿痛端,直刺是输穴,点 5点 8间。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产与经闭,腹痛便秘焉,上肢痛不遂,直刺寸半间,手阳明原穴,妊娠忌用先。
头痛的时候按压哪些穴位可以止痛?
谢邀!
头痛在针灸学上,根据疼痛的部位可以划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
阳明头痛 以疼痛部位在前额、眉棱、鼻根部为主;
少阳头痛 以疼痛部位在侧头部为主;
太阳头痛 以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者连于后颈部为主;
厥阴头痛 以疼痛部位在巅顶部为主。
根据不同的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
阳明头痛可以选择印堂穴、合谷穴、内庭穴等;
少阳头痛可以选择率谷穴、外关穴、足临泣穴等;
太阳头痛可以选择天柱穴、后溪穴、昆仑穴等;
厥阴头痛可以选择四神聪穴、太冲穴、内关穴等。
当然,还有很多临床常用效穴,比如:
列缺穴,四总穴歌中提到“头项寻列缺…”,意思即是关于头项部的疾病问题都可以通过列缺穴来调整;
还有囟会穴、玉枕穴、悬颅穴、颔厌穴、强间穴、丰隆穴等。
在针灸学最著名的一首歌诀《百症赋》中提到“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这六个穴位分别属于督脉、少阳经、阳明经,对于头风、偏头痛、头痛会有比较好的疗效。
风池穴也是非常常用的穴位,之前针人写过一篇文章关于风池穴治疗母亲头痛的文章,可以看一下【一个穴位治头疼,曹操活着都说行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item/6543853149235446279/?iid=48460585127&app=news_article×tamp=1542005415&group_id=6543853149235446279&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太阳穴是一个经外奇穴,治疗头痛也可以说是非常常用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刺激耳穴来缓解头痛,常用的耳穴为:枕、额、皮质下等。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穴位的定位可以自行搜索,如有问题可以关注@针人不露相 ,私信提问。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有哪些医学生用的不错的学习软件?
谢谢邀请!
专业知识类(1)3Dbody解剖。
很适合大一大二的医学新生。大一大二的医学生会陆陆续续地开设: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等解剖学课程。
这个app可以分人体的各个部分:手,头,耳,盆腔等等,很方便,很值得学习!
(2)网易公开课
搜索“网易公开课”的医学公开课,可以看到很多大学都将课程上传到“网易公开课”!
首要推荐的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临床解剖学公开课
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全美排名前10,他的临床解剖学也很棒!
(3)医学题库
里面有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等书籍的考试题目。
(不好的是,要先交钱才能做题)
医学资讯和论坛类(1)丁香园
丁香园里面有各种医生写的文章,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看。
有一些考研,甚至出国留学的成功人士的经验值得学习一下。
还有很多疑难杂症在丁香园论坛里应有尽有!
(2)医途
医途的栏目有很多。
比如:医学资讯,专业学习,医学影像等等
而且会高难度的悬丝诊脉?
如果我说孙悟空只是略识医道皮毛,根本不懂脉理,不会给人看病;
他给朱紫国国王弄的悬丝诊脉,只是玩噱头,故弄玄虚,您会不会觉得特别颠覆。
很多小说中,赋予了主角尤其是男主角,开了外挂般的强大力量,似乎作为男主角无所不能。
在这样的条件下,男主角既法力强大,又懂医术,还才华横溢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小说《西游记》并不是这种设定,《西游》记表面上说的是神魔鬼怪,其实用那些鬼怪所映照的全是现实。
在这样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里,在真正的大boss面前,小说中的男主角孙悟空其实就是个弱鸡。
孙悟空的人生也好,他的命运也罢,都是被大boss的牵着走……
孙悟空的武力值,还是在他和名师须菩提学艺的前提下,都不是最高的。
孙悟空根本没精心学习过医术,他根本看不了病,也不会懂得真正的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是孙悟空在谋算人心,孙悟空要达到的是用一种噱头,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朱紫国国王对他的信任。
一.医道,孙悟空志不在此
如果孙悟空懂医术,他最有可能师从的,就是斜月三星洞中的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的能力,就是开了外挂一般的存在,仿佛人世间的一切,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这只是引用了须菩提祖师能力的一小部分,须菩提祖师是真正的懂医道之人。如果孙悟空潜心和师傅学习,他的医术在整个三界都是顶尖的。
可实际上呢?
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孙悟空对于医道丝毫都不关心,长生不老之术,才是孙悟空真心想要向须菩提学习的东西:
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或是孙悟空的虔诚感动了须菩提祖师;
或是命运一定要将孙悟空推向西天取经之路,须菩提祖师传授了孙悟空七十二变之法,这也只是孙悟空想求的长生之术的一个手段。
孙悟空真的想要做神仙,还要经受天劫和很多的考验……
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身边住了七年,须菩提祖师教他72般变化和筋斗云,其实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在三星洞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孙悟空都在学习如何做一个人:
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
①这段文字虽短,却信息量很大。孙悟空从一个猴子,一个山野妖王,过渡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其中他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去学习。
这种学习,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
与此同时,孙悟空还要学习言语、礼貌、写字……
那7年的时间,孙悟空绝不是在玩耍,而是每天都要努力的学习才行。
②此时读者就可以开一个脑洞,孙悟空是有很多师兄的,他的某些师兄出于真爱也罢,出于谋生的角度也罢,会选择和须菩提祖师学习医道。
孙悟空的某些师兄,会是真正精于医术之人。他们在和孙悟空聊天的过程中,一定会提到一些脉理或者药理的知识,以孙悟空的聪明伶俐,必然会记住很多东西。
这些东西会让孙悟会这个不懂医道之人,说起医术来,显得很有本事,说得头头是道!
可那只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浮夸罢了,绝不是孙悟空已经学到了真正的本事。
孙悟空关心的,只有长生之道,那才是孙悟空在三星洞这所大学中,为自己选择的专业。
如果将三星洞比喻成大学,这座大学专业很多,孙悟空会旁听到很多知识,这会使得这猴子,有着巨大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
但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都不等同于专业性,尤其是医道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东西,孙悟空并没有学习过,也就等同于他不懂医术。
比起孙悟空来,他的两个师弟对医道的知识面,都明显地高于孙悟空:
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八戒)
那曾见马尿为丸?那东西腥腥臊臊,脾虚的人,一闻就吐;再服巴豆大黄,弄得人上吐下泻,可是耍子?”(沙僧)
这些都是孙悟空在在朱紫国,用大黄、巴豆、马溺做药丸子,给朱紫国国王服用时,他的两个师弟猪八戒和沙僧说的话。
猪八戒和沙僧所言颇有道理,显然也是略懂医术之人,他们的眼界更接近于常人,甚至可以说比孙悟空的眼光更好。
可以换一句话说猪八戒和沙僧说的方子,才是真正凡人需要用的方子。
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开的方子,根本不是一张药方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主子国国王的讽刺,就看读者能不能看得出来了。
二.孙悟空的药方子就是一篇笑话,是在讽刺朱紫国国王,他要给朱紫国国王医心
表面上,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的时候放了大招,用了玄妙的悬丝诊脉。
可实际上有这个必要吗?
答案是否定的。
悬丝诊脉的确是高难度,可连古代人都认为这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花架子!
为什么会有悬丝诊脉这么玄的东西?
答案实际上很残酷,悬丝诊脉是由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制度造成的。古代男女大防,就算是男医生,也不敢轻易碰高贵女子的手腕,他有了所谓的悬丝诊脉。
换句话说就是,悬丝诊脉这是个无奈的选择。用这种方式诊脉,既不准确也不合理,只能成为一种大噱头或者是花架子罢了。
而孙悟空在朱紫国,就把这种花架子利用至极。
孙悟空真的会看病吗?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完全能够通过很多情节看得出孙悟空根本不会看病。
孙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结果人参果树是观音医的;
死了的乌鸡国国王,是太上老君的仙丹救活的;
黄风怪吹坏了孙悟空的眼睛,是黎山老母给孙悟空治好的。
孙悟空既医不了树,也医不好人,同时医不他自己,这样的人绝不敢说他懂医术!
孙悟空不懂医术,可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
朱紫国的国王病了,是因为赛太岁抢走了他的金圣宫娘娘,这件事情在朱紫国不会是个秘密。
精明如孙悟空,在朱紫国人的闲聊中知道了这件事情也很正常。
因此孙悟空的悬丝诊脉就是一个大噱头,在瞎比划一番之后,会得出朱紫国王是双鸟失群之症。
从骨子里面,孙悟空根本看不起这个朱紫国国王。朱紫国国王的老婆被妖怪抢走了,他的反应是什么?
他的反应是自己缠绵病榻三年,居然得找回自己的老婆,反抗一下赛太岁都不敢。
这样的一国之君,简直麻木胆小得令人发指!
与之对比的可以是玉华州的几位王子,同样是面对妖怪黄狮精,玉华州的几位王子以凡人之躯,居然敢学艺想和真正的大妖精打上几架。
不说这几位王子的真正能力如何,只说这等勇气便值得读者敬佩。
孙悟空要治疗的是朱紫国国王的懦弱无能,在此之前孙悟空必须要让朱紫国王先信任他。
只有朱紫国国王信任孙悟空的前提下,孙悟空对他的谏言才有效。
而悬丝诊脉这种大噱头,会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崇拜与信任感。
再对比一下玉华州的王子和胆小的朱紫国国王。难怪孙悟空看不上朱紫国国王,将他彻底地揶揄一番:
行者道:“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 王母娘娘 搽脸粉, 老君炉 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
这是孙悟空给乌金丹配的药引子,这药引子就没有一件正经的东西。
而这乌金丹,就是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用的药。
老鸦屁不过是嘲笑朱紫国的大臣,万事不通,只会溜须拍马;
鲤鱼尿是嘲笑朱紫国的君臣,胆小如鼠,一点尿性都没有,任凭妖怪抢走了金圣宫娘娘也不敢反抗;
王母娘娘的搽脸粉,讽刺得更犀利,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紫国的君臣都只是粉饰太平之辈,这个国家没有明君,更没有贤臣;
老君炉里的炼丹灰,说明朱紫国已经无药可救,不配使用太上老君的仙丹,只配使用炼丹灰;
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这句话更讽刺,孙悟空是在讽刺朱紫国王的帽子是破的,估计颜色也不对。这朱紫国王也就只配称一条困龙,真龙天子可不会像他一般没用。
其实整个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表达的都是孙猴子对这个国王的无能的讽刺。朱紫国国王的金圣宫娘娘他的老婆都被妖精抢走了,他都不敢吭一声,那么整个朱紫国会烂成什么样,读者就可以自行去想象了。
与其说是孙悟空在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倒不如说是孙猴子在给国王医心。
朱紫国国王表面上的病症,不是被孙悟空治好的,而是被白龙马马溺的神奇功能治好了:
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
这白龙马可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人家绝非凡品,医个凡的国王还是没问题的,这其中无关孙悟空的医术。
孙悟空重要的,是能给朱紫国国王医心:
有两个妃子,将净桶捡看,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块一团。妃子近龙床前来报:“病根都行下来也!
在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治病的时间点,距离金圣宫娘娘被赛太岁抢,走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
什么样的粽子能在人的腹内留三年?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些污秽痰涎还有糯米饭团,指的都是朱紫国国王曾经的懦弱和无能。
与其说是孙悟空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倒不如说是孙悟空的到来,给了朱紫国国王勇气和力量,改变了朱紫国国王懦弱的性格和无能的退缩。
那个时候,朱紫国国王主动请求孙悟空帮助他迎回金圣宫娘娘。治病容易治心难,而孙悟空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心。此时再回头看那所谓的悬丝诊脉,不过是孙悟空为了让朱紫国国王能够接受他帮助朱紫国国王医心,而使用的一个小手段噱头而已。
怎样学好针灸呢?
感谢邀请
之前在回答怎样从零开始学中医的问题时给自己挖了个坑,说日后有机缘再写怎么学习针灸,我现在来填坑了。
这又会是一篇很长的回答,首先要说明的是,针灸虽然看起来很容易上手,但其实易学而难精,而且和开方一样,是存在风险的。方子开错了,可能无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中毒。而针扎错了,可能损伤重要血管和脏器,同样可以有严重后果。此外,晕针、滞针等常见问题的处理同样需要重视,不具备这些知识就盲目上手是很危险的。因此,个人并不建议完全自学针灸,下面的内容虽然已经写的尽可能的全面,但还是希望读者能找个靠谱的老师,或者至少在正规医师的指导下练习。此外,不要忘记,对于针灸而言,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临床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下面开始正文。
指力指力可以说是针灸的基本功。要想透皮不痛,要想熟练运用各类针刺手法,指力是基础。指力的练习方法很多,包括最常见的纸垫练针法(下图),棉球练针法等。我还见过扎水果的,扎猪肉的,扎水中漂浮的瓶盖的。还有人会建议练习手指俯卧撑,手指戳豆子等等。侧重点各不相同,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读者可以自己研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这里要多说一句的是,个人建议练习时如果针弯了就换根新的,这样能保证自己体察的力道和方向的准确性。另外,针反复扎之后会变钝,因此就算没弯也应该注意定期更换。
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是需要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的。学好中基才有可能学好针灸,明白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和常见中医词汇的含义也会为之后针灸知识的学习扫清一些障碍。目前可以找到的教材很多,我在这里介绍以下两本:
左边的《中医基础理论》是郑洪新教授的版本,这个是目前最新的版本,比较厚,讲的比较详细,但个别东西讲的略显啰嗦。所以同时推荐另一个版本:邮编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个版本很老,是1984年出版的,也就是我之前回答中就提过的五版教材,很薄也比较便宜。这个版本历时30余年仍在不断重印,足以说明这个版本之经典,可以说是之后历代教材版本的浓缩版。个人建议不妨把这个版本一起买上,读完2016版的以后,用这个经典版的作为日后复习和案头参考之用。
歌诀和经络腧穴学针灸的歌诀和中医的方歌一样,属于基础必背的知识。当然,歌诀只是辅助记忆,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必须加以理解才真正有用。针灸的歌诀主要是穴位的定位歌,特定穴的歌诀。知道穴位的位置和哪些是特定穴及其作用,是步入临床的基础,否则永远只会是外行看热闹。
正如方歌侧重于药物组成,而很难将剂量、主治、方意都囊括其中一样,针灸歌诀因为高度浓缩,不可能详细讲解腧穴定位、主治等内容。因此,很有必要和《经络腧穴学》结合着一起学习,搞清楚穴位的定位,经络的走行,特定穴的含义等等。
这里还要提一句《标幽赋》、《百症赋》、《通玄指要赋》之类的作品,当然也是最好背下来。但是这些和临床更为相关,在这个阶段几乎不可能全面理解,但不妨先背下来,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地再加以温习,定会不断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对于针灸而言,熟练背诵《灵枢·经脉篇》是最最最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篇章及其它经典,熟读也好,背诵也好,多多益善。
因为之前有人在评论中问我四大经典是哪几本,所以我在这里也顺便多说一句。一般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另一个说法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四本。虽然前一种说法的四本书可以说是中医体系里最古老的几本著作,而且因为《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了两本,所以前一种说法实际上是五本书,范围更广。但个人认为,因为温病学说对伤寒的理论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补充,加之本草学在《神农本草经》之后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的补充和修正后有了显著的发展,所以我更支持实际学习中选择后一种说法。
此外要说的是经典可能读不懂的问题,也就是怎样达到上面那个回答中提到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这个可以借助于白话解的书籍。下面以《灵枢》的白话解为例:
右边的版本是王洪图教授和贺娟教授主编的,王洪图教授是北中医的已故内经大家,贺娟教授之前是北中医基础医学院的副院长,不知道现在职位又调整了没有。两个教授都有着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原文后都有提要,但缺点是注释相对少一些。 左边的版本也比较权威,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郭霭春先生主编的,郭霭春教授在医史文献领域有一定声望。这个版本没有提要那一栏,但注释明显多了些。总体而言,两个版本大同小异,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一个即可。
解剖开始在人身上(包括自己)扎针之前,必须学好正常人体解剖学,要知道针下的组织器官是什么,在什么位置,重要血管的走形。要知道,扎出气胸,损伤延髓之类的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
刺法灸法学基础知识掌握好了之后就可以开始迈入临床学科了。首先就是针怎么扎、灸怎么用的问题,也就是刺法灸法。虽然有书籍讲解有关知识,但针刺手法是非常依赖实践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强调两点,一个是请以身试针。之前看过的一个蒙医针灸家的视频,他就提出收徒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能以身试针。我对此是表示赞同的。自己都没体察过针感,就直接拿别人练手?自己怕给自己扎坏,别人的命就不值钱?当然,有很多腧穴是自己没法给自己扎的,比如背腧穴,头部穴位,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点:在靠谱针灸师的指导下在别人身上练习。特别是某些存在较大针刺风险的穴位,千万别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己盲目尝试扎。
针灸治疗学和针灸医籍知道了怎么扎以后就是怎样根据病情和证型拟定针灸处方的问题了。这里又要提到上面回答里引用的那本书,回答中截图的书是《一针疗法》。这本书值得一读。里面有对理论的讲解,也包含了属于针灸治疗学的内容,算是满满的干货。当然,只读这一本书远远不够,特别是这本书讲解的治疗方法基本都是单个穴位,而临床上往往是多组穴位,甚至针刺、艾灸、拔罐等方法结合使用。因此,其他的针灸医籍,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要广泛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