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的作用,江湖郎中专门骗农村的老人?
老妈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我把她坑了[尬笑],把我说蒙了。
前几天有个朋友串门,说她腿疼贴一种膏药,效果不错。建议我妈也贴一下试试。老妈的腿骨质增生很多年了,疼痛一直伴随着她。这些年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也没有多大的作用。现在腿也已经变形了,不能长时间走路。听朋友这么一说,效果不错,关键价格也不贵,一帖才合6块钱,人家还上门服务,我就心动了,想着再试试,不指望着能除根,只要能缓解疼痛就可以。
今天早上朋友就打来电话,说人家贴膏药的来了,让我妈过去贴吧。老妈饭也没吃利索就过去了。时间过去了2个小时,老妈还没回来,我想贴这么一帖膏药这么长时间?转念一想,老妈爱说话,估计在哪又聊天呢。正想着老妈就回来了,一进门就说我把她坑了。看看老妈这一身,一共贴了23帖,一帖60块钱,贴一次可以管10天。最后人家还给优惠价,按的50块钱一帖,就这也花了1000多块钱。钱是花出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关键是和老妈算了半天,也没算出来这一帖6块钱怎么算出来的?谁能帮我算算这6块钱怎么算出来的?我是不是被骗了?[流泪][流泪][流泪]
现在有些中医也要看B超CT和生化检验报告单?
勿须泾渭分明,中医也不是不变,疾病谱在变,若一味泥古复古,中医言何发展,也无所谓治今病。
变与不变中发展中医,不变的是中医师需熟稔经典,及望闻问切的基础方法,病诊的八九不离十,理法方药胸有成竹,应用于临床常似是而非,拿捏不准。西医检查方法,相对病位精准病理明确,用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这也是中医之变,这个只是症的参考,只是中医辨证的参考症,并非作为开方的主要依据。
中医不是按西医的各项检查,化验来按图索骥的套病套方。印证的次数多了,中医更自信,开方更独到。
中医药有许多矿石类药,化学成份清楚,你不能说他是西药加以否认吧!
中医就是中医,插上科学的翅膀,灵魂依然是中医。有容乃大,灵验是大道理。
bone?
bone bane骨传导耳机。
优点如下:
1.敞耳聆听,更加安全
骨传导原理决定了,骨传导运动耳机不用通过耳道来传递声音,所以不用像传统耳机一样,捂住耳朵或堵住耳道来达到听声的目的,所以“敞耳聆听”也就成为了骨传导耳机最为人所称道的优势之一。
具体来说,这些优势也运动场景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当你使用骨传导耳机聆听音乐时,同时也能够听到你周围的环境声音,让用户在运动时不会处于“耳盲”状态,尤其在户外运动时,“敞耳聆听”可以避免一些危险情况的发生,这也是目前骨传导耳机最值得推崇的优势之处。
2.开放双耳,舒适健康
由于骨传导运动耳机“开放双耳”特点,所以也带来了健康方面的一些好处。因为骨传导耳机不需要 将耳塞放到人的耳朵里,可以保持耳道内部的清洁和卫生,同时,骨传导耳机表面光滑,容易清洗,而传统气导耳机内部容易沉积细菌,所以,骨传导耳机对耳朵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与之相反,传统耳机往往需要将耳塞放进入耳道内部,耳朵内空气阻塞,分泌的汗水和屋子不容易清洁,时间长了就会滋生细菌,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耳膜炎、中耳炎等耳疾,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听力。此外,传统耳机还会有一定电磁波,对人的脑神经与听力神经有一定一定影响,而骨传导耳机则不产生电磁波。
3.摆脱“听诊器”效应
在我们运动时,听歌可以有效地放松身心,达到更佳的运动效果,但普通的有线耳机在运动时会将摩擦碰撞的声音通过耳机线缆传到耳朵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诊器效应”,而骨传导耳机则避免了这个问题,能给人们一个更好的运动音乐环境。当然,如果想要彻底摆脱“听诊音”的干扰,真无线蓝牙耳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4.轻巧便携,适宜运动
首先首先骨传导耳机一般体积都非常小巧,同时重量也十分轻巧,所以比运动耳机更适合运动场景。笔者手上目前又一款AfterShokz Trekz Titanium骨传导运动耳机例,它采用了挂耳式外观设计,重量比普通蓝牙耳机要轻便很多,同时耳机采用的材质也十分柔软,能够很好的适应弯曲和佩戴的需要,对于运动耳机来说,这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骨传导运动耳机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1.音质还不够完美
骨传导耳机一直以来的主要定位就是“运动耳机”,不仅说明了它在运动场景下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骨传导耳机的音质还达不到日常听歌耳机(同等价位)的水准,比如低音不足、漏音等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和同等价位的有线耳机相比,也并不具有价格方面的优势,所以人们只会在运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才会使用骨传导耳机。
2.漏音现象仍需克服
如果说骨传导耳机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漏音的问题。虽然目前各大厂商都在努力改善骨传导耳机在漏音方面的不足,不过从目前骨传导耳机的实际现状来看,漏音现象依旧存在于骨传导耳机中,不过漏音情况已经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安静的环境下偶尔听听歌也还不错。
为什么比现在还先进?
你想多了,抗战时期哪有什么窃听器,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编导们拍脑袋补出来的东西,强行推动剧情之余,让你觉得很厉害而已。
二战时期的无线电设备都身形巨大,耗电相当高,当时最高技术的摩托罗拉电台也得大包小包的背一堆砖头,像想现代人那样,往小旅馆里塞个微缩探头就能wifi实况?不可能的。
真正的窃听大时代是那还得冷战爆发以后,各种间谍大行其道,谍报设备也突飞猛进,像什么窃听器之流简直不要太多,仅我国从美国订购的飞机上就能搜出一箩筐,简直触目惊心。
抗战时的窃听器根本没有电子化,那年代连个发光二极管都算高科技,非要窃听,则必须在房间里预先埋设有线窃听器,其原理类似电话。
比如二战结束以后,盟军在关押德国原子科学家海森堡等人的时候,就在牢房里事先布置了相当密集的暗藏式窃听器,以监控他们的谈话,从其交谈内容中获得更隐秘的情报。
显然,这种谍报监听系统是不可能用在四处“暗战”的特工身上的,实际上一直到冷战末期甚至现代,人们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监听。
有线监听最大的问题是布设极为麻烦,工程量大,所以只能用于固定的,预设好的监听场所。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是在电话机上做手脚,将关键电话线分一条出去,这样便可以直接监听对方的电话通话。但这招其实更难,因为特工几乎没办法去隐秘的搭线。
比如1916年德国人的“莫利兹”窃听器就属于这种搭线装备,德军工兵们会在黑夜爬出堑壕,然后悄悄的将“莫利兹”的通电铜板埋在英军电话线附近,对野战电话进行窃听。
二战时,日本一些特务机关到是也布置过专门的监听室,但这种设备更简单,它们仅仅是一些在隔壁能贴墙集音的铜管和大喇叭而已。
还别说,在一些谍战工具中,“听诊器”也是个可用的窃听装备,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比人耳朵还是灵敏不少。
在声纹窃听之外,更多的是使用“矿石收音机”对无线电信息的监控,这种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出现了。采用矿石晶体为核心的原始收音机,不需要电源即可工作,相当的隐蔽。
那时候的无线电没有现代的加密措施,所以只要接受到无线电信号,剩下的就只有密码破译。
二战时像德军潜艇通讯、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通讯,都曾经被窃听过,泄露了无数的战场信息,但它们并没有通过特工来窃取。
二战时最著名的,也最先进的窃听案当属苏联对美国窃听的“金唇”(The thing),1943年时,苏联开发出了一种名为“金唇”的高灵敏震膜窃听器。
它不需要电,只要能震动就行。它将收集整个房间的震动,而苏联特工会在附近用一个专属的接收器进行照射收音。
1945年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人将“金唇”放到一块木雕的美国国徽中,骗取了美国大使的垂涎,让少先队员将它送进了美国大使卡里曼的办公室。
苏联特工在大楼对面的民居里安装了接收器,为了保密,整栋楼都换成了“自己人”,甚至扮演着正常的生活。
这块木雕国徽在4任大使期间从没被动过,让苏联人窃听到了无数的秘密,但CIA在1953年仍然发现了它的秘密,美国人当时没有声张,他们借着此物透露了不少假消息,然后在1960年的联大上拿着掏出的“金唇”狠狠的羞辱了苏联人一番。
“金唇”这件事情,已经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它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抗战的战场上的,如果有,那就是扯淡。
实际上,真正最好用的“窃听器”往往不是那些设备,而是美女,美人计几千年来就没有不灵的,随随便便就能套取大量信息。
二战时许多美女间谍就守在街头和咖啡馆里,她们扮演成妓女、酒吧女、寂寞女生、街头的女神、白富美,用各种套路与那些海上憋坏了的水手套近乎、谈恋爱、上床,然后扒拉出各种船只出入情报。
等这些零零散散的情报被发走并合并后,轮船和战舰们可就惨了,等待他们的会是潜艇、巡洋舰、战机的拦截。
所以水手们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还被印成了海报——“Loose lips sink ships”松懈的嘴巴会沉船!
是否有大的创业机会?
2016-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分析
一、市场需求情况
1、医疗服务需求
老龄化会影响着很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人口老龄化关系紧密的医疗需求。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和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升温。而老龄人口比例的快速提升,直接带来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也持续增长。
我国老年人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就达200-300亿元。中国社会历来以孝传家,也热衷于“花钱买健康”,因此老年人用医疗器械市场将是未来医械行业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而作为医械行业的未来,移动医疗自然在老年人用医械市场中有着巨大的市场。老年人因为行动不便,更为迫切需要移动医疗带来的便利与提前预防。而目前我们看到大多的移动医疗都是面向年轻人的,各种噱头和华而不实的功能,很难复制到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正是由于移动医疗没有更多的倾向于真正需要它的群体,导致了移动医疗大有鸡肋之感。所以移动医疗应该切分为两大个范畴,一是面向于年轻人的更为结合潮流的;一是面向于老年人的更为体现实用性。只有真正的把握这两点,才能拥有稳定的持续的客源,也就自然拥有稳定的持续增长的市场。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自然增长迅速,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非常突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有所提高,医疗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虽然我国医疗器械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但这正是发展空间所在。
中国老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是在不断的扩大中,现在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有所变化,生活水平可谓日益提高,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如电子血压计、血糖测试仪、电子体温计等相继出现在市面上。许多家庭早在很多年前,就备有各种简单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等。这些简单的医疗器械之所以在医疗器械市场中这么受欢迎也是因为它们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就更为实用,随时体察病人情况,及时就医,不会因耽误时间而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人们也就越来越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了,老式的医疗器械,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家庭的需要,各种简单实用、功能齐全的新型家庭用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市场里也应运而生,走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如电子血压计、血糖测试仪、电子体温计等相继面市。
医疗器械市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规模也会增大,像中国老年人(60岁及以上)用医疗器材的需求规模就会增大。医疗器械市场里老人用医疗器材产品在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无线化、网络化、远程化、微创化和更便携化的趋势。
2、护理服务需求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发病率较高。据有关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中,约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各种慢性病的状态。患各种疾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0%-80%。因此,医疗护理、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都会具有很大市场。
1、老年群体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疗养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人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社区内的活动、娱乐、休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疗养问题。
2、老年群体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老年疗养院
该类疗养院应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懂得与老年人沟通,能够解决老年人平时的小病医疗,分析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从每个方面关爱老年人生活。独生子女的父母子女少的状况也会使他们更多地依赖社区服务和选择不同于现在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希望独立居住愿望的加强需要社会上有能够满足老年人居住、养老的住宅。
3、社区医疗服务成为需求核心,亟待强化老年卫生服务举措
为老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有72.6%的老人认为医疗服务的就近与便利及其重要。同时,对重病及费用的担忧普遍存在,有22.1%的老人对患重病可能导致的经济困难表示忧虑。
3、家政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在中国,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决定了目前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情况下,社区服务在为老服务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老服务是家政服务的重要领域。进入“十三五”,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业再上风口,家政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养老服务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养老服务领域将产生更为巨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养老服务将与家政服务进一步融合,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养老设施、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且受养老传统和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机构养老在我国一直推行不畅,迄今为止,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即国情特色的“9073”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也直接带动了居民对包括家务、老人看护等方面的家政服务需求。
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在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比例高达42.2%和33.3%;老年人对康复服务、长期照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比例达到了21.4%和20.6%。
显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是城市家庭,尤其是居家养老家庭的迫切需求。伴随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的快速增加,居家养老领域必将产生更多的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业机遇空前。然而,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是,我国家政行业多年来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市场需求量大,但专业的从业者并不多,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消费者认可度不高等突出问题。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目前共有60万个家政组织,2500万名从业人员。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从业人员,家政服务业都难以与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
2015年,民政部联合发改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教育、物业服务等企业,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紧跟“互联网+”新趋势,家政服务业也在谋求从传统模式转型,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2014年10月,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成立了养老服务专业委员会,旨在围绕居家社区服务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建立一定的运营模式使养老服务在社区落地。本月发布的《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着力推动养老服务和信息科技的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提供方式;而在本次发布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更直接将“探索多种模式的“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列入试点资金重点支持的7个重点领域。
“十三五”期间,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令人期待。一方面,家政行业领军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如北京95081家庭服务中心推出家政O2O平台——管家帮,整合“家政服务”、“营养服务”和“健康服务”三大品类,推出一站式养老服务解决方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家政服务平台也开始在养老服务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如阿姨帮、云家政等,这些平台除了提供常规家政服务外,也针对老年人提供上门陪护照顾等服务。
二、市场供给情况
1、养老机构数量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比2016年增长10.6%,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
图表:2015-2017年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民政部
2、养老床位数量
图表:2015-2017年我国各类养老床位数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民政部
2017年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2016年增长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38.5万张。
3、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2017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相比2016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2017年我国各类养老床位增长缓慢,而老年人增长比例并没有放缓导致的。
图表:2015-2017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数据来源:民政部
4、养老机构职工人数
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目前全国约有40余所院校开设了养老专业,但年招生量不足2000人,每年毕业人数更是不足1500人。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养老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8-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