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生,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世界科学的最前沿?
谢邀。
对中医理论了解不多,如果从广义上定义“科学”这个词,个人觉得中医有可能吧。
人类不是一个处于世外桃园的物种,必然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人”的解剖就不应该只注重人本身,而需放在所处环境中系统的分板了解。
人类是整个系统的一环。
人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出发点。
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认识能力,还远不能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现代医学似乎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越来越细分的学科,将人类解构人相互独立的各种“零配件”。
不是说无需了解细节,但如同造车,即便把所有的优质的所需的零配件都放在一个人面前,也未必能造出一台好车,这需要很好的集成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医学制作精良的“零配件”,中医来研究集成,是不是挺有意思?
中医或西医,迄今为止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不断的完善人类的医疗手段,直至从根本上贯通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在此之前,任何思想的牢笼都是作茧自缚。
中医称风是六淫之首?
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回答:平时中医医生们口中向患者们解释的所说的“六淫”即为“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现象中正常的六种属性,当这六种正常现象引起人体发病时,就被称为“六淫”。这六种邪气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相兼致病,如风寒头痛、寒湿痹证、暑湿泄泻等。这六种邪气还和一年四季相对应,因风邪一年四季都有,所以也称为六淫之首,风也对应春天,夏天炎热为暑,为火,长夏为湿,秋天干燥为燥,冬天寒冷为寒。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给大家科普何为六淫。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淫证是指外感风邪所致的证候,也称为外风证。
【临床表现】:恶风,微发热,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喉干痒或咳嗽;或皮肤瘙痒、丘疹风团、瘾疹;或局部麻木,口眼窝斜;或游走性关节疼痛;或突然面睑浮肿。查看舌苔见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邪袭表,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故见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风伤肺窍,则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咳嗽,风客肌腠,营卫郁滞,则皮肤瘙痒或瘾疹;风中经络,经气阻滞,则局部麻木、口眼窝斜;风闭关节,则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风袭肺卫,通调失职,则浮肿突发于头面、眼睑,继而全身。
寒淫证(寒主痛,主凝滞)寒淫证是指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白稀;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拘急,冷痛,蜷卧,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沉紧或脉伏。
【证候分析】:寒淫证有“伤寒证(寒袭于表)”和“中寒证(寒中于里)”之分;寒为阴邪,其性寒凉、凝滞、收引,多导致腠理、经脉、筋脉拘急,易伤阳气,阻滞气血运行。寒邪肌表,阻遏卫阳,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束肺窍,故鼻塞流清涕;寒凝经脉,则头身疼痛,脉浮紧;寒邪直接损伤脏腑,客于肺系,则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寒邪滞留于胃肠,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寒伤阳气,凝滞血脉,则见肢体拘急,冷痛,蜷卧,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甚至脉伏。
暑淫证暑淫证是指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简称暑证。
【临床表现】:伤暑则发热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乏,小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中暑则胸闷气短,呕恶腹痛,甚则神志不清,猝然昏倒。
【证候分析】: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多夹湿邪等致病特点。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感受暑湿之邪为伤暑,暑性炎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津泄,则身体疲乏,脉虚数(《素问》“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少津。中暑则为暑湿内闭,暑闭气机,则见胸闷气短,呕恶腹痛;暑闭心神则神志不清,猝然昏倒。
湿淫证湿淫证是指感受湿邪引起的证候,也称外湿证。
【临床表现】: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口腻纳呆,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肢沉身困,关节肿痛重着酸楚,便溏尿浊,或妇女带下量多,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而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湿为阴邪,湿性重浊、粘滞、趋下,容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外湿侵袭,阻滞经气,则头重如裹,肢沉身困;湿浊内困,阻遏气机,故胸闷脘痞,口腻纳呆,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湿留关节、肌肤,则关节肿痛重着酸楚,下肢浮肿;湿浊趋下,易袭阴位,故便溏、尿浊,带下量多,阴痒湿疹。《素问》云:“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
燥淫证燥淫证是指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也称为外燥证。
【临床表现】:唇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干咳少痰,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口渴,大便秘结,尿少;或恶风发热,咽喉不利;苔干,脉浮。
【证候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燥性干燥,易伤津液,易伤肺脏;肺系失润,则唇鼻咽干燥,干咳少痰,肤燥皲裂;燥邪伤津,则苔干口渴,大便秘结尿少,痰黏难咯;燥阻遏卫表,则恶风发热,咽喉不利,脉浮;燥伤肺络,则见痰中带血。
火淫证火淫证是指外感火(热)阳邪,使机体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尿短便秘,舌红或舌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起芒刺,脉洪数有力。或见心烦失眠,神昏谵语,躁扰发狂、惊厥抽搐,吐血、衄血、发斑疹,痈肿疮疡。
【证候分析】:火、热、温邪为阳邪,其性燔灼迫急,伤津耗气,具有炎上,生风动血,一导致疮疡对的特点。火、热、温邪入气分,气血沸涌则发热,面红目赤,脉洪数;热迫津伤则口渴,尿短便秘;火热入营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热极动风则惊厥抽搐;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痈肿疮疡。
综上所述,所谓的“六淫”本来是自然界产生的正常现象,但因过剩则不及,过满则亏,再加上人体本来体质就虚,就如《黄帝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如果想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平时一定要注意锻炼,饮食讲究,起居规律等等,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增强体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外感疾病的发生,也可以少吃点药物。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更多中医药防治疾病小知识!谢谢大家点赞转发!
有谁真正知道中医的强项是治未病的?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一种境界!而且是最高的境界!
曾经有个中医黑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口吻来责问:未病就是人没有病,没有病怎么治?荒唐可笑!于是一群中医黑鼓噪而弹冠,自以为是,群声讪然!
所以,应当搞清楚中医所说未病是什么?治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治未病有三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就是养生,也就是经过养生调理,使人体内生态环境与外生态环境产生合理的平衡,所谓适者生存,减少内外生态矛盾产生势能差。这些内外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平衡的生存状态,就叫养生,就可以令人不生病少生病,令人长寿!这是中医治未病第一境界,有如上升到天庭神仙庙堂大庇天下庶民皆欢颜的最理想境界!谁能达到这种完全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谁不是神仙也叫地仙!所以《黄帝内经》首先开宗明义讲的不是诊断不是治疗不是用药用针,而是告诉人们怎样养生,怎样生存与生活方式,怎样应四季变化适寒温变迁,……这就是中医,是天下中医黑无法理解的中医情怀。中医黑犹如一切奸商,他们拼命否定中医养生治未病目的,就是要人们多生病,让医院挤満人如菜市场,这样好让他们多赚钱多吸老百姓血!所以他们反对中医治未病的私心就在这里:你天下老百姓都按中医治未病养生法则办,不生病让医院医生赚不到一分钱,整个医疗产业链人员包括西医集团、药业集团、医械集团和医药代表推销集团喝西北风去?
中医治未病第二个涵义:就是当病人还没有感觉自己生病认的很健康时,中医人通过四诊合参把握脏腑,十四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的走势,知道所谓病人自己认知没病但实质病己产生于萌芽状态。事实是,暴风雨来了才认知暴风雨而被动处置,那不算真本领,只有月晕知风 础润知雨,完全把握风起于青萍之末,并且有完整处置办法,那才叫真正高手。犹如现在天气知暴风雨可以提前预知,知道趋向,知道势能危害,知道疏浚江河,让海外渔船避风,让田原庄稼百姓获得安全,从而举重若轻,不产生一点危害!这就是中医高手治未病第二个高境界:因为将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令病人不知不觉恢复健康,此时病最好治。若是待病积重成患,那不仅病人受到无限痛苦,而且治疗的过程而势必延长,治疗结果也颇具参差!犹如人渴了才去挖井取水喝,敌人杀过来才开炉锻炼兵器,那种治法不嫌迟吗?
中医治未病的第三层涵义,也就是比较中医治未病最低层次境界,接近于治疗技术:其涵义是说:五脏六腑染病有先后,但脏腑间系统是一病皆病一损皆损的,有个先后顺序,中医人在治某脏病时,知道脏腑病必然传导规律,比如肝病了必然会导致食欲不振脾胃病,脾胃病了必然会导致先天之本肾气弱化,肾脏病了下面心脏也会病引发心衰,心脏病了必然肺病呼吸困难,如此等等,如同伤寒论有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也就是在治疗病肝之时应当同时治疗未病的脾胃。这种治未病完全是中医治疗中的战略战术,不象西医头疼治头足痛治足,掌握这种治未病的战略艺术,就会使中医治疗事半而功倍!
中医黑知否?不知,只有愚蠢的讪笑!
你知道的有什么好的中医的入门书籍?
推荐《类经》《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脉经》《医方集解》《本草备要》这几本书。
学中医《黄帝内经》是必须要看的,中医的很多基础理论都在这里。如果看不懂原版的,可以找一些讲解的,《类经》是比较有名的一本。
作者张景岳自己就是一名中医家,《类经》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必读之经典。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宋人成无己以《黄帝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看不懂这些文言文的原版的话,就找一些现代人讲解的版本吧。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中医大学讲师推荐给我的,适合初学者读。学《金匮要略》,可以参考《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学习把脉,看《脉经》。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范建忠写的《一脉诊病》适合今人读。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学习望诊就看《望诊遵经》。
了解草药,可以看《神农本草经》《本草备要》。《本草备要》为清代人汪昂编写,意指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
学习药方,汪昂编写的《医方集解》可读。每个药方的构成,每味药在其中的功效,都有说明解释。
明代医家李梃编撰的《医学入门》,可作为学习中医的入门读物。该书包括历代医家传略、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外感内伤病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等,所述内容,很多被编成歌。本书“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因内容广博,分类明晰,通俗易懂,便于习诵,很受后世医家欢迎。
除在中医易学上有应用?
由于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有些人谈古色变,基本把古文化和阴阳五行和封建迷信划为等号。一提到阴阳五行,大多数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神秘;第二反应就是觉得这东西是不是与迷信有点关系。其实不然,阴阳五行论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宇宙观,辩证法,方法论
《周易》是中华文明之源,阴阳五行之理蕴藏其中。《内经》是阴阳五行的应用,故《周易》是《内经》的基础书。“不学易不足为大医”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是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学科。阴阳五行是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真理性的揭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以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对世界的影响之大,如中国文化一样,曾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原因,而不是中医本身的原因,中医、中国文化和我们的国家一起跌入深渊。我的信念是“中医必将与国倶兴”!
“子学九式”是中华文明的内核,“阴阳五行”是核心。比方“阴阳五行”是DNA,“子学九式”就是蛋白质。中医是“子学九式”中的门类之一。文明之后才产生“儒释道圣”等等文化。他们彼此发展与补充,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说教,互为应用。但都为了阐明“阴阳五行”这一道理。
《易经》的内核是“阴阳五行”,他的应用是“子学九式”,文明起源之后才有“儒释道”等等经史子集的文化昌盛。所以中医不是来源于道教文化;相反,和其他文化一样,道教及道教文化从中医的影响而来,并验证和充实着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由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两个部分组成,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混沌的太极分裂成阴、阳两性物质,这两种物质分属不同属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彼此消长,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与哲学上的矛盾论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相似。
阴阳代表两个对立的事物如乾坤、雌雄、大小、黑白、刚柔、奇偶等。凡是类似雄、大、高、奇、刚等特性的属于阳性的范畴,反之类似于雌、小、矮、偶、柔等特性的则属于阴性的范畴。
并且认为“阴阳合气,万物自生”,世上万物本身就包涵阴阳这一对矛盾统一体,“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古人觉得用文字来表达阴阳理论难尽其意,干脆制作了一个阴阳鱼形图,让理论要表达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意会重于言传是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古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由金、水、木、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属性构成。金曰收杀、清静;水曰寒冷、润下;木曰生发、条达;火曰炎热、向上;土曰长养、化育。这五种基本物质属性循环起来:顺次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隔一相克,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但这种克性并非永恒不变,依据量的大小克制的程度也不相同,甚至还出现反克:大火蒸干小水;硬木克坏弱金;厚土掩埋细木;重金压灭小火;洪水冲走泥土。因此,对五行生克的理解不能限于教条,要根据具体时空条件作具体判断。
古人为了能使后人更好地了解时间和空间的五行属性,创建了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
天干
甲乙同属东方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南方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西方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葵同属北方水,壬为阳水,葵为阴水
地支
寅卯同属东方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同属南方火,巳为阳火,午为阴火
申酉同属西方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同属北方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同属中央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一个原本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符号化,并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从而便于运算。事物的发展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处于什么状态(旺、相、休,囚、死)便一清二楚了。古人因数学知识的缺乏,不能用函数曲线来准确表达其变化的连续渐进性,文字的表达仅仅是曲线上的几个拐点,如旺到什么程度,囚到什么时间,则完全由人主观判断,准确性因人水平而异。如果用函数来表达则应是事物变化结果(y)随着时间(t)的变化在三维空间连续不间断的曲线y=f(t)。f则是有关时间和空间中五行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
阴阳五行理论其他实效应用
我们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思路来认识一下阴阳五行。矛盾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人的基本哲学观点。
1,阴阳的对立统一原理,阴阳就是对立统一,阴阳双方即对立又统一
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为最早的观察对象是日光的向背,所以就用“阴阳”二字来替代对立统一。后来通过类似的思维引申出无限的对象。
2,阴阳的普遍性原理,阴阳具有普遍性,即时事事有阴阳,时时有阴阳。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内部都存在着阴与阳两种势力,而且它们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并且又是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这种力量是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与发展的原动力。
比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无形为阳,有形为阴…。
3, 阴阳的特殊性原理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阴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阴阳,同一阴阳也有两个不同的方面,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称为太阳,下午为阳中之阴,称为少阳。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前半夜为阴中之阴,称为太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阴,称为少阴。这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的原理,四象生八卦,也是矛盾无限可分性原理。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冷水和热水相比较而分阴阳,热水为阳,冷水为阴,冷热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所以在中国最早思想的起源就发现了矛盾辩证法,其所包含内容与唯物主义矛盾观完全一致,甚至更丰富,更形象,古人用阴阳来描述矛盾的观点。
取象比类,从微观、宏观到宇宙观,一层一层地彼此严密衔接,都遵循着一个法则——阴阳无时无处不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等九大行星一起围着太阳的运行,都说明宇宙全息,生命全息。
五行—充电—放电,比拟得很好。春夏养阳,正是充电的过程;秋冬养阴就是防止放电过快,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的过程。生命不过如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尚处于膨胀期,尚未到达最大值,等到收缩期的到来、结束,就是宇宙生命的终点。
我们还可以将生成的阳性物质再当作太极态,把它看成是具有阴、阳两类属性的统一体,这样一直分下去,即任何事物都是包含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阳物质形成的宇宙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可我们现在发现中性物质相互吸引(万有引力),没发现相互排斥力,但阳性宇宙在引力作用下却反而呈现加速扩张现象,“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在引力作用下扩张减速,这种暗能量压力使宇宙扩张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矛盾,但和阴阳理论相一致。
理论是对现象的内在必然性的揭示。阴阳揭示的是宇宙规律;五行揭示的是自然规律;八卦揭示的是万事万物间的规律。
写到这里,笔者就是希望咱们能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要用有色眼光去对待它,甚至把它视为封建迷信,说实在的,我们文化的典籍比如《易经》,《道德经》里面看不到任何封建思想和有神论的痕迹,满满的唯物辩证法。我们应该建立文化自信,甚至把传统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纳入学校课程。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理论是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若把此剥离,则传统文化也将不复存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犹如五行之理论,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阴阳五行理论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论,它产生于上古时代,是人们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虽其理论文字成型于封建时代,对封建社会的哲学、伦理、道德和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华夏智慧,阴阳五行的理论和本质;
2.杨金,用唯物辩证法的思路认识阴阳五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