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有什么区别症状,血虚会有什么样的汗?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但中医认为,人体的“汗”有正常与异常之分,在《内经》中有提到,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
正常的出汗可以起到调节体温、平衡阴阳;而身体不同部位的“异常”出汗,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需要引起注意。
自汗是指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莫名出汗。
通常表现为:无论什么季节,白天不活动或者稍微活动的情况下就出汗不止、易感冒、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尤其在冬天,无力畏寒。
这多数是因为肺气虚弱、津液外泄所致,为气虚导致的汗多现象。
盗汗盗汗,《黄帝内经》称其为“寝汗”。“寝”指睡觉,“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
通常表现为:睡觉时容易出汗、睡醒后汗液停止,还会伴随失眠、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心烦易燥、面部发红等。
这类出汗是由于阴虚导致内热所致,属于典型的阴虚火旺。
而血虚是指全身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一般以面色淡白或萎黄,除了脸色不好看,有的人还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食欲下降,大便干燥,月经不调,眼睛干涩,四肢麻木,活动不利,皮肤干燥,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
关于血虚出什么汗,也与个人体质有关,如血虚自汗、血虚盗汗、血虚心寒,以及不出汗,都有可能。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血虚人群的一般是以养血安神来作为调理重点。
那我就顺便给大家分享一下自汗、盗汗及其他常见异常出汗的调理方法!希望大家认真看完~
自汗——温阳止汗自汗多为气虚不固,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浮小麦、麦冬、红枣,煎汤饮用,养心敛汗,固表实卫。药膳上可选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
在艾灸选穴上,推荐肺俞穴、关元穴、足三里,每穴5-10分钟。
盗汗——滋阴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经常盗汗的人,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
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手足心多汗——补脾胃手足心多汗主要表现为手脚心出汗较多,经常潮湿,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更容易出汗,还伴有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大便溏稀。
脾主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映出有关症状。手足心多汗的人,常见是脾胃气虚,导致津液运化失常所致。
平时可以将党参、白术、山药放在米粥里一起煮。适当吃些薏仁、山药、莲子、红枣、核桃仁等食物健脾益气
每天餐后2小时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6圈,再逆时针揉36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在艾灸选穴上,推荐太溪、三阴交、内关、合谷。心窝胸口多汗——补养心脾、益气敛汗如果中老年心窝胸口出汗较多,还伴有心悸、心慌、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眠质量差等表现。这类情况常见于脾胃失和。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另外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其他健康问题可以关注我,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简单实用的养生妙招!
阳虚还是阴虚有什么判断标准?
阳虚与阴虚是阴阳相对不足,阳虚则虚寒证,阴虚则虚热证。
一、阳虚的表现根据各个脏腑阳气的虚衰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肺阳虚:畏寒,咳嗽白痰,时有白泡沫痰,容易感冒,受凉容易憋喘,面试苍白,舌淡白,苔薄白,脉弱。
心阳虚:面色恍白,心悸怔仲,胸闷胸痛,四肢厥冷,活动后,心慌胸闷加重,舌淡白苔薄白或有瘀点,脉弱。
脾阳虚:胃脘冷痛,得温则减,腹痛腹泻,食生凉后腹泻加重,完谷不化,腹胀,不欲饮食,舌淡白苔薄白,脉弱。
肾阳虚:四肢发凉,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腰腹发凉,女子不孕,月经延期,月经量少,月经推后,痛经,卵泡发育不良,男子阳痿早泄,舌淡白苔薄白,脉弱。
二、阴虚表现为各个脏腑阴虚症状或者阴虚火旺的症状。
肺阴虚(火旺):干咳无痰,痰带血丝,咽干口燥,鼻鸣干呕,舌淡红苔薄黄或干,脉细数。
心阴虚(火旺):心慌胸闷,口干咽干,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胃阴虚(火旺):胃脘灼痛,反酸腹胀,时有干呕,饥不欲食,口干咽干,渴欲饮凉水,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肝阴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两胁隐痛,女子月经量少,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不孕。舌淡红太薄黄,脉弦细。
肾阴虚(火旺):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干,女子月经量少,不孕,闭经,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以上为大家浅谈阳虚与阴虚的判断标准,可以根据以上症状做出判断,若有以上症状,及时调理与养生,望能帮助到朋友们!脾肾阳虚有哪些症状?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小药。
最近,各大主流媒体头版中,都在热议一个话题,那就是有关于肾脏方面。
上下五千年,自祖辈开始对肾,可以说情有独钟。肾脏在身体之中是一个无私奉献者,中国人之所以对肾脏充满了敬畏,一定程度上,源于它的能力。
提起肾,会让大部人男人自叹不如,根据一项数据显示,肾虚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标志。
生活中经常会把女人比作是水做的,中医认为;肾乃“生命之源”,它能够滋润着身体的生长与发育,若生命中缺少水,就会渴死,可以这么说,人体中就是一个装满水的“袋子”。
很多情况下,这个装满水的“袋子”,经过时间的洗礼、老旧等会发生泄漏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虚,一旦发现就要对它进行修补,不然等水袋的洞口变大,就很难堵住了。
脾肾阳虚经典方子遇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早期南宋魏岘的《魏氏家藏方》中就记载的一张良方——简称为男人方——
南宋祖传方:三味药组成,暖了男人的肾,能归还阳气。
准备枸杞10粒、矷山人参3克、黄精5克;用热水煎服或放入杯中直接焖泡就可以,连续用一周后,对肾虚方面引起的萎谢、时间不够、腰腿疼等问题迎刃而解,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这个男人方中,必须得提起一味药材,它就是在《本草经》中记载的(zi)矷山人参,为什么会对它要格外关注呢?其实文献中描述,隶属五加草本科植物,含有丰富的植物醇锌、锰以及皂苷等元素,归肝、脾、肾三经,能有助于前列腺的初期肿胀、尿频、萎谢以及脱发等问题。
男人的感受;一旦出现肾脏方面的问题,麻烦就随之而来,例如会引起前列腺的问题,尿频、尿急等,更麻烦的还会给正常的生活产生影响,例如幸福指数也会受到牵连。
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中医认为,一个人的阳气充足,肾的开合正常,肾脏也就显得年轻。
总之,小药给大家普及的知识可供参考,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开阔视野,多长见识。
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区别与共同点?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肾虚证是非常常见的病证,临床上,一般有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二者同为肾虚问题,病因和病证特点有相似之处,但肾阳与肾阴的功能不一,且发生疾病时关联的脏腑不同,造成的临床表现和疾病方面的区别较大。很多朋友搞不清楚二者应该如何鉴别,以至于自己盲目的判断调治,今天,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和个人经验,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分析和异同比较。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
肾在五脏中的功能极为重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中医将肾称为“先天之本”,其功能活动用肾阴和肾阳来表现,单方面讲,肾阴是滋润营养脏腑,肌肉的物质基础,肾阳具有温煦激发人体整个脏腑功能体现,肾阴与肾阳互为根本,互相滋生,故被形容为“水火之宅”。如肾阴相对不足时,肾阳可蒸腾人体津液转化肾阴,反之亦然。同时,它们又相互制约防止某一方过度亢盛。由于肾主人体发育,引起肾阴虚,肾阳虚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先天不足,朱大夫遇到很多肾虚的患者,均为从儿时就体质偏差,若成年后保养不当,饮食情绪,过度劳累的影响,常出现肾虚问题。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幼科发挥》
在病因的刺激下,肾阴绝对的不足,滋润营养人体的物质减少,表现出形体消瘦,口渴口干,小便少而黄,大便干燥,乏力腰酸,心悸头晕,反复发作的耳鸣,阴血不足,脉象必然细弱;同时,肾阴虚,肾阳相对亢盛,出现阴虚内热的问题,如精神偏于亢奋,潮热盗汗,面红头胀,手足心热,心烦急躁等;儿童肾阴不足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表现为囟门闭合不严,鸡胸龟背,多发生于佝偻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女性肾阴虚常出现月经不调,阴虚火旺时可引起月经提前量多,因火盛血行加速所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明显的更年期综合征的反应。肾阳虚同样多因先天禀赋弱,后天过度消耗所引发,表现为阳气的激发和温煦能力下降,由于肾阳是人体外在功能的体现,所以肾阳虚的基础症状是精神不振,精神萎靡的状态,有些病人感觉异常乏力,阳虚温煦能力减弱,《内经》说“阳虚则内寒”,肾阳不足,寒从内生,表现出形体怕冷,手足不温,腰腹冷痛,或遇风感周身疼痛,大便溏泻或晨起多次腹泻(五更泻)阳气无力鼓动脉道,脉象必然沉而无力。老年人常见的肾阳虚多表现为小便频数,排尿困难等。儿童则多以发育迟缓为主。女性常多发于阳虚内寒的痛经,得热缓解的病证。肾水者,先天之根本也。一点元阳,则寓于两肾之间——《冯氏锦囊秘录》
肾为脏腑的根基,肾发生阴虚和阳虚的问题时,其他脏腑多受累,例如肾阴虚引起肝阴虚,或心阴虚;肾阳虚引起脾阳虚,心阳虚等。而且朱大夫提示大家,多数病人常出现多脏腑失调的病证,很少有单纯的肾阳虚或肾阳虚病证,有些朋友以某个热性症状,例如潮热脸红,手足心热就认为是肾阴虚,就自行使用滋阴的方法,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肾中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转化,病证多为寒热错综复杂的表现,身体潮热,下肢却冰冷的复杂情况经常发生,关键的区分是把握整体分析,而不是拿某个症状对号入座,复杂情况应请专业医生给予辨别。接下来,谈谈它们的具体的病证特点。肾脏虚冷,阳气萎弱,呕逆多唾,体瘦精神不爽,不思饮食,腰脚沉重,脐腹急痛,小便频数——《圣济总录》
★肾阴虚的病证特点与关联疾病肾阴又称“肾水”,肾中阴不足就是肾阴虚证,多由先天禀赋于父母的肾阴不足引发,后天人体过度劳累,思虑过度消耗肾阴或情绪不畅,肝郁化火,火盛伤阴;长期的呕吐腹泻,也可慢性的丢失阴津,引发肾阴不足。外感高热,损伤人体的阴津。房劳过度,小产过多损伤肾阴,尤其是女性的经孕胎产需消耗过多的阴血,如《内经》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就说明女性更容易发生肾阴虚问题。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劳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类经图翼》
“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腰肾失养,表现为腰膝酸软,肾主骨生髓通脑,开窍于耳,其营养上输于头发和牙齿,且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髓海空虚常出现健忘头晕,长期耳鸣,牙齿松动,头发干枯脱落,。肾阴虚后,肾中的阳气相对偏盛,由此就继发了阴虚内热,表现为内热自下部上冲于头面皮肤(潮热),呈发作性的特点,伴有心慌心烦,面部发红,虚热内扰,表现为手足心热,夜间睡觉时出汗,醒来汗却不出啦(盗汗),伤及津液,如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尿少而黄,或小便自觉有热感。以上是肾阴虚的基本症状,肾阴可养肝阴,中医说“肝肾同源”,肾阴可上济于心,以平衡人体的气机升降。肺气肃降津液可补充肾阴,由于肺主金也叫“金水相生”。肾阴可转化为肝的阴血,肾阴不足多可继发肝阴虚,形成肝肾阴虚,表现为情绪不畅,急躁辛苦,两肋胀痛,眼干眼涩,头晕伴有肾阴虚表现。本证多见于肝胆疾病,脑缺血,高血压,甲亢等疾病。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可继发心肾阴虚,内热扰动心神,出现失眠心悸,口舌生疮,有的病人表现为恐惧感明显,同时可伴有肾阴虚表现,本证多见于心脏神经症,也可出现在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女性阴虚火旺可发生内分泌失调,卵巢早衰等表现。肾阴虚引发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少痰,同时可伴有肾阴虚表现。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烦热者,元阴虚而为邪火灼——《医理真传》
肾阴虚的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伴随其他脏腑阴虚可根据个人情况加以调治。★肾阳虚的病证特点与关联疾病肾阳又叫“肾火”,具有温煦激发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是脏腑阳气的根本,肾的阳气不足就是肾阳虚证,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累过度,长期活动在寒冷的环境,以及饮食生冷损伤肾阳,或过量的出汗,阳气随汗液外泄,如有的风寒感冒,过量的使用发汗的药物,上述病因是造成肾阳虚证的常见的病因。肾为水脏而元阳寓焉。肾虚阳弱,水无所制而泛滥,肢体浮肿,咳嗽喘急,腰重足冷,小便不利,或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金匮翼》
症状表现以阳气温煦激发气化能力减弱为主,《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肾阳虚主要的表现是人体的形体怕冷,手足不温,尤其是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例如有些女孩从小就怕冷,手足冰冷,伴有痛经表现。同肾阴虚一样,肾阳虚可出现腰膝冷痛,阳气不能激发人体常出现精神不振,整个人无精打采,阳气不能推动血脉运行,面色晃白。阳虚无法气化代谢水分津液,出现尿频,小便色白,下肢浮肿。女性肾阳不足以腰腹怕冷,手足冷,白带多,月经推后为主。肾阳虚不能鼓动血脉,脉象常沉细无力。“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
大部分病人的肾阳虚证均伴有其他脏腑的阳气不足,因肾阳虚不能温养脾,心的阳气为常见表现,肾中的阳气不能温养脾阳,多出现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下降,《内经》说“阳虚则内寒”,病人多表现为腹部怕冷,不能吃生冷食物,腹胀便溏,尤其是晨起腹泻多次(五更泻),形体怕冷,舌淡脉沉弱。如发生心肾阳虚常出现血脉运行阻滞,因心气主推动血脉,患者常表现为心悸心慌,下肢浮肿,痰多咳喘等,多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阻肺的病人。由于肾阳气不能代谢津液水分,常出现水液停滞,形成水肿,痰饮,消渴(口渴容易饥饿,尿频消瘦),奔豚(人体寒气自下而上冲击,烦躁不安)等。临床上,肾阳虚伴发的疾病较多,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甲减,胃肠道疾病,月经不调等。也可表现为功能性亚健康状态。肾阳虚的调治以温养肾阳为主,伴随其他脏腑阳虚可随证治之。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不补其下,反清其上,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异同区别肾阴虚与肾阳虚同属肾虚类疾病,相同点是病因方面均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于养护所引发,症状方面,均有腰痛,乏力的表现,均可继发其他脏腑的阳气不足的问题。不同点是肾阴虚以阴血不足的物质缺乏为主,常出现滋润濡养的功能下降和阴虚阳气相对亢盛的表现,如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渴便干。肾阳虚以阳气的激发温煦气化能力减弱为主,多以功能下降为表现,如手足冰冷,面色晃白,尿频,便溏,精神不振,异常乏力,肾阳虚可继发痰饮,血瘀等问题,使得病情加重的迅速,病证复杂多变。以上内容是肾阴虚与肾阳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鉴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
请注意,肾阴与肾阳可相互制约,相互滋生,肾阴虚时,人体的物质缺乏,可导致肾阳不足,亦可表现出手足怕冷,形体畏寒的表现,但舌红脉细常是鉴别的要点,不可按肾阳虚调治。同样,肾阳虚时,阳气不能温煦肾阴,肾水寒凉,肾中的虚阳可向上升腾浮越,引起潮热,头热面红的类阴虚证,但病证实质为肾阳虚,亦不可根据潮热的假象按阴虚调治。治疗时,由于阴阳互根互用,补肾阳时,常佐以补阴药,这叫“阴中求阳”,相反,补肾阴时,常佐以补阳药,这叫“阳中求阴”。至于肾阴虚与肾阳虚造成的疾病后果较多,如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辨证为主,可结合现代医学的疾病的诊断,加以分析参考。预防养护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消耗人体的不利因素,对肾虚问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如发生复杂情况可请专业的医生给予指导辨别,千万不可自行判断。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我的回答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晦涩的中医理论,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肾阳虚和寒湿的症状差不多?
肾阳虚和寒湿的症状差不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肾阳虚和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症状是类似的。
肾阳虚的患者会表现出外寒的症状,会使身体出现一种畏寒怕冷的表现,因此才会与寒湿的症状类似。
但实际上,怕冷并不是寒湿的典型性表现。寒湿的主要表现是气血运行受限,寒湿郁结于内。
也就是说,当寒湿患者将寒气郁结于人体皮肉、筋骨时,容易诱发关节疼痛、肌肉僵硬。
当患者将寒气郁结于人体内部时,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浮肿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器官功能受限,诱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