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用,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在临床的功效有很多,是郑医生经常使用的一个药物,核心的功效体现在补气。
1、补益中气,健脾益肺。通过健脾益肺提升人体的中气,能够用于各类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的病症的治疗,比如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2、黄芪有升阳的作用,药性轻灵,能够升阳气,用于中气不足,阳气不足而导致的内脏下垂的治疗,最常用的药方是补中益气汤。
3、黄芪也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阳气不能化气行水类型而导致的水肿病症,常用于肝性肾性而导致的水肿病症。
4、黄芪有脱毒生肌的作用。经常用于气虚不能敛疮而导致了皮肤粘膜溃烂久久不能愈合的症状,但不适合用于热毒类型。
5、补气活血。通过补气,能够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循环,也经常用于气虚血瘀而导致的头晕、头痛、肢体偏瘫、麻木等病症,比如补阳还五汤。
6、补气固摄。黄芪经常用于气虚不能固摄体液而导致的自汗盗汗、出血、遗尿等病症的治疗。
7、补气生血。通过补气推动气血的生成,和补血药的配伍相得益彰,比如黄芪配当归。
8、补气通络。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治疗阳气不足,受风寒邪气闭阻而导致的颈肩关节酸痛等病症,在临床上黄芪也经常用于各类气虚,正气不足而导致的痹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黄芪怎么吃?
感谢官方邀请。黄芪怎么吃?黄芪是药食同源植物,能益气固表,可改善气虚、气虚不足等症状。黄芪可以直接泡茶喝或者做起其他饮品、汤品。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款“黄豆黄芪大米豆浆”的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黄豆60g、黄芪25g、大米20g、蜂蜜适量。
设备:家用全自动豆浆机
步骤:
将黄豆剔除杂质、虫果后清洗干净,再用清水泡软(大约6-8小时)。大米淘洗干净后浸泡2-4小时,直至泡软。黄芪清洗干净,煎汁备用。
将泡好的黄豆大米一起放入全自动家用豆浆机,加入黄芪汁及水至上、下水位线之间。接通电源,煮成豆浆后过滤,晾至温热。添加蜂蜜调味即可。
备注:黄豆黄芪大米豆浆益气养阴,能改善气虚、气血不足等症状。黄芪煎汁方法:将黄芪放进砂锅或者养生壶,加水浸泡30分钟,再烧开后小火煎30分钟后去渣留汁即可。
编辑:野蔬,每天持续在各平台为你分享“让农产品好吃、好用、好玩、好看、好换钱。”的不同妙招!如果刚好你也喜欢,可以私信,等你哟!
感恩您的阅读!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希望每篇原创都能在物质、精神上给您带来财富和愉悦!(转载请注明出处:创业项目落地)。
中草药黄芪的作用?
黄芪有很好的益气作用。可治疗脾气虚弱、乏力、食不果腹、大便不畅等疾病。黄芪具有健肺健胃、滋补身体、强身健体、止汗的作用。对脾、肺、气虚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黄芪升阳升沉,可治疗气虚郁结、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引起的长时间腹泻和脱垂。黄芪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水肿。此外,黄芪还可以调节血压。
黄芪有何药用价值?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的药用价值
1、表虚自汗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
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
黄芪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适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这样的配方能够有效的缓解性肾炎水肿的症状。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
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
黄芪还被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而且黄芪中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6、疮疡溃破
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
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
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哪些人不能吃黄芪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3、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4、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黄芪属于一种温补性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身体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以及脸颊泛红。
虽然我们说想要获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黄芪水,但是这个黄芪水最好能够分为两三次服用,千万别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黄芪泡水最好能够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网上有些方子中建议是使用20~30克左右,这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另外,黄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说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么最好使用50克左右。事实上,无论你是熬粥还是泡水,黄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千万不要超量哦.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黄芪泡水服用之后对身体的效果非常的多,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多种疾病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例如是高血压、应激反应、尿少、肝毒等等。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积食、热毒以及气滞湿阻等情况,特别是阴虚阳亢患者,都不适合服用黄芪。所以说,黄芪虽然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更加健康,但一些身体状况的人群都不适合服用。具体的黄芪泡水的功效如下:
1、补气养血
黄芪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身体之后具有补气益中以及养血补气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身体倦怠、气虚、血虚以及气衰等毛病,能够有效的补气养血。
2、降低血压
科学研究发现,黄芪进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含量,特别是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血糖也具有双向调节的效果。黄芪进入身体之后还具有扩张血管的功效,血管扩张之后血液循环加快,对于依稀慢性溃疡、皮肤不好以及各种血液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3、益气固表
中医方面认为黄芪使用之后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消毒生肌的作用,对于一些水肿的情况也有不错的疗效。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盗汗、浮肿以及溃久不敛的情况,都可以将黄芪泡水服用,身体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
黄芪适合所有体质吗?
回答是否定的。
1 黄芪性味功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之中。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黄芪,古名黄耆。耆,长也,本品色黄,为补气之长,故名。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说:“黄耆,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黄耆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所谓上品之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大明日华本草》还说:“黄耆,药中补益,呼为羊肉”。故有“羊肉”之名。
黄芪补气,尚能生血,血不自生,赖气生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2 黄芪临证应用
黄芪性微温,为补气之要药,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甚,黄芪也有温阳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记载:“黄芪大补阳虚自汗。”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黄芪适合气虚质和阳虚质两种情况。
名医岳美中善用黄芪,对《验方新编》中四神煎治疗鹤膝风极为推荐。四神煎:生黄芪240g,川牛膝120g,石斛120g,远志120g,金银花30g,用水10碗,先将前4味药煎熬,待煎至2碗时,加入金银花,再煎熬成1大碗。临睡前,空腹1次服下,全身大汗,听其自然。
岳老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根据《冷庐医话》化裁的黄芪粥方:
生黄芪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9g,金桔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毫升,熬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一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桔饼1枚,每日服1付。对肾阳虚肾气衰弱的各种肾病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亦有效。
3 个人体会
凡气虚病人(指成人)必用黄芪,用量一般30~150g,少数病人避免阳气虚浮,用知母10~15g反佐。
黄芪补气以生血,对因气虚不摄血,导致的血虚者,用黄芪60~250g。曾治疗一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重度贫血,考虑为气虚痰湿,每日黄芪一度用到470g,其中煎剂每日200g,颗粒剂270g,在没有输血情况下,贫血症状迅速缓解。在该患者用中药之前,每周输血二三次,贫血不见好转。大剂量黄芪服用后,未见有上火的现象发生,大便不见秘结,反而刚开有轻微腹泻现象,可能是黄芪大补肺气,肺气下传至大肠的作用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