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消炎药只有两种,口服和输液有什么区别?
口服给药与静脉输液给药的区别?
点击关注 三甲医院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做优质靠谱的健康问答,有问题请关注后留言咨询临床上一种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三种。不同的给药方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1.口服给药:
药物在胃内经历了三个步骤,崩散,溶解,吸收。药物崩解被胃肠道消化再吸收后,首先进入肝脏,经过肝脏的代谢后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进去靶器官,起到见效的作用。
缺点是:起效慢,不适用于危重,急诊病人。同时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药物利用度不高。
部分药物会被消化酶破坏有效成分,如青霉素,胰岛素等等,是不能口服给药的。
2.静脉输液:
起效快,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全身,达到治疗所需的血药浓度。
缺点:是有创操作,有静脉炎症等并发症,或者药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等。
究竟该采用哪种给药方式,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等多种情况综合判断。有问题请关注后留言咨询!战争年代消炎药都是哪些国家生产的?
“消炎药”在中国大陆,通常指抗生素或抗发炎药物,是历史遗留性口语、俗语。实际上,医学上对于抑制炎症反应,用的是非类固醇抗发炎剂或类固醇。
1932年德国科学家杜马克,首先进行了用化学合成物治疗病原菌的开拓性动物实验,终于发现了能杀死锥虫、对梅毒螺旋体有效、但对人体无害的“百浪多息”,即磺胺的前身。由于其应用救治女儿链球菌败血症获得成功,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特雷富埃尔及欧美国家纷纷进行相关研究,合成筛选出30多种疗效好、毒性较低的磺胺类药物投入生产,应用于临床。代表性的有1937年出产的磺胺吡啶,1939年出产的磺胺噻唑,1941年出产的磺胺嘧啶。由于正赶上二战,欧美国家都积极投入生产。其间以美国的产量最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达年产4500吨的高峰。
在发现“百浪多息”之前,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甚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理会弗莱明的发现,他没有对其深入探讨,从而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青霉素才重新被重视和开发。它的出现成为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克星”,甚至被认为扭转了人和细菌大战的局势。在英美科学家的协作攻关下,其大规模生产所存在的技术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于是在短短一年中青霉素便已商品化,而且产量日益增加。正是有了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成千上万受死亡威胁的生命得以幸存。青霉素就成为第一个作为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因此,青霉素被称为现代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另一个开创抗生素新纪元的药物--链霉素也问世了。在当时看来,它是青霉素一种非常理想的补充。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则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青霉素无效的分枝杆菌。而且这两种抗生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因此,在用于治疗时万一出现了抗药菌株,两种抗生素彼此交替使用上述微生物就会成为敏感菌株。链霉素发现的更重要的意它改变了结核病的预后。由于已经有了青霉素的生产经验和设备,很快即能大量生产,链霉素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另一类重要的抗生素。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研究抗生素。
二战期间抗生素(“消炎药”)基本上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包括前苏联等。但有资料显示1945年之前,能生产青霉素的国家仅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中国(美国提供菌株、实验设备)。
消炎药与抗生素如何区分使用方法?
其实在我国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消炎药”就等同于抗生素中的抗菌药物。华子在工作时也发现,向患者解释半天“这个药是抗菌药物”,往往不如一句“这个药是消炎药”更容易让患者理解。但实际上,“消炎药”与“抗生素”并不是一码事。这其中不仅是老百姓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也有我国医学科普做得不够的原因。
一、消炎药与抗生素1、消炎药:在华子读书学习时,没有一本书上有“消炎药”这个名词。与其最相近的是“抗炎药”这个名词。分为甾体类抗炎药(酸酸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具有解热镇痛效用的药物)。
想明白抗炎药,就要先明白什么是炎症。炎症指的是机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因素)产生的局部红、肿、热、痛,或是发烧、头痛等全身反应。而抗炎药物,就是针对此类症状进行缓解的药物。
2、抗生素:从广义上说,可以抗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肿瘤等药物,都统称为抗生素。但平时我们所言的抗生素,只是特指其中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磺胺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唑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以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二、使用范围的不同在老百姓的家庭药箱中,往往有着两种药,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消炎药”。其中“退烧药”即是上述的“非甾体抗炎药”,而“消炎药”即是上述的“抗菌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那么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控制住感染,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和疼痛等炎症表现就会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抗菌药物属实称得上有“消炎”作用。
但是炎症并不是都由细菌感染所引起,比如说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此时服用抗菌药物非但不能“消炎”,还会增加不良反应。还有闭合性的外伤,如没有创口的骨折引起的肿痛,使用抗菌药物同样也无效。即使是细菌感染,但用的抗菌药物不对症,也起不到作用,还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非甾体抗炎药大多是非处方药品,可以由患者自行选择使用,用来缓解感冒发烧、头痛、关节扭伤、牙痛、痛经等常见病症。而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是处方药品,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并不能私自购买。
我国老百姓无论大病小情都爱吃“消炎药”的习惯,与我国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内“以药养医”的模式有关。那段时期里,医生们习惯于多给患者开抗菌药物。这样医院多赚钱,医生个人也会获益,又满足了患者看病“吃好药”的心理。如此“一举数得”的医疗模式,扭曲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公益性,也造成了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局面。现在医院药品实行“零加成”,终于使药品使用向理性回归了。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关乎你我青霉素可以称为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在1940年投入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在1961年就出现了耐青霉素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现在这种超级细菌已经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无数患者挺过了本身的疾病,最终却死于这个细菌之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关乎每一个人的安危。如果真的有一天,出现一种任何抗生素都无效,传染率又极高的超级细菌,就会威胁到世界每一个人的生命。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社会才能生存,而病菌会随着社会人员的流动,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希望此文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抗生素”,什么是“抗炎药”。保护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保护自己,请大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不要主动去买“消炎药”。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抗生素和消炎药?
选择权威科普,享受健康生活,欢迎关注医学博士团队!
要想搞清楚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区别,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炎症?炎症是指机体对感染、外来物质或其他原因所致损伤的一种应激反应,其外在表现会有特定部位的红、肿、热、痛或全身反应如发热等各种不适。其又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其中感染性炎症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感染机体导致的炎症,非感染性炎症由于抗原刺激、无创性外伤、自身免疫原因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炎症。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射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广义上的“抗生素”范畴很广,针对抑制、杀灭细菌、病毒、寄生虫的药物,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菌药。
消炎药是指能够减轻炎症症状的药物,很大程度上是个“治标”的效果,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见消炎药,这一类属于消炎止痛药,可以短暂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但其实它并不能根除原发病,往往是几个小时的药效一过又反复出现发热、疼痛。另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药”其实属于狭义的“抗生素”,是指对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药物。
作用机制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有的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有的则杀灭病原菌,从而产生抗炎作用。因此“抗生素”用上去并不能马上退热降温,而是要几天时间,等他杀死大部分细菌后才能见到疗效。
切忌抗生素滥用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欢迎关注天坛医院、阜外医院、儿研所、北大口腔医院医学博士团队!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喜炎平是抗生素吗?
不是。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者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抗生素分两种,有天然的抗生素,也有在天然抗生素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来的人工半合成的抗生素,而喜炎平并不是抗生素,喜炎平虽然不是抗生素,但是它可以和抗生素一起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