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骏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金骏眉和苦菊菜能不能晒干一块喝?
可以得。金骏眉是红茶,喝红茶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不能同时吃什么没讲究。新茶放置再喝、先洗茶再品茶切不可空腹喝茶饭后消化再喝茶发烧不宜喝茶肠胃不好忌喝特殊时期不宜喝红茶喝茶应全面。苦菊别名:苦菜、苦苣、狗牙生菜禁忌人群:脾胃虚弱、纳少便溏者不宜食用。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相克:苦菊+葱: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宜搭:苦菊+海蜇皮:情感降压预防动脉硬化苦菊+花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大家一般都喜欢喝什么茶?
我来回答第二个茶文化的问题吧,那个才是有历史文化沉淀的,也是没有人聊的话题。
中国喝茶的历史比较早,抛开最早的秦汉之时的那些只言片语,真正有系统的让茶与文化与习俗与礼仪等结合还是在东晋开始。经历过三国以后的战乱,西晋短暂的统一了中国,而西晋社会分封制度王爷掌兵以及社会上的奢侈弥漫(八王之乱,石崇比富)很快北方沦陷,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以后,吸取了一些西晋的教训,社会上层讲究节俭,和西晋上层流行喝酒(著名的竹林七贤就天天喝醉醺醺的),东晋喝茶慢慢流行起来了(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晰)。同时,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土,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到东晋时,南方地区兴建了很多寺庙,由于茶叶有提神清醒的作用,慢慢地被僧侣们接受,并与佛教的参禅悟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禅宗茶道。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支遁大师,东晋的佛学家 清谈家,在当时的剡溪一带修佛(今天的嵊州新昌),当时的社会名流谢安王羲之都是他的忠实粉丝(著名的兰亭会)。
经过南北朝上百年的对峙,中国又引来了隋唐的社会大一统,唐代的佛教是非常兴盛的,西游记,白马寺,法门寺等等故事现在还流传很多,同样受佛教僧侣们喜爱的茶叶也自然皇家贵族的钟爱,最早的皇家贡茶院蒙顶和顾渚的贡茶院专门为皇家制茶。唐代有关于茶叶发生的几件大事,茶叶成为皇家贡品以后,皇帝也将茶叶当成珍品赏赐,除了国家的功臣勋贵,还有臣服于大唐的四方藩国,于是茶叶流传到了草原西域,文成公主入藏茶叶也是随身的嫁妆,日本的遣唐使除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建筑以外茶学茶文化也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
佛教在唐朝除了玄奘西游取经以外还有一件大师是鉴真东渡,除了带过去佛经以外,把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特别是与佛教相结合的禅宗茶道也一并带动了日本。鉴真以后,日本的僧侣继续以遣唐的形式在中国留学进修,与之有关的寺庙有余杭的径山寺,天台的国清寺等。这里说明一下杭州余杭的径山茶宴,这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在保存遗传下来唯一的禅宗茶道。东传日本的茶文化和当时的大唐一样,寺庙 ,宫廷,佛教相结合,以礼仪的方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不同的是中国本土的茶道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乱,宋朝再一次成了大一统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经济繁华和富足,茶叶也开始从宫廷寺庙走向了社会各阶层,并很快为大众所接受(清明上河图的茶铺),到南宋以后和当时的东晋南渡一样,半壁江山下整个社会提倡简朴,茶叶就更在社会上流行。南宋茶叶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抛弃了北宋那种豪华的宫廷茶宴和斗茶点茶的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加工方式上出现了散茶叶茶草茶的办法,同时在过去煎茶点茶需要烤热碾碎也变成了冲水撮泡。
我是很不喜欢和吹嘘普洱大叶子茶那些人聊茶的,那些人一点都不懂茶叶历史和技术的变迁,捧着个过期的茶饼瞎吹嘘山头年份古树这些忽悠人的名词,对真正的茶叶历史是一窍不通的,前几天还有个吹嘘普洱的和我硬怼,骗傻子的玩意真忽悠不了我。
到明代朱元璋下罢团饼诏书以后,一直到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是中国茶叶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文人墨客们落笔最多的时候,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请参考我的头条文章,写了二十来篇这里就不重复了。到清朝以后一是六大茶类的基本技法特点都已经完善,这里说明一些事实大家在网上聊天的时候说起历史名茶往往会翻出唐宋的历史故事,其实古人和今天的茶叶是不一样的工艺,现代大多数茶叶的工艺都是明清才形成的,如西湖龙井工艺清雍正年间才出现,武夷青茶康熙年间才出现,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这些更迟道光咸丰以后等等;二是茶叶从皇家寺庙出来以后,更广泛的被民间所接受,同时也形成了各地的茶叶民俗,这样中国古代的四大茶道分别在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皇家的贵族茶道,寺庙的禅宗茶道,文人之间的雅士茶道和以喝为主在市井中流行的世俗茶道。和日本专业的以礼仪为主的茶道对比,中国的茶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各地方都有,也因为在社会上的到处存在反而不如日本在一个方面上更有特色,也更有印象。
总结一下中国现在存在的古代茶文化保留下来的习俗,潮汕地区的功夫是古代贵族茶道的缩影,客家的擂茶是唐代煎茶各宋代点茶的传留,径山茶宴是禅宗茶道的遗留,四川的盖碗茶茶艺北京的大碗茶等等地方特色茶馆茶道是一直发展的世俗茶道,而文人之间的赠茶赋诗作画古代的雅士之间也是这样玩的。
最后聊聊现在随处可见的中国茶道 ,这是台湾的茶人们在吸取了日本茶道的一部分简化程序以后的一种营销茶道,我经常被买茶的客户问到,龙井茶怎么泡,我说一壶一玻璃杯就可以,然后他们再问这个壶那个盏那个碗什么的,我说龙井茶,绿茶还有一个特点是泡开的茶是可以欣赏的,用壶盏的是在掩饰茶叶的完整形态,我并不使用。
泡茶前需要洗茶吗?
不需要洗茶,或者您为什么要选择需要洗茶的茶呢?
说起洗茶,有不少人从历史的茶书去翻,引用最多的许次纾的《茶疏》洗茶段,“岕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雨辄下,既着于叶中”,这一段是翻来覆去被洗茶派奉为经典。然后现在引申到有农残有杂物等等都需要洗茶。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许次纾是明代人,那时的茶叶产量,采摘方法,加工工艺都于现在不同,阅读古代的茶书都会发现,一些茶书很大篇幅都是在介绍雨前茶雨后茶,甚至夏茶,和现在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中早茶种大量种植有很多不同,像乌牛早在清明时期已经采摘结束接近尾声了,根本没有雨前雨后乌牛早,其次是采摘方式不同,过去是茶叶产量少,采摘时间长,叶片都比较大,还有一点现在的修剪技术是明末在武夷地区才出现,当时的茶树都比较高大,茶园是以株为计算的(和现在普洱像不像?),加工等级就更不同了,现在的芽茶加工由于茶叶幼嫩都是不落地加工,像龙井炒制的时候连随便热手去翻动都怕做成的干茶颜色外形变差,更不用说古代相比了。
所以说,从卫生角度来说,茶叶尤其是高等级的芽茶嫩茶,不存在泥沙的污染,其次是茶叶是经过高温炒制筛选的干品,沾染的一些泥沙也不会粘在茶叶上,最后就是农残的问题,首先是现在使用的农药是低毒的,其次是茶叶经过高温炒制,农药是有机物,有热不稳定性(可以去看看几乎所有的农药也都有储存条件,避免高温),第三农药大多数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洗不掉的。
最后一段是洗茶能洗掉什么?洗霉菌,洗香精 洗苦味,洗霉味,关键来了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鼓吹忽悠的茶叶呢?茶叶是食品饮品,请参考食品安全,少听那些越陈越好的神话忽悠。
一般你们都喝什么茶?
我是小鲁一位爱茶人士(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茶叶的干货)
做个调查,我平时主要喝的茶是云南的普洱茶,因为我本人就生活在云南省普洱市,也是一个做茶叶生意的,所以当地的茶叶就成了首选。
刚开始接触喝茶,其实是十年前的事情,普洱茶早就听说过,但是没有什么接触,最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普洱茶并不好喝,有一种苦涩味,喝起来不舒服。
一开始我是喝红茶的,因为红茶闻起来香,喝起来甜,茶汤也比较柔和舒服。很爱喝红茶,其实红茶也分为很多种类的,有凤庆产的红茶,普洱产的薯香型红茶,还有古树红茶野生红茶。古树红茶一般价格比较贵,但是味道确实会好一点,比如好百年红茶300一斤。
当然还有比古树红茶还要贵的,那就是黑金,野生滇红,要500块钱一斤。味道也是我喝过的红茶里面最好的。
至于普洱茶,水就更深了。有个特点,刚开始喝的时候,你觉得味道都差不多。我慢慢懂了之后开始喝到一些比较好的茶,然后你就会觉得以前觉得都差不多的那些茶现在变得难以下咽。换句话说,喝习惯了好的普洱茶之后就没有办法回头喝那些不好的普洱茶了,所以喝茶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普洱茶,只是用来偶尔喝一下,后来习惯了喝好茶之后,日常喝的茶叶价格是越来越贵的,从一两百块钱一斤,到现在喝到好几千块钱一斤。好茶贵一些有他的道理的。无论从口感香气,舒服的程度,还是喝完之后的回甘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就跟书法一样,不懂书法的时候,看写的字很丑,会书法的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喝茶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懂茶的时候觉得茶叶都一样的难喝,当你懂茶了之后,会发现好茶确实是好的。
目前中国的茶叶市场还是这样一个现象,分为小白,大众消费,发烧友,入门的一般的都是小白,对茶叶没有讲究,觉得都差不多,都是听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大众消费品,喝茶,似懂非懂,目的只是为了社交当成一个普通的饮品。
发烧友程度的人对茶叶很懂,追求那茶叶中的美妙口感,那他的标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就是喝的要高大上,要与众不同。
真的分好坏吗?
茶是分好坏的,辨别好坏的方式如下:
1、留意茶叶形状。
若茶叶伸展后叶形仍完整诸如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者,则表明是好茶叶,多为人工采摘,人工采摘方式较机械采摘更能使茶叶保持完整。若以机械采茶,则因为茶叶叶面破裂损坏,则冲泡后的茶汤更显苦涩。在一罐好茶叶中,茶梗、茶角、黄片及其它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
2、细闻干茶的香味。
在尚未冲泡茶叶之前,可在开罐时细心感受干茶的芳香,也可抓取一些茶叶放置在掌心,细闻茶香。
3、在茶汤滋味中感受真正的好茶。
茶汤的颜色会随着加工过程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不论是何种颜色,好茶色泽清澈明亮,若有混浊不清或呈暗色者则不是好茶叶。在同种茶种中,若浸出物较高浓度者,则为好茶叶。另外,在品尝茶汤时,若较少苦涩之味、而具甘醇沁心的感觉,喝完之后口中茶香弥久不散,且具生津止渴之效,则为好茶叶。
4、观察茶叶叶底。
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在品尝茶汤后,可观察叶底,借此判断茶叶品质。在提供试泡的茶叶店内,消费者可借此来判断茶叶的品质。若茶叶冲泡后很快展开,表示茶菁多为老叶,不是好茶叶,假如叶底破碎杂乱,也可反映茶汤的味道,导致它味道平淡不浓郁且不耐冲泡,在几次回冲之后,就无色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