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粉对肾有副作用,有哪些名字很好听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命名,既有趣又复杂,有的以人物名称命名,有的则以药物功效命名,这些命名有的高雅,有的通俗易懂,非常有趣!下面就介绍一些有趣的中药材别名,与大家分享。:
以人物名称和地位命名的中药材以人物姓或名称命名的中药材有何首乌,杜仲,徐长卿,红娘子,桃金娘,王不留行。以地位命名的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官桂(肉桂),王孙等。
这类中药材有牛膝,牛蒡,牛大力,马勃,马齿苋,猪苓,鸡血藤,鸭跖草,鱼腥草,龙衣(蛇蜕),伏龙肝(灶心土),地龙,五爪金龙,虎杖,豹节(南五加皮),凤尾草,凤凰衣(小鸡出壳后的蛋衣)等。
一些高雅的中药材名称,这些中药材有使君子,忘忧花(黄花菜),望春花(辛夷),冰台(艾叶),忍冬花(金银花),天门冬,天仙果,天仙藤,冬花,雪上一枝蒿,女贞子,佛手,知母,益母草,独活,仙鹤草,千日红,六月雪,小紫含笑,月见草,天仙子,双花(金银花),蝉花,绿萼梅花等。
一些有趣的中药材名称这些中药材的命称有一把伞,一柱香,十姊妹,十八症,七星剑,三十六荡,九子不离母,九子连环草,九头狮子草,十大功劳,千斤拨,千针万线草,和事佬(取甘草调和诸药之意),千年健,老头草等。
中药材有趣且好听的名字还有很多,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回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中医是哲学此话对否?
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提的非常非常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个人认为西医并非“科学”,而“中医”也并非哲学。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西医是一门未经时间“实践”活动验证过的一个医学学科而已。那么中医是一门通过几千年时间“实践”活动验证过的一门最高生命医学科学)。
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到底是什么?
我发现很多人谈中医的问题,都是在谈它“先进”的理念。
中医中有很多的“理念”,你不能说没有道理。比如“天人合一”,强调人的生理活动必须与环境协调;比如“身心合一”,强调生理的因素与心理的因素的协调。比如“整体观”把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其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外来病邪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平衡,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各种病变。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平阴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最终使阳生阴长、阴阳自和,五脏协调,病自然就好了。
这些理念,都有一些道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都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已,现代医学也有这种理念,你必须把大道理转化成小道理、把理念转化成可操作性的东西,才可以使其发挥作用。就好比“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也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政策层面的操作,没有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
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医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念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一个人视物模糊,让建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细胞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去诊断,他会检查是否有眼科疾病?比如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等等;是否有屈光不正?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等等;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比如脑瘤、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等等。每一种诊断都有清楚而又明确的理论依据,治疗方法当然也就不尽相同。
而中医讲究“整体观”,讲究“治本”,讲究“扶正祛邪,调平阴阳,五脏协调,病自然好”,OK,这种理念没有问题。接下来一旦涉及到具体应用,中医就开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胡乱意淫了。
眼睛为何会出问题?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眼睛不好,肯定是肝出了问题,所以治眼要从肝入手。而肝属木藏血、肾属水藏精,根据五行生克,水生木,所以肾生肝,即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补肝同时又要补肾。
这些中医辩证理论,听上去很“整体观”,很高深,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全是意淫。比如说现实中因为脑肿瘤或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造成的视物模糊,是补肝还是补肾?是滋阴还是补阳?
从中医理论本身来说,为何是“肝藏血”,怎么就不是肾藏血、脾藏血?肝藏血为何就“开窍于目”,为何不是开窍于口、开窍于耳?中医认为肾生肝,即肾藏精以滋养肝血,从五行生克上来说,水生木没问题,或者说水属性东西与木属性东西有互相滋生、促进生长的作用也没问题,但中医有何证据证明肾属水、肝属木?
科学以事实为依据,科学讲究证据,而迷信只要求你绝对相信和服从!
面对这些质疑,没有中医能回答出来,他们只会说中医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或说古人就是这么传下来的。那古人又是怎么知道的?科技领先古人百倍的现代科学都不能证明这些理论,那对世界认知极端低下的古人是如何发现的?
推理很简单,就是臆想出来的。 换句话说,你能找出一个不是现代人臆想的,几千年后的科技却证明不了的理论么?
**************
有人说这些东西不是臆想是经验总结。
诚然,中医最初就是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总结,比如生病以后吃点什么草药症状就缓轻了;比如说哪儿不舒服按按哪儿症状就减轻了。
可后来呢?受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化影响,中医在其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主观臆想因素。
如果说萝卜顺气、冬瓜利尿等是靠尝、靠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什么虎骨壮骨、熊胆利胆、红枣补血、黑豆补肾、水蛭活血、穿山甲通络 、蝙蝠屎明目、大米聪耳、小麦除烦等等等等,我不相信这些玩意也能“尝”出来或通过经验总结出来。
难道某个瞎子偶尔吃了点蝙蝠屎复明了?还是常吃大米的比常吃馒头的耳朵更灵敏?还有“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肝藏血开窍于目”这些五脏归属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脏化五液理论;以及人体的经络穴位等等理论,又是哪位大师通过什么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谁能说来听听?
退一万步讲,就算中医某些理论是经验总结,可事实告诉我们,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中医认为核桃健脑抗衰老,前几年在云南、山西、河北某些盛产核桃的地方出差,见那儿的人天天拿核桃当零食吃,也没见聪明到哪儿去,也没见他们比别的地方人更不容易衰老。
就拿上面提到的大米来说,中医说大米聪耳明目。 第一,从理论上,中医拿不出任何大米聪耳明目的科学依据;第二,从实践上,南方人天天吃大米,也没见他们比北方人耳朵更灵敏,眼睛更明亮;第三,除了中国中医,没有一个国家科学界、医学界承认大米有聪耳明目的功效。无论是理论、实践应用、还是世界普遍认知,都能证明“大米聪耳明目”就是意淫。
所以说,想做到和能否做到是两码事,光有“正确的理念”是不行的,你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方法或理论来帮你实现自己的理念。而中医理论,不过是打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整体观”等旗号,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胡乱意淫罢了。
**************
那中医为什么强调整体联系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限于生产力的水平,中医缺乏了解细节的能力。(比如说吹了冷风、着凉了后,身体出现不舒服的地方,中医想当然的就认为是风寒侵体)。
而现代医学有能力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节组合起来,这才能真正的把握整体。
比如说一个人腿脚不便,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无非就是舒筋活血,活络经脉等等。
而让现代医学来诊断,一定是通过细致的检查判断其病因如何。如果是局部的肌肉、骨、韧带的因素造成的,通常是以局部(腿脚)的治疗为主;如果考虑是神经源性的因素,病变部位可能在脊髓或脑,治疗手段就要作用于腰或头;如果是血管因素,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必须考虑全身有无病变,是否与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关,可能就要治心或胰等;这样的考虑还有很多很多。
中、西医哪个说法更科学,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
关于中医的有效性。
中医粉对反中医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中医如果没效为何会有那么多人用,没效为何某某人让中医治好了?”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中医的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人们应该注意到,所有人在说中医能治病时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方法,这就是举例证明。比如说,某某电视台记者患中风在国外不治,回国用中药起死回生;某某人的小姨子得了一种怪病,西医束手无策,靠中医妙手回春等等,却很少听说比如中医成功攻克某某疾病。他们对西医治好的,而中医治不好的很“自然的”选择了遗忘。看来“西医只报道失败案例,中医只报道成功案例”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医并非人类社会中唯一的传统医学。史书上有各国人民使用传统医术治病救人的记载。例如,古代印度也有使用草药救治无数病人的记录,欧洲人的书上记载了使用基于“体液说”的放血疗法拯救无数患者的神奇故事。甚至在今天非洲的某些部落里还流行着用跳大神来驱除病魔的习惯。那里的部落酋长们说,跳大神很验灵(不灵验不会有人用)。
既然各国人民自古到今有这么多的治病救人的奇效良方,为什么却不被纳入今日的主流医学西医呢?这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现代医学对于医药的“有效性”的认识。
在赞成中医的人们来看,一种医术,只要能够治病,就算是有效了。此话没错。可问题在于,怎样证明中医可以治病呢?赞成中医的人们说:“我有说不完的例子”。
表面上看起来,用“举例说明”来证明一种医术有效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实践起来却错误不断。在某些人身上很有效的医术使用到别人身上看不到任何效果,甚至还会把人给治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多年的深刻研究,科学家们逐渐地揭开了这个迷。原来,这里面有好多额外因素在作怪。比如很多病本来就可以不治自愈,用药和不用药并无任何区别;比如药物或疗法的安慰剂心理效应也可以“治病”等等。所以,现代医学认为,一种医药,要确定其是否有效,必须排除这些额外因素才行。
为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严谨的方法来确定医药的有效性,这就是双盲(Double Blind)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简单地说,就是随机地找一组确症的病人,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甚至医护人员也不知道。只有药品试验人员知道。两组病人每天同时服药。对照组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剂,试验组病人服用的是试验药品。 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只有在疗效明显的情况下,一种新药才可以被认定有效。
双盲法可以有效地排除自愈和心理干扰等因素。最后,在正式投放市场之前,还要对试验者进行长期的跟踪,以确保没有长期副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欧洲传统的放血疗法,今日非洲的跳大神以及仍在中国流行的中医都不能成为今日世界各国的主流医学了:因为这些传统医术大多不能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双盲实验)去证明其有效性,或者已经被科学的方法证明是无效或低效,或者毒性太大,即使有效也不可以被作为医药使用。
中医总结临床疗效的方法只侧重症状的改善,多停留于个案报道,疗效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所以无法和现代科学接轨。
感冒了,喝了一杯板蓝根冲剂,三天后好了,到底是板蓝根的疗效还是人体的自愈?不用随机双盲测试谁也不知道。不能因为吃药在前病好在后,就认为这两个事件有因果关系。再比如腰疼,贴了一剂“虎骨麝香止痛膏”,第二天“仿佛”好了一点,“仿佛”不痛了,都是很主观的一种感受,特别是有些作父母的,为了怕子女花钱,为了怕子女不放心,痛也说不痛。再比如中风后遗症,口角下垂,流口水,腿脚不利索。针灸一段时间后,情况好多了。但你怎么就知道是针灸的作用?如果不针灸一定不会好转?那没有针灸的外国人只好祈祷别得中风了。
所以,要说中医有效,决不能光用例子来说明,必须拿出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要能够在成百上千个临床试验中被重复。你可以举一万个例子说明中医有效,但我只需要你拿几百个病人做的双盲试验的结果出来。
可惜,中医不敢,中医不怕举例子,就怕双盲试验。中医大夫们一提起大规模双盲试验就胆战心惊。他们不愿也不敢面对科学方法来接受检验。这是中医的致命之处。所以中医必然和其它国家的许多传统医学一样被排除到今天的主流医学之外。
如果光用举例子的方法,我们不光可以证明中医有效,甚至可以证明世界上所有巫医、算命先生、气功师、看面相先生、风水先生、占星术者都是有效的。但只要几个小小的科学试验就可以将所有这些骗术戳穿。
长时间服用西药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首先,长期服用西药肯定是会对人体有一定负面影响,但重点是长期服药后所带来的获益是否足够抵消这种副作用的影响。
首先,所有药物肯定是有一定副作用,如服用后都要经过肝、肾代谢,增加这些脏器的负担,甚至有些还会损害肝功能、肾功能。所以每个药物的说明书都写明了慎重或者禁用的情况,所以不要闯这些禁忌症的红线。比如阿司匹林是冠心病的常用药,但活动性溃疡是禁忌症,如果有活动性溃疡还非要吃阿司匹林,那肯定会出血的。
其次,要明白为什么要长时间服药,有无药物的适应症。需要长期服药的,一般是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如果不吃药或导致血压升高,继而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而冠心病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阿司匹林等药物,否则很容易导致冠心病复发。虽然高血压、心脏病药也都有一定副作用,但不吃药的话问题更大。
一些药物还是双刃剑,用与不用需要权衡利弊。比如房颤患者,有栓塞的风险,年龄、血压等都是导致栓塞的易患因素,但同样也是出血的易患因素。在服用抗凝药的同时,要综合评估出血与栓塞的风险。
总之,是否应长期服用药物,需要综合评估药物的适应症与不良反应,如果获益明显大于危害的,还是应该服用。
东北三大宝是什么?
“东北三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有新旧两种说法。 旧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新三宝:人参、貂皮、鹿茸。(林蛙油、熊胆、蜂蜜。)
之所以有“旧三宝”之说是因为过去的贫穷百姓冬季时把乌拉草填在鞋子里以保证脚不被冻坏,所以乌拉草是穷人的宝;而富人穿棉靴,所以也就不认为乌拉草属于东北三宝。
人参
人参,又名"人葠",俗称"棒槌",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由于人参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在古代,它有许多别名、雅号,如:神草、王精、地精、黄精、血参、人衔、人微等,人们所说的"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满族人称人参为"奥而厚达","奥而厚"是草类总称,"达"为首领、头人之意,故将其译为"百草之王"。
人参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有113方,用人参者即多达21方;相传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有《月池人参传》专著。
人参命名方式有四种:按照生长方式命名有野山参、移山参、园参三种;按照产地命名如吉林人参、韩国高丽人参、美国花旗参、辽宁石柱参等;按照炮制方法命名如:红参、白糖参、生晒参、保鲜人参、活性人参等;也有复合式命名如高丽红参、吉林野山参、宽甸柱参等
人参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参(野山参)分布于太行山脉上党一带,长白山脉及其迎山区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公元107—124年,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县,这是对中国人参原产地记录最早的一部书籍。上党人参由于大量采掘,早已灭绝了。中国人参(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的长白山脉及近地山区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在主产地东北三省,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东三省中,吉林省的产量占总产量70%。而吉林白山市人参占吉林省的70%,白山市的人参主产地有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由于人们的无序采挖,野生人参越来越稀少。
人参
抚松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如今抚松是人参及其加工的滋补品大量销往国内外市场。
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人参称为"山参",多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阳,需疏散的阳光和腐殖质深厚、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当然寻采起来也就更加困难。
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据理化分析,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宁、挥发油、人参酸、甾醇等多种成分和许多有机物、无机物及维生素等,有其它药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疗效。它能补血养气、固津生液、调节神经、开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压健胃等,尤其对于治疗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参不仅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制造许多方面的深加工产品,赋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文学名著中,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不可枚举,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红楼梦》中王夫人翻柜找人参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参之乡东北,导游员口中的讲述,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参自古即为著名的补药,我国最早(后汉时)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将人参列为上品,该书中凡入上品之药多为对人体有补养之功的.该书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金元以后用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即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时,用人参尤宜.为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在中国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时 要小心翼翼的围捕,防止它跑掉。人参每次出土,相隔数十年。人参总在地下隐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间、岩下、腐土、低温、背阴向阳、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阳光三至五小时等条件下,才有珍贵的结果。东北土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表示大的优质的人参来之不易。
用人参泡的酒
人参的生长习性很特别。一年生的人参只长出一个三片掌状的复叶,俗称“三花”;二年生的人参长有一枚五片掌状复叶,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有两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人参有三枚掌状复叶,称为“灯台子”;五年生的人参有四枚掌状复叶,称“四品叶”;六年生的称“五品叶”,六品叶以上就称“棒槌王”了,叶子数也不再增加。
过去山里人把采挖参或挖参都叫做“放山”,一般都是几个人一伙,自愿结伴,推选其中一个有经验的人当“把头”,大伙备齐干粮后就在“把头”的带领下进山。进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窝棚先安顿下来,然后,要在把头的带领下,焚香烧纸,跪祭采参人的祖师爷——“山神老把头”,祷告平安,万事如意。事毕,“把头”当众宣布采参的“山礼山规”,采到的参,由大家平分,这也就是采参人一年的收成了。
貂皮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鹿茸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所以古时候人们把鹿称作神兽。但是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要算是鹿茸了。鹿茸就是未骨化的角生长在雄鹿的额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为真皮衍生物。鹿茸含有丰富的复合蛋白质和激素,以及磷酸钙、胶质软骨素等化学成份,是一种高级补品和名贵药材。鹿茸能温肾壮阳,生精益血,强筋补髓。主治虚劳赢疲,血虚眩晕,腰膝酸痛,萎滑精,虚寒血崩等病 。
鹿茸的种类: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梅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梅花鹿茸要好于马鹿茸。 按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二杠茸质量好,价格贵,但产量低。
鹿茸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茸。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鹿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和改善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同时对交感神经亦有兴奋作用。
鹿茸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大剂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压,使心脏收缩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引起心脏收缩显著增强,收缩幅度变大,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鹿茸特别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
3、对性功能的影响: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鹿茸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强壮作用:鹿茸精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能增强耐寒能力,加速创伤愈合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故鹿茸是传统的补益药,用于强壮、补肾、益阳。
5、对血液成分的影响:鹿茸可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增加,因此对于大量出血者和感染症末期的患者,特别是对于老龄患者的治疗极为有效。
6、有性激素样作用:动物试验证实,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几天后即见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鹿茸是滋补极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受补,对于健康人尤其是小孩子来说,鹿茸是不能随便吃的。健康小孩吃了容易出现内热,流鼻血,机体异常亢奋,甚至出现躁狂症。
7、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鹿茸对妇女儿童均有益处,它所含的钙、磷、镁等无机元素分别参与身体的钙磷和多种酶的代谢,对促进钙的吸收、骨的生长以及增强心脏、肌肉的功能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镁离子,更是具有复杂的功能,是延年益寿必不可少的物质。这对妇女因宫寒不育、月经不调,小儿的发育不良,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牙齿生长迟缓、囟门不合、骨软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肾炎、肝炎以及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病人,不宜服用。
8、治疗创伤:鹿茸素有“强筋骨”功能,用于治疗“恶创痈肿”。试验证明,鹿茸对长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溃疡与创口有增强组织再生的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口服、外用鹿茸能使创伤,特别是化脓创伤迅速愈合。
用鹿茸加工成的鹿茸片
9、其他作用:鹿茸中有些有效成分能抑制MAO-B的活性,故有抗衰老作用;鹿茸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强胃肠蠕动和促进分泌功能;此外,鹿茸精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乌拉草
乌拉草属于莎草目莎草科苔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形态特征及用途:根状茎紧密丛生。秆三棱形,基部具有光泽的褐色叶鞘。叶细条形,对折,边缘粗糙。小穗2~3个,顶生的雄性圆柱形,侧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状球形;雌雄花鳞片棕色至锈色;果囊近卵形,扁三棱形,有褐色树脂状小突起,顶端急缩成短喙。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三棱形,褐色。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为草鞋、草褥、人造棉、纤维板等的良好材料,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能御寒,昔称“关东三宝”之一。是草编工艺品、造纸的主要原料。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是满语皮靴的意思,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