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的症状表现,高血压病人该如何捕捉小脑萎缩的早期症状呢?
您好 预防小脑萎缩的措施包括:
1、有小脑萎缩家族史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2、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导致小脑萎缩的一个重要病因,通常在青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可通过基因筛查明确自己是否携带此变异基因,预防性服用增强小脑细胞功能的药物,还可通过经颅磁刺激以达到延缓小脑萎缩进程的目的。
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以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头晕是小脑萎缩的症状表现吗?
不知道
小脑萎缩症的症状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魏医生。
小脑萎缩症(cerebellar 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异常表现,为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厚增宽。好发于老年人,主要见于遗传病、变性疾病,比如遗传性共济失调(涉及不同基因)、多系统萎缩,也可见于一氧化碳中毒后期,药物中毒,急性小脑炎后遗症期等。
据欧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小脑萎缩症的患病率约为6/10万,以中国总人口计算,患者数目大约为7~8万人,加上每一个遗传病家系中大多有多名患者,其总数显然不止于此,并且我国小脑萎缩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现代医院无法治愈小脑萎缩症,且该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极大,预后不良,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小脑萎缩症的发病特点,症状表现及预防措施。、
首先来了解一下小脑1、小脑在哪?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小脑由中央的小脑蚓部,两侧的小脑半球组成。小脑蚓部代表躯干区,小脑半球代表四肢区。
2、小脑的功能是什么?
小脑主要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所以,平衡木运动员,杂技演员和飞行员的小脑都比一般人发达很多,而怎么都学不会骑自行车,无意间经常摔倒的人有可能小脑欠发达。
重点来了,小脑萎缩症会出现哪些症状?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小脑蚓部和半球损害可产生不同的症状。
● 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呈醉酒步态,容易跌倒,类似于“企鹅行走”。
● 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重于近端(手重于臂膀区;脚重于大腿区),表现为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比如拿取物理障碍,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 小脑性语言障碍: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单调不清晰,发音冲撞和音量时大时小,呈爆破样语言。
● 自主神经的症状 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比如卧床时血压正常,直立走路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甚至晕倒。弛缓性膀胱(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性功能障碍,排汗障碍等。
大家会担心,小脑萎缩会导致痴呆吗?其实老年痴呆和小脑萎缩不是一回事儿。
● 老年痴呆主要说的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隐匿性起病,缓慢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获得性智能衰退综合症,它可以出现弥漫性的,对称性或者不对称的脑萎缩,它的脑萎缩是以额叶和顶叶为主。
● 小脑萎缩这只是一个影像表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等,随着病程的发展,病人可以出现认知障碍,就是出现智能下降的表现,大部分单纯小脑萎缩不出现智能下降。
小脑萎缩症的遗传性小脑萎缩症最主要的疾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已经报道的亚型有60多种。本症的遗传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会患病。
如何诊断小脑萎缩症?● 体格检查:① 指鼻试验:嘱患者将手臂伸直外展,先示指摸触检查者伸出的示指指尖,然后再指自己的鼻尖,以不同方向、速度、睁闭眼重复多次进行比较。小脑病变时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不能正确调整距离。
② 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将一侧下肢抬起,用足跟碰触对侧膝盖,然后沿胫骨前缘直线下行。小脑损害时,患者举腿和触膝时呈现辨距不良,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③ 闭目难立征: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后倾斜欲倒为异常。
可自行在家检测小脑功能。
● 影像学检查:CT及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时显示小脑沟纹增多、增宽,体积缩小,呈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第四脑室扩大(磁共振优于CT)。
● 基因检测:最精确的诊断法是DNA分析,可以分辨本症的不同类型。不是所有类型的脊髓小脑萎缩症都会遗传,所以患者的子女可以接受DNA检查,以便得悉他们会否有发病的危险。
DNA罹病小脑萎缩症的名人● 木藤亚也,日本。著有《一公升眼泪》,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 陈施惠,香港。香港禁毒处关怀青少年计划“友出路”的禁毒大使。
● 刘立立,台湾。台湾著名导演,有“琼瑶御用导演”,“琼瑶剧教母”之称。
有关书记和影视作品● 《一公升眼泪》,这是部很受欢迎的日剧,讲述了一名患上小脑萎缩症的十五岁少女在病患中生活及挣扎的真人真事,值得推荐。
● 《失去你的那一天》
● 《带一片风景走》
● 《假如没有遇见你》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长期以来,小脑萎缩的治疗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现代医学对本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及延缓恶化的发展,症状是不能逆转的。
● 药物治疗:① 对于大部分小脑萎缩症,比如遗传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治疗效果不理想。
② 针对一些可控的致病因素进行干预,综合治疗(药物+手术+康复)改善各种功能障碍、恢复脑部病灶供血供氧功能,使症状减轻或减慢病情的进展。比如,是由于小脑肿瘤引起,则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康复训练:① 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平衡功能和步态姿势的训练,这主要是锻炼小脑萎缩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走路姿势,还要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
② 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立平衡和站立平衡两类。坐姿训练,坐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站立的平衡训练病人可以借助外力来达到身体的平衡,一点点加强训练。
③ 语言康复训练:要坚持练习,但不能只求效果而超出身体承受能力的训练,这样会让患者心理产生压力,更不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
重点来了,【健康小贴士】记清这4条,预防小脑萎缩!● 增加社会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读书看报、朗读、写写算算,有规律地运转大脑,不断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的活跃,有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推迟脑细胞老化,延缓小脑萎缩的进程。
● 加强小脑锻炼,比如单脚站立,后退走路,骑自行车等。
● 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 积极预防血管性疾病。
● 45岁以上,怀疑有小脑萎缩症的人,建议每年做头颅磁共振检查。
● 最后,正在或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的人群,平时应该定期检查,及早发现有无脑萎缩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早期预防,尽量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记忆下降健忘是小脑萎缩患者的症状表现吗?
我是学中医的,虽然不是西医专业,但是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说,记忆力下降健忘和小脑萎缩,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两种疾病。
记忆力下降健忘,常见于40至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衰退老化,记忆力也会逐渐的衰减,这是人体自然规律现像。
记忆力减退,有时也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多是由于社会压力大,抑郁焦虑因素等引起的,这种多数可以通过治疗恢复。
中老年人如果出现记忆力减退,并且病情发展较快,需要注意是否为老年痴呆,特别是有家族史的,应当及时就医检查。
如果排除是器质性痴呆病变的,平时也可以选用一些辅助改善记忆力的保健品,并且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尤为重要。
小脑萎缩症状多比较严重,多见于老年人,一般可通过影像检查发现小脑萎缩。临床多见症状首要为共济失调,即站立不稳,行走左右摇晃,辩距困难等。
另外还有语言及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出现震颤麻痹等症状。
目前对于小脑萎缩,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有云,上医者治未病,所以积极预防就成为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禁烟戒酒,积极防控三高,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对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脑萎缩家族式的人群,更应该注意,饮食易清淡,富含营养,少荤多素,营养平衡。并且可以用中药介入调理的方法延缓脑细胞衰老。
小脑萎缩是什么?
常见症状
脑萎缩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大脑机能衰退和痴呆等智能减退两大类,主要与脑萎缩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
脑萎缩症状,其中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呆、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偏瘫和癫痫发作。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语言障碍及形体的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
脑萎缩的症状
1、全身症状
病变早期,病人常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发麻,耳鸣耳聋;渐至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喃喃自语,答非所问。在躯体方面,常表现为老态龙钟,发白齿落,皮肤干燥,色素增生,甚或可见偏瘫、癫痫,或共济失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记忆障碍
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应诺的事等。随着病情发展,渐至记忆力完全丧失。
3、性格行为的改变
性格改变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病人变得落落寡合,不喜与人交往,或表现为没有理想、欲望、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性格急躁,言语增多,或啰嗦重复;或多疑自私,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关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适而纠缠不清。所有的患者的高级情感活动,羞耻感、责任感、光荣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亦可出现睡眠节律的改变。
4、智能减退、痴呆
表现为理解、判断、计算能力等智力活动全面下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胜任工作及家务;渐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进食不知饥饱,出门后不识归途,收集废纸杂物视为珍宝。病致后期,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别亲疏,大小便失禁,发言含糊,口齿不清,杂言无章,终至完全痴呆。
脑萎缩临床分型:
脑萎缩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以大脑皮层萎缩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大脑萎缩:临床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和反映迟钝。
2.以小脑病理改变为主的小脑萎缩: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语言蹇涩、呛咳等。
3.遗传性脑萎缩:分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临床根据病理改变特征分脊髓型、脊髓小脑型、小脑型和周围型几类。
4.局限性脑萎缩:是因局部脑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脑组织变性或手术引起的局部脑软化,均可在病变部位及周围产生局限性萎缩,也叫某种脑病或脑损伤后遗症。
5.退行性脑萎缩:是以大脑、小脑及橄榄桥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出现的脑功能减退、神经功能障碍,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性常见、多发病。对老年患者来说退行性脑萎缩是生理必然,但临床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差异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