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心得体会,请问你们见过好中医没有?
作为一个老胃病,被胃寒折磨了很多年。后面遇到个有经验的中医,用一个在厨房就可以做的小方调理好了,真的很厉害。
先说说我的情况吧,主要有3方面问题。
经常胃痛,太难受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办公室吃下午茶,贪嘴吃了个冰淇淋,就疼得没办法,请假回家了。那天从下午疼到了晚上,让人感觉生不如死。不光吃了生冷痛,有时候天气降温了,感冒体虚了,都会痛。感觉身体有个风吹草动,胃就痛起来。
肚子胀,很久不消。可能是长期胃寒,让胃的消化功能受到了影响。我经常没吃几口饭,肚子就胀了。其实我还想吃,就是肚子胀得难受,完全吃不下去。有时候还会胀好久,中午肚子胀,胀到晚上睡不着。
大便不成形,沾马桶。胃寒可能影响了整个肠胃,消化也不咋好,经常上厕所要蹲上半个小时。我年轻的时候,大便很干爽,自从胃寒以后,大便经常很黏糊,半天冲不走。
我也努力调养过,每天按时吃饭,规律作息,但养了好几个月,感觉没什么作用。
后面没办法,我就去医院做了检查,不仅做了胃镜,还做了全身检查,医生说有点胃炎,吃了蛮久的药,结果还是没啥作用。那个时候,我真的好绝望。
后面有次回老家,吃了半碗凉面,胃寒又发了。我妈看我痛得难受,就说旁边镇上有个中医很厉害,要我去看看。我知道妈最疼我,要是不去,她肯定不高兴,就开车和她去了。
路上我妈就跟我说,这个医生三代人是中医,对调理胃寒很有一套。
到了医馆,我发现这个医生头发白了不少,大概有六七十岁。他把了脉,我还没说话,他就说,你的胃寒了,寒湿在胃,根在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脏腑。
胃很怕寒,一旦生了寒,就容易生湿,形成难祛的寒湿。寒湿盘踞在胃,就沾不得生冷,消化不好,容易肚子胀。胃又是消化系统的最前面,前面消化不好,后面的肠胃负担就重,所以大便容易稀溏沾马桶。
这种情况下,就要养身体的阳气,而肾阳是身体的“命门之火”,是身体阳气的根,肾阳充足,胃就不容易虚寒。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肚脐下的神阙穴,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利水渗湿。肚脐是我们在母体里脐带的位置,是会吸收的。
在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我说参同契》里,分享了一个大补阳气的小方——南师肚脐贴。
这个小方有三种主要材料:花椒、艾绒和桂圆。
花椒性热,是补阳的好材料。《本草纲目》里说“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花椒散寒除湿……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这里的右肾命门,就是肾阳所在。艾绒是纯阳之性,补阳也非常常见,我们常见的艾灸,就是用艾草补阳。桂圆性温,可以补益心脾,养气血,而气血是阳的基础,气血足则阳气旺盛。北京同仁堂的加味方还加入了养肝肾的枸杞和养心安眠的酸枣仁,帮助进一步固阳培元,加快恢复。
这三种材料,需要把把干桂圆去壳去皮,加一点艾绒和花椒,打碎了,挑一点放到肚脐里,用胶带封起来,阳进寒退,身体的阳气就可以逐渐充盛。还可以贴在脚底涌泉穴,让阳从脚底生,涌向全身。
听了他的说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中医和西医的逻辑不一样,西医是哪里有问题搞哪里,中医会把身体看成一个整体。我回家以后,就把在医馆抓的三种材料,用工具打碎了,晚上睡觉前,就用胶带贴上。
那天睡前,我贴上以后,没一会,就感觉肚脐周围有点暖暖得,然后整个小腹都挺舒服。大概过了个把月,胃寒好不少,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痛,偶尔沾点生冷,也没问题,大便也挺正常了,精神好不少。
中医真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我是真的很佩服。这个帖子在北京同仁堂也有成品,大家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直接用成品,比较方便。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97557321590518230&origin_type=&origin_id=4583268881_3597557321590518230&alkey=1306_4583268881_0_3597557321590518230_010&c_biz_combo=8","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597557321590518230\",\"product_id\":\"3597557321590518230\",\"title\":\"北京同仁堂肚脐贴 全新升级配方30贴\\/盒 甄选原料 买2发3 买3发5 \",\"cover\":\"https:\\/\\/lf3-cm.ecombdstatic.com\\/obj\\/ecom-shop-material\\/mnYfdY_m_a32420eddc4dcd1eb233ac9ca8315fbb_sx_312346_www800-800\",\"price\":5900,\"market_price\":17700,\"cos_fee\":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97557321590518230%26origin_type%3D3003002000%26origin_id%3D4583268881_3597557321590518230%26alkey%3D13_4583268881_0_3597557321590518230_010%26c_biz_combo%3D8%26buyin_track%3DCA0QkcS8iREaBAgAEAAiACjW44ikrOrF9jEwAg&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868,\"item_type\":6,\"cos_ratio\":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97557321590518230&origin_type=3003002000&origin_id=4583268881_3597557321590518230&alkey=13_4583268881_0_3597557321590518230_010&c_biz_combo=8&buyin_track=CA0QkcS8iREaBAgAEAAiACjW44ikrOrF9jEwAg\",\"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北京同仁堂】肚脐贴\"}","commodity_id":"359755732159051823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97557321590518230%26origin_type%3D3003002000%26origin_id%3D4583268881_3597557321590518230%26alkey%3D13_4583268881_0_3597557321590518230_010%26c_biz_combo%3D8%26buyin_track%3DCA0QkcS8iREaBAgAEAAiACjW44ikrOrF9jEwAg&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177,\"price\":5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97557321590518230&origin_type=3003002000&origin_id=4583268881_3597557321590518230&alkey=13_4583268881_0_3597557321590518230_010&c_biz_combo=8&buyin_track=CA0QkcS8iREaBAgAEAAiACjW44ikrOrF9jEwAg\",\"shop_goods_id\":\"3597557321590518230\"}","img_url":"http://p26-item.ecombdimg.com/obj/ecom-shop-material/mnYfdY_m_a32420eddc4dcd1eb233ac9ca8315fbb_sx_312346_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59,"promotion_id":"3597557321590518230","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北京同仁堂肚脐贴 全新升级配方30贴/盒 甄选原料 买2发3 买3发5 "} --}
开一家中医馆前景和利润如何?
这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今天先简单说一下当期的思考,后续有机会在补充完善。
中医馆也是分类型的,比如个体小诊所,几个医生合伙,连锁的,平台性质的各种类型。
可以对标的行业有两个一个,可以看做是看病抓药两个过程的不同侧总吧,都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供借鉴,看病这块类似于现代咨询也,中医可以看做是一种健康咨询服务,商业模式可以参考会计、律师合伙制企业模式;
另外一个是传统中药铺带诊断性质的,偏重于中药销售,例如同仁堂这种。
西医院还多了一个模式就是做检查,这个对中医来说很少能有盈利空间。
然后谈盈利模式:诊费收入,如果你技术过硬,复诊率高,诊费可以很高,药材价格看你自己,主要是保证自己的处方的药效过硬。
另外一种就是药材很好,诊断顺带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自己还没有名气,病人复诊率不高的情况。
如果追求更高,就需要解决好标准化和可复制性,这个也是我现在思考最多的,如果有心得我会补充
如果本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并关注冲玉子。
南海里水广德中医谁去过啊?
上次老婆怀孕,想去那里产检,看到那么大的医院,星期天既然一个病人没有,有一个医生在低头玩手机,太不正常,直接去南海妇幼了
怎么自学中医?
首先,自学中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知识。
其次,需要有一部分学习材料,可以通过购买中医相关书籍、网课、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加入一些中医兴趣小组,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及经验。
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自己进行一些中医治疗实验、诊断案例到医院实习。这样能够全面提高中医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学多少年中医才能独当一面?
谢邀!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医内科医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医21年。题主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学无止境,看你好不好学,接受能力怎样。一个好学者,5-10年就能名师远扬,有部分老中医学了一辈子都才知皮毛。所以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好处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我们要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诊法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病证结合是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理解药性分类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因为有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对比分析,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虛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此类推,其次,对不同章节的药名相似、功效应用方面有某种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也要进行对比,以免混淆。如羌活与独活,苍术与白术,石决明与决明子,吴茱萸与山茱萸,附子与白附子等。对同一药源,因入药部位不同,或采集时间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异同亦可进行对比,以利于临床正确选择用药。如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入药部位为草质茎,为发汗解表的要药;麻黄根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为固表止汗的要药。如陈皮与青皮,陈皮为橘的成熟果皮,药性缓和,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理脾、肺气,为治脾胃气滞、痰湿壅滞的常用药;青皮为橘的未成熟果皮,药性峻烈,能疏肝破消积化滞,可疏肝、胆气,用于肝郁结重证,食积气滞重证。如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性昧甘、苦,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酒炖或酒蒸后为熟地黄,性味甘,微温,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其他如枳实与枳壳为采集时间不同;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为炮制方法不同。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对配伍。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性。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
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学习时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增效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抓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学习中要着重理解和掌握。
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联系对比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
增强记忆的趣味性
歌诀记忆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
方剂的变化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时,要通过增减药物、改变药量和剂型来改变其功效和药力。如小青龙汤中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主,兼有内饮时,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表散寒为主,兼温肺化饮;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以干姜、细辛为君药,配伍麻黄、桂枝为臣药,温肺化饮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虚证为主,兼有停饮证,以桂枝、白芍药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兼温肺化饮等等。
不可忽视的内容——用量、用法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如吴茱萸汤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中医內科学是以脏腑、经缗、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另外,我建议多与老中医交流学习,经验方是大多数老中医不易外传的,多下点功夫。
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洽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洽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辦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绥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內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以上内容简单总结,学医不易,想独当一面,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欢迎指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