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主要内容,同时最想得到什么样服务?
健康和养生大家最关心的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不生病,不管是食物,保健品,锻炼操大家都比较愿意去关注,特别是上了年纪50岁以上人群更注重健康这一块,年轻人还不怎么重视,长期熬夜,不好好吃饭,相比老年人身体健康令人担忧。
至于想得到什么服务,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得到政府,医疗机构的重视,为民众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健康咨询,普及健康知识,虽然现在政府己经增加了如慢性病卡,大病医疗报销等优惠政策,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须求,如每年做健康体检人满为患,很多老百姓还没有做到每年进行体检一次,都是等到发病了才意识到要去医院做一下检查了。
中医养生保健专转本考什么?
高等数学、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考试、医学综合、中药学、中药制剂等。统招专升本是地域性的选拔考试,每个省份就算相同专业专业考试科目也不一样,建议考生参照自己所要报考省份的政策为准。
目前大多省份专升本招生专业中并未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有直接招生,专科是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与其相近的本科专业;比如:在陕西专升本考试中,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专升本可以报考中药学。
中药学专升本考试科目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中药学、中药制剂。
在云南专升本考试中,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专升本可以报考护理学或康复治疗学专业:护理学专升本考试科目:高等数学+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考试。康复治疗学专升本考试科目:高等数学+公共英语+医学综合。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可获得保健按摩师(中级)、助理刮痧师、助理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三级)、养生保健师、亚健康调理师、经络调理师、中医养生美容师、食疗调理师、康复调理师、康复保健师、炙疗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中医养生应该划在文化领域还是健康领域?
穿越历史的长廊,回望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铜青瓷等源远流长,流芳溢彩。当然,还有一种文化根深叶茂,灿烂夺目,它就是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起源甚早。有关养生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等理论。战国时期我国养生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历史著作都体现出了人们养生的观点。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养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养生思想的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养生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医养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融合了儒、 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棵充满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涵盖了七大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情趣、品质等方面的调养。2.行为养;起居行为调养。3.气养。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5.食养;食疗调养。6.药养;中医常有“药膳”之说。7.术养;即利用按摩、推拿、艾灸等疗法进行养生。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三大特点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 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艾灸养生,传统中医养生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作为与传统养生文化同气连枝、血脉相连的艾灸,艾灸养生文化在我国中医养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不管是从未病先防、顺应自然,还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任何一方面出发,艾灸都以其独特的养生魅力征服无数华夏儿女。上至炎黄孔孟,下至村夫走卒,无不珍视艾草;而在已被考证的中医古籍中,涉及艾灸的记录更是达到200多处。
艾灸养生——未病先防
《扁鹊心书》:“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通过艾灸,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滋养脏腑养气,以提高免疫力,未病先防。艾灸取穴方案:关元穴: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位于脐下三寸处。足三里:滋长气血,补肾益气
神阙穴:温经散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艾灸养生——顺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医养生中,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艾灸养生结合二十四节气,有自己成套的养生系统。艾灸养生——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进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过盛,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防止衰竭,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艾灸养生,也是一个讲究滋阴补阳的过程。比如,在夏季,就是阳气最旺的季节,在这个时候艾灸承山、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与艾火的纯阳之火结合在一起,有益于祛除因梅雨季节等带来的寒湿,打通经络,达到阴阳平衡。
承山
阴陵泉、三阴交
沧海桑田,和风细雨,走不散的都是缘分,断不了的都是历经千年的情意。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承载了先人五千多年深邃凝重的智慧,并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焕发勃勃生机。
同时,艾灸文化作为中医文化一朵艳丽的奇葩,也重获新生,成为当代人养生新风尚。
时值农历五月,艾草收割旺季,养生的好时节。
中医养生专业的前景如何?
就业前景很不错。中医养生学专业是个从无到有的新专业,它的创立可以说是应时而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过去以传染病为主,而现在的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慢性病”为主。
中医养生学就业方向有: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有关单位及社会相关机构,从事中医健康宣教、健康传播、图书出版等工作;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从事中医健康养老、社区健康服务等工作等。
谁能推荐几本好的中医书籍?
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