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24节气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什么意?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立冬: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划分,即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立冬的节气意义和文化养生内涵有哪些?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
四季到此终了,新岁自此孕育。
立冬的神奇,就像古人“雉入大水为蜃”的美丽想象,把已经走过的春夏秋变成了凝固的风景画,凝聚成了刻在人们心里永远的记忆和珍藏。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的是: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 立冬风物 /立冬开始才有西北风,西北风不到,阴郁天气不会结束。西北风是朔风,朔是北,朔方是北方;朔又是初,始,朔日就是每月初一。西北风还称“不周风”,“西北不周,方潜藏也”,在潜藏中初始,西北风是对春风的孕育。
冬从十月开始。冬字上面是终,下面是冻,因冻藏而终。但终即始,所以,初冬十月又称“阳月”。古人思维,此月始,阳气相应潜藏,听任阴气在地表肆虐,冰雪盛行,但是正是在阴的消耗中,纯阳安静长养,一岁终而一岁始。
于日本人来讲,围坐在暖桌旁,看电视,吃桔子,成为不可或缺的冬季风物诗。家族代代传承来的习惯,即使在洋式建筑盛行的当下,依旧是未曾泯灭的日常生活习俗。
/ 立冬习俗 /冬酿酒除了“浊酒”、“杂酒”等俗称外,还有“秋露白”、“十月白”、“杜茅柴”、“竹叶青”、“丹桂黄”、“玫瑰红”等雅称。其中“丹桂黄”很有可能就是如今苏州地区仍然十分流行的“桂花冬酿酒”。冬游苏州,小酌两杯节令美酒,更能体会到江南的旖旎风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这补冬的规矩便是吃水饺,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饺子两边翘翘,中间圆鼓鼓,看起来就像是人的耳朵,所以这饺子也叫「娇耳」。因此一句「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便为吃货们吃饺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十月初一送寒衣,立冬这一天,人们担心生活在阴间的祖先会由于天冷而会受冻,还要给他们准备衣裳,就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剪出一尺多长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在门口烧了纸衣,嘴里念叨着,请祖先来拿,这叫“送寒衣”。给自己先人烧纸衣的同时,会在旁边的空地上,给孤魂野鬼烧一点,因为无家的鬼最是可怜。
/立冬养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防颈寒,穿立领装挡风寒
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专家介绍,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节气是立冬?
是冬至。冬至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我国传统从冬至开始“数九”,俗称“冬九九”。就是将冬至后的81天分为每9天一个阶段,一共9个阶段,其中第19—27天的“三九”最为寒冷。冬至的食俗有很多。谚语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水饺,其实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时正值冬天,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甚至不少被冻烂耳朵。于是叫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天广施“袪寒娇耳汤”。这汤把羊肉、辣椒、驱寒药材放一起熬煮,将羊肉、药物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的样子。人们吃了这“娇耳汤”,药到病除,治好了冻伤的耳朵。这“娇耳汤”便是饺子。
也有古诗道:“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地区,有冬至天吃汤团的习俗。用糯米粉制成圆形的甜品,寓意团圆、圆满;另外,《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据说馄饨由西施所创造,在南宋时开始盛行。馄饨名号很多,在这里也给大家普及下,如江浙等地大多称为馄饨,广东称为云吞,四川称为抄手,湖北称为包面,江西称为清汤,新疆则称为曲曲。
冬至时节,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不要贪吃过于油腻或咸口的食物,多吃水果,特别是梨,可以缓解咽干鼻燥、咳嗽无痰等症状。这时人体对热量和营养素需求增加,适当多吃鸡肉,可以抵御寒冷,强健体魄。
在运动上,切忌过分剧烈。冬泳有段时间很流行,冬泳一分钟运动的散热量约相当于跑步半小时。但是想尝试冬泳的人一定要从夏季开始逐渐适应,坚持到秋天,再进行冬泳锻炼,否则会因不适应损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