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清的功效与作用,老年痴呆早期有哪些症状?
老年痴呆症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记忆,深入的研究表明,这种复杂的病症会引起许多症状,特别是刚开始发病时。但是老年痴呆症并不总是容易发现的,一些早期预警标志是很微妙的。
如果自己或亲人出现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怎么发现?美国旧金山的神经心理学家Katherine Rankin博士表示,任何与人们平常行为或能力不同的变化都可能需要引起关注。
经常摔倒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跌倒,但是频繁跌倒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很多人关注自己的记忆力问题,但是如果多次摔倒,可能也是问题的迹象。有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这种运动障碍的患者走下坡路可能都难以保持平衡,这会让痴呆症状更加危险。
早期痴呆刚开始的阶段,一些年龄较小的人会失去社会规范意识。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偷窃、破坏他人的房子以及不适当的人际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法律上的麻烦。早发性痴呆症可以会出现在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时,周围的人可能根本想不到他们的这些行为与痴呆症状有关。
发呆痴呆会改变人们正常移动眼睛的能力。正常人会经常移动眼睛,跟踪眼睛的运动。但是,出现早期痴呆症状的人看起来就像盯着一个地方在发呆。他们会试图阅读,但是会跳行。这是痴呆的迹象之一,患者可能完全不会意识到,但是周围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些异常。
吃异物痴呆症一个令人惊讶的早期征兆是吃非食物或腐败的食物。这一部分是因为患者忘记了如何处理他们面前的事情。例如,痴呆患者可能会尝试吃餐桌上花瓶里的花,因为他们知道餐桌是吃饭的地方,但不知道花放在那里做什么。与其他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或痴呆症状不同,这一点也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认知衰退大多数人会一再发现自己拼命寻找正确的词语。实际上,没有找到自己想说的词语是很常见的,它不一定是痴呆症的征兆。但是失去对物体的认知则可能是早期的痴呆症状,比如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但奇怪的是,认知衰退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又会游刃有余。
失去同情心如果通常体贴有礼貌的人开始骂人说不合适的话,并且对此没有表现出不合适、遗憾或担忧,这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迹象。在某些类型的痴呆症的早期阶段,症状可能包括丧失阅读社会线索的能力,这是一种让人们理解为什么不能说伤人的话的能力。
忽视尴尬无法意识到别人对某种情况的感受,并不是痴呆症患者丧失阅读社会线索的能力的唯一标志。他们也有可能失去理解尴尬的能力。这是痴呆症的多方面迹象:患者感受不到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尴尬,他们也不了解其他人所处环境(如电视上的情景喜剧)中的尴尬。
强迫性的行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痴呆症的迹象之一是极端的强迫行为。很多人都有一些奇怪的行为,但是这些习惯可能仍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是一些极端的囤积行为或者强迫自己仪式性的进行某件事情,就有可能是痴呆症状。比如,每次去商店都要买同一本书,已经买了数百本。
资金管理困难阿尔茨海默病的经典早期迹象之一是越来越难以进行资金管理。这可能会先从制作个人账单出现问题开始,虽然很多人会把这种症状当做衰老的正常部分,但实际上这并不正常。
言语困难过去可以流畅顺利说话的人突然出现讲话困难,可能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即使出现这种症状,但是患者大脑的其他部位往往仍然是清晰的。他们可以经营企业、管理家庭或者画画,但是却很难讲话。
古人是怎么刷牙和洗头的?
《诗经·卫风·硕人》是一首描写齐国女子庄姜出嫁的诗,第八句“齿如瓠犀”说庄姜的牙齿像葫芦籽一样白洁细密。如果没有基本的牙齿养护手段,庄姜不可能在出嫁年龄还能保持一口健康白洁的牙齿。
虽然中医对牙科分类较晚,但古人一早就发现,不对牙齿进行必要的保养,必然会出现各种症状的牙科疾病。
除了医术中有记载之外,我们在象形文字中也能寻得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龃龉”一词的意思是意见不一,相互抵触,本意指的却是牙齿参差不齐。上下齿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排列不齐者被称为龇,不平整者被称为龋,均视之为病态。类似的字和词有不少,可见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牙齿和口腔健康了。
但像现代人一样刷牙却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图1 上世纪的假牙
周朝礼仪认为刷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最初的牙齿清洁方式是漱口法。《史记·仓公传》记载说“食而不漱”是造成龋齿的直接原因,饭后漱口成为当时人们每餐之后必备的功课,漱口水的材料是现在常见的盐水。聪明的古人在食盐的过程中发现盐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易溶于水的盐粒成为漱口水的首选。《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嗽”,的记载,说明那时候的人已经将盐水漱口作为牙齿保健的生活习惯。
盐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一种奢侈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日常食用都稍显珍贵,更不要说用来漱口刷牙了。于是,酒、醋、药汤、茶水便成为漱口水的替代品。尤其是茶水这种便宜又易得的东西,成为普通人家刷牙漱口的首选。
茶水中含有的一种特殊酶可以分解残留在口腔里的食物残渣,防止酸性物质产生,造成龋齿;而茶叶内含有的氟元素和更是能与钙质产生亲和作用,附着在牙齿表面,进一步防止龋齿产生,稳固牙齿。虽然古人不能像现代人一样知晓茶水中含有的特殊化学成分是保护牙齿的关键,但实践足以证明茶水是一种完美的漱口水。
图2 《红楼梦》剧照,林黛玉漱口
现代的医学广告为了吸引眼球,总是千方百计地吹嘘牙膏里含有绿茶精华之类,其实这些都是智慧的古人玩儿剩下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的增加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可供选择的食物更加丰富。原始的漱口法已经无法满足清洁牙齿的需要,急需一种更加高效快捷的牙齿清洁方式。“手指揩齿法”就在这个时候诞生。
用手指清洁牙齿,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种方法在古代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个时候的牙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早些时候贵不可攀的盐已经降低了身价,成为普通大众能消费得起的日用品,“青盐擦牙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牙齿清洁方式。《红楼梦》中就有贾宝玉用青盐擦牙漱口的描写。而青盐只是用普通盐加热炒制之后,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青黑色,是不是比普通盐更具有护牙功能就不得而知了。
“手指揩齿法”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清代都广为流传,更高端的刷牙方式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流传开来的。
图3 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是现存最早的古人刷牙图,画面上一左一右两个人,右边的人正在接受剃度,他赤裸上身,一手提着水瓶,另一手两指横放,半蹲着身体,露出两排洁白的大牙。
与普通大众刷牙作为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刷牙不仅是佛教徒的日常,更是一种仪式。
在俗家人皈依三宝时,必须刷牙、剃发、沐浴,经过这三个最基本的洁身过程,才能进行下一项。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刷牙可能是来自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这个推测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能得到证实。书中提到印度佛教徒每餐饭后必定用牙签对牙齿进行清洁,每日一早一晚必定用树枝进行清洁。
借着树枝清洁牙齿的习惯随着唐玄奘回到大唐一同传入中原。因为印度地处热带,所产树木质地松软,诸如无花果树之类极易寻得,印度佛教徒常用无花果树作为清洁牙齿的工具。唐玄奘回到大唐之后,几经甄选,最终选择杨柳枝作为无花果树枝的替代品。就这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原始的牙刷。
图4 晚唐用杨柳枝做牙刷
杨柳树生长迅速,在中国广为栽种,加上其质地松软,纤维含量丰富,轻轻一咬,便露出树枝里的纤维毛刷,这种牙刷自带树木的芳香,自然很快成为唐朝时期最受欢迎的洁牙工具。而杨柳枝成为佛教洁身的必备十八物之一,晨嚼齿木是每个佛教弟子必须完成功课。
不过杨柳树只产于中国的局部地区,一些不产杨柳树的地区还是保持着“手指揩齿法”传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杨枝刷牙”和“手指洁牙”两种方式并存。这种状况直到宋朝才被打破。
1953年发掘的辽代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合葬墓,是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墓。该古墓虽遭盗掘,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两支牙刷刷新了中国人刷牙的历史。
这两支牙刷出土时仅剩刷柄,一端打有两排细孔,想必是固定刷毛用的。这两柄形制和近代牙刷已经颇为接近。契丹人在入住中原后逐渐汉化,生活习惯也日趋中原化,刷牙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阶层也流行开来。
图5 北宋的牙刷
刷牙在宋朝更加流行和平民化。此时的宋朝,用牙刷刷牙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宋朝境内不仅绝大多数人用牙刷刷牙,还出现了专门贩卖牙刷的店铺,制作牙刷的作坊。宋代《梦梁录》就有“傅官人刷牙铺”之类的记载,这些刷牙铺就是专门出售牙刷的。
宋朝的牙刷制作,材料多选木、竹骨、角,比起辽代,材料来源更加丰富,价格也变得平易近人,使用牙刷刷牙变得更加低廉。
宋代牙刷和现代基本类似,在之后的朝代没有太多改变,直到明孝宗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牙刷实物,已经和现代牙刷完全相同了,让这个皇帝成为世界牙科医学会认可的牙刷发明者(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中国人就用上牙刷了)。
图6 茯苓,古代制牙膏原料之一
在牙膏方面,古人发挥了更大的想象力。最早是用盐水、酒、醋、药汤这些漱口水作为牙膏替代品,后来将盐加工成青盐,成为专职牙膏替代品。直到杨柳枝擦牙法出现,各种琳琅满目的中药牙膏替代品便应运而生。
宋代,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如果怕清洁不干净,就用牙刷清洁,实在没有,去院子门口掐一段杨柳枝杨柳枝,再不济,双指横放,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齿。
对于牙膏的选择,古人并不拘泥于某一种配方,古书记载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种。大文豪苏轼和科学家沈括各自发挥联想,制作牙膏。苏轼选择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选择的是苦参。
比起欧洲人,中国人刷牙的历史要早千年以上,接吻是现代欧洲人的日常礼仪,要是放在古代,俩人一见面,露出两排大黄牙,亲一个?简直是一场灾难。
文:曾府成
参考文献:《梦梁录》《礼记》《史记·仓公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神经末梢炎的症状是什么?
末梢神经炎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其中急性者又可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末梢神经炎的发病年龄不等,但急性患者多是中青年人。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如以B族维生素为代表的营养缺乏、中毒、糖尿病、胃肠疾病、炎症性感染、血管炎性或缺血性病变、自身免疫性损害以及肿瘤等。
末梢神经炎属于中医的“血痹”、“痿症”范畴,治宜清热利湿,养肺益胃,生津清热。所分证型复杂,有肝肾阴虚、湿热侵络、脾肾不足、脾胃两虚、寒湿侵络、肺热伤津和血虚风痹等,因此在治疗时应按其类型对症下药,区分起来也并不难。
一、主要表现
(1)由肢体远端开始并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的感觉异常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此种异常类似于刺痛、烧灼样疼痛感、蚁走感、麻木感和过敏感等。
(2)病区感觉减退,好似有手套或袜子套住了一样;病区皮肤有触痛,神经及肌肉有压痛。
(3)肢体远端呈对称性的无力感,肌力减退、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程较长则会出现以肢体远端为主的对称性的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的皮肤光滑菲薄、发冷,或干燥、皱裂、苍白,或呈青紫色,指(趾)甲松脆粗糙,伴有少汗或多汗体征。
二、检查验证
(1)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DNA抗菌素体、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试验以及M蛋白等,有助于由病态反应性神经炎和结缔组织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的诊断。
(2)检查血清抗体、IgG、IgM水平是否升高,有助于炎症性疾病的诊断。
(3)确诊末梢神经炎应与慢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LDP)以及亚急性联合变性等疾病相鉴别。慢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除了有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外,还有对称性的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LDP)患者的感觉损害体征比较轻,另外脑神经也可受累。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虽然四肢远端有感觉障碍,但却以下肢更为明显。
三、服药治疗
(一)普通处方药选
1.西药
(1)地塞米松(氟美松,氟甲强的松龙,氟甲烯索) 成人每次0.5毫克,日服1次;或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每次2毫克,日服1次,共服10天。连续服用1~ 2周后改服泼尼松。此为免疫疗法,适宜于感染性、变态反应性以及有机磷中毒后迟发神经病变患者服用,治疗效果明显。
(2)地巴唑(苄苯咪唑) 成人每次5~ 10毫克,每日3次。也可用其溶液静注,成人每次10~ 20毫克。本品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使外周阻碍力降低,血压下降,另外还有兴奋脊髓的作用,促进神经冲动传导,以此改善末梢循环功能。
(3)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 成人每次初始量100毫克,日服1~ 2次,逐渐增量,常用维持量为400~ 800毫克/日,分2~ 4次服用,必要时每日服用量可增至1.6克。极量为1.6克/日。本品可用于末梢神经炎的治疗,主要作用是止痛。另对其他神经类病变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孕妇、哺乳期妇女、房室传导异常、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忌用。
(4)甲钴胺(弥可保) 成人每次500微克,日服3次。本品有营养和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并可明显改善运动和感觉障碍。
2.中成药
(1)健步丸 成人每次9克,日服2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有较好的抗炎、消肿、镇痛和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
(2)大活络丸 成人每次1丸(每丸3.5克),日服1~ 2次。传统医学认为,本品具有祛风散寒、理气豁痰、舒筋活络、除湿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发现,本品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兴奋骨骼肌及抗炎等作用,主治湿热侵络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
(二)中草药处方药选
【药方1】知母、阿胶(另煎)各10克,当归、赤芍、黄柏、制首乌各12克,牛膝15克,熟地、龟板(先下)、鸡血藤各30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病势较缓,四肢麻木并逐渐萎软,腰膝酸软,身体消瘦,皮肤无华,口干咽燥,或有遗尿、遗精,伴耳鸣、眩晕。舌绛红,少苔,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
【药方2】甘草5克,炮山甲10克,杜仲、茯苓、山药、泽泻、锁阳、龟板、山萸肉各15克,牛膝、熟地各20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3】车前子10克,木瓜、苍术、秦艽、黄柏各12克,牛膝、防己、桑枝各15克,薏苡仁20克。
【适应证】湿热侵络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肢体酸沉困重,痿软无力,以下肢为主,逐渐出现瘫痪。肌肤麻木发热或微肿,整个身体重滞,身热不畅,口渴但不思饮,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或有带下秽浊,大便稀溏。有的患者口歪眼斜。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
【药方4】甘草5克,白术、枳壳、佩兰、黄柏、苍术、牛膝、木瓜、五加皮各15克,茯苓20克,当归25克,薏苡仁30克。
【适应证】湿热侵络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孕妇忌服。
【药方5】细辛(先煎)3克,白术、麻黄、制附子各10克,人参30克。
【适应证】脾肾不足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寒湿下注,四肢困重,麻木无力,乃至瘫痪,手足发凉,下肢较重,或冷汗频出,或胸部有束带感,进而吞咽困难,食少头眩,呼吸急促,唇甲青紫。舌质淡或紫,苔白薄或白腻,脉沉细或沉浮。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患有严重慢性内脏病变者慎服。
【药方6】白术、山萸肉各9克,川断、熟地、当归、牛膝各12克,党参、淮山各15克,黄芪30克。
【适应证】脾肾不足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次煎液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
【药方7】甘草5克,陈皮10克,扁豆、赤芍、白术、茯苓、丹参、肉蔻各15克,砂仁20克,山药25克,党参、薏苡仁各30克。
【适应证】脾胃两虚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四肢麻木,萎软无力,乃至瘫痪,肌肉萎缩,食少腹胀,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8】生姜3片,甘草5克,麻黄、桂枝各10克,苍术、羌活、独活、当归、川芎、赤芍、薏苡仁各15克,防风20克。
【适应证】寒湿阻络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四肢疼痛麻木,手足无力,得热痛减,遇冷痛增,皮肤触之不热。舌淡,苔白腻,脉紧或涩。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患有严重慢性内脏病变者慎服。
【药方9】甘草3克,人参5克,阿胶(另煎)6克,麻仁、杏仁、炙枇杷叶各9克,麦冬、桑叶各10克,石膏30克。
【适应证】肺热伤津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外感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多数是下肢无力在先)、麻木,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咽干呛咳无痰,便秘,小便短赤或黄。舌质红,少津,苔黄,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10】胡麻、甘草、炒杏仁各6克,太子参、枇杷叶各10克,麦冬、桑叶各12克,沙参2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适应证】肺热伤津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11】甘草3克,桂枝、白芍、防风、威灵仙各12克,黄芪、海风藤各15克。
【适应证】血虚风痹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主要证候是在感冒之后手足麻木,且有恶寒,身痛,自汗。苔薄白,脉浮。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
【药方12】麻黄、枳壳各5克,生姜3克,白芷、川芎、炮姜、桔梗、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僵蚕8克,陈皮、秦艽、乌药各12克。
【适应证】多种类型的血痹证(末梢神经炎)。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患有严重慢性内脏病变者慎服。
四、其他治疗
1.肌注疗法
(1)用胞二磷胆碱250毫克,每日肌注1次。此疗法属于营养神经性辅助治疗,适宜于针对原发病治疗的患者。
(2)用辅酶Q10 每次10毫克,每日肌注1次。此疗法属于营养神经性辅助治疗,适宜于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严重者可改为辅酶A或ATP治疗。
(3) 用神经细胞生长素4毫升,每日肌注1次。此疗法属于营养神经性辅助治疗,适宜于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4)用神经生长因子2~ 4毫升,每日肌注1次。此疗法属于营养神经性辅助治疗,适宜于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5)用川芎嗪注射液4毫升,每日肌注1次,主要作用是改善末梢神经的功能。
2.滴注疗法
(1)丙种球蛋白,每日2克,5日为1个疗程。此为免疫疗法。
(2)羟乙基粉(706代血浆),每次500毫升,日滴1次。
(3)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日滴1次。
3.针刺疗法
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穴;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穴。
4.热熨疗法
取鹅不食草和艾叶各适量,小茴香50克,蚕沙250克备用。用时将药加酒炒热并趁热装入布袋中熨患肢,凉后再换1袋。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此疗法有温补中气、化湿生气之功效,对脾胃两虚型血痹证(末梢神经炎)有显著疗效。
5.外敷疗法
(1)取红花、桃仁各10克,大黄15克,半夏30克,栀子60克备用。用时将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1克药末加适量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患肢,干后再加米醋调敷。每日1次,7~ 10天为一个疗程。此疗法有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之功效,适宜于湿热侵络型血痹证(急性感染性末梢神经炎)。
(2)取铜绿6克,黄蜡7.5克,乳香、没药各9克,黄丹、松香各30克,麻油240毫升。先将麻油熬滚后加入黄蜡,化开后再加入松香,最后将黄丹与其他药物研末加入,搅匀为膏备用。用时将药膏薄薄地摊于患部,外加绷带固定。每日1次,5~ 7天为1个疗程。此疗法有强筋健肌、活血起痿之功效,适宜于病程日久,四肢麻木、瘫痪,下肢尤重,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或涩的血痹证(末梢神经炎)病人。
(3)取虎骨24克(也可用鼠骨、狗小腿骨替代),橘络、干地龙、吉林人参(另煎)各30克,蒸白术、粉丹皮、泡远志、陈胆星、明天麻各45克,橘红、川黄柏、肥知母各60克,泽泻、霞天曲、夏枯草、桑寄生、全当归、生白芍、旱莲草、炒枣仁、川楝子、甘杞子、女贞子、淡天冬、制首乌、杭甘菊、三角胡麻、竹沥半夏各90克,桑叶、茯苓、牛膝、大熟地、黑芝麻、天仙藤各120克,苍龙齿150克,煅磁石180克,红枣、嫩桑叶、珍珠母、金橘饼各240克,冰糖500克备用。用时将药共煎成膏滋,制成膏药,贴敷于有麻木之症的手指。此疗法专治血痹证(末梢神经炎)中的手指麻木之症。
五、饮食宜忌
(1)可多食含维生素B12的食物。B12又叫钴胺素。富含钴胺素即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有动物的肝、肾、蛋。尤其是臭豆腐中含量最多,每100克中含1.88~ 9.8微克。此外,奶品和各种谷类中也含有不少。
(2)也可多吃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小米、糙米、麦麸等粗粮,花生、大豆及各类新鲜蔬菜,猪瘦肉、奶品及食用菌等。尤其是菇类食用菌被称为“天然维生素宝库”,富含维生素B1及其他B族维生素。在春季面神经麻痹的多发季节中,可多吃韭菜、春笋、芥菜、油菜、香椿芽、香菜、马兰菜等。
(3)恢复期可多吃有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等。
(4)发病早期忌食湿热油炸食品。
六、专家提醒
(1)消除病人因呼吸困难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注意环境安静舒适,以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如感觉到棉被压迫肢体,可选用羽绒被、尼龙被,或用支架加以支撑。
(2)对于麻木乃至瘫痪的肢体,要经常做一些被动活动,防止出现废用性萎缩。还要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多翻身,防止烫伤。
(3)如有原发病,应加紧治疗原发病,只有治疗好了原发病,才能使继发性末梢神经炎得到根治。
双字游戏名?
羽涅、零榆、陵游、鬼卿、杜若、紫菀、紫葳、蜚零、空青、苏叶、秋桑、佩兰、青黛、半夏、白芷、紫苏、泽兰、紫芙、青黛、苏木、文竹、冬葵、紫芙、连翘、蔓菁、芍药、桔梗、茯苓、子芩、落葵、山奈、冬青、芫华、白芍、京墨、江篱、南星、远志、素问、白青、宛童、槐米、凌泉、柳华、白敛、百薇、佩兰、蒲芹、木槿、秋石、文元、艾叶、仁杞、竹沥、麦冬、细辛、海芋、菘蓝、广白、幸夷。全部都是中药名哦,个人很喜欢这种。
如何判断身体是不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如果不能保证的话就会生病,即使外部看起来并没有生病,但是体内已经出现问题,只不过是没有达到极致表现出来而已。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体健康是依托阴阳平衡的,假设出现阴阳失衡的话,人体则会生病,不懂中医的人可能会好奇:什么是阴阳平衡?
一、阴阳平衡是指什么
中医讲究从内在探究人体的奥秘,华佗就曾经在《中藏经》中写到,人体就像大自然一样,无论是阴气还是阳气哪一种旺盛,都会导致人体生病,这也就是暗示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养生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只有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会健康。阴阳平衡是保证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一旦被打破,人体会出现异常,也就会生病。
由此可以得出,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前提,那么中医上所讲的阴阳平衡有哪些判断标准呢?
二、阴阳平衡的标准
第一是头要温。大家都有一个体验,身体不舒服,只要摸摸额头,如果感觉到很烫,说明就是发烧了。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会,也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如果阳气过剩,就会表现为头发热。阴阳平衡与否就看头是不是温的,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凉。
第二是脚要暖。寒邪湿邪最容易通过人体的下半身入侵到体内,而脚部则是关键部位,很多人到了冬天感觉到脚冷冰冰的,说明体内阴阳平衡被打乱了,因此日常生活要留意自己的脚部是不是暖的,还要做好脚部的保暖工作。
第三是气血充足。中医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健康,看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与否又会通过血气是否充足表现出来,阴阳平衡被打破,气血也就受到影响,气血不足的人也就没有所谓的阴阳平衡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