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出现什么症状,脸部若出现3个异常?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富贵病",多数的高血压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压这种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是随着研究发现,这种病正在逐渐的趋向于年轻化,这与当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血这种病,可以说是各种血管类疾病的"祸根"之一。这种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高血压诱发的各种病发,心梗就是最常见疾病之一。
高血诱发心梗病理原因:
体内血压升高时,血管外围的压力会增加,当心血管压力过大时,心脏的工作量也会增加,这样会导致左心肌变大,从而诱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若长时间的出现这种情况,就严重的影响到血液循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梗、心绞痛等。
血压高的人脸上出现三症状,多半心梗要来:
症状一、咳嗽
多数的咳嗽与肺部疾病有关,但是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就要警惕心梗了。
由心梗导致的咳嗽叫"心源性咳嗽",这种咳嗽是由左心房衰竭导致的。常有的症状有平躺下去呼吸困难,咳嗽带血丝,或者咳血痰。
症状二:牙疼
由心梗引起的牙疼叫"心源性牙疼"。这种疼痛与普通的牙疼不同,这种疼痛不能具体到是哪一颗牙疼,且使用止疼片无法正常止疼。
这是因为心梗产生的疼动感是呈放射状的,以心脏为中心将疼动感放射至,胳膊、肩膀、下巴、牙齿。
症状二:视野模糊
若出现视野突发性的模糊,就属于比较严重的现象了。
当心脏供血能力不足时,会导致大脑缺氧缺血,从而导致视网膜或者视觉神经缺氧缺血,此时就会出现突发性视野模糊的现象,数秒或者几分钟后就会恢复正常。
血压高的人远离3红,血压更稳定:
1、西瓜
西瓜属于与过甜食物,高血压患者不适合吃过甜食物,过甜食物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肾上腺分泌过多血压飙升。其次,还容易导致并发症糖尿病病发。
2、辣椒
辣椒属于辛辣食品,高血压患者使用的话,容易引起血压飙升,导致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3、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含有胆固醇量比较多,长期使用的话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影响血液正常循环速度,导致各种缺血性疾病病发。
常做四件事,稳定血压,预防并发症:
1、常测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将血压控到相对"安全"的范围,是预防各种病发症最有效手段。
建议:高血压患者,一天测量血压的次数应该在4次,分别是晨起服药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晚上睡觉前。
二、补充有益血管物质
茶水,是健康饮品,淡茶水,也是很好的血液稀释剂。
白天,喝点茶水,可促进排毒,疏通血管,十分有益。
用一些药用小植物,泡水喝,对于疏通血管,促进排毒,是不错的选择。
元芙菊,泡水喝,可消脂排毒,疏通血管,保护血管健康。
元芙菊,药用怀菊,含有黄酮和生物碱类,用其泡水喝,有助于改善血液浓粘状态,降脂,防血栓。
黄酮,是一种抗氧化物质,经常摄入,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管堵塞,抵抗血管“衰老”。
生物碱,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脂,促进排毒。
经常泡茶、煮粥服用,可促进身体排毒,降脂、降压,改善血粘稠,防血栓,保护血管健康。
三、饮食健康
大自然是平衡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压升高,那么健康饮食也会有助降压。
多吃绿色食品如、菠菜、洋葱、菠菜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比较大,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钾元素能够有效的稳定血压。
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这种元素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起到降低血压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四、避免压力和发脾气
研究表明,长期的处在压力下,患上高血压的几率会提升35%,所以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压力过大。
另外人在发脾气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血管会收缩异常,血压会瞬间飙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高血患日常饮食应该避免,高盐、过甜、辛辣、高油、高脂食物,最好不要擅自断药,应该听取医生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
血压值达到多高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谢邀!
讲讲高血压的故事,嫌啰嗦的请绕行
血压值达到多高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血压与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已经经过了很好地研究,认识到血压与健康风险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的相关关系,没有一个有没有健康危害的血压临界值。
所谓正常血压、所谓高血压的标准不过是人为划定的数值而已。
目前的证据显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随着血压下降而下降,一直延续至少115/75 mm Hg。
也就是说,血压高于115/75 mm Hg,就开始产生健康危害。
因此,115/75 mm Hg也被认为是健康人血压的理想状态。
有证据显示,血压降低的健康好处甚至一直延续到105/65mm Hg。
血压逐步“下台阶”的历史趣闻人类认识到高血压的健康危害仅有百年的时间。
保险公司是高血压认识的先行者
有趣的是,最早产生对人类健康福祉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认识的不是临床医学,而是保险公司。
这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几家美国保险公司就意识到血压对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开始要求参保人员测量血压。
1911年,美国西北互保人寿医疗主任就明确指出:“测量血压在人寿保险体检中是不可或缺的,所有人寿保险公司都应该对申请残暴的人员进行血压测量。“
1925年至1979年间,美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描述了以人口为基础的血压分布,和年龄有关的血压升高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其中不乏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的认识。
1925年的报告中描述了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随年龄升高的事实,认识到“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
其中也记录了一项产生了重要误导性的认识:舒张压的升高对死亡率的预测更为关键。
1939年的报告提供了更多关于血压与死亡率之间关系的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纠正了前面的一项错误认识,认为:收缩压是比舒张压更为重要的死亡预测指标。
1959年进一步明确死亡率随血压升高之间的明确关系。
1979年的报告得出了系列重要结论:1)男女死亡率随着血压升高而上升。2)体重超重(比平均体重高35%至45%)将正常血压和边缘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 Hg,舒张压90〜94 mm Hg。当时的高血压标准是≥160/95 mm Hg),男性死亡率提高20%至30%。女性超重的影响小于男性。3)边缘性高血压者无论治疗情况如何,男性冠心病和脑出血死亡率比正常血压高出50%。4)确定性高血压(收缩期≥160mm Hg和/或舒张压≥95mm Hg)的人,无论治疗如何,与正常血压男性相比,冠心病和脑出血死亡率均高出1倍以上;高血压心脏病风险升高 4倍以上;终末期肾病风险升高一倍以上。5)如果受保期间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受保男女冠心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几乎正常。
医学界在高血压认识上的尴尬,直接害死罗斯福总统
相对而言,医学界对高血压的认识却可令人极其尴尬。比如,直到1940年代,美国主流医学界仍不承认高血压的健康危害。
这种认识甚至直接害死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二战三巨头中的NO.1罗斯福。
另外的两巨头,斯大林和丘吉尔,后来也都死于高血压脑出血。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唯一连续4次赢得大选,打破美国立国以来总统任期不能超过2届的惯例连任4届的美国总统,却死在他所领导的二战即将全面胜利的前夜:就职第四任总统仅73天后的1945年4月12日,溘然离世,仅有63岁。
是谁杀死了罗斯福?直接病因是高血压脑出血,间接杀手是医学界缺乏对高血压危害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早在1932年,罗斯福竞选办公室发表声明称罗斯福血压为140/100mmHg。按照现在的标准,这已经是重度高血压。但是由于当时医学界对心血管病缺乏认识,并不认为这属于高血压,未接受任何治疗。
相反,却将其头痛症状归因于鼻窦问题导致,因而在1933年雇佣一名耳鼻喉科专家McIntyre作为其私人医生。
1935年至1941年间,罗斯福的血压由136/78mmHg逐渐升至188/105mmHg。
他的医生McIntyre坚持认为总统身体健康,血压并未高于正常。
到1944年3月,正值盟军诺曼底登陆计划紧锣密鼓进行当中,罗斯福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腹胀等症状而住院。这时,才聘请当时为数不多的心脏病专家Bruenn负责总统的治疗。
进一步检查发现,罗斯福已经具有轻度紫绀,血压186/108mmHg,胸片提示心影增大,这时Bruenn这才给出“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的诊断。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Bruenn医生仅建议服用强心剂洋地黄药物治疗,及减少食盐摄入。
这些建议在起初甚至没有被接受。病情的继续恶化促使罗斯福最终服用了洋地黄,病情才得以缓解,2周后胸片显示心影减小。
然而,血压却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1个月后进一步升高到240/130mmHg。——按照现在的标准这时需要立刻送ICU的高血压危象。
到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的医生甚至一眼就能看出罗斯福的衰弱,并预言其命不久矣。
果然,仅仅过去2个月,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死于脑出血。
当时血压甚至高达300/190mmHg。
心血管病研究的Framingham时代,及后Framingham时代
罗斯福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对心血管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由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亲自签署的美国国家心脏法案下开展的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这就是著名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病的很多认识都来自于这项研究。
1957年Framingham研究发布了首个研究成果,即定义血压≥160/95mmHg为高血压,并发现高血压人群冠心病发生率升高近3倍。几年后,研究人员又发现,脑中风也是高血压的主要后果之一。
然而,这时,医学界仍认为正常血压的允许值上限为100+年龄(在答主刚进入临床时,这种认识甚至还是我国临床医生的主流。直到今天,很多老医生仍持此论)。甚至认为对于年龄≥70岁人群而言,可接受的收缩压上限为210mmHg,舒张压上限为120mmHg。
1971年,Framingham研究发布另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分析14年随访数据分析,发现血压基线值升高增加冠心病死亡风险,收缩压较舒张压与冠心病关系更为密切。
另外两项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缩压升高是心衰和脑中风的预测指标,舒张压升高的预测意义并不显著。
随后,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纷纷开展了更多的心血管病研究,结束这方面研究Framingham研究一家独大的局面。
高血压对健康影响的认识逐步深入,高血压标准也随着时间逐步向下调整。
其中,重要的是,1993年,包括35万人参加多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证实了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冠心病死亡率和终末期肾病的持续和分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收缩压到120mmHg。
上文所述,进一步延伸到115/75mmHg,则是来自2002年对包括100万成年人的61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得出的结论。
实践中,包括更严格的控制血压等干预也极大地降低了心血管死亡风险。
最为突出的一项典型事件是1972年芬兰的一项研究。
我们都知道芬兰是世界上最长寿国家之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长寿并非自然发生的而是积极有效的医学干预的成就。
1972年,在芬兰北卡累利阿区的一个社区全面启动了心血管病预防干预项目。当时芬兰的心脏病死亡率极高。主要的干预措施包括控制血压,减少吸烟和健康饮食等。在干预开始后五年内,许多积极变化已经观察到。因此,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将干预措施扩展到全国。几十年后的今天,芬兰人口年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1977年的水平降低了85%以上。
每次血压标准的下台阶,总伴随着争吵和争议
而每一次的调整,都会在短时间内遇到很多自以为是的高明的医学家的说三道四。
比如,2017年美国新的高血压标准颁行,就引发巨大争议。像我国、欧洲新修订的标准并没有跟美国同步。
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调整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2003年,将120~130/80~85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就引发诸如“120/80mmHg被并地位不正常血压”的惊叹,以及将多少万人定义为“高血压前期”的感慨。
以及将多少万人定义为“高血压前期”的感慨。
这些评论与2017年那些美国将多少万人“定义”成新的高血压患者何其相似。
答主想说的是
在这里,答主想告诉大家一句:
只要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不适,血压还是低一些好。
打个比方说,一辆新车,即便出厂核准载重是50万吨,如果日常只拉30万吨,总比日常超载拉100万吨使用寿命会更长久一些吧。
道理就这么简单。
血压高时是不是会头痛呢?
许多人不知道原因的会头疼,于是就吃一些止疼片,头疼是高血压病患常常出现的现象,其致病缘由多种多样:有时是高血压自身引起的;有时是精神过于紧张引起的;更为厉害的是,它还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对于高血压病患来说,千万别忽视了头疼这个危险的信号。
高血压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有一些人还把是否有头痛来判断自己血压是否升高,进而决定是否服用降压药。当然这种判断方法有可能延误病情,是欠科学的,不过头痛确实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
临床上青壮年高血压头痛以偏侧头痛居多,而老年性高血压所致头痛多为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大多为沉重性、间歇性钝痛、胀痛及搏动性痛,少数为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高血压头痛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早晨时较剧烈,往往无法再入睡,起床活动后可减轻。
高血压病临床上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
缓进型高血压病占高血压的绝大多数,病程进展缓慢,可长达10-20年以上。临床上分为三期,即小动脉痉挛期、小动脉硬化期、继发脏器病变期。各期头痛表现不同。一期病人仅有一小部分有头痛,且头痛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并不一致。头痛多表现为轻度胀痛,部位可以是全头或额部、颞部及枕部疼痛,可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二期头痛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特点是凌晨较重,起床活动后可好转,而剧烈活动又可使头痛加重,性质为头部压迫或紧箍样胀痛、搏动性痛、间歇性痛。三期头痛的特点是枕额部持续性、弥漫性胀痛、钝痛,并有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的下降。
急进型高血压,多见于青年或中年人,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在200mmHg以上,舒张压多持续在125mmHg以上,多在疾病初期即出现全头持续性剧烈跳痛及胀痛,有时呈炸裂样难以忍受的头痛,伴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抽搐等,这类病人须在医生指导下尽快控制血压。
高血压头痛的类型与还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产生偏侧头痛者多,而老年人全头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间歇样钝痛、胀痛及搏动样痛,有时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头痛特点是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早晨时较剧烈,往往不能入睡,起床活动后可减轻。
此外,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随着气温变化而上下波动,从而导致头痛发作。由于天气转暖时人往往因为早醒而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足可能引起精神紧张,导致紧张性头痛。这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明病因,不要单纯依靠去痛片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为什么要重视高血压?
注意叮嘱
高血压发生以后,只有科学治疗,才能有效降压,减少高血压带来的伤害。同时基层医生也要注意以下四个误区患者经常犯,在随访时一定要告诫患者!01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一高血压患者要警惕用药不当。一般说来,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因为发病的病因和情况不同,治疗也是有一些差别的,目前来说,治疗高血压药物种类比较多,机制也比较复杂,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对待每一名高血压患者。因此,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病因、症状不同,继而对症下药,对高血压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02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二高血压患者容易忽视生活调理,未消除诱因。临床上,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让血压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不能依靠药物治疗,必须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的诱因,比如,高血压患者生活没有规律,过度的疲劳,睡眠不足,饮食中食盐量过高,吸烟,嗜酒等,如果不消除这些因素,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是很难控制的。03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三高血压患者如果没有将原发疾病治好,就采取单纯的降压治疗,是没有效果的。因此,这一类高血压患者,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重点注意。04高血压的治疗误区四高血压患者不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服用。临床上,不少高血压患者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忘记服药或者是不按时服药,服药不定时定量,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有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一段时间之后,自觉症状减轻或者是消失,就私自停止服药,这样做对高血压患者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01认识高血压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5%,总人数约高达3亿人,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其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达到了40%以上。高血压是全球发病率最高、并发症最多、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被称为“隐形杀手”,但是高血压是无法治愈的,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就很重要。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 10 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 5 mmHg,死亡风险降低 10 %~15%,脑卒中风险降低 35%,冠心病风险降低 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 40%。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0224小时动态血压动态血压是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20分钟或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连续监测24小时后会生成血压数据及图谱。它能更便于监测白天、夜间、清晨或者平常状态,血压究竟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能实际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能够去除偶测血压的偶然性,避免了情绪、运动、进食、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血压,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血压情况;能够获知更多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对早期无症状的轻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者提高了检出率,并可得到及时治疗。监测方法是给受检者随身佩戴小的仪器盒,连接袖带,装好以后就可以回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具备安全性、无创性及可重复性的优点,检查时不影响佩戴者的日常生活起居。03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主要临床应用1、偶然测血压与自测血压有差异,需进一步排除白大褂高血压患者;2、需要排除假性高血压患者;3、高血压需要用药治疗人群;4、需要了解血压变化幅度及昼夜血压变化节律患者;5、顽固性高血压;6、发作性高血压及低血压病人;7、老年高血压患者。《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指出动态血压监测,可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提高风险评估的水平,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指导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维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同时能够判断高血压病人有无靶器官损害,能预测一天内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的时间,对心脑血管疾病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04百姓“享受”稳压“生活稳压安心项目,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辖区内的人群,开展一年四次的“动态血压”的持续监测,通过数据报告,由专业医生解读、评估、诊断,开具“报告结果”,并给与指导意见,使院外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得到有效监测,及时发现症状变化,提前干预,降低诊疗成本、保障安全。高血压的有效防治及管理对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及政府医疗负担有巨大影响。"稳压安心"通过领先的医疗级监测设备与三师共管模式相结合,通过打造覆盖血压管理全流程的产品服务体系及管理平台,切实为政府、医院、医生增速提效,令患者享受到高效、优质的血压监测管理服务。05医院/基层/患者解决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旨在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提高血压达标率,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稳压安心”项目,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的筛查率及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更好地评估和预防高血压并发症风险,动态干预,全程管理,有效提高血压达标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动态长周期的血压大数据,有力支撑高血压科研及政府宏观管理,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医疗机构:三甲医院/专科医院,依托实时动态血压数据,分析高危血压数据,提供专业诊疗建议,分级诊疗管控,提供高血压科研数据支撑。-基层医院:社康/诊所,提供快速精准的高血压筛查,提供高危人群的实时监测,提供健康教育及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患者用户:免去烦琐流程,可居家进行精准监测,可自我监测,提高自我风险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行动。为贯彻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主办,成立了“稳压安心”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项目本身的意义是普及基层,惠泽百姓,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并获利,让百姓健康。招募合作伙伴目前“稳压安心”项目已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节节开花,咨询报名的已达50+,预计三年内覆盖全国10万+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发起、大医院(专家)指导、县医院(专科医生)牵头、基层主战,解决基层医疗终端痛点,惠及基层百姓!“稳压安心”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项目现面向全国招募合作伙伴春节前限时报名啦!13121244839/ydbangyi基层医疗机构,欢迎加入拥有更多资源,成为区域负责人2022年医疗卫生行业大健康领域最好的机会头部会出现一些症状?
血压高的人,头部常有3个"异常",若你一个不占,值得恭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类疾病,但是,其危害不容小觑。
我国每年有将近300万患者因为高血压,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
长期的血压过高会引起3大并发症,注意警惕
并发症1、心力衰竭
血压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增加心血管负担,造成心肌肥厚,进而诱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并发症2、糖尿病
和高血压一样,它也是一种慢性代谢类疾病。
长期的血压过高,还容易导致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糖尿病,继而引起足溃疡,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出现病变。
并发症3、肾衰竭
血压长期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肾小动脉也不例外,一旦出现堵塞、狭窄,就容易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导致肾衰竭。
一旦头部出现3个"异常",别视若无睹,早做CT
异常1、头晕、头痛
这是高血压就常见的症状,但是,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大多数人在发现自己出现头晕头痛后,第一反应往往是劳累过度,休息休息就好了,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主要是因为血管弹性下降,对血液的运输能力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异常2、耳鸣
大约有10%的高血压患者还会伴随着耳鸣。
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容易引起耳部血管出现痉挛、硬化,从而造成耳鸣。
一般来说,耳鸣会随着血压的稳定,有所好转。
异常3、失眠
长期血压过高,会引起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的紊乱,从而间接地影响睡眠质量。
另外,自主神经活动增强的高血压患者,可引起心跳加快,呼吸短促,也是引起患者睡眠困难的原因之一。
3类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发群体,若你不在其中,值得恭喜
1、肥胖者
有研究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人。
因为肥胖的人,体内胰岛素代谢往往是异常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就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压的几率。
2、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
临床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儿女,罹患高血压的几率要比血压正常人的儿女要高出许多,可见高血压是具有遗传性的。
而且,还和他们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有关。
3、精神紧张者
高血压易发生于长期精神紧张、兴奋、焦虑、噪音刺激及不良视觉刺激者。
日常降高血压,做好"2多、3少",轻松养护血管
"2多"
1、多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可以有效的缓解血压升高。
建议:中老年人可以常做一些有氧运动,每周坚持4-5次,每次运动量控制在微微出汗,以不感到疲倦为宜。
2、多测血压
平时可以多测测血压,了解血压控制的情况。
建议:每天在早上6-9点,下午17-20点,血压峰值常在这两个时间段出现,测试3遍,最后取其平均值。
注意:每次测完血压后,应静坐2分钟再重新测量。
"3少"
1、少吸烟
他们不知道的是,香烟里的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注意:血压高的人,最好少抽烟,容易增加血管负担,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2、少喝酒
很多人觉得喝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但是,能恪守这个量的人是少之又少。
而高血压患者,因为血管较为脆弱,一旦饮酒后容易使血压骤升,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血管疾病。
3、少吃盐
血压升高大多与食盐摄入过量有关。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人体摄入过多盐时,会引起体内钠离子含量增加,造成体内水肿,血液粘稠,使血压升高。
提示: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注意减少隐形盐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