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青皮的功效与作用,莱附子有什么功效?
应悟空之邀特作答:莱菔子为消食类中药。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别名:萝卜籽,此乃白萝卜之种子,各地均有可种植。性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功能:消食导滞,降气化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利后重,发疮疹。"莱菔子滑利辛开,消壅氏气,能消宿积,攻积滞,宽胸膈,以治宿食痞满,咳嗽满逆为宜。传统医药多用于:1、食积不化常与神曲、山楂、陈皮等同用。2、中焦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气滞疼痛常与木香、枳实、青皮、槟榔等同用。3、腹痛泄泻,泻而不畅常与白芍、木香、白朮、扁豆等同用。4、痰涎壅盛,气喘咳嗽常与白芥子、苏子同用。5、肠燥便秘常与柏子仁、火麻仁、决明子、瓜萎仁等同用。6、腹胀:常与厚朴、枳实、砂仁等同用。便常用量:3一9克。入汤剂。涌吐痰涎宜生用;下气除痰宜炒用。打碎入煎。莱菔子属耗气之品,凡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主含脂肪油、挥发油、硫甙类、黄酮甙、香豆精类等。有利胆、利尿和抑菌作用。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未经许可,不得搬运。
五便泄泻是什么?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泄泻”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泄泻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外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腹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邪易困脾土,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难经》云:“湿多成五泄。”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引起泄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宿食内停,或恣食辛辣肥甘,致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寒气伤中;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如《症因脉治·内伤泄泻》谓:“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证。”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贼;或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泄泻。如《景岳全书》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或劳倦内伤,或饥饱无常,使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水反为湿,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成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或房室过度,均可使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生五更泄。
二、病机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病理因素主要为湿邪。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医宗必读·泄泻》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云:“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同时湿邪还可夹寒、夹热、夹滞,发生泄泻。
本病病位在肠,病本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为泄泻。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甚者尤其多见。急性泄泻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五更泄。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常兼有腹痛、腹胀、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痢疾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而痢疾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为主症,伴肠鸣、里急后重;病机为时邪疫毒结于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大肠传化失司。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为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吐泻交作,有挥霍缭乱之势,常见腹中绞痛,转筋,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象。泄泻表现为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无剧烈呕吐,传变较少,预后较好。
三、相关检查
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或病原体。慢性泄泻可行结肠镜、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情况,并可行活体组织检查,可排除胃肠道肿瘤。慢性泄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胆道、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其他检查如血糖、肾功能、T3、T4等检查可排除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亢等疾病引起的腹泻。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辨虚实寒热
起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较缓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急性泄泻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特点为发病缓,病程长,以脾虚为主,或脾肾阳虚。
2.辨泻下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多为寒湿;大便稀溏,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多属湿热;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所致。
二、类证鉴别
1.暴泻当辨寒热
急性泄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外因所致,属实证。辨证当结合病因分清邪之寒热轻重。泻下急迫,味臭较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者,属湿热;便质清稀,腹痛喜暖,舌淡苔白厚腻者,属寒湿。
2.久泻当辨脏腑虚实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腹胀,矢气频频,脉弦者,为肝旺乘脾;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者,属脾肺气虚;肢冷畏寒,五更即泻,完谷不化,舌淡喜温者,属脾肾阳虚。
三、证候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本证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或过食生冷,寒湿困脾,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脾阳被遏,健运失司,则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2.湿热伤中证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湿热蕴结,伤及脾胃,清浊不分,传化失常,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下迫大肠,故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均为湿热熏灼之象;热伤津液,故身热烦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偏盛之象。
3.食滞肠胃证
症状: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此证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饮食不洁,食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宿食腐败下注,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宿食停滞,新食难化,合污下注,则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饮食难消,运化失职,则不思纳谷;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内停之象。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则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2.肾阳虚衰证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此证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黎明之前,阳气未复,阴寒较盛,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得以通利,故泻后则安;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则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3.肝脾不和证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脾胃升降失职,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乃肝旺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运脾化湿是泄泻的治疗大法。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和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津液。《医宗必读》治泄九法,值得临床借鉴。
二、基本治法
1.温化寒湿,和中止泻法
适应证:寒湿内盛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辛温散寒化湿,芳香化浊;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祛湿;木香、半夏、苍术、陈皮理气化湿;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畅中,利小便以实大便。
加减: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除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湿邪重,重用厚朴、藿香、大腹皮、茯苓、泽泻。
2.清热燥湿,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湿热中阻证。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木香顺气畅中。
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湿邪偏盛,加藿香、茯苓、六一散健脾除湿;盛夏之季,腹泻较重,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清暑化湿。
3.消食导滞,运脾和中法
适应证:食滞肠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除积;谷芽、麦芽、鸡内金、半夏、茯苓、陈皮和胃理气,除湿降逆;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加黄连清热燥湿;兼脾虚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4.益气健脾,升清止泻法
适应证:脾气虚弱证。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陈皮和胃理脾,开胃消食;桔梗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
加减: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加吴茱萸、附子、肉桂温中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5.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
适应证:肾阳虚衰证。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涩止泻;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附子、炮姜温脾散寒。
加减:脐腹冷痛,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泻下滑脱不禁,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若寒热错杂,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可改服乌梅丸;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益气升阳。
6.调肝抑木,扶脾助运法
适应证:肝气乘脾证。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加减: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肉、诃子肉、甘草酸甘敛肝,涩肠止泻;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脾虚甚,神疲乏力,纳呆,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健脾开胃。
三、复法应用
1.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
适应证:脾虚湿滞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纳差,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肛门灼热或潮湿不净,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或腻,脉细弱。
代表方:香连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前方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泄泻;后方健脾理气祛湿,适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泄泻。
常用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砂仁、陈皮行气化湿;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莲子肉、白扁豆健脾助运。
2.调肝理脾,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脾虚木乘,湿郁化热证。症见便前腹痛,泻后缓解,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泻下臭秽,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代表方: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
常用药:白芍泻木培土;青皮、香附、木香、陈皮、厚朴行气导滞;防风、荆芥胜湿醒脾;黄连、黄芩、车前子清肠祛湿;白术、薏苡仁、藿香健脾化湿。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蜜炙罂粟壳、姜制厚朴各120g为细末,每次3g,米汤送下,每日3次,同时忌食生冷之物,用于久泻不止。
(2)陈艾1把,生姜1块,水煎服,用于暴泻不止。
2.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功能与主治:温中健脾。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痉挛,消化性溃疡等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属脾胃阳虚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2)参苓白术丸: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3)四神丸:功能与主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
(4)补中益气丸: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用法与用量:口服,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3.敷贴法
用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贴脐中有效,用于虚寒久泻。
五、临证勾要
1.泄泻与湿邪的关系
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湿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祛湿是泄泻治疗的重要方面。临证治湿有化、燥、利等不同,化湿多以芳香辛温,如藿香、苍术、砂仁、豆蔻之类,能运脾理气,开胃醒脾;燥湿有苦寒燥湿,如黄连、黄柏、苦参、椿皮之属,多用于湿热合病者;有苦温燥湿,如厚朴、陈皮、苍术等,用于寒湿为患者;利湿则用甘淡,有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药,多用于泄泻急性期症见下利清水,日行数十次者。《景岳全书·泄泻》有云:“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即是针对急性泄泻治疗而言。若久泻者,则当慎用分利,所谓久泻伤阴,若再施分利,有伤阴之虞。此外,尚有李东垣“风能胜湿”一法,酌加羌活、防风、荆芥、升麻、柴胡、薄荷等“风药”以醒脾升清,胜湿止泻。
2.关于治脾
泄泻治脾有运脾、健脾两大方面。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故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因脾虚致泻者则当健脾,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之类。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奋脾气,宜加入升举清阳之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有助于降浊化湿,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慢性泄泻,久病伤肾,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治疗应温补脾肾、收敛止泻,方选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等加减,常用干姜、肉桂、熟附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益智仁等药。临证尚见泄利日久,或过用分利而致脾阴不足者,症见口干口渴,饥不欲食,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对于脾阴虚的治疗,常选慎柔养真汤,药用白芍、太子参、茯苓、白扁豆、莲子肉、麦冬、白术、五味子、甘草、山药等甘淡之品。
3.关于整体调治
泄泻病位在肠,病本在脾,而与肺、肝、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气,主通调水道,金为土之子。脾虚不运则金无所生,脾肺气虚,则水湿运化输布无力;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欲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需先调整肺脏的宣降功能。如肺气不调,可影响大肠的传导排泄功能,导致泄泻的发生。《内经》有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中藏经》亦云:“肺病久则传入大肠……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另外,古籍中尚有“痰泄”之名,如《医学入门》云:“痰泄,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至大肠不固。”《类证治裁》亦有“积湿成痰,留于肺中,故大肠不固”的记载。因此,调补肺气、祛湿化痰对泄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脾虚泄泻常用方参苓白术散在健脾药中佐一味桔梗,即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脾虚则肝气易乘,肝旺克脾则见腹痛、肠鸣等症,临证当泻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者可选四逆散、逍遥散加减;久泻不愈者,常虚实夹杂、寒热并存,可予乌梅丸加减治之。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五更泄泻者,可以四神丸之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久泻无度,滑脱不禁者,可予真人养脏汤之属涩肠止泻。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脾阴虚损,补脾益阴忌用温燥
禀赋薄弱,或久病伤脾,脾阴不足。《药鉴》云:“脾阴足诸邪息。”脾阴虚证多表现为大便溏泄,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疗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热之药。常用药如太子参、怀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鸡内金等,肝气乘侮,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2.虚实夹杂,理中清肠寒热并用
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侵袭,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常用药如败酱草、红藤、黄柏、凤尾草、猪苓、茯苓等;寒湿偏重则用苍术、厚朴、肉桂等。
3.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
脾胃素虚,复加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气亦虚,运化失职而致泄泻。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治宜抑肝扶土法,方用痛泻要方、四逆散化裁,常用药有焦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甘草、炒枳壳、玫瑰花、苍耳草等。兼失眠多梦者,加黄连、肉桂;肠腑湿热者,加红藤、败酱草;腹部冷痛者,加炒延胡索、花椒等。对此型患者,临诊尤需言语开导,畅其情志。并嘱其自我调节,切忌情绪过激。
二、验案举例
案一
吴某,女,41岁,干部。1986年7月22日初诊。慢性腹泻病史多年,每因情志因素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此次发作持续已近4个月,经数家医院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刻下肠鸣便溏,腹痛即泻,泻下物呈不消化状,腹部怕冷,矢气较多,寐差失眠,口干口苦,舌质偏暗,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肝脾不和,拟抑肝扶脾法。药用:焦白术10g,炒白芍12g,甘草、黄连、花椒壳、玫瑰花各3g,陈皮、防风、炒枳壳各5g,肉桂(后下)、吴茱萸各1.5g,乌梅6g,苍耳草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调畅情志。切忌恼怒。
二诊:服上方20剂后,腹泻基本控制,大便每日1~2次,尚能成形,腹胀、肠鸣趋向缓解,腹痛不著,夜寐略有改善,腹部仍有冷感,舌脉如前,原方去苍耳草根,加山药10g,改肉桂3g,续服14剂,大便转常,余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属肝脾不调,投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芍、乌梅与甘草相配,酸甘合用,酸以制肝,甘以健脾。黄连配肉桂,意取交泰而安神,黄连又配吴茱萸,则苦辛寒热同用,调和肠胃。复加花椒壳、炒枳壳以理气,苍耳草根止泻,玫瑰花开郁。全方泻木安土,调中止泻,配合情志调节,遂收良效。
案二
张某,女,66岁,干部。1992年10月31日初诊。慢性腹泻5年,大便少则每日3~4次,多则7~8次,进食生冷油腻易于诱发或加重,经肠镜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刻诊:腹泻便溏,无脓血,每日4~5次,腹胀肠鸣,兼见下肢浮肿,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紫红有裂纹,苔中部黄腐腻,脉细弦。辨证属久泻脾虚阴伤,肝气乘侮。药用:山药12g,苍耳草12g,炒白芍12g,炙甘草3g,炙鸡内金6g,乌梅6g,石斛6g,木瓜6g,玫瑰花5g,太子参10g,南沙参10g,白扁豆10g。15剂。
二诊:服上药半月,大便基本转为正常,每日1次,但腹中仍有鸣响,腹胀、口干减轻,苔中腐腻已化,舌质干红好转,脉仍细弦。肝强脾弱,仍当酸甘养阴,两调肝脾。上方加生麦芽10g,14剂,竟收全功。
按:脾阴虚证多见大便溏泻,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宜补脾阴,健脾运,尤应注意慎用香燥温热之品。常用药如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酸甘之品既可化阴,又能抑肝,可适当参入;肝气乘侮,可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预后及转归】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若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
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可转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伴高热、呕吐、热甚者较易发生。
【预防与调护】
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饮食有节,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和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
沉香化滞丸是什么?
沉香化滞丸是什么
沉香化滞丸是一种中成药,功效为理气化滞,可治疗胃痛、腹痛。
药物组成有沉香、大黄、牵牛子、枳实、青皮、香附、山楂、木香、枳壳、厚朴、陈皮、砂仁、三棱、莪术、五灵脂。功效为理气化滞。可用于饮食停滞,胸腹胀满。
如有饮食不节,食积气滞,胃失和降所致胃痛、腹痛,症见胃脘胀痛,吞酸水,恶心欲吐,吐后痛减,大便不畅,饮食不下或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或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可用该药物。
但需注意孕妇忌用,药物的使用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便秘吃什么东西好?
便秘太痛苦,日常练习瑜伽,很好帮你缓解
小密语录:每日练瑜伽,助你解决便秘烦恼
总是便秘怎么办,那是你的身体在向你抗议,练习瑜伽,帮你解决这些烦恼,促进身体排毒和肠道蠕动,让你每天都轻松度过。而且坚持每天练习瑜伽,还可以让我们的气质得到提升,并且有利于我们良好身形的保持或者帮我们锻炼出美好的身体线条。那现在,就请大家来了解几个瑜伽体式吧!
让我们先来练习舞王式瑜伽,能帮助促进我们的肠道蠕动,改善我们的便秘问题,而且坚持练习的话,还能为我们增添独特的气质。这个体式我们可以分两组进行,我们先让右腿单独撑地,让左腿向后伸再让左小腿向上弯曲,然后双臂绕过头顶向后弯曲,并用双手抓着左脚。这样练完一组后,我们再换左腿撑地重复以上的步骤就好了。
接着,我们可以让右腿向前弯曲,用脚掌着地,让左腿向后伸并且左小腿向上抬起来,再让上半身向左侧扭转,左臂弯曲让左小臂和地面平行,让左脚靠在左臂上,然后右臂弯曲放在头顶。这样练习除了帮我们缓解便秘的问题,还能让我们拥有线条流畅的双腿。
蝎子式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体式,我们要先趴在地上用小臂着地,再让腰部抬起来并弯曲双腿,然后让手臂用力让双腿向上抬起来并持续向前弯曲,将脚掌置于头部上方。这个体式除了对我们的肠道有促排作用,还可以舒展我们的脊椎,帮我们强健腰部。或者我们可以让一条腿向前弯曲,另一条腿向后弯曲,这样练习能让我们的双腿韧带也得到锻炼。
蝎子式学习完之后,我们再来练习侧角伸展式瑜伽,这个体式还能帮我们舒展腰部,让我们的腰部更健康。每天早晨练习的话,能让我们的身体机能都请醒过来,帮助我们进行新陈代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密一起学习它吧!
侧角伸展式详解:
1.先做出弓步动作,右腿在前弯曲九十度,左腿在后伸直。
2.然后将上半身也侧转九十度,让右臂和右小腿贴合垂在地上,再让左臂向上伸直。
3.最后保持一定的时间在交换左右边的动作重复进行就可以了。
之后,我们再来学习新月式,我们需要先让右腿在前弯曲,呈现出一个直角,再让左腿向后伸直,同时降低身体重心,再让左小腿贴在地上,然后我们的手臂可以不用伸直向上,而是让它们伸直垂在身侧,并依然让上半身向后微仰。这样练习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情和身体,身体轻松了,自然便秘的症状就会好转。
练习过能帮我们放松身体的新月式,现在,再让我们来了解斜板式瑜伽,我们只要保证手臂伸直撑地然后双腿也向后伸直,让整个身体都呈现出一条直线就可以了。然后我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让手臂弯曲撑地,再让一条腿向前弯曲从同侧手臂上绕过并置于前方用脚掌着地。这样练习还能让我们的腰部更加健康,同时拉伸腿部线条。
之前小密帮大家介绍了新月式,那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它的一个衍伸式吧,在完成新月式的腿部动作之后,我们要让一条胳膊向下伸直,另一条胳膊弯曲在身前。这样练习可以增加我们的趣味性,让我们更好的心态去练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个体式也是能缓解我们便秘症状和拉伸腿部的。
练习到这里,今天小密准备的瑜伽就已经完全结束了哦!希望大家能认真的练习它们,帮助自己改善便秘的症状,同时,它也能减少我们脸上因为便秘而产生的痘痘,让我们恢复颜值并且更加精神。
青柠就是酸橙吗?
青柠不是酸橙。
青柠,是柠檬的一种,主要为榨汁用,有时也用做烹饪调料,但基本不用作鲜食。其中海南的青柠檬是柠檬中的精品,皮薄汁多,偏酸清香。
酸橙:又名苦橙,亚种为玳玳花,树干和叶均为绿色,叶椭圆形至卵状。以干燥未成熟果实药用,名枳壳。其干燥幼果亦作药用,名枳实。代代椭圆形,革质互生。总状花序,白色,浓香,一朵或几朵簇生枝端叶腋,1年开花多次,春花最旺,5-6月开花,花期长1个月左右。花后结出的橙黄色扁圆形果实,常悬于枝上数年而不凋。新花果同枝,几代果实共存,古有“代代”之称。又因其果实翌年会由橙黄转为青绿,又得“回青橙”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