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的准确位置图片定位,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的时候?
这个呢,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不外乎是唐太宗的盛唐忽必烈的强元一类,但我个人觉得吧,盛唐强,更多的是贸易强,元朝强,则又是干脆的军事强。这两个时期吧,在我看来都不算是最强的。
那我认为最强的是哪个君主在位时期呢?
答案是明成祖朱棣。
这位明成祖朱棣同志本来就不算什么善茬,靠靖难起兵,夺了自己大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然后“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明君。
为什么说他统治的时期中国最鼎盛呢?
我们来看一下他在位时做了些什么。
文化上编纂《永乐大典》。
盛世修书,这真不假。
一部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抄成。
内容包扩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知识财富,这不是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这不是鼎盛时期,那什么时候是鼎盛时期?
再看军事。
军事上首先就是横扫蒙古。
明朝开国后,蒙古这个邻居就让大明头疼不已。谈判无数次,打仗无数次,谈完再打,打了又谈,元朝政府军变了北元正规军最后变了鞑靼游击队,可该抢的抢该来的来,就是不消停。
想必各位都清楚,哪怕是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依靠和亲这种方式来笼络边疆少数民族。可朱棣这位同志就不需要,不和亲不纳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个字,杀!
朱棣亲率大军五十万大军,提刀劈挂上马,直奔大漠。
而他的敌人,鞑靼的两个头头儿连夜散伙。
咋了?
被吓跑了。
鞑靼首领本雅失里朝着西边狼狈逃窜,因为舍不得自己的金银财宝细软家当,很快就被朱棣追上,做了回称职的运输大队长。
朱棣在愉快的签收了本雅失里的快递后率大军在斡难河击溃了本雅失里,而本雅失里侥幸留得一命孤身逃窜。
两百年前,同样是在斡难河畔,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部落,成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如果他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子孙如此窝囊,怕棺材板是按不住了吧?
百年皇图霸业,过眼云烟!
再看看外交上朱棣做了些什么。
那时,越南还叫安南,汉唐时是中国的一部分,五代时独立了出去。自明朝建立后,安南国王受了明朝册封,成了大明藩属国。
后来呢,安南国内部发生一起叛乱,叛军杀了国王和大明使臣欲搞分裂。
朱棣怎么能忍,立刻拨大军十万,不费吹灰之力解放安南全境。
而此时,安南民众纷纷请愿不想做大明藩属国,形成为大明子民成为大明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害,一个国家做到这样,也算是风光无限了。
但这还没完。
明朝时有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朱棣的贴身侍卫。他叫郑和,云南人,曾率大明船队七下西洋。
这位传奇人物,领受朱棣敕令,威服四海,胸怀远人。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郑和的船队了。史书记载,郑和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尺,阔一十五丈。”这个长度,在甲板上设个百米跑道绝对是妥妥的。
十二张帆,舵杆长十一米,转动锚和舵需要几百号人一起。这是啥?这是妥妥的航空母舰。那么这么一支舰队有多少人?“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余人!”如此强大的科技、军事实力,不是鼎盛吗?
说实话,这么大个舰队不像是外交倒挺像是找茬的。但事实证明,船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强而不欺,霸而不凌,这才是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远航做了些什么?册封古里(今印度)国王、调节暹罗和苏门答腊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收拾拦路打劫的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带其他国家国王去中国观光旅游……
郑和的船队本来是航空母舰上架大炮的主,可他们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带来的是和平友善和帮助,留下的是世界各地的三宝庙、纪念碑。
这是什么?是以德服人。是服气,是大写的强!
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这才是鼎盛!
四方来朝,海外相贺,君临万邦。
而在远航后,有赖在中国不走的国王,有死后要葬在中国的国王,这不是鼎盛是什么?明朝时期的中国,有只强不弱于当今时代汤姆大叔的实力,却更有人道主义的情怀开放包容的心态,这不是鼎盛是什么?
朱棣在位的时期,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未休,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那是什么?
鼎盛,鼎盛,强且德若此,不是鼎盛那是什么?
泱泱天朝上邦,威震五湖四海,迎四方来贺,万国来朝。
明太祖朱棣,鼎盛。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我认为从曹操的一生经历、所为去看就明白了。曹操是三国之一的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说他没有那心思也不现实,他也有那资本实力称帝。但他终归没有迈出那一步。后世指责曹操,是因为曹丕称帝了。东晋人认为正统得自蜀汉,并不是曹魏。宋人更是指责曹魏篡位,蜀汉才是正统。请问西晋跟宋朝干的事跟曹丕有区别吗?他们原来不是魏臣、周臣吗?五十步而笑百步。
人的野心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一开始大部分亦是向善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小时侯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老师、警察、医生、科学家等之类的。没有那个小孩讲以后要做小偷、骗子等的。就曹操年轻时也是想拯救大汉于危难之中。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迈那一步,要从他的一生过程去看。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太监曹腾的孙子。因为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据曹瞒传和世语讲曹嵩原来姓夏侯。而陈寿根本没有查到原来姓什么。三国志: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祖父曹腾做到中常侍大长秋并封为费亭侯。这是太监能做到的最高官职,而且太监能封侯也说明非常受皇帝宠信。有曹腾这层关系,曹操进入仕途也更容易了。
公元175年—公元185年时的曹操: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是一个富有正义的青年。公元175年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都北部区公安局长。据曹瞒传曹操担任北部尉的所为: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这时的曹操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后来还把大太监蹇硕的叔叔杀了。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于是想整曹操。但是他们整不到,是因为曹腾在荫护。据续汉书:素以仁厚称......在省闼三十馀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就是说曹腾为人仁厚,伺候过四任皇帝。还推荐了很多贤士。宦官集团于是给曹操升官调离洛阳。三国志:迁顿丘令。
在这段时间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引发暴发了黄巾之乱。曹操深感忧虑,独自准备刺杀十常侍之一的张让。(汉灵帝把张让视为父亲)据孙盛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曹操刺杀时让张让发觉了,依然能舞着戟边战边退。说明曹操的武艺也是不错的。这时候的曹操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曹操多次上书为党人仗言,阴指宦官集团是奸邪盈朝。汉灵帝根本不理会,曹操对汉灵帝失望。魏书: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曹操二十岁左右曾不断的询问许劭他怎么样?许劭是东汉著名的品评士人,月旦评就是他创办的。如果能得到许劭好的品评,那仕途更加一帆风顺。(军师联盟就有月旦评的剧情)据魏书曹操多次询问,许劭并不回答。最后逼的没办法了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说曹操在太平时是能臣,乱世就是奸雄。当时谁都知道天下将大乱,所以曹操只能做奸雄了。当时曹操的反应是:大笑。有人认为曹操非常高兴,因为他想做奸雄。那是不对的,这时的曹操还是热血爱国的好青年。至少为啥大笑,我认为曹操的想法是:无论是能臣还是奸雄都代表有能力。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就是说在太平时曹操是奸贼,乱世就是英雄。曹操大悦而去。跟魏书倒过来了。
公元185年—公元195年时的曹操:
公元184年暴发黄巾之乱,地方又叛乱以凉州幽州最甚。三国志: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东汉无力征讨,只能让各地自行征兵平叛。于是各地世家大族纷纷成为军阀,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大姓的私人武装在三国仍然活跃。三国志: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东汉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讨颍川贼。后升为济南国相(相当于一郡太守)曹操还是如当初做洛阳北部尉时一样疾严如仇、不畏强权、执法如山。三国志: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但是同样也是得罪了很多人。据魏书曰: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曹操不想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讨好那些权臣和贵戚横恣。又怕害了家人,不得已称病回家。
这时一些人对汉灵帝越来越不满,密谋废掉汉灵帝另立新君。以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为首并连结豪杰。他们把这事告诉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绝了。理由:1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2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能成,那是因为他的权力大,内外都有人支持。3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废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详的事,这个观念可能影响了曹操的一生。
公元188年汉灵帝招募壮丁组建西园八校尉。西园八校尉是: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不到一年汉灵帝驾崩。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武人集团跟宦官集团矛盾日渐加深。何进想除掉宦官集团,但何太后不同意。(坑兄呀)袁绍提议召边将逼太后同意除掉宦官集团。曹操当时知道了认为是个馊主意肯定会失败。结果太监先下手为强杀掉何进,袁绍再领军尽诛太监。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师大乱。董卓想拉拢曹操,但他不愿跟董卓为伍跑了。到了陈留招募士兵准备讨董卓。三国志: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人同时起兵各带着数万人会盟讨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也带着他的人马来会盟。孙坚率先攻到距离洛阳九十里处,董卓劫持汉献帝往长安并焚烧洛阳。(孙坚进入洛阳后就退军了)袁绍等人都不敢追击。曹操对他们讲: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袁绍等人不为所动。曹操独自率领自己的人马向西追击董卓。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派了部下随曹操西行追击。因曹操人马少,所以大败。曹操坐骑中箭,还是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才得已趁夜跑了。三国志: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时候的曹操难道不是公忠体国的汉臣吗?曹操回到盟军处痛斥各诸侯,并离开盟军去继续招募军队。曹操: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当初在洛阳鲍信就劝袁绍攻打董卓,袁绍没有听从。鲍信于是回到家乡招募人马。曹操独自追击董卓的事给鲍信留下好感觉。后来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所以曹操能得到兖州,鲍信是关键人。
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谋立汉室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并对外宣称汉献帝不是刘氏的种。袁绍又找他的老朋友曹操。曹操回书拒绝: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就是说一旦另立天下将再次大乱。因为你袁绍能另立,别人也能另立别的汉室宗亲。你们就在北面朝拜新君吧,我还是只认汉献帝。后来袁绍得到一玉印,故意秀给曹操看。在汉朝只有皇帝才能用玉印,其他人是不能用的。据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袁绍的其意就是想自立为帝。曹操对袁绍的行为感到非常讨厌。三国志:太祖由是笑而恶焉。曹操都讨厌这种行为,自然当时曹操也不会有那想法。
曹操之后得到兖州的东郡之地,接着又掌控了整个兖州成为兖州牧。有了一州之地、有了立身的根基地、有了争霸的资本。开始了匡济大汉天下。先前曹操讨董卓失败就是因为人马太少了,如果当时他有几万人未必不能一战夺回汉献帝。这时的曹操的志向只是想为国讨贼建功,希望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时曹操晚年所说的话。我认为这时的曹操志在于此。曹操还曾说过自祖父、父亲到我,我们曹家已经三世受汉朝厚恩了。曹操还经常对他的老婆们讲这事。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公元196年—公元206年的曹操:
公元196年汉献帝西迁,当时无诸侯来勤王护驾。据后汉书: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就是说洛阳残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墙壁。各州郡都拥兵自重根本没人管汉献帝。大臣们都没有吃的,官职尚书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饿死在墙下和让士兵杀。(我觉得是因为士兵没吃的)身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杨州刺史刘繇等人他们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马率军西迎汉献帝。当时荀彧对曹操讲: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时是想要匡复汉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时毛玠就对曹操进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讨伐那些不尊汉室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部下说的。
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对曹操加官进爵,把能给的封赏都给了。下面列下汉献帝给曹操的封赏:假节钺、(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录尚书事、(总领朝政)领司隶校尉、(监督百官)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县侯。)曹操地位在天下诸侯之上,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但是实际上并没什用处。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总领朝政?监督百官?统帅全国军队?也就在自己地盘上而已。其实诸侯根本不会听从的。但明面上诸侯还是会装一装的。汉献帝认为有曹操大汉中兴有望。
但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或者说是帝党跟曹党矛盾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后汉书: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后汉书: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国丈伏完)当时天下各诸侯拥兵自重,除此之还有黄巾军和盗贼群盗。(其他造反的百姓)北边有袁绍、东边有吕布、南边有刘表、张绣、袁术、孙策、刘繇、西边还有韩遂马腾。还有盘居在各地的众多小诸侯。汉献帝不过十五岁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权交给汉献帝吗?再说自古以来的权臣那个不安排自己的亲信的?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别人陷害。当时武王的弟弟们猜忌周公,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上官等人状告霍光。武王的弟弟们联合纣王儿子叛乱,刘旦等人密谋先除霍光再废汉昭帝。还好因为周成王汉昭帝英明他们才没有成功。三国志: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汉献帝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谗言。曹操一边要南征北讨,一边又要小心后方不稳。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吕布、袁术、刘表、张绣、杨奉等人交战,还要面对黄巾和盗贼。有谁考虑过曹操的艰难?于是曹操把那些进谗言的人都杀了。汉献帝气的不行于是直接对曹操摊牌。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汉献帝的意思是讲你能真正辅助我就该还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抛弃了吧或者把我废了。当时曹操大惊失色,退出后满身大汗。从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见汉献帝了。原因后汉书也讲了: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我认为曹操的心境开始产生了变化。曹操也许会想:当年不畏死刺杀张让,为了谁?当年我独自率军追击董卓差点死掉为了谁?当年袁绍等人要另立,我独自向西为了谁?当年诸侯无一人护驾,只有我率军前去。为了谁?
公元199年汉献帝把诛杀曹操的诏书藏在衣带中让董承联合其他人诛曹。此事后汉书三国志都有记载。也有质疑董承衣带诏真伪。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称受,就是董承自已说的而已。但董承诛曹操真的是为了汉献帝?为了大汉王朝吗?在我看不是的。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谈不上忠君爱国。当年曹操去迎接汉献帝,董承还率军阻拦。据献帝起居注: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就是说干掉曹操,他的人马就归我们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事情泄露了,曹操诛杀董承一党。权臣受到皇帝这样对待,一般都会废掉皇帝另立的。但是曹操并没有这样干。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往邺城。从此每次征战回来都不回许昌而是回邺城了。公自淳于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公还邺。
在此之后曹操封公、王,建立独立于汉廷的王国。把大量人才都收聚到魏王国。三国志有传的人物几乎都收拢了。曹操一边要四处征讨,一边又要应付那些所谓的忠汉人士的阴谋。曹操写下一篇《述志令》公开发表。现摘取部分内容: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前面的内容大体讲述了公元175年—公元206年曹操自己)......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孤每读此二人(指蒙恬和乐毅为报国恩,宁愿以死明志)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曹丕)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曹操表明不能交军权理由)......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当初群臣纷纷劝进,曹操没有办法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然后他们就不再劝进了。很多人讲曹操的意思是让曹丕称帝,因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认为曹操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曹操的意思是讲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终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没有让儿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汉朝臣子而终。曹操曾说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儿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周武王灭了商朝,但后世却没有骂周文王。反而历代对周文王评价非常之高。
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主要有三个原因。
不祥(曹操曾说过废立之事,天下至之不祥)
报恩(曹操在述志令讲: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畏名义而自抑
名义指的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说孙权的劝进是想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当年的王莽就是前车之鉴,世代让人唾骂。那年代的古人是非常看重名节的。就像司马炎称帝,封魏主为陈留王。叔叔司马孚去送行,抓着魏主的手流泪讲:“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也就是说他即使死了,也是大魏的臣子。临终前还告诉别人他是:魏贞士。
假如用5辆现代坦克和一艘现代小型护卫舰换取曹操赤壁之战90?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曹操帅领20万大军(对外号称80万人)南下。曹操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也有说是今赤壁市)一带。曹軍多为北方将士、不善水上作战、不善操船、曹操令水军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迎战……
诸葛亮和周瑜采用“火攻”之法、围攻曹军、曹操的大败、返回北方。
用5台现代主战坦克、一艘护卫舰不用交换、即便是送给当时的曹操有何实际意义?
〔赤壁之战〕主战场在长江之上、5台主战坦克能发挥什么作用?特殊的作战地域环境重达40吨的主战坦克如何展开?
一艘现代护卫舰、又能发挥多大的战斗力?
“好汉难敌四手”、“恶虎也怕群狼”……
即便是现在、仅凭一艘现代化的护卫舰也架不住诸葛亮和周瑜“土法作业”火攻“群殴”。
所以说、这个题目和假设不成立!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秦始皇的灭国大战为什么只信赖王翦王贲父子?
这个问题不是秦始皇信任谁的问题,而是谁能帮秦始皇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问题,所谓的信任是要靠能力来换取的。
王翦、王贲父子能够帮秦王政成功的解决统一六国的问题;而蒙恬、李信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力相比王翦、王贲父子差太多。如果我们是秦王政,选择用谁,答案很明显,必然选择王翦、王贲父子。而章邯当时官职虽然很高,但主要负责财政和手工业相关的管理工作,统一六国时期在军事上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
秦王政统一六国,是要靠战争来实现的,那么要得到秦王政的信任就要靠打赢战争的军事能力来争取。
王翦资历很深,从秦昭王开始,历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政的秦国四朝元老。王翦在秦王政很小的时候,就侍奉嬴政,被嬴政尊为“师”,有了一个好的起步。
但在秦王政初期,王翦并未得到重用,对外的战争主要还是依靠蒙骜、王龁等老一辈秦国将领。在这些老将纷纷去世之后,秦王政启用了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长安君成蟜领军,还是没有任用王翦。一直到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命令成蟜率军攻打赵国,而成蟜在其副将樊於期的怂恿下叛乱。王翦成功抓住了机会,一举帮秦王政平定了成蟜叛乱,从此得到了秦王政的进一步信任。
王翦在公元前238年,又帮秦王政铲除了专权的吕不韦和嫪毐,秦王政得以亲政。如果我们是秦王政,这时候还能信任谁呢?当然是信任王翦了。
从此之后,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开挂人生。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攻下了赵国的阏与,及赵国其他九座城市;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军与赵国李牧相持一年,用反间计,在公元前228年灭赵国;公元前227年,秦王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陷燕国,燕王喜逃亡,燕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26年,王贲又大败楚军,夺城十几座;公元前225年,王贲趁胜楚之势,攻灭了魏国;公元前224年,王翦再次出山,公元前223年,伐灭楚国(题外话,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裨将军跟随王翦一起出征);公元前222年,王贲进攻燕国辽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王贲再灭齐国。也就是在灭六国之战中,除了韩国是公元前230年,由内史腾攻灭以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作为主将攻灭的。如果我们是秦王政,该信任谁呢?当然是王翦、王贲父子了。他们得到的信任是靠真实的军事能力换来的。
当然这不能说秦王政就不信任蒙恬和李信了,秦王政对他们还是信任有嘉的,只是他们两个的能力实在是不如王翦、王贲父子,所以,就显得不是那么闪耀。
李信,秦王政时期的少壮派。公元前228年,李信随王翦一起出兵,攻灭赵国。公元前226年,又跟随王翦一起攻破燕国,迫使燕王喜退守辽东,得到秦王的信任。但在公元前225年的伐楚战役中,被楚国将领项燕击败,惹得秦王政大怒,这才有了公元前224年,王翦复出攻灭楚国之战。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秦王政不是信任不信任谁的问题,是谁有能力就用谁来解决问题。而且这次之后,秦王政并没有放弃李信,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灭燕国。公元前221年,李信又跟随王贲一起灭齐国。李信参加了攻灭四国的行动,所以,不能说秦王不信任李信,只能说李信的实力相比王翦、王贲差了点,只能做随军将领,不适宜做主帅罢了。
蒙恬,此人看上去似乎很牛,但是感觉战绩真的很一般,考虑原因主要是受了蒙骜、蒙武的荫惠,还有蒙毅在朝内地位的影响吧,所以,深得秦始皇信任。公元前225年,跟随李信一起伐楚,战败。公元前221年,跟随王贲伐齐,初获战功。秦朝统一后,蒙恬率领30万秦朝最强盛时期的精锐之师,击败十余万还处于发展期的匈奴军队,实在让人看不出什么过人之处呀。让王翦之孙、副将王离单独统军,也照样可以赶走匈奴,可以威慑匈奴十几年。所以,北击匈奴这个功劳纯粹是秦始皇故意给蒙恬的。蒙恬之后的工作就是做监工,修长城,建直道,始皇死后服毒身死。统一大业已成,秦始皇对蒙恬还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王离应该是北方戍边主将才对。而秦始皇这时候已经忌惮王翦家族的功绩了,伐楚时王翦的一系列要封赏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才让蒙恬有了领军30万的机会。
章邯,秦始皇时期主要是做文职工作,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义军进攻咸阳,估计永远都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人。章邯是靠自己的能力才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台的,献策秦二世组织骊山囚徒为军,先击败周文数十万大军,再围攻魏王,破齐楚联军,击杀项梁,展示了非凡的军事实力。此后又同王离配合,围攻巨鹿。即使在巨鹿之战,对阵项羽,那也是九战之后才被击退,退却时十余万军力尚在,跟项羽军继续隔漳水对峙。就凭这个实力,就应该在蒙恬之上。章邯败退后,实力尚在,但是却没有救援被项羽攻打的王离军,致使王离被俘,王离军损失惨重,不知道章邯当时是怎么考虑的。章邯最终因为害怕被赵高迫害,投降项羽,被封为三秦雍王,终为韩信所败,在废丘自杀。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按照史实,除了章邯当时没有表现军事能力的机会以外,秦始皇对于王翦、王贲、李信、蒙恬都是非常信任的,只是王翦、王贲父子的能力太强,掩盖了其他将领的光芒。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指正问题,请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读历史。
长平之战如果被白起包围的人是岳飞或者项羽和关羽?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当之无愧是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他不仅改变了战国格局,逆转了秦赵两国的国家命运,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千年而下,人们对此战的玄想从未断绝。 那么如果将被困主将赵括换成史上其他成名的将军,其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一:百万人屠白起
“战国四将”中以白起为首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战国统一战争中白起所杀之人约占整个战争伤亡总数的一半左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秦帝国的军功章也有白起的一份。
而白起的军事指挥才能、大兵团作战经验、战略布局和架构能力以及身为将领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当时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再加上轻剽善战、悍不畏死、求胜心切、勇武凶悍的秦军的协作配合,秦国军队最终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并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无论多么熠熠生辉的军事将领、天才统帅,在面对白起所率领的秦军时,怕是谁也没有把握说能够全身而退吧。
二:项羽、关羽,秉性骄傲,矜骄轻敌,非白起之敌
“巨鹿之战”是项羽从成名战,战后,项羽和秦将章邯相持不下近一年时间。而章邯本人最初不过是秦国少府令,并非专职武将,就此而言,章邯的个人实力在白起面前是完全不够看的,但他却能逼平号称力能扛鼎、万夫莫敌的项羽,由此可见项羽之能,在当时或许数一数二,但在白起面前怕还是难以逃脱吧。更何况,以项羽骄傲的性格,即便能够突围,估计也不过是再现一出“乌江自刎”的悲剧。
至于关羽,虽然威猛盖世、称雄当时。但素性矜骄、目无余子,常常任性使气,大言辱人。以至军中上下多有违言,政令之贯彻常有阻碍。试问如此行军,如何能够挡得住向有军神之称的白起?况且,云长最终也因其傲娇的秉性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以此看来,云长很难突围成功。
三:常山赵子龙单挑无敌
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故事想必略知《三国》之人都应有所耳闻。基于此,我个人以为子龙突围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仅仅只是“孤身溃围”而已。由于赵云的出场往往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三国演义》之中并无其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事例,而《三国志》中也无此类记录。所以,我们也只能将其定位为“单挑之王”。
但问题是“单挑无敌”就一定能“率军突出重围”吗?答案是否定的。话说战略意图极其明确的秦军怎么可能放任赵军突围?所以,对“重然诺而轻生死”的赵云而言,三军之众不仅不可能帮助他突围,反而还极有可能会成为他的累赘。重义气、讲仁义的赵云很可能会选择和三军同生共死,而不会独自突围而去。
四:武悼天王冉闵就是死于重围之中的
武悼天王冉闵在五胡乱华时代绝对是我汉民族的一面旗帜。其作战骁勇剽悍往往能令千军辟易,不敢直视。他的“杀胡令”更是名垂千古,垂范百代。在那样一个把汉人当作“两脚羊”的时代里,正是他的横空出世才教我堂堂衣冠华族逃过一劫。
因为他的巨大威胁。霍乱中华的少数民族纷纷握手言和、暂时性统一战线,同仇敌忾的对付冉闵。公元352年,在数个少数民族政权联盟的重重围攻之下,冉闵突围失败,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就此而言,当冉闵面对强悍如白起时,其突围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发渺小了。
五:最有可能成功的岳飞岳鄂王
两宋政治“重文轻武”宋人往往“文弱有余而勇武不足”,当此国破家亡、社稷沦丧之余。岳飞缺能将此亡国余烬锻炼成百战雄狮,战胜攻取直逼中原。而在他先后取得“郾城大捷”“颍昌大捷”后又能不骄不躁,徐图缓进,冷静沉稳的提出“联结河朔”的军事战略。由此可见,无论是身为将帅的个人素养和还是军事战斗战略的规划能力。岳飞都可以说是当世第一人。
此外,彼时觊觎南宋的正是猝然兴起,宛若初生之阳的大金朝,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豪言壮语正是此时传扬出来的。而刚刚才从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来的女真人身上都着浓厚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刚刚覆灭辽国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刺激,杀红了眼的金朝的锋芒又岂是随意即可触碰的。但岳飞却真真切切的将其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去了。
综上所述,在我个人看来,岳飞基本具备率领赵军突出重围的实力。
至于其他人,项羽本性骄傲,即便突围也可能会不甘受辱的自杀殉国、关羽生性骄矜,很可能会被白起所算计,赵云虽然单挑无敌,但秉性仁厚重义气,很可能不愿意抛下三军独自求生。至于冉闵本就死在重围之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