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共有多少条经络,你知道中医学中什么叫三焦吗?
三焦是一个中医学特有名词,是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括胸腔、腹腔以及其内包含的各个脏器,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属于中医学五脏六腑概念中的六腑,为六腑之一。正如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因此,中医一般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也叫“孤府”。
对于三焦分别对应哪几个脏腑,历来就有争议,而争议的中心就是肝脏到底应该归入哪一焦。纵观三焦,一般认为膈肌以上的胸部应为上焦,主要包括心与肺等脏器,而横膈以下到肚脐之间的部位为中焦,主要包括脾和胃等脏器,至于肚脐以下至二阴则为下焦,主要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其中出现的肝脏,按照其在生理功能方面与肾脏的关系更为密切,故也有将肝脏和肾脏一起归入下焦的说法。总之,无论肝脏是归入中焦还是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和,这一点是不存在争议的。
此外,三焦在中医学领域中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其一,它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著作《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多用来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和证候特点,还常常用以区分温病疾病的病位深浅、病程阶段,以及说明各个证候之间存在的传变关系;其二,三焦作为“一腔之大腑”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三焦具有的生理功能,简单来说有三种:一、通行元气,二、运行水谷,三、运行水液。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一个的分别说明。
首先是通行元气。何为元气,元气是人体内最根本的气,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古籍记载,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所以三焦也被称为元气之别使。也就是说三焦是元气在人体内得以升降出入的道路,即人体的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其次是运行水谷。古籍《难经》中曾明确提出了三焦运行水谷的作用,如“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水谷精微在人体内运行的道路以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以及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都在三焦,并且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的不同,三焦在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泌别清浊、主出等。以上就是中医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人体内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的过程。
第三是运行水液。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一功能在中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处都有论述,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就曾记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虽然其是由多个脏腑协同完成的,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会影响到水液运行的速度,也必然会影响到相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所以,如果三焦水道不利,那么肺、脾、肾等脏调节水液的功能将会难以实现,极易引起体内水液代谢的失常,导致体内水液输布、排泄的障碍,从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所以人们常说:三焦不通,百病易生。三焦实在是中医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涵盖许多方面的一个概念。最后,希望我的解释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文:马文君/王传航
中医里的穴位经络是以什么形式的存在?
穴位和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穴位,中医学叫腧穴,《黄帝内经》认为,“穴”有“洞”“孔”的意思,而“腧”含有输注之意,形容人体的腧穴就如同泉溪江河流经的孔隙洞穴在表面的反馈。也即腧穴是人体经气在经脉中行走时经过的空隙洞穴在体表的反应点。
人体的穴位很多,中医学将穴位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指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其中十二经脉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一名双穴,任脉穴和督脉穴分布于前后正中线上,一名一穴,为单穴。十四经穴位共有361个,每个穴位都有确定的名称、位置和明确的经脉所属,简称“经穴”,是穴位中最主要的部分。
奇穴,也称“经外奇穴”,是指没有归入十四经穴但有奇效的穴位。这些穴位虽然没有经脉归属,但因对某些疾病或症状有奇效。奇穴治疗疾病的范围比较单一和特殊,比如头面部的太阳穴治头痛等。
阿是穴,是指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的一些压痛点,没有固定位置,随压痛点而定的穴位。“阿是”在中医学中有“痛”的意思,因按压痛处,病人会“啊”一声,故名“阿是”,最初源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 灸刺皆验。”
经筋是经脉和肌腱的合体?
你的概念有些混淆了。
经筋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词汇。经络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由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个体系组成的。十二经脉用手足、阴阳、脏腑来划分,手足即上肢与下肢,阴阳即内侧与外侧,是针对于四肢部位来说的,因此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就分成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躯干部相应的脏腑内外相应,并分别沟通联系人体的头胸腹,从而构成了人体一个整体。
而十二经脉中每一条所分布的身体区域,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结构,表层的叫皮部,浅层的血管叫络脉(根据粗细,以及重要程度,有十五络、浮络、孙络之别),经脉(包括经别,是经脉的分支,经云,经脉行于分肉之间,你可以理解为在现有组织结构之间穿行),经筋(筋肉系统,即附着于骨骼之上,起到稳定与运动功能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周围组织等)。
经络的病候中,有经脉病候,有络脉病候,有经筋病候,所以一个穴位的多种作用,包括着其所属经脉的病候,又有其所在局部位置筋肉系统的问题,如果此穴位在肢端,还可能出现浮络的变化,就有了络脉病候。
因此,针灸治疗分为调形、调气、调神三个层次,调形主要是针对于筋肉系统的调整。通过对筋肉系统的调整,使人体恢复稳态,构建保护或支持脏腑功能的结构学基础,就称为“调形以调气”了。如同一个房子,柱子歪了,墙壁漏风了,水电也就容易不通畅,住在里面的人也觉得不舒服。
经脉之根在哪里?
经络在人身体里,就像是彼此遥相呼应的网络,相扶相生,它是链接脏器与肢体的“神秘组织” 不为血脉与神经所管辖,但又真真切切存在我们身体里面,它不管我们身体健康与否,我们都检测不到它到底身在何处,根从何来,所以只能说经脉之根就是我们的身体
经络不通有哪些症状?
经络不通有哪些症状?
人体有十二正经,每条经络都对应相应的脏器,经络不通时可出现以下不同的症状:
1.手太阴肺经:可出现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气短、面色皮肤无华、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等症。
2.手阳明大肠经:可出现胃肠功能减弱、慢性咽喉炎、牙痛、头痛、口干等症。
3.足阳明胃经:可出现咽喉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便秘、口干舌燥、身体消瘦等症。
4.足太阴脾经:可出现呕吐胸闷、倦怠、虚胖、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糖尿病、脘腹胀气等症。
5.手少阴心经:可出现气短、忧郁易怒、心烦、心悸、心闷、心痛、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等症。
6.手太阳小肠经:可出现腹泻、手脚寒凉、肩周炎、虚胖、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等症。
7.足太阳膀胱经:可出现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炎肥大等症。
8.足少阴肾经:可出现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等症。
9.手厥阴心包经:可出现心烦、健忘、口干、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等症。
10.手少阳三焦经:可出现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怕冷、倦怠易怒、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等症。
11.足少阳胆经:可出现情绪低落、便溏、便秘、皮肤萎黄、口干口苦、偏头痛、惊悸、结节、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等症。
12.足厥阴肝经:可出现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皮肤萎黄、乳房疾病等症。
本内容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刘玉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