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中医药是什么学科类目?
中医药类是单独的学类,大体包括中医和中药,科目有很多。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可知,中医药类包括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蒙医学、藏医学、维医学、中药学、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中药制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药膳与食疗等18个专业。
中医养生保健专转本考什么?
高等数学、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考试、医学综合、中药学、中药制剂等。统招专升本是地域性的选拔考试,每个省份就算相同专业专业考试科目也不一样,建议考生参照自己所要报考省份的政策为准。
目前大多省份专升本招生专业中并未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有直接招生,专科是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与其相近的本科专业;比如:在陕西专升本考试中,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专升本可以报考中药学。
中药学专升本考试科目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中药学、中药制剂。
在云南专升本考试中,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专升本可以报考护理学或康复治疗学专业:护理学专升本考试科目:高等数学+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考试。康复治疗学专升本考试科目:高等数学+公共英语+医学综合。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可获得保健按摩师(中级)、助理刮痧师、助理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三级)、养生保健师、亚健康调理师、经络调理师、中医养生美容师、食疗调理师、康复调理师、康复保健师、炙疗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中医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广誉远一丸药卖天价
近日,在一场中药专场拍卖会上,产自60年代的一颗安宫牛黄丸以6000元起拍,最终以11万元的天价成交,拿下了中药场全场最高价,成为全场中药竞拍最大黑马。而这一丸安宫牛黄丸就来自400多年的中医老字号广誉远。
广誉远是山西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嘉靖皇帝年轻时体弱多病,29岁时仍膝下无子,服用广誉远的龟龄集后,身体逐渐好转,连续生子,龟龄集遂成为“御用圣药”。广誉远在清朝曾与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四大药店”。
入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百强榜”的百年国药企业广誉远,经过476年的中医药文化沉淀,目前已拥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其主导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现为中国国家级保密品种。2006年,广誉远被中国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屹立不倒476年,广誉远如何能基业长青?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广誉远从选料开始就精益求精。老字号广誉远有自己的一套严格选料标准,只用嘴地道的药材。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大地东西南北中地道名贵药材。理念生高丽参,二杠茸茸尖的鹿茸,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榆社阿胶,内蒙巴音浩特的肉苁蓉,浙江杭州和余姚地区的麦冬,四川通江的杜仲,河南焦作的熟地,宁夏中宁的一等品枸杞,广东阳春的一等阳春砂......
不仅是药材好,制作工艺也尤为关键,药品炮制独具一格。为了实现产品的功效,广誉远对中药炮制工艺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并坚持了几百年。
比如说龟龄集,28味药材要用不同的辅料逐一炮制,仅公丁香一味药材就必须要用椒水浸泡,并炒至蒂头出现白点为止;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大工序、360道小工序,一粒龟龄集的全部工艺需历时4年才能制作完成。
再如定坤丹,仅制作一味药引子“醋膏”,就需用三年的时间将20公斤陈醋制成1公斤的醋膏方可入药,30味药材需要历经280道炮制工艺。
四百年风雨沧桑,广誉远历久弥新
广誉远历经四百余年的发展中,始终遵循“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传统古训,以良心制药,以人品售药,珍惜声誉犹如珍惜生命。始终如一的药品品质及童叟无欺的经营原则,正是“古训”中的精义体现。至今仍然以匾额的形式,挂在广誉远国药的厅堂之上的古训:“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是广誉远创造辉煌、历久弥新的原因,更是中华老字号诚信至上的精神写照。
广誉远早在1996年11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为数不多的老字号上市企业,公司在2016年营业收入为9.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约为119%,全年业绩高增长,发展势头良好。这也必将给老字号企业注入一剂强心剂,只要坚持做好产品,一心为顾客,在产品上不断精益求精,工艺上不断改进,年轻的消费者会越来越认同老字号的。
更多中华老字号文化,敬请关注老号营;文章来源于老号营,如有转载,注明出处。
哪本书对于学习中医养生最有帮助?
真正学中医上述三套书应该都看。《黄帝内经》是必须看的,《石室秘录》有法有方,《医宗金鉴》是皇家编纂的,价值非常高。
中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我看来,中医药文化积淀着数千年的民族情感。这种长期积累的相伴相依的情感,已经是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华侨走到哪里,中医药就相伴着走到哪里。
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种。这次美国的流感中,大部分是风热感冒,特征主要表现为肺热有痰,因此川贝枇杷膏的润肺、止咳、平喘功效,正好适用于这些症状。但是,川贝枇杷膏对风寒感冒不适用。
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中医药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去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和西医具有同等地位。现在,中医药不仅在中国得到认可,而且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道路,我们走得更有底气,国家才能健康发展。
人人都要提高对瘟情的重视,这背后主要是对预防观念、预防措施存在偏差。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这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总体导向。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治未病”相当于预防医学,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当前,对于预防医学一类的概念,很多人认为离自己很远。但不管是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西医的角度,“治未病”都是比较好的选择。比如在流感预防中,通过服用预防流感的中药可以清除内热,达到气血和谐,能预防流感。
随着大众越来越了解中医药文化,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也越来越多,它们大多打着中医药的牌子,欺骗消费者,需严加监管。
让大众了解中医药文化,进而喜欢并接受中医药,这是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确实有不少保健品以中医药的功效作为噱头,吸引百姓目光。有些保健品过度夸张了功效,或多或少地透支了民众的信任,这对推动中医民族医药的发展创新没有好处,绝对不能打着养生的幌子,砸了中医的牌子。
不必刻意去服用保健品。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比如在煲汤时放入适量黄芪,用于补气,增强抵抗力,这便是“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的功效。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能补能治,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需要我们共同推动、健康发展。
国家需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走进小学,为小学的孩子们上一课。中医药文化不能被束之高阁,让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就是要从小培养健康生活的理念,同时通过孩子们把中医药的科学精神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户家庭,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和文化自信。以上观点如亲们如有不同看,下方留言评论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