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对照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不用月光宝盒也能穿越千年,把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搬回家
文/诸神的恩宠
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时间,唐诗宋词成为宠儿,社会上掀起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风潮。但遗憾的是,仅靠唐诗宋词,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世界。银幕上古装戏满天飞,小鲜肉赚足了流量,一开口竟是琼瑶腔,真让人有想砸屏的冲动。更别提那些不伦不类的“戏说”情节,简直让观众哭笑不得。这些古装剧,看多了会脑残。
不懂历史,不懂古代文化,不仅会闹笑话,还会花冤枉钱。不信,去古玩市场转一圈,就全明白了。不懂古代文化的人,好比有眼却瞎了一只,有腿却瘸子一条,虽然还能看能走,可到底不得劲。英国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常识已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想了解古代文化并不难,博物馆是个好去处。要是嫌路远,想躺沙发上就能学知识鉴古董,办法也有。小声告诉你,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本经典通识类名著,内容涵盖古人生活、学习及工作各个方面,是通往古代中国的一扇大门。有了它,不用月光宝盒,你也能穿越千年,还原历史真相,旁观古人日常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最早并不是独立成书的,而是从教育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精选出的第八、九单元。《古代汉语》是由中国著名语言学泰斗王力教授主编的,至今仍作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使用。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1961年出版以来,前后历经四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是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起这本书的编委团队,堪称中文学术界的奥斯卡阵容。我们来看看都有谁:主编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翻译家、诗人。早年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执笔人马汉麟,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审校者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等。
这本书内容庞杂,上通天文地理,下达衣食住行。猛一翻像老虎吃天,从哪里说起呢?不如就从天、乐、试、教、食这五方面说开吧。
天:星空联盟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为适应农耕生产,古人常观测天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可见,天文知识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古人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政或七曜。直到今天,日语里“曜”还有表示星期几的意思。比如,“月曜日”是星期一,“日曜日”是星期日。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不同区域,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由此而来。此外,还有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北极星及其周边各星,统称为紫薇垣;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古人很重视北斗星,北斗星不仅能辨别方向,还能确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指东,是春季;斗柄指南,是夏季;斗柄指西,是秋天;斗柄指北,是冬天。
在西方占星学上,十二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十二星座传入中国,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考古学家们却用事实推翻了这种观点。1974年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园1116年)出土,其中的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就是西方十二星座。原来,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白羊座、巨蟹座和摩羯座啦,好神奇。
乐:音律之美
琴棋书画,琴排在首位,足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律知识就已经非常精微了。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欧阳锋同时上桃花岛求亲,黄药师给他俩出的考题里,就有一道音律题。
按今天的标准看,郭靖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估计考唱歌的话,他八成会跑调。我们常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这种人。可你知道“五音”指哪五音吗?在古代,宫、商、角、徵、羽被称为五音,它们分别对应简谱中的1、2、3、5、6。
1978年,湖北随州挖掘出一座古墓,墓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从这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65件的编钟。这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已经有了七个音阶,包括绝对高音和旋宫转调的能力,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极为罕见。
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声音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就叫做六律,偶数六律叫做六吕。
试想一下:现在有人让你把手臂抬起来,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可你知道吗,吹灰这个动作,居然也和音乐也有关系。吹灰,最早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古人把葭莩灰塞进十二个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莩就飞动起来了。可见在古代,音乐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有一定实际用途。
试:漫漫科举路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官本位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正式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加以完善。多数人以为,只要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从此便能飞黄腾达。其实没那么简单。在唐朝,中了进士还捧不上金饭碗,只有再顺利通过吏部(相当于中央组织部,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的“拔萃”考试,才会被授予官职。我们熟悉的大才子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进士及第之后,又顺利通过“拔萃”考试,这才被委以官职的。而同样是大才子的韩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通过“拔萃”这一关,他一直无官可做。为此,他还三次向朝廷上书求职呢。
清朝时,科举制度增加了童试环节。参加童试的人叫童生,录取后叫秀才。秀才是等级最低的读书人。受影视剧误导,现代人总以为秀才都是苦兮兮穷哈哈的,其实并非如此。秀才内部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叫廪生,廪是粮食的意思,廪生每月由朝廷发粮食。此外,无论哪个等级的秀才,见县官不用跪拜,这搁封建社会也算是很大的特权了。
正式的科举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也称大比之年。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参加考试的都是秀才,考中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参加就是乡试。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礼部(文化教育部)举办,会试又被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无论乡试还是会试,考题都是八股文和诗词歌赋。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天大学里的论文答辩有相似之处。能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另外,古代科举制度还有武举一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当时,正值慈禧七十大寿。老佛爷一高兴,增加了一场科举考试,末代状元叫刘春霖,是慈禧钦定的。相传刘春霖博学多才,还写得一手好字。晚年时落魄不已,靠卖字生活,后来病逝了。
综合比较一下会发现,古代科举制比现代高考制度要严格得多,激烈得多,残酷得多。
教:礼教吃人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无论哪朝哪代,宗法制度的力量都非常强大。这种制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人性之中的奴性,巩固了封建势力的世袭统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不知要过多少人的命。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生气,常会将某人“灭九族”。这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在历史上,灭九族其实不止这九族,还包括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可以说,连坐制度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男尊女卑,妇女要守妇道。其实这些礼教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要听话。然而,这只是封建统治势力给普通百姓定的规则,他们自己并不遵守。为争夺皇位,皇室成员之间常有杀父弑兄等事,连李世民都干过这种勾当。
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正妻被称为嫡妻,她的儿子被称作嫡子。妾的儿子只能被称为庶子。嫡庶血统不同,待遇也有严格区别。在继承制度方面,一般家庭是嫡子继承家业,皇室里由太子继承皇位。由于争夺利益,皇室杀嫡立庶的例子屡见不鲜。
现代人说起婚姻,一般指男女结婚。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人把新郎新娘的父母合称为婚姻,其中,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结婚,和小两口没多大关系,而是两个家族里大家长之间的事。在古代,任何一桩婚事,都要经过媒妁之言,要走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关,才算完事。现在,能理解古代的包办婚姻有多残忍了吧。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宗法礼教,就是血淋淋的“吃人”工具。在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做工。这时,她成了所有人戏耍愚弄的对象。看看那些人的丑态,你就会知道宗族势力有多强大,人性有多丑恶。如果你以为时过境迁,那些看客都已经随风而逝了。那你太天真,难道你没听过那句话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糟粕一面的惊人洞察和无情批判,让鲁迅无愧于“民族的脊梁”之誉。
食:以食为天的基因
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朱元璋未发达前,被一碗烂粥救活,直至登上金銮殿,仍忘不了那口汤。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再次名震世界。几千年来,从皇帝到老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有着固执地追求。
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那时候,稷(小米)、黍(黄米)、麦(大麦小麦)、菽(豆类)、麻(麻子),这五谷是古人的主要口粮。
光吃主食也不行,古人也讲究荤素搭配。在古代,牛、羊、猪是主要家畜。其中,牛肉最珍贵,只能供有地位的人吃,普通人只能吃羊肉和猪肉,所以汉字里,一些美食都是羊字旁,比如羹。现代汉语里,猪常被用来指代不好的事物。比如,骂人蠢就说他是“猪脑子”。但古时候,猪代表着财富和生育,具有很美好的寓意。
古人吃的糖,一般指麦芽糖。据季羡林考证,中国传统的制糖术只能制出粗糖。唐代时,先进的制糖术从印度传入我国,从此我国也能制出松散的红糖。后来,中国人改进了制糖术,制造出白砂糖和冰糖。直到今天在印度梵文中,“白糖”一词,意思还是“中国的”。
茶是我国的重要特产和主要饮料。饮茶之风,最早是从江南地区开始的,南北朝时渐渐风行。唐宋之后,茶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但关于喝茶的概念,在唐朝和今天完全不同。唐朝喝茶,要把茶饼碾碎,用筛子筛过后,煮成糊状,加盐、葱、姜等调味品后饮用,听起来更像喝胡辣汤。而现在我们用开水泡茶的喝茶法,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方法。
除了以上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一只耳”?为什么说日本相扑运动员的衣着起源于汉代犊鼻裈?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老佛爷” ,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又是谁?这本书,在原版本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考古资料,有文字,也有图片,极大丰富了书本身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不枯燥。
中国古代文化灿若星河,既包括像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和器物文化这类物质文化,也包括像诗歌文化、民族文化、宗法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化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举国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冷静头脑,擦亮眼睛,分辨出哪些是古代文化精华,哪些是古代文化糟粕。只有精华,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至于糟粕嘛……垃圾桶在哪儿。
2018.7.15晚
六时吉祥是什么意思?
六时】 (一)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在印度,时间之最小单位称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为一昼夜。昼夜六时勤行,为印度以来所行,我国东晋庐山慧远作水时计(又称莲华漏),在六时行道。隋代信行制昼夜六时发愿文,善导作往生礼赞(六时礼赞),主张各六时必须拜佛忏悔。又六时之中,初三时称三时,而有三时念佛、三时坐禅之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舍利弗悔过经、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时’596、‘时’4121) (二)指一年分为六期。即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盛寒等六时。〔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三际’668、‘历’6227) (三)时解脱阿罗汉于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处所、好说法、好同学之时(六时),可入定得解脱。〔大毗婆沙论卷一○一〕
历史上真有丘处机吗?
大多数读者知道丘处机,都是从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得知,那么读者会问,丘处机历史上是真有此人吗?王重阳真建了个活死人墓吗?诸如此类。还有人会更八卦的问,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开山鼻祖,为什么道教四大天师会是丘处机而不是王重阳。
夜狼在此简述科普一下二人生平。
王重阳是金代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出身在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自幼好读书善习武,是文武双全的好苗苗,成年后参加金代的科考,先中文举进士,后来又在武举中列甲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在文武双科进士。
但是他身处少数民族政权金政府的统治下,作为汉人,即使文武双修,也功名难成,老王在四十七岁,最高官职就是陕西省酒税监这样的中层干部,于是王重阳四十七岁的时候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
老王在南时村挖了一个穴墓 ,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 2 年。就是说活死人墓是有的,但和林朝英妹妹的绯闻,那就金庸先生的杜撰了。
后来王重阳东出潼关 ,前往山东各地布教 ,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 。
也就是说全真七子,这七位历史上全在派出所能查到档案,如假抱换。
十年后王重阳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 ,卒于开封途中 。众弟子将他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成为南宋后中国道教的最重要的流派,与传统的正一教曾长期势力相当。
但公平的说,王重阳虽是开山鼻祖,但真正将全真教发扬光大的是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出生在山东登州人,自幼父母皆失,是个孤儿,19岁出家当了道士,20岁的时候成为了王重阳门下弟子,1170年王重阳死后,全真教第二代掌门人是马钰(历史上他和孙不二也确实是一对),丘处机继续跟随大师兄修道,但全真七子,对全真教的教义和志向都各有不同(马钰说斗贫,谭处端斗是,刘处玄斗志,丘处机斗闲),两年后于七子分家,各立门派,丘处机到了饶州龙门山,开创了全真龙门派。(看来七子之间也不是一生都两小无猜)
而改变全真教以及丘处机历史地位的,是那次万里止杀之旅。
金兴定三年(1219年),蒙古帝国的头号刽子手成吉思汉在西征途中竟然听说了丘处机的名头,一时竟然非常仰幕,于是遣近臣刘仲禄到中原相召。
面对杀人魔头的青眯,丘处机有些意外,但他也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许自己能感化成吉思汉放下手中的屠刀,于是1220年秋,74岁高龄的丘处机率弟子从山东莱州动身,经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岭,东北行至呼伦贝尔,再沿怯绿连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经别十八里、昌八里(今薪疆昌吉)、阿力麻里,塔刺思河、塞蓝。(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霍阐没辇(锡尔河)、撒马尔罕、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沙勃兹),越阿姆河而南历经二年,行程万里,最后在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这次路程其实比西游记唐僧取经还更为艰苦)
见到成吉思汉后,丘处机向成吉思汉问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又向成吉思汉灌输了很多道家以及儒家理念,一度打动了成吉思汉,使成吉思汗曾下令"止杀".
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处机回到燕京,成吉思汉令他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白云观)。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人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
在那场成吉思汉和他的子孙们席卷起的"黄祸"中,蒙古骑兵每攻占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轻者大肆劫掠、抓战俘和女人为奴隶,重者屠城,满城人口尽数屠杀(关于成吉思汉杀了多少人,历来有争议,但有的学者保守估计也有一亿)。可是后来当成吉思汗的子孙灭宋之时却少有屠城,被征服者中,南宋人口的死亡人数是最少的,这里面丘处机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后来清朝乾隆帝就曾题词":“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来赞扬他.
而从元朝开始,全真教也被视为了道教的正宗,与传统正一教成为中国最大的两个道教流派。
正因如此,中国道教神话里的四大天师,其实也是中国道教史上对中国道教发展重要的四位道教人士,是张葛许丘(张道凌葛洪许逊丘处机),而不是张葛许王。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瘫痪病人应该如何疗养呢?
我也是两次脑溢血从轮椅上站起来的人就有这样体会:首先明确造成瘫痪的原因:中风(半身不遂)、脑梗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造成中风和脑梗又是高血压造成的;造成高血压又是心、脑、肾缺血造成的;造成心脑肾缺血是肾气虚无力造成的。总之,造成瘫痪的罪魁祸首就是肾气虚。那就得补气,补气就得用人参。人的疾病有四个方层,1、肌肤受邪;2、经脉受邪;3、脏腑受邪;4、膏肓之极。当人感却自己有病的时候就已经到了第三个层面了!很难治。人类几千年来都在做错事。《易经》认为:“科学越发达,人类就越无知。”《黄帝内经》认为:“人吃饭(八分饱)、睡觉(子、丑、寅这三个时辰必须熟睡)甚至连呼吸(左鼻孔进气,右鼻孔出气)都是错的。”《老子》认为:“婴儿的精、气、神是最旺盛的。”《道德经》认为:“骨弱筋柔而握固。”就是婴儿老是大拇指掐在无名指的指根处来自保,那么瘫痪之人的自保就是疗养了。首先得有劲要使瘫痪之人站起来自由行走。也要懂得一点病理。如:人昏倒了是阳气在上面飘,阴气往下沉,阴阳离绝卦――掐人中;《扁鹊传》里虢国太子死了是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出现了尸厥症,属于阳不盛阴――针刺百会、通五会即可;而瘫痪之人属于脱阳症(阳气大虚)――“一参汤”就可以解决。这人啊!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识病。生病的过程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瘫痪之人是已经到了最后厥阴经受邪这个层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病入膏肓”。疾病又分四个层面:一是肌肤受邪(腠理)表层:用热敷法、熏蒸法、刮痧法、拔罐法、推拿法、足底按摩法均有疗效;二是经络受邪(病至经络、血脉)就用针刺疗法,经络可以断定生死的,不可不通,但虚症不可针刺和按摩的,越做越虚(人类最忽视的,总是说自己没病);三是脏腑病变就要用药了;方剂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四是病入骨髓(膏肓之疾)就要用灸法(艾草)艾灸法、泡澡法(每天早晚各一次)和补气血法。人参(大补元气,止渴生津),黄芪(收汗固表,气虚莫少),白术(健脾强胃,止泻除湿),茯苓(渗湿开窍,开通水道)。使瘫痪病人经络疏通了,能站起来行走了才能做其他动作。如:八段锦、散步什么的。因此,瘫痪之人只是经脉不通,五藏六腑又没有问题。这样要死不能,要活,又活得不自在。还有就是居处:关于房屋的问题?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先生把房屋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划分。立体图形分为静、动、变、化:只有一层的叫静宅;有六层楼叫动宅;有九层的叫变宅;更高的叫化宅。平面图形分八卦,只要占生气、延年、天医三个吉位随便占一个就可以了。现代的人,出口进口就“科学”。其实连科学的慨念不清楚,把老祖宗留下宝贝也说成迷信。比如:一个脑瘤患者吧!医生说进医院动手术,准备二十万;而我一分钱不花,且患者不知不确就痊愈了。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点滴体会。具体细节要看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气血虚会得很多疾病。如:血的运行能力、高血压、脑溢血,不就全部知道了,补气血吗!总之,明白了病根,连根拔起就是了。
什么书是你逢人就推荐的?
题主问这个问题,应该是想要看看大家都在看什么书,是否有一些能够供自己参考的书籍。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多看那些让我们更快获益的书籍,我也将围绕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来介绍6本书。
首先介绍的是关于自我能力提升的书籍,包括职场能力和口才演讲。
《请停止无效的努力》--- 适合大部人的职场能力提升书籍
书籍简介:没那么多天赋异禀,所有的成功都源于持续有效的努力。请停止你无效的努力,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让你的付出有所成就。本书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选择平台、回归自己等几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努力的正确模式。书里所讲的关于努力的方法与思路可以用来分析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演讲的力量》--- 学会更好的表达自己
书籍简介: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有需要自己出面介绍、演说产品或方案的时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具吸引力呢?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15年TED演讲指导经验总结,比尔·盖茨、丹尼尔·卡尼曼等的演讲教练5大关键演讲技巧,4个一定要避免的陷阱,从1人到1000人的场合都适用,让你从紧张到爆到hold住全场!
其次介绍的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让爱常驻你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不光适用于妈妈,爸爸也一样通用
书籍简介: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囊括了从幼龄到高龄儿童的教育,让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非暴力沟通》--- 让话语不再伤人,让家里充满爱
书籍简介:你是不是从小就受够了老妈的唠叨,名义上是爱,却让你痛苦不已?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家庭教育的书籍,但它包含的沟通智慧,可以让家更温暖。
最后介绍的是关于理财教育的书籍,有钱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
《小狗钱钱》--- 不仅仅是引导孩子财商的书籍,对于理财小白一样适用
书籍简介:财商启蒙书籍,通过一个类似童话一样的故事,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财富、创造财富。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帮你从零开始积累财富。
《穷查理宝典》--- 财商系统升级化
书籍简介:查理·芒格,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贯穿全书的是芒格展示出来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这里有芒格最精华的思维与决策方式。
关注我 @吾语伦比,带你看更多新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