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的功效和作用,有谁知道知柏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啊?
作用就是滋阴补肾,清热泻火。知柏地黄是由补阴经典代表方剂六味地黄加知母黄柏而成,加强了滋阴清相火的作用。传统应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小便短赤等症。近年来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慢性咽炎,急性尿路感染等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地黄的种子有什么用途?
地黄的种子能入中药治病
中药生地和熟地的功效有什么不同?
生、熟地来源相同,只是制法不同,也就导致功能各异。
两者同来源于玄叁科多年草本植物地黄的黄色地下块根。生地是由地黄块根缓缓烘焙至八成干而成;而熟地是由生地用酒炖至酒吸尽或蒸发,蒸至黑润;然后取出,经太阳晒;前者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后者,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中华本草》中指出,生地为清热凉血药,而熟地为补益药。
生地:甘寒,而熟地经制晒后转微温,皆可如心、肝、肾经。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从两者的功效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两者都有补益的作用。
生地在清热凉血的同时,还可养阴生津。养的就是阴血,生的就是津液,而阴血津液就是气血的一部分。
所以无论是治病上,还是日常保健上,生地都被人们广泛应用、食用。在1000多年前,在中原地黄生产区域的人们,就将地黄“腌制成腌菜、泡茶、泡酒”而食用。至今也常切丝凉拌或煮粥喝。在临床治疗上,生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热性病引起的症状的治疗与改善。如各种热症引发的气血妄行、出血,导致的热瘀血滞、津亏血瘀、血热、消渴,引发的口干、口苦、腰膝酸软、齿摇发枯、牙痛、心烦、失眠、便干尿黄、眼红、眼干涩等等问题。总的来说,生地的清热凉血功效可治一切热症及改善其引发的诸多症状;而其养阴生津的功效却可补益各种热症导致阴血损耗的亏虚;亦可纠正各种虚症引发的燥热,补益、缓解各种虚症阴血津液的亏虚。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其更偏于补精血上,尤擅补肾的真阴原阴,填补肾的真精。其补血功效强于当归。因为气、血、精是可以互相转化、生化的。日常里,往往最先损耗的是气,然后才是血,最后才是真精真元。气血易补,精却难填。因为,补进去的,必先先化生气血,化生的气血足够供应人体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耗,有剩的气血才能转为精,存于肾中,以供人体应急之用。如有些人意外大出血,平时素质强的人一般能抵抗过来而且较快、早康复。是因为储存的肾精充足,当需应激,机体气血不足时,肾精主动动用库存,化生气血,助人体度过险关。
所以,当有实证、虚症共存,而虚症偏重时,往往是生熟地共用,且重用熟地,就是以上原理。
所以,日常生活里,当我们有热症、虚热症时,如虚、实热虚发热、便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热症或虚火上炎时,都可用生地熬水喝,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喝了后,一般都能有效缓解。症状重的,自己调理无效的,必须马上找医生调理。因为,无论是热症,还是虚热症,都必有火,火最伤人体阴血津液;阴血津液亏虚严重,又会加重实热、虚热,甚至消耗人体真精,人体就容易被掏空,百病则易滋生,而迁延难愈!
体质比较弱的,或有着特殊生理如经、孕、产、乳的女性,日常里可时不时用熟地搭配着其它一些补益气血的药材如红枣、枸杞、黄芪党参之类的药材煲些汤水喝,不仅补益气血还填肾精,可缓解日常里气血的消耗、透支。但,熟地滋腻难以消化,最好搭配上陈皮、茯苓等行气、利湿药同用,则可补而不滞。所以,经后,建议女性喝几剂“四物汤”就是这个原理,其中的熟地就可直接补血填精,对促进气血的生成有神效。
无论是生地,还是熟地,都是比较滋腻厚胃的,脾胃功能虚弱者,往往难以运化吸收其中营养,反伤脾胃,堵滞气机,反成生痰湿、化瘀热的原料。所以,脾胃虚弱及痰湿盛者忌用。一定要用,也得在医生指导下与行气化滞、健脾胃利湿药同用。
生黄芪熟地黄山萸肉有什么功效作用?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中药学》教材中,生黄芪因具有补气作用归类于补气药,熟地具有滋阴的能力归类于补阴药,山萸肉味酸,药性收敛归类于收涩药,功效方面三种药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例如黄芪与熟地均有补益作用,只是药性特点和应用方向有所不同,而山萸肉虽然是收涩类药物,同时也有补益肝肾的效用,三药虽然都具可补益,但功效方面差异较大。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古代本草的著述,为您解答三种药物的药性作用原理,通过原理推断出功效,分析应用宜忌,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滋阴养血的熟地黄熟地全称为熟地黄,与之相对的是生地黄,二者均来源于中药“地黄”,只是加工炮制方法有所不同,生地黄经过蒸制后就是熟地黄。药用部位为玄参科植物的地下块根,主产于我国的河南省和山西省,河南焦作地区的武陟县,温县所产的熟地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作用原理分析:
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本经逢原》
①药用部位为地下块根,块状根茎不同于条形根茎,它的质地较重,尤其是经蒸制后的熟地,它的内部水分含量极高,质地非常沉重。清代医学家吴鞠通说“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指的是肝肾,意思是质地较重的药物才可以深入到下焦肝肾以发挥作用。例如肝肾失调时,一般选择质地较为沉重的药物,实现沉而走下,还要注意的是熟地外皮色黑,黑色主五行中的水,五脏中的肾,肾主水,位置在人体的最下部,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水在大地之下,地上生长的草木需要地下水分滋润,而肝气属木,肾能养肝,好比水能生木。由此可判断,熟地黄的作用部位是人体的下焦肝肾。那么,它作用到肝肾可以发挥怎么的作用呢?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本草从新》
↑熟地黄原植物
②熟地味道甘甜,质地柔软滋润,富含很多汁液水分,古法炮制熟地要九次蒸,九次晒,要求熟地达到甜若饴糖,质地柔软。经过蒸制后药性温热,味甘能滋补强壮,富含水分可滋养人体的津液血液,津血属于有形的物质,归类于阴,加之它可作用到肝肾的部位,可以直接补充肝肾的阴血不足,纠正肝肾阴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我们通过作用原理可将熟地的性味功效总结为:★味甘,性温,无毒,具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宜:先天不足,后天劳倦过度造成的肝肾阴虚不足,肝血不足证之眩晕心悸,肾阴不足之潮热腰酸,盗汗乏力,舌红苔薄脉细弱。朱大夫提醒,熟地要经准确的辨证才可使用,如药证不合的情况下,同样会发生不良反应。忌:熟地药性滋补,质地粘腻,过于滋润,如果不存在阴血不足的问题,而错误的使用,易造成滋腻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我曾经遇到过脾胃湿热的慢性胃炎患者,未经医生指导而错误的使用了熟地,导致胃痛腹泻加重,原因是湿热最忌药性温热和粘腻生湿的熟地,所以,不可自行滥用,要经过医师给予的指导。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景岳全书》
★补气升阳的生黄芪所谓生黄芪一般指的就是未经炮制的黄芪,与之相对的是蜜炙黄芪。黄芪这种药物可谓是耳熟能详,不少人知道它是药食两用的药材,并用它养生保健,朱大夫提醒,药物不可滥用,即便是补益且无毒的黄芪,亦不可随意滋补使用,如果病证不对,同样易引起不良反应。接下来,我们谈谈它的作用原理分析:①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主根长,须根少,中药材外形为长条棒状,细而直长。产自内蒙的黄芪质地疏松,产自甘肃的黄芪质地较紧致。《药品化义》中说“根类主升”,根茎类药物植物,需要将地下水分,养分运送到地上,这种作用力量以下而上就决定了黄芪的药性是属于上升的,浮升属阳,阳包含着温热,生黄芪药性性温,温升之药性是它补气升阳的作用基础。②外皮色黄,黄入脾,内部色白,白入肺,加之具有温升补益的特性,可补益脾肺。脾主运化饮食,转换为精微物质,精微是气血的来源,脾气上升,气血归于肺,《内经》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主气,司呼吸,一旦脾气虚势必肺气不足,脾主肌肉,脾虚后肌肉气血亏损,肌肉松软,感受毛囊炎,疖肿易出现气虚无力酝脓或无力托出,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易发生水肿,黄芪正入二脏补益气虚纠正上述问题。朱大夫提醒,中医认为疾病的病证多为复杂情况,就拿疖肿为例,疖肿为热毒引起,气足的人很快就会脓汁排出而痊愈,气虚的人容易发生疮疡不散或者不爱长肉,这种情况要辨证分析,清热,解毒,补气要配伍斟酌病情后使用,并非一味黄芪就可解决复杂的病证。我们可将黄芪的性味功效总结为: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托毒之功效。宜:肺脾气虚证,脾虚疮疡不散,肺气虚之水肿。具有要经专业中医师给予辨证分析。忌:因生黄芪补气升阳,阳盛的体质慎用,例如肝火旺盛,经常头痛头热,急躁易怒;肾气虚者,禁受不住黄芪的升提,也要慎用,表现为体质虚弱,腰酸腿软,耳鸣眩晕。★补益肝肾的山萸肉山萸肉也叫“山茱萸”,它是山茱萸科植物去掉果核的果肉,外皮颜色鲜红,形似大枣的皮色,人们习惯的称为“枣皮”,主产于我国的河南,陕西等地,以河南南阳地区的山茱萸质量最好。接下来我们谈谈它的作用原理。①山萸肉是树木类植物的果肉,禀赋着木性.木主温升,药性性温。人体中肝属木,山萸肉可入肝,医学家徐灵胎认为果实类是植物的精气所在,肾主藏精,《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且山萸肉的果肉具有甘味,甘能滋补,本品可补益肝肾。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本草经解》
②山茱萸味道特别酸,药性性温,酸性收敛,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敛肝肾欲脱的气,一般指元气,多属于危重证候;二是收敛人体不能固摄的汗,尿,以及涩精气的作用。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萸肉的性味功效可总结为:味酸甘,性温,补益肝肾,涩精止汗。宜:肝肾不足证,元气欲脱证。忌:味酸入肝,药性温热,可补益肝肾,但是湿热腰痛忌用山萸肉,表现为腰膝酸痛,得热则加重,同时也有遗精表现,大便粘腻,舌苔厚腻,脉数;朱大夫提醒,病证复杂伴有外邪不除的情况下,使用山萸肉要综合分析,科学配伍,一般讲,山萸肉收敛固涩,易闭阻湿热外邪。例如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问题,易出现咳喘无力,多汗等元气虚脱的表现,但同时也多伴有周身疼痛,头痛等风寒外邪,一定要谨慎的配伍,权衡用量,收敛和发散要配合得到,方能安全有效。★专业总结生黄芪,熟地,山萸肉是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中药,功效方面要结合它们各自的作用原理,虽然都具有滋补功效,其作用部位,补益方向也有不同。黄芪补气升阳,多用于气虚乏力,气陷无力托毒生肌的情况,但也要注意黄芪升阳太过,肝火旺盛的人群使用易发生头胀头痛,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涩作用较强,可收汗涩精,但也要注意容易收敛湿热邪气,熟地黄滋阴养血,针对阴血不足证。例如心悸头晕,月经量少等,但滋腻的特点易壅滞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朱大夫提醒,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掌握药物的作用原理才是核心和关键,通过原理掌握功效应用,再学习如何配伍,使理,法,药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本文的文字内容为原创,参考了中药学,古代本草著作以及个人的应用经验,喜欢的朋友可以评论学习!
玄参与生地黄怎么区别?
玄参和生地黄同属于玄参科草植物,两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两个药材都有清热养阴的效果,区别在于炮制的方法不一样,和功效的发挥各有所长。
玄参别名黑参、元参,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本品呈现类似圆柱形,中间略粗或者上粗下细,稍有弯曲,表面灰黄色或者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呈现黑色、稍有光泽,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以粗壮、坚实者为好,去除须根、泥土,然后蒸透、切片、晾干后再炮制,有用黑豆盐水制取玄参法,取玄参10千克,用黑豆1千克,盐0.1千克,煮后晾干用,麻油蜂蜜制取法,是取玄参1千克,麻油、蜂蜜各30克,放到笼里蒸至发乌黑发亮为宜,也有用盐水炒制法,取玄参1千克加食盐15克,煮至黑透使盐水全部渗入。
玄参味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泻火和解毒的功效,一般用于温邪入营、热陷心包、温毒发斑、眼睛红肿、咽喉肿痛、热病伤阴,骨蒸劳咳的治疗,由于玄参滋阴作用较好,所以自古就被认为是治疗妇人产后疾病的良药,现在研究表明,玄参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也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疾病,但是玄参属于苦寒之物,服用时间过长或者剂量太大,会造成大便溏稀或者增加大便次数,特别是有脾胃虚寒、食少便溏的人不可服用。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块,多是不规则的团块状或者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有的是长条状、扁细弯曲两段稍细表面棕灰色或者棕黑色,质地柔软、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或者乌黑色,有光泽和粘性,味微甜,生地黄是鲜地黄炮制的,把鲜地黄直接放置在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使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烘培至八成干,内里柔软、外皮变硬即可取出,捏成团状就是生地黄,也可以切成片。
生地黄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效果,主要用于热入营血、身热烦渴、阴虚内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盗汗、便秘的治疗,因生地黄味甘、性寒,所以可以补五脏虚损的疾病,有生精生髓的作用,经常用于各种血热、出血疾病的治疗,可以治疗吐血、鼻血、尿血、便血、咳血等病症,能够治疗各种妇科血症和一切血脉不通的病症,也是一个滋补身体的佳品。
玄参和生地黄这两个中药材,从颜色上看有些相近的地方,都偏于黑灰色,但是玄参颜色偏黑色,生地黄的颜色偏灰褐色,玄参质地较硬,生地黄质地柔软,玄参的苦味大,生地黄偏于甜味,玄参泻火解毒的力量大,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瘰疬、白喉等病症,生地黄清热、凉血的力量强,可以用于血热出血、内热消渴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