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太重的表现,通常会有哪些表现?
某日阳光明媚的清晨,从被褥中姗姗而起的你迷离着“饱满”的双眼走进卫生间,看着镜中的自己,面黄肌瘦,暗淡无光,突然感觉气血上涌,一阵头晕目眩;
在电脑前苦战良久勤勤恳恳工作的你,刹那间四肢无力,口干舌燥,腰酸背痛;
在马桶上大汗淋漓,艰难挣扎的你,一时间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生无可恋。
不经意的生活小细节,但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上述所呈可能正是中医口中万年难缠的“湿气”找上门来。古人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处”,那这神秘湿气到底是什么呢?
湿气实际上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湿代表一种缓慢渗透的过程,是治病之源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最难以调治的一种,湿气还有外湿、内湿之分,而且同为湿病,互相协同,相互影响。
平日人们大多通过饮食,气候,亦或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自身体内的湿气不断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仅身体会感到不适,各种慢性疾病也会随之上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慢性关节病:一时半会儿难以根治,但是关节的痛楚却又无时无刻的伴随着,使人们苦不堪言。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还会阻滞脾畅,胃气不达,湿气可以说是当下人们最不注意但又最容易患上的慢性疾病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辨别自身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首先,每日起床的身体状态是湿气多少最明显的表达,若是你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布满头屑,鼻头红赤,凸显黑头,皮肤黄油,口齿微甜,舌苔干厚,舌体胖大,刷牙恶心,嗓干口臭,那么恭喜你已经正中靶心;其次,日常工作学习状态也是湿气的一个观察方位,假如你整日无精打采,时常头昏眼花,天旋地转,手脚不断出汗,经常急躁易怒,那么再次恭喜你拿下双标;再有就是通过饮食排泄也可以判断体内湿气的存在,当你没有食欲胃口,肚子却又非常饱胀,小便不利且灼热发黄,大便粘黏并带有轻微腹泻,那么再再一次恭喜你成就大满贯。言归正传,如果你真有上述症状之一,说明你体内已潜藏湿气,符合条件越多,说明湿气越重。提醒一下,千万不要觉得湿气重不会致命而忽略,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而是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去改变体内湿气重的现状,早日重获健康。
以下波波医生将简述几个祛除湿气的小妙招;
第一.早睡早起要规律,保持运动健身体。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良好习惯都是我们保持健康的第一要素。
第二.饮食清淡且适量,避开生寒冷食物,多喝水,多喝汤,不抽烟,少喝酒,倍儿身体肯定有。
第三.绿豆百合米仁粥,茯苓煮茶或煲汤,赤小豆子泡薏米,扁豆骨头煮姜汤,仔细想想这滋味,湿气一除吃嘛香。
当你做到以上几点后,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恍然回头,你忽然看了镜子里容光焕发的自己。
如果你喜欢波波医生的回答,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哟~
男人湿气重会有哪些表现?
男性体内湿气重有哪些症状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湿气重者都会表现为:头昏沉如裹,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食欲减退,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等症状。
可以应用中医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调理。
1.内服中药:中医将“湿”分为湿热内蕴、寒湿内停、水湿壅盛、湿浊内阻、外感风湿等,分类不同,调理方法不同。以湿热和寒湿为例,祛湿热应当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可选用茵陈蒿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祛寒湿则应温化寒湿,可用苓桂术甘汤等。
2.艾灸: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可以温经祛湿。
3.针刺:取穴阳陵泉、阴陵泉、丰隆、足三里、中脘进行针刺,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4.拔罐:在背部拔罐,一般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每次15分钟,每周1次,拔罐后要注意保暖,不可立刻洗澡,需要等罐印消退或变浅后再洗。
以上内容仅为举例介绍,不是治疗建议,具体治疗请遵医嘱。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呼吸科 主任医师 樊茂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喝祛湿中药排湿反应是怎么样的?
喝祛湿中药排湿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排出的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秘,就肯定身体内有湿气;.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
寒气湿气重的表现是怎样的?
寒气重怕冷,湿气重肢体倦怠,沉重,临床上寒湿互结多见,根本病机是脾肾阳虚,或外感寒湿,或中焦脾胃有问题,不能运化水湿,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身体湿汽重有哪些表现呢?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症状:睡觉起来,枕头都湿了,不得不承认自己睡觉流口水了;每次上完厕所,便便总是黏在便池上很难冲干净;怎么睡都不够,甚至越睡越累;经常没胃口,一照镜子发现舌苔黄腻、白腻有齿痕...........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症状,就证明就也和曾经的小编我一样,体内湿气很重,这些都是湿气重的常见表现。
都说湿气是万病之源,身体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湿气引起的,在中医里面最怕的就是“湿邪”,也就应了那句古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那么湿气重该怎么办?
李时珍就曾经在《本草纲目》里面记载过这么一个偏方:薏米芡实茶,改善湿邪非常管用。
具体配方:芡实、薏仁、赤小豆、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各5克
做法:薏米提前炒过,芡实、薏米、赤小豆冷水浸泡一小时,入锅煲半小时后,加入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继续煮15分钟后,待凉饮用,一日两次。
祛湿原理:
1、薏米味甘、性平,可以清热排毒,代谢水分湿气,可以祛湿健脾。
2、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
3、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含有一种皂硷,有健胃、生津、益气、消肿及解毒等功能。
4、槐米、绿茶、淡竹叶也都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