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养生,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秘笺吗?
是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秘笺。因为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理论、方法、技巧和经验,探讨了人的生命起源、生命本质、人体结构、运作规律、病因病机、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精气神”、“四时养生”、“饮食起居”、“房事养生”、“医疗美容”等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养生理念和健康法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此外,黄帝内经还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揭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中医药学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谷为养?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黄帝内经养生16个字?
仁者无忧,知足常乐,勤俭不倦,寡欲而安。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这16个字是其中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其中的“仁者无忧”意为心地善良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忧虑和烦恼,可以保持心态的平和;“知足常乐”则提醒人们要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勤俭不倦”意味着坚持刻苦劳动,节约资源,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寡欲而安”则告诉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功名利禄等表面的浮华所迷惑。这16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指出的排通调补固有通俗一点的说法吗?
“排通调补固”是《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五行养生理念。它是主张通过“排”-“通”-“调”-“补”-“固”五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的益寿的目的。身体健康,就是人宝贵的财富。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10句受益无穷?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在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经典,被称为医之始祖。今天分享其中的十句名言,与大家共享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代,有些明道的人,能够效法阴阳之道,采用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在饮食上有节制,在作息上有规律,不轻易使身心受到伤害,身体与精神保持和谐一致,所以他们才能够活到应该到的寿命,到一百岁才去世。
二、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时期的圣人教导百姓:对于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精神上要清心寡欲,不贪不求,做到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敛,这样的话,又怎么会遭到病邪的侵袭呢?
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规律,就能与自然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循环往复中健康成长。如果违逆这个规律,就会扼杀生命力,破坏生命本源。
四、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不是等待病症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开始治疗;就如同不要等到国家昏乱了再去治理,要在混乱之前就 治理好。如果等疾病发生了之后再去用药物治疗,等国家开始动荡混乱了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想起打井,上了战场才想起制造武器,那一切不都显得晚了吗、
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说:阴阳变化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凡是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风伤害,夏天就容易发生大便泄泻清稀的情况;夏天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了湿气,冬天就容易咳嗽。
七、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始于气的变化。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则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
八、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意志调和,心态平稳,就会精神专注,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不会产生懊悔和愤怒的情绪,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袭。
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内的正气强盛,邪气就没有可乘之机,不会侵入身体,让人生病。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
十、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